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零委何处,乃落匡庐山。

雨过天青

<h3>转眼,距离庐山跨年也过去了快两个月,这时候总算闲下心来,静心地来记录和回忆那段美好的时光。</h3> <h3>这张图就作为第一张图了,这张图平静的背后是我们一行四人经历了一个跟打仗一样的夜晚…这天是12月30日,一股寒流自北方南下,南昌,九江等江西北部地区普降大雪,这一天,经历了高铁晚点,大雪封山,庐山公交和大巴停运,之后又到庐山北门等待至晚上半夜才坐上景交车上行至牯岭镇,说起来实在也是运气好,这晚半夜到达了在庐山上订的住处,也该好好休整一下子了。</h3> <h3>第二天一早,这天是2018年的最后一天。窗外的雪还在零星下,漫山的雾气漂泊缭绕。</h3> <h3>其实嘛,这是我第一次见到飘雪,也是第一见到这么大的雪。不过这场大雪却差点让我们一行宛如那诗句一样:咫尺愁风雨,匡庐不可登。差了那么一点点就上不来了。</h3> <h3>这一天里,我们就充分地体会到了,不知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h3> <h3>我们一行来到含鄱口,这也已经是我第三次来这儿了。我记得第一次,那次是云雾缭绕,什么也看不见,第二次,那次是春季,山花烂漫,蓝天白云,从这儿看向鄱阳湖,一望无际。而这一次,却又是另一番感受,有和初见那次的云海升萍,但漫山遍野白雪皑皑,时常雪花被山风刮起;飞舞,散落,如鹅毛般轻柔。</h3> <h3>白雪衬托下的牌坊,显得格外素雅。</h3> <h3>路旁被冻住的山泉冰柱</h3> <h3>这一天嘛,因为天气原因,大部分的景点都被封闭,而且云层厚厚的,光线也不大好,所以嘛,也没拍太多的照片,大多的时候都在玩雪,可能在北方长大的同学感觉没什么稀奇的,不过却还是让我这个南方海边小城长大的人给高兴坏了,打雪仗,滚雪球,堆雪人,溜坡,每一样都是曾经从未试过的,每一个瞬间,每一次捧腹大笑,在今后都将是怀念永久的回忆…</h3> <h3>到了傍晚,天空乍现云破处,此时已是夕阳西下的时候,这金黄的阳光,洒在白雪上;来自2018年的最后一次日落。</h3> <h3>此时我们也正从住处走去别人推荐的餐厅,走在林间小路上,走过一栋栋西式老别墅旁,夕阳影射下的树影、房檐的剪影,交织在一起。阳光洒在脸颊上,给予我们寒风中尤显珍贵的温暖。</h3> <h3>至此,随着这温暖的光亮逐渐西下,逐渐模糊在云雾中,消失在山谷里,标致着2018年最后一天太阳的落下,明日升起的将是2019年崭新的光芒。</h3> <h3>这晚,也算是个小小的年夜饭,在牯岭街旁的杨厨餐厅来进行这丰盛的晚宴。毕竟嘛,跨年这晚,窗外白雪飘飘,我们几人都阔气了点,点了庐山上闻名的三杯石鸡,还有石鱼炒蛋,豆参鱼头等有名的好菜,那锅三杯石鸡,我到几个月后在家里都念念不忘,试着来做,不过在我们那儿买不到那么上好的食材,也没有那夜飘雪,那场隆冬寒风中围坐在一起吃吃喝喝的意境啦。</h3> <h3>晚饭后,我们几人一起回到了我下榻的德国别墅,因为计划旅程的时间不同,我们四个人没有住在一个地方,这晚我们也就齐聚这里来玩玩游戏,唠唠嗑了。下榻的这别墅也颇具韵味,是1914年德国的殖民者在此修建的,整个别墅加阁楼三层,一层是厨房和餐厅,二楼是一个欧式壁炉和一个大客厅,三层的高度也足够隔出几间客房来。这间别墅的主要构建,外墙;下水及壁炉都是一百多年前的,而后期改造的现代部分也看得出经营者别具匠心。</h3> <h3>而这晚嘛,最终没能几个人围聚在一起,烤着壁炉跨年,这之间嘛,也有点不愉快的过程,不过现在看来,也不必去叙述,所以就跳过这段不是很愉快的回忆吧。</h3> <h3>这夜晚,到最后也就剩我一个人,炉火也没一直烧到零点,我一个人,裹着外套坐在这不是很大却非常精致的客厅里,时不时拿起盛着法国红酒的酒杯晃晃,去品味那变幻的气味与口感,这支尼姆产区的传统红产区酒还是我塞行李箱里带上来的,也就在这跨年,细细品味…桌上开着电脑,本想修修图,不过那一天天气不好,也没有太好的片子,索性翻翻一旁的书架,抽出一本幕德华的《庐山拾遗》,慢慢的看了看前半部分…</h3> <h3>不知不觉中,零点过了,2018-2019的这个节点比我想象的要寂寞和安静,想起去年,我与同学们在赣江边,那晚整个河滩上都在升放孔明灯,那壮观的千灯之夜和那呐喊的人群,额,还有后来跨年结束以后几万人在秋水广场打不到车暴走到住处的经历,在心里还记忆犹新。此时,窗外雪还在下着,屋里的壁炉中烧到白化的木炭还在渗出缕缕青烟,释放着余温,桌前的红酒杯里那美丽的泪珠线在缓缓地流向酒水里,电脑屏幕是那张我喜爱的千里江山图青绿衬霉黄的壁纸,最下角的时间在告诉我现在是2019年的第5分钟了…也不知道要做什么,好像书也有点看不下去,我拿起手机打电话给了远方的妈妈,也就聊了好一会儿吧,什么都聊,那晚一直到一点多才回房间睡觉。</h3> <h3>这一夜,很快过去。2019的第一缕晨阳洒在窗外的冰挂上,折射在我的脸上,亮闪闪,金灿灿的,其实啊,扰我清梦…</h3> <h3>吃过简单的早餐以后,走到屋外,这天雪停了,外面的积雪深达小腿肚,栏杆上,石凳上,都加高了一层白雪,道路上的积雪掩盖了杂质,铺天盖地的洁白通透,阳光从松柏间透进来,显得格外的干净。</h3> <h3>在新年的第一天,天空也格外清澈,蓝天衬着白雪,整座庐山显得特别干净优雅。</h3> <h3>走在雪后的牯岭街上,感觉就行走在安徒生的童话里,恰好也是那样多彩的西式建筑,欢乐的人群,喜庆的气氛,当然也不会有挨饿受冻的卖火柴的小女孩啦。</h3> <h3>在牯岭中心广场这个高点,俯望整个山谷,高低错落的白屋顶,整洁肃穆,雾气时不时升腾而起,雾中的水汽凝结在树枝上,如同雾凇一样,在阳光的照射下通彻透亮,冰晶玉洁。</h3> <h3>在这牯岭街的早晨,游人如织,路旁的早餐店里热气腾腾,满街上,我记得都是面食品的香气还有带一点淡淡的鸡蛋饼味道。</h3> <h3>牯岭街,一条窄窄的石头路,两旁种满着梧桐树,这就是她的风格,百余年来,路人熙熙攘攘,但她却依旧如此,悠闲,轻快,就像一个永远长不大的女孩,永远做自己童话里的公主,也让人们沉浸在她的童话里,参与进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h3> <h3>这天天气也是实在的好,虽说很多景点的景点仍处于封闭状态,不过开放的每一处景点,都足以满足这次旅行之前到所有期待。</h3> <h3>这便是如琴湖,一时间,我也想不出用什么言语来形容和描述,不过觉得,这美景不必我去描述,因为我如何精美的的辞藻与这实景相比起来,都是不足的。</h3> <h3>在这一次行程中,我也开始着重欣赏庐山上的别墅群,说起庐山上的别墅,大多是19世纪到20世纪初外国殖民者在庐山上兴建的。</h3> <h3>这里要说到一个人-李德立,虽然看起来姓李,但他是个英国人,他年轻时是一个传教士,清末时期居住在汉口和九江,后面登上庐山,爱上了这里,便历经波折还差点丢了性命来这进行房地产开发,他当时提出的理念和规划即使放在今天也依旧不过时。就这样,其成功的地产规划,公关,市场营销成功吸引了来自18个国家的资本家及各界名人名流在此修建了600余座别墅,时至今日,这些别墅大多完好的保留下来,形成今天如此美轮美奂的庐山别墅群。</h3> <h3>作为一个学习环境设计的学生,走在庐山的街道巷子里,望着这一栋栋塞满故事与历史的老别墅,不经感叹当时道路规划,建制规划,地块改造能够做的如此前卫,现今,庐山上的交通便利依旧是其的标榜之一。</h3> <h3>这里就是一个世界近代建筑的大观园,可以看得到美式的粗犷风格教堂,也有英式的外突橱窗,德式规规整整的石头外墙和老虎窗,日式轻薄的屏风和木制地基隔断。各种各样,殖民者把各自家乡的东西带到这来,各种文明,宗教,信仰,建筑,在这里互相交织融合,成就了今日的人文庐山。</h3> <h3>这天的下午,我们听闻交通环境转好,包了辆车便下山了,一路上的黑松白雪,静静矗立在路旁,想起上来那晚的暴风雪,回想起来甚是刺激。</h3> <h3>这就是我们四位小伙伴,一路上我们面对各种困难和障碍但全都迎刃而解,一路上的欢声笑语也驱散了刺骨的寒风,总体而言,这是一次很棒的跨年旅行,感谢各位同行的伙伴们!</h3> <h3>最后来一张自己的自拍。ps:个人感觉裹得像个戴眼镜的粽子,哈哈哈哈。不过这身行头在刺骨的寒风目前的确管用的很,所以,风度和温度,我还是选择温度吧。</h3> <h3>  这次也是我第三次来庐山了,我的有些同学就不解,为何不到两年的时间我要三上庐山,其实嘛,和我这个人有关,虽然走了很多地方,但有些地方是自己心底真心喜欢的,就像心灵的归宿一样,庐山就是这样,我喜欢那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那里的清爽与幽静,就如同居于闹市之中的一座静房,立于这浮躁的尘世,我这漂泊在外地远离家乡的学子,时不时去走走庐山的石子路,心里方能宁静。</h3><h3>正如那白居易所诗:飘零委何处,乃落匡庐山。</h3><h3><br></h3><h3>编辑/摄影:陈俊宇</h3><h3> 设备:尼康D5100 搭配尼克尔18-200mm变焦镜头。</h3><h3> 作于:…很早就选了图,开了个头,但全过程写写停停写了快一个月…大部分在宿舍写…唉,比之前懒了很多…加油加油!</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