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西黄寺位于安定门外黄寺大街中段。始建于清顺治八年(1651)。</h3><h3> 因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僧人均身着黄色僧袍、戴黄帽,所以,该教派又称“黄教”,西黄寺因之得名。</h3><h3> 2001年,西黄寺清净化城塔院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h3><h3> 2018年始,每周六、周日对外开放。</h3> <h3> 1644年,清军入关,顺治皇帝即位。为了融洽与西藏地方势力之间的关系,1651年(顺治八年),顺治皇帝遂命在京城之北建造西黄寺,供五世达赖喇嘛驻锡。1652年(顺治九年),西黄寺建成。是年,五世达赖喇嘛率领西藏僧俗官员侍从3000多人,历时9个月到达北京,驻锡在西黄寺。</h3><h3> 五世达赖喇嘛在京期间,多次到皇宫内朝见顺治皇帝,报告西藏地方政教大事,顺治皇帝也多次为五世达赖喇嘛在宫中赐宴。1653年(顺治十年)3月,五世达赖喇嘛奏请启程返藏;4月,清政府派遣以礼部尚书觉罗郎丘和理藩院侍郎席达礼为首的官员,携带汉、满、蒙、藏四体文字金册、金印来到代噶(今内蒙古凉城),正式册封五世达赖喇嘛为“西天大善自在佛所领天下释教普通瓦赤喇怛喇达赖喇嘛”,这是中央政府第一次册封达赖喇嘛。</h3><h3> 1713年(康熙五十二年),康熙皇帝援“照封五世达赖之例”,特派钦差大臣至扎什伦布寺封五世班禅罗桑益喜为“班禅额尔德尼”,并赐金册金印。从此以后,历世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必经中央政府册封,遂成为历史定制。</h3><h3> 天王殿。</h3> <h3> 1780年(乾隆四十五年)是乾隆皇帝70岁寿辰,这一年的庆典活动,除了蒙古诸部王公、扈从大臣和外国使节参加祝寿外,突出的就是六世班禅额尔德尼的朝觐。六世班禅对清朝中央政权的乾隆皇帝是非常拥戴。 </h3><h3> 1775年(乾隆四十年),针对东印度公司妄图染指西藏,搞分裂阴谋活动时,六世班禅明确表态:“西藏是中国的领土,所有军政事务必须得到清中央政府的指示”,六世班禅也因而备受乾隆的尊敬。</h3><h3> 1779年(乾隆四十四年)元月,班禅率领三大寺堪布及高僧百余人,从日喀则扎什伦布寺启程来京。在承德期间,乾隆向六世班禅颁敕了一枚银印,银印用汉、满、藏、蒙4种文字镌刻,文字是“敕封班禅额尔德尼之宝”,这是清朝给班禅唯一称宝的印章。</h3><h3> 在承德为乾隆皇帝祝寿活动结束后,六世班禅抵京驻锡西黄寺。乾隆皇帝亲临西黄寺,六世班禅出寺迎接,乾隆赏赐六世班禅许多贵重的礼物,并在西黄寺内与六世班禅一起用膳。此后,乾隆和六世班禅多次往来于皇宫和西黄寺之间。</h3><h3> 六世班禅在京染天花病重期间,乾隆皇帝数次探视,并作“祈寿长椿图”和《写寿班禅圣僧并赞》诗赐予班禅,为其祈寿。</h3><h3> 同年(1780年)11月农历初二,六世班禅大师于西黄寺内圆寂。乾隆皇帝亲临凭吊,处理一切善后,并于西黄寺西侧敕建清净化城塔及清净化城塔院。由于塔是为六世班禅而建,故俗称“班禅塔”或“六世班禅塔”,塔内珍藏六世班禅衣冠和乾隆皇帝的赐物等。</h3><h3> 1782年(乾隆四十七年)11月,塔院建成,乾隆亲笔御书《清净化城塔记》,以纪念六世班禅的无量功德。清净化城塔和清净化城塔院是西黄寺完整保留的唯一一处历史遗址,尤其是清净化城塔驰名中外,成为西黄寺传世的标志和历</h3> <h3> 天王殿</h3> <h3> 天王殿</h3> <h3> 鼓楼。</h3> <h3> 钟楼。</h3> <h3> 西侧殿。</h3> <h3> 天王殿西侧鼓楼。</h3> <h3> 天王殿。</h3> <h3> 天王殿东侧钟楼。</h3> <h3> 天王殿。</h3> <h3> 天王殿西侧门。</h3> <h3> 垂花门(牌楼门)。垂花门是通往第二进院落的出入口(除遇有重大活动,不予开启)。左右两侧各辟一旁门,作为进出一、二进院落的通道。</h3> <h3> 大雄宝殿。垂花门正北有正殿五间,是原西黄寺的大雄宝殿。殿前有月台,中间设有雕龙丹陛。殿内井口天花,井心绘曼陀罗花,花心书藏文。大雄宝殿明间,摆有九世、十世和十一世班禅大师的照片,其上悬挂三幅唐卡。正殿西间,立阿弥陀佛,其左右两侧为胁侍菩萨;正殿东间,立观音、普贤和文殊菩萨。山墙两侧立佛龛。</h3><h3><br></h3> <h3> 大雄宝殿。</h3> <h3> 大雄宝殿内部。</h3> <h3> 大雄宝殿内部。</h3> <h3> 大雄宝殿内部。</h3> <h3> 大雄宝殿内部。</h3> <h3> 乾隆御碑亭。正殿后面有一条高台甬道通向石塔,即清净化城塔。在甬道的东西两侧,各建有一座御碑亭,黄琉璃筒瓦重檐歇山顶,上檐斗栱三踩,下檐五踩,四面柱间隔以朱漆木栏,台基四面各出垂踏跺五级。亭内各竖石碑一座:东碑为螭首龟蚨,为乾隆四十七年御笔《清净化城塔记》,碑阳满汉文,碑阴蒙藏文;西碑为方首石座,系乾隆庚子年(四十五年)仲冬月御笔《班禅圣僧并赞》,附满、蒙、藏三种文字。</h3> <h3> 乾隆御赐碑。</h3> <h3> 东配殿。</h3> <h3> 塔南石牌坊。</h3> <h3> 塔台南面和北面各有一座四柱三楼通体为汉白玉雕成的仿木结构建筑的牌坊,南面正向的牌坊题额为“慧因最上”、背面为“妙谛真空”;北面居后的题额正面为“圆觉光音”、背面为“华严海会”。楼顶为庑殿式,楼下拖斗栱,额枋浮雕龙凤和藏文经咒(六字箴言);二边楼柱面上浮雕缠枝八宝,正楼阳面刻清高宗书楹联,石柱和抱框为整石雕成,柱脚用浮雕莲瓣串珠夹柱石,中间锢以铁箍。</h3> <h3> 清净化城塔。在西黄寺后殿中轴线上,有一座最突出的建筑就是六世班禅衣冠塔,本名“清净化城塔”,俗称“班禅塔”(本文重点介绍的建筑)。这是乾隆四十七年(1782)为缅怀六世班禅,诏命建造的。这座班禅塔富有独特的建筑风格,整个塔型虽为印度佛陀伽耶式,即大塔四角建小塔,五塔共建在同一塔基之上,但中央主塔的结构却是藏式佛塔。其建筑、佛传人物、绘画、雕刻以及花纹装饰又是汉族的传统手法。这是清代佛塔建筑艺术的杰作。 </h3><h3> 台基中央竖主塔,主塔高16米,由塔顶、塔身、塔座三部分组成,为典型的藏式覆钵塔。在八角束腰的塔基上,同样为八角形状的须弥座承托塔身。须弥座以莲花、卷草、云彩、蝙蝠等图案作为纹饰,雕工极为精美。须弥座的腰部雕有佛教“八相成道”的故事。画面虽不大,但景物细致生动,栩栩如生,是非常难得的艺术精品。</h3> <h3> 藏经殿。</h3> <h3> 塔北石牌坊。</h3> <h3> 藏经殿。</h3> <h3> 藏经殿内部。</h3> <h3> 藏经殿。</h3> <h3> 藏经殿内部。</h3> <h3> 藏经殿。</h3> <h3> 藏教佛学院。</h3> <h3> 藏传佛教各教派学位制度。</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