悠悠五十载 浓浓战友情

雪冰子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010101"><b>岁月悠悠—-难忘昔日战友情</b></font></h1> <h1>  <font color="#010101">早春3月,万物复苏,原通信兵通信三团三中队69年女兵在北京相聚,纪念入伍五十周年。岁月悠悠,没有阻断战友的情谊;时间久远,她们一直记得3月14日穿上军装的这一天。</font></h1> <h1>  她们已是年过花甲的长者,却依然是神采飞扬。她们从四面八方来到会场,迎接她们的是战友的问候,战友的拥抱,一双双热情的双手。</h1> <h1>  她们首先在写有“入伍五十周年战友聚会”的横幅上落笔签名,然后是点名报到,缅怀战友,高唱歌曲和举行座谈。</h1> <h1>  战友情,似流水,抽刀难断,魂牵梦萦。在聚会中,战友们再话当年军营生活,重温昔日友情,交流在各自工作的体会,畅谈晚年的愉快生活。在这里有战友的泪眼和笑脸,有战友热情洋溢的问候和祝福,在这里她们畅谈珍藏在心底的记忆和战友情谊。</h1> <h1>  五十年,在历史的长河中不算长,在人生的履历中不算短,是什么样的感情可以维系五十年?她们留下怎样的足迹?</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青春邂逅—-芳华在军营绽放</b></h1> <h1>  1969年3月,乍暖还寒,一群年轻的女孩子踏着残雪走进部队,脸上还挂着往日的无忧,战士的重担已然担在了肩上。</h1> <h1>  3月2日珍宝岛的枪声骤响,准备打仗,保卫祖国,已成为她们共同的信念。她们是电传中队的第一批电传女兵,昼夜坚守在电传机旁。她们说:我们是千里眼,顺风耳,报房就是阵地,在这里可以听的到战场的厮杀,可以看的见风云变幻,手中的电键关系着千军万马。她们把对祖国的忠诚嵌在每一份电报的字里行间。</h1> <h1>  她们大都来自城市,工作、训练在宽敞明亮的军委报房,那是一份责任,是一份自豪。随着战备的一声令下, 她们来不及告知父母、亲人,打起背包就出发,没有二话;她们与战友挥挥手,说声再见,便隐身于莽莽的群山之中。</h1> <h1>  那时的艰苦是难以想象的。她们以苦为荣,以苦为乐,一切为了“准备打仗”。山脚下的营房记着她们的音容笑貌,山间的小路留下她们年轻的步履,潺潺的溪水边有她们开垦的一片片菜地,半山腰上的篮球场永远留下她们轻盈的身影。</h1> <h1>  那时,她们唱的最多的歌是“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哪里需要到那里去,那里艰苦那安家。”</h1> <h1>  在人们的眼里,她们是和平时代的女兵,然而她们是在珍宝岛的枪声中走进军营,中苏边界曾有虎视眈眈,陈兵百万;她们也曾经历西沙群岛和中越边境的自卫反击战;她们曾为西部大漠的科学实验提供保障;她们的电报曾经发送到抗灾救援的最前沿。她们在报房度过一个又一个不眠之夜,她们因此而自豪,绝无半点遗憾。</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不忘本色---巾帼处处有担当</b></h1> <h1>  有道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这其中大多数战友从部队陆续回到地方。但是,对于她们而言,那只是战场的转移,退伍不褪色。她们初心不改,从头做起,在大千世界里徜徉没有迷失方向,在大是大非面前没有蹒跚彷徨,部队的锻打坚定了他们的信念,在新的征程中再接再厉,不停顿,不跑偏。</h1> <h1>  她们生在红旗下,长在红旗下,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飞跃,她们是见证者,也是贡献者。</h1> <h1>  几十年来,战友们在各行各业,各个领域努力工作,科研军工战线、医疗卫生战线、教育文化战线、经济战线、司法战线、以及国家机关等,都可以看到她们工作的背影,也有战友在部队站好最后一班岗。她们建功立业,不让须眉,有一份热发一份光。</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幸福晚年—--夕阳绚丽映彩霞</b></h1> <h1>  五十年是那么漫长,又是那么短暂,昔日的锦瑟年华,已是浸染沧桑。她们与所有的老人别无二致,脸上多了慈爱也多了皱纹,眼睛里充满了故事,也变得昏花,头上的黑发已然是两鬓斑白。</h1> <h1>  她们与别的老人并不一样,身上镌刻着军人的印记,心中永远有一份战士的情怀,她们的骨子里依然是曾经的豪迈。她们用积极诠释生活,每天心里都有新的太阳升起来。</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情深意重—--老战友贺词集锦</b></h1> <h1>  “一日是战友,一生是兄弟”,当纪念入伍50周年之际,曾经在一起战斗、工作过的全国各地的战友们纷纷发来贺电、贺信,预祝纪念活动圆满成功。</h1> <h1>  原总参第一通信总站主任方金容,对这批女兵的成长一直很关心,每年都会委托战友带去对大家的问候。他已是耄耋之年,仍为这次入伍50年聚会发来贺信,原三中队69年女兵也派代表前往看望老主任。</h1> <h1>  方主任在贺信中写道:你们69年入伍的同志计划在3月14日一起聚聚,纪念参加50周年,我觉得这很有意义。这50年不仅是你们个人在党的培养教育下成长的宝贵时间,也是你们为党和人们作贡献的最佳时段,也是你们对我们祖国从站起来、富起来、感受最深的见证者。把点滴往事说说,聊聊,我看很有价值。有利于发扬我军的光荣传统,发挥余热,增添正能量。</h1> <h1>  方主任叮嘱大家,战友们都将进入老年,这是自然规律,要调整心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并祝大家健康安泰,阖家幸福。</h1> <h1>  原通信三团三中队68年战友胡文海,代表武汉战友发来贺信:他们在信中写道:部队是个大学校,学政治、学军事、学文化、学做人成长的道理。三中队是一个团结上进的战斗集体,又好比是一个大家庭,69年女兵的加入为连队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也增添了活力。由于战备需要,战友们各奔东西,但是不论大家走到那里,不论大家是在部队还是回到地方,难忘的是战友情谊。一朝战友情,永世亲兄弟(姐妹)。</h1> <h1>  秦皇岛64年战友陈东升,曾是69年女兵电传训练队教员,他为这次活动发来贺信:五十多年前,你们在珍宝岛反击战的枪声中步入军营,当年在军事训练和战备执勤中你们听党指挥的坚定信念,勇敢顽强的战斗精神和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至今令我仍然记忆深刻。现在纪念这一光辉历程,表达的是我们心中的神圣,崇高的荣誉和不变的初心,展示的是我们的军人本色。我们虽久别军营,但我们永远是军旗下的战士。</h1> <h1>  原三中队战友机师焦天明挥毫赠墨宝一幅:悠悠五十载,浓浓战友情。</h1> <h1>  参加活动的老战友刘双运和唐继安发言,祝贺69年女兵战友入伍五十年活动圆满、成功。</h1> <h1>刘双运即兴赋诗:</h1> <h1>  战友,是一段难忘的岁月,</h1><h1><br> 战友,是一道靓丽的风景,<br> 战友,是一份特殊的牵挂,<br> 战友,是一种真挚的感情。<br> 若要问,战友情为何物,<br> 直教人时常想起,永难忘记。</h1><h3><br></h3> <h1>结束语:</h1><h1>  相聚虽短暂,真情到永远。衷心祝福我们的老兵友谊长存,寿追南山。期待她们还会相聚在入伍60年、70年、100年。</h1> <h1>  期待还有战友相聚入伍60年、70年、100年。</h1> <h3></h3><h3 style="text-align: right;"><br></h3><h3 style="text-align: right;"><br></h3><h3 style="text-align: right;">文字撰稿:尤书英</h3><h3 style="text-align: right;">照片收集:徐郧萍</h3><h3 style="text-align: right;">歌曲演唱:飞 心</h3><h3 style="text-align: right;">美篇制作:雪冰子</h3><p style="text-align: right;"><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