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迹》访谈诵读会

东方博毅

<h3>  公元二O一九年三月二日,令人感动而难忘。在何智亚先生二十七年寻根之路文献展结展专题《城迹》诵读会上,受访者和诵读者们那些真诚而深情的话语激起现场每个人心中一道道涟漪,让人豁然,热泪盈眶,感动不已。这座城市有了何智亚带领的这群仰望星空的人,灵魂将不再孤独和流浪!</h3> <h3> 《故城时光·序》节选 何智亚</h3><h3> 60多年前,我家住在重庆下半城望龙门巷一座青砖黛瓦的大宅院里,记得大院有高高的石门坎,斑驳的黑色土漆大门,雕花木栏杆,宽大的石板院坝。大院外面是古城墙,城墙外是长江,江边木船源源不断地运来木材、煤炭、水果、粮食和各种货物。</h3><h3> 那时家里生活拮据,母亲就到河边木船上去买回大筐的橘柑,一家人围坐剥橘柑。当时我只有5岁,和家里人一起,将橘柑剥皮、去筋,橘皮和橘筋晒干后卖给药铺,橘瓣则用土碗盛满,顶着江边的寒风,赤着脚,坐在望龙门缆车下的石梯大声叫卖:“快来快来!甜橘柑,一分钱一碗!”。</h3><h3> 出于生活之计,我们那一代人从小就做了许多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几乎是不可思议的事情。我们家几个孩子从小都十分懂事,想方设法在寒暑假、星期日、甚至放学之后去挣一些钱,以补贴家用。比如,我和姐姐、弟弟一起,将家里的小人书收集起来,又找别人借一些,在和平电影院,也就是后来的国泰电影院,现在的国泰广场,门口摆书摊,一分钱看两本,半天可以收到一两角钱;放假后,通过母亲与29中学老师联系,到学校挖防空洞,挖出的泥土用篾筐一次装四五十斤,穿过临江门古城墙,下陡峭的石阶到河边去倾倒,一天要折返七八次;通过邻居介绍,到朝天门码头上下货,还未长成熟的身体,抬着几十斤重的化肥、粮食等物品,踩着颤悠悠的跳板抬上运下;来龙巷有一个煤店,我们星期天去打蜂窝煤,大概是打1个收入1分钱,一天可打上几十个。</h3> <h3>  我还有一次上街擦皮鞋的经历。我从小爱做手工,比如用竹子、木头做宝剑、弓箭、手枪之类玩具。一次我突发奇想:上街去擦皮鞋挣钱!于是花了两三天时间,用木板做了一个擦皮鞋的木箱子,看起来像模像样,很是得意了一阵,然后把父亲的皮鞋油、皮鞋刷偷偷放入盒里,带个小板凳,叫上弟弟,到五四路等候。那时穿皮鞋的人不多,好不容易才等来一个中年人,可能是他看到我们太小,有些可怜我们,就坐下来让我擦皮鞋。我特别认真地擦,擦完已是满头大汗,收到我人生第一次擦皮鞋挣来的5分钱,接钱的手都在颤抖。恰巧被院子里的人路过看到,回去告诉了我母亲。母亲出身书香门第,虽然家庭经济困难,但她绝不会让自己的孩子到街上去擦皮鞋。回到家里,皮鞋箱子被母亲砸烂,我再不可能去擦皮鞋了,为此难过了好几天。<br></h3> <h3>  几十年过去了,我们生活的城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曾经住过的老院子、老街巷已不见踪影,老城历史形态呈加速丢失之势,与老城密不可分的生活方式、生活场景也随着老城的消失而渐行渐远。但是,不管岁月怎么流逝,对于我们许多人来说,老城仍然是挥之不去、难以割舍的记忆。</h3> <h3>  今天是一个普通的日子,像每一个春天一样,春暖花开,草长莺飞;今天又不是一个普通的日子,我们怀揣一份敬重,相约走近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一位用27年时光丈量城市的厚重,用27年岁月保护城市的文脉,一位用近乎严苛的自律把27年人生路走成了40年甚至更长的学者。他就是知名城市规划建设、项目管理专家,历史文化学者何智亚老师。刚才我们听到的这段朗读,就是我们今天的主角何智亚先生儿时的回忆。是的,不管岁月怎么流逝,对于我们许多人来说,老城仍然是挥之不去、难以割舍的记忆。因为有相同的追求,才有了今天的相聚,因为有同样的信仰,才有了今天的相逢。 当我们一起走进何智亚先生27年的寻根之路,走进我们生活工作的这座城市,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使命感会在心底悄悄发芽;会有一种温暖的力量从您的指尖悄悄袭来;同时我们对这个城市热忱的关怀会从我们的眼眸里慢慢释放出来;让我们一起走近寻根者,一起静心来感受,一起来了解他的生命历程:何智亚,知名城市规划建设、项目管理专家,历史文化学者。长期专注本土传统建筑和历史文化遗产研究,他行程数万公里,查阅大量历史资料,出版了《重庆老巷子》、《重庆古镇》、《重庆湖广会馆——历史与修复研究》、《重庆老城》、《重庆民居》等7部著作。出版著作先后获得重庆市文学艺术奖,重庆市优秀社会科学成果奖,第十四届中国图书奖,第二十四届全国城市出版社优秀图书一等奖等多个奖项。</h3><h3> 他担任了多项城市重点工程项目主要负责人,主持了重庆解放碑步行街、重庆朝天门广场、重庆湖广会馆修复、杨尚昆旧居修复、重庆人民大礼堂大修、中国民主党派历史陈列馆、以及正在建设之中的重庆工业博物馆等重点工程项目。</h3><h3> 27年寻根之路,他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在留住乡愁,挖掘城市文化,传承建筑文脉,保护利用工业遗产等方面进行思考、研究与实践。他充实而有意义的人生经历和轨迹,浓缩、见证了城市的变迁与时代发展的特征。</h3><h3> 因为他的杰出贡献,先后获得了“重庆直辖10年建设功臣”、国务院特殊专家津贴、“重庆60年影响重庆60人”、“中国民族建筑优秀成就奖”、“2009年度振兴重庆争光贡献奖提名奖”等荣誉和称号。</h3> <h3>  “老城”是最近十年来被很多人提及的一个话题,它代表着大多数人的乡愁与印象中的故乡。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城市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传统城市的痕迹逐渐消退,崭新的摩天大楼取而代之,城市的特征和记忆也开始淡漠。</h3><h3> 著名建筑学者梁思成先生60多年前就已经有所预见,他竭力保留日本京都、奈良免于战火,为老北京城墙保护倾尽毕生心力。而同济大学阮仪三教授,步其后尘,几十年来,在平遥、丽江、周庄、乌镇都相继上演类似“刀下救城”的悲壮经历。</h3><h3> 可以说,每个老城文化的守护者都有属于自己的一段故事。而在重庆,27年前,一位肩负重庆城市建设任务的官员却一面履行建设职责,一面开始关注保留老城的记忆。既破旧立新,却又重旧存旧,在看似矛盾的背后,到底是什么样的力量在支撑着他一做就是近30年?今天,我们就将这个问题交给文献回顾展的主人何智亚先生。</h3> <h3>  《重庆湖广会馆历史与修复研究》后序节选 何智亚</h3><h3> 在湖广会馆保护修复过程中,我和设计团队、施工单位、建设业主一起,本着对历史负责、对后人负责的态度,情系历史沧桑,理究文化本源,严谨务实,至诚至殷,为重庆恢复、重现了一处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h3><h3> 我深切地感受到,在一个经济尚不发达、文化意识尚待提升的城市,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有一个艰难的认识过程,重庆湖广会馆的修复,自然也有这样一个过程。如果从1986年湖广会馆历史建筑群被发现到正式列入保护修复算起,这个过程长达十几年时间。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产生影响和推进的因素我认为主要来自于四个方面: 一是领导者的意识,二是经济实力的支撑,三是社会舆论的关注,四是民众整体文化素养的提升。从某种角度来讲,领导者,特别是主要领导者的修养、文化、 经历、品位、价值观等,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会带来举足轻重的影响;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是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不可缺少的重要基础,社会各界、专家学者、新闻舆论以及民众的参与、呼吁、支持,也是影响和促进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提上政府议事日程的一个重要方面。湖广会馆最终能得以修复建成,关键的因素也来自于这几个方面。</h3> <h3>  现在,重庆湖广会馆重要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旅游价值已经是毋庸置疑的了。我真诚地希望,重庆湖广会馆保护修复的成功,将会促进人们对历史文化遗产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呵护,希望有更多的历史文物建筑得到应有的重视和有效的保护。<br></h3><h3> 为此我将继续努力并不遗余力。</h3> <h3>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研究馆员、历史学者、文物鉴定专家胡昌建先生的观展留言:从全国看,巴渝偏西隅,往往被东部南部中原人甚至成都人小看,至于古代民居建筑,也被一些所谓专家所不屑。但在它们未被摧毁消失前,被一位叫何智亚的人关注了、研究了、留下资料了、向国内外介绍了。人们会说,啊,巴渝建筑是这么美,不要再摧残它了!建筑史文化史将记住何智亚其人。智亚先生的几部著作,都给我们留下了难以忘怀的记忆,浓缩了城市的文脉和乡愁。人一生很短,在有生之年,智亚先生在各方面都做得精彩。书生一生,复何他求。重庆建院和育才中学会因有你而骄傲,作为育才老校友,我引以为自豪。</h3> <h3>  中国小学语文教材教师用书编委、重庆“壹心壹”教育集团语文导师、副教授高生慧留言说:拳拳赤子,不忘初心——27年执着寻根,行程迢迢数万公里,足迹遍布巴渝山水。何智亚为重庆历史建筑的保护、城市建设、文脉传承而穿行奔波,记录解析,研究策划,持恒笃行,历尽艰辛,为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留下了永恒的记忆。他曾为之付出心血和汗水的解放碑步行街、洪崖洞、湖广会馆、朝天门广场……闪亮于世,如瑰宝熠熠生辉!重庆能成为网红城市,其中应有何智亚先生的一份辛劳。 </h3><h3> 读书识人,文献展让我们全方位看到了一个儒雅蕴藉,生活自律,学风严谨,工作求精,极具人格魅力的智亚先生。桃李无言,下自成蹊。一个人如何做人,做事,何智亚先生堪称楷模!</h3> <h3> 何智亚同学徐厚民观展留言 </h3><h3> 一个难忘的日子,与曾经一同下乡的知青朋友们和原育才中学同学参观了何智亚的文献回顾展。</h3><h3> 丰富厚重的内容在低调小众的展厅里,呈现了一个城市文脉守望者的精彩人生。墙上照片的内容涵盖了古城、老街、老屋、老巷、修缮如旧的文物建筑实景,这仅是智亚先生27个年头,行程数万公里路,拍摄数万张照片中的一小部分。每一幅照片都那么耐人寻味,每一幅照片都记载着一个故事、饱含一份情感,每一幅照片都追寻着对这座城市的记忆。我漫步在温馨雅致的展厅里,目睹这些实物、图片、著作和文字,心灵被深深触动,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h3><h3> 智亚先生的足迹遍布巴渝山水,从穿行于重庆街头巷尾,延伸至重庆广袤的乡间田野。《重庆古镇》、《重庆老城》、《重庆民居》等著作字里行间透露出他渊博的学识,一丝不苟的学者风范,以及对家乡深深的眷恋。当我认真拜读时,脑海里就会浮现出他跋山涉水、筚路蓝缕、披肝沥胆、备尝甘苦的场景,出现他在田间地头与乡民促膝交谈采访的生动画面。按智亚先生的说法,他是在田野考察的过程中步行锻炼,在与大自然亲密接触,在享受阳光,享受新鲜空气,在分享当地的风土人情。是的,当人生展现出光明、崇高、纯洁、真诚的一面时,生命的旅途就会轻松愉悦,开心快乐。</h3> <h3>  原资阳县太平公社同小队知青黄晓涛留言:参观了智亚大哥的个人文献展,对智亚大哥解释“为什是27年呢?”这个问题有些感触。一个人对某事某物有时会产生一种感慨或冲动,想把它记录下来或为此而做点什么,但只是一时的,过后往往就不了了之。但智亚大哥的这种感概却付诸于行动了,这一行动就坚持了27年。在听着智亚大哥讲解的时候,我突然冒出一个想法:这不是那个当官的大哥,这是一个务实的干将,一个有厚重文化底蕴的学者,一个有高尚人品的楷模,一个重情重义的兄长,一个有亲和力的大哥。感谢你的辛劳和功绩,为我们带来多彩而丰富的生活!</h3> <h3>  重庆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会会长 叶贵本先生对何智亚老师的评价:我和智亚曾经是是同事,办公室之间就隔着一堵墙,我们非常熟悉。智亚是一个有精神方向的人,明白人生价值意义的人,他很多书籍我都拜读过。刚刚听了他的介绍,我觉得这次展览前言中的几句话概括得非常好:“这个展览从多方面展现了何智亚先生的人生经历和成就,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他在留住乡愁,挖掘城市文化,保护建筑文脉,保护工业遗产等方面做出的贡献,以及他充实而有意义的人生经历和轨迹,这是一个浓缩了个人经历和时代发展特征的展览,意义深远。”</h3><h3> 时间老去了岁月,岁月沧桑了容颜,但是心善者年轻,思想者不老,因为思想和精神可以传承。对一个民族来讲,它需要正义,需要血性,需要回归理性,需要一批仰望星空的人。一个城市同样需要一批仰望星空的人,智亚就是一个仰望星空的人。智亚在工作期间或是退休后,一直都十分注重提升自己的职业境界和人生境界,只有不断地提升这两个境界,才能感受到世间的艰辛与辉煌,人生的平凡与伟大。很多人活着,一些人是体面的活着,光鲜的活着,但活得明白的人并不多,智亚先生就是一个活得明白的人。</h3> <h3>  一个人的一生,长度是有限的,像何智亚先生这样,把一天过成一天半的人,并不多。他曾经说过一段很有意思的话:“每天24小时,老天不会多给我,也不会少给你。如何规划好时间,自律的用好时间呢?其实一天有三个8小时:8小时工作必须全力以赴,8小时休息应该有效保障,另外还有8小时的运用就是大学问。很多人都把这个时间浪费掉了,而我大量的研究、写作、著作主要就是在这个8小时里完成的;另外,一年的双休日加上11个法定节假日有115个,我尽量将1/2或者1/3的时间用在田野考察、社会调查和资料搜集之中。这样,一年就变成了一年半。”何智亚就是这样,用近乎严苛的自律,完成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他是这座城市的守护者和践行者。展厅里的手稿,墙上的每一幅珍贵的图片,85万字的7部著作,保护和策划的每一个项目,都凝聚着他的心血,都见证着这位学者的执着、坚守与远见。</h3> <h3>  舒莺博士在主持专访时说:学者余秋雨对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出了“遗产四问”,其一,遗产是是死了还是活着?其二,如果活着,活得怎么样?其三,如果活着,用什么方式活着?其四,活着的方式有没有创新的可能?</h3><h3> 今天的文献回顾展,我们看到何智亚先生27年寻根路上的7部著作,十几项与直辖市成长、城市变迁相关的重要标志性工程,大都与建筑遗产保护和活化有关,正好回应了余秋雨先生的四问。作为重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先行者,何智亚先生不仅自己身体力行,2002年3月,他还牵头成立了重庆历史文化名城专业学术委员会,带动大批专家学者、建筑师、规划师、志愿者、文物工作者投身其中。</h3> <h3>  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世界华人建筑师协会地域建筑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建筑学院名誉院长、重庆吊脚楼营造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周毅先生,与著名建筑设计师、世界华人建筑师协会城市规划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兼职教授、重庆洪崖洞历史风貌区总设计师李向北先生一同接受专访,并回应了舒莺博士的提问。</h3> <h3>  如果城市失去了它的过去,未来必将黯然失色,何智亚先生用他数十年如一日的辛勤耕耘,前瞻地将我们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无数珍贵的影象资料,抢救性地录入了他的镜头,载入了他牺牲个人时间写下的著作中,为历史考证和学术研究留下了不可复得的文献资料,其价值无论怎么评价都不过分!只要基因还在,一切皆有可能!</h3> <h3> 一座叫照母的山(节选)</h3><h3> 文 吴景娅</h3><h3> 每次登照母山,皆逢雨。雨柔肠百结地飘着,像李清照那些来去踟蹰的诗词;偶尔也大颗大颗地撒落下来,如颗粒饱满的玉米从粮袋里倾泻而出。之后,雨骤然而停,山间突然变得澄明。</h3><h3> 在两种雨中穿行,常让我恍惚,觉得自己会遇到一个人:此山的第一个居民,南宋时期重庆江北县洛碛籍的状元郎冯时行。他心事重重地在照母山庄芭蕉树掩映的月门和长长廊亭间徘徊,像一个孤儿。</h3><h3> 当初,冯时行的母亲重病缠身,无法随他这个朝廷的弃儿到被贬之地——黎州赴任,他只得将老母托付给妻子与这座大竹林旁的山峦。有感于妻子为他照母尽孝,他把在山上结庐而居的山庄取名为照母山庄,以谢妻子的深情……现在来想象他与母亲的那场别离,仍让人痛得战栗。在生离往往意味着死别的古代,归期是一个多么缥缈的数字。归来又如何?面对的几乎是物是人非的黯然魂断。</h3><h3> 果然,冯状元一去多年再返此山时,母已作黄土中人,妻已是两鬓染霜。奈何不了命运的他,唯有撂开锦衣玉食、红尘名利,只求粗粮布衣,依山而居,傍竹而息,为长眠于此的母亲守孝三年。</h3><h3> 古人的寿命与今人相论,短了许多,却肯拿出光阴来拥抱自己的至亲至爱,后人羡慕加钦佩,便给此山取了一个极富感情色彩的名字——照母山。</h3><h3> 一座山往往是一个城市的图书馆或一所大学。</h3><h3> 我们在照母山上能直观地阅读到巴渝传统中深厚而温暖的孝文化历史。它像一束坚定的光芒,从幽远的时代跋涉而来,走得艰辛,却仍抵达了我们内心。</h3><h3> 徜徉此山,会发现孝爱文化已是打造这座森林公园与植物园的主宰灵魂——那便是对大自然尽孝,对每一个游山的市民尽孝。</h3> <h3>  重庆著名建筑设计师、源道建筑设计有限公司董事长兰京,重庆博建建筑设计有限公司董事长陈雨茁接受访谈。</h3> <h3>  是兰京董事长亲自参予设计了重庆朝天门广场,是陈雨茁董事长亲自参予设计了南岸米市风情街。他们的工作都得到了何智亚先生的鼎力相助和支持。</h3> <h3>  重庆著名学者姜汤及何洋接受专访。</h3><h3>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以梁思成先生为代表的上一代文化精英所未能超越的时代之困已时过境迁,历史建筑保护和地域文化研究传承今天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我们高兴地看到,大批各层面、各学科专业的人们对古城、古建筑保护给予了更多热情、关注与投入,重庆历史文化保护者、守望者的队伍在不断延续,生生不息,薪火相传,最终汇流成城市文化保护传承的宏大社会力量。他们为我们解读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社会影响和意义,以及未来延续发展的方向。</h3> <h3> 《冬夜,漫步渝中新都巷》文/薛山</h3><h3> 暗夜朦胧昏黄的路灯下,寂寞的石阶,被无声的脚步拉得很长。</h3><h3> 感受着远方的宁静和近处温暖的心跳,突然间,城市的坚硬,就这样融化成一片又一片柔软的情节。</h3><h3> 这是初冬略带寒意的晚上。</h3><h3> 那些陈旧的老屋,包裹着往昔欲说还休的故事。感动,怀念,失落,抑或记忆中的欢笑和哭泣,都成为生命过往中值得珍惜的点点滴滴。</h3><h3> 看似很平常的日子,却充盈着丰盛的内涵。没有一句话,没有一个眼神是多余的。</h3><h3>有些时刻,终将淡淡地消失无踪,而有些时刻,终将浓浓地定格成永恒。</h3><h3> 人生的路,就是这样一步步走向远方。在不经意间,时光轻易就老了。有的人来了,有的人散了。相遇,别离,抑或又再次重逢,都是缘分。而我们能够记住的,也许就是某年某月某日某刻那些平凡的感动。</h3><h3> 当季节变换,我们再次踏上曾经走过的路,一切很有可能变得让我们无法相认,可是,总有一些回想,还是熟悉得让我们仿佛又回到从前。</h3><h3> 多好的日子啊,虽然不能重来,毕竟是真实地存在过。有意义的,无意义的,在消失着的年轮面前,都不重要,曾有过那样的开心,总是好的。</h3><h3> 许多事情,不需要别人能懂,自己的快乐自己知道,这也是一种心灵的慰藉和满足。</h3><h3> 人生遗忘在所难免,好在文字的记录,是长存的,它比我们脆弱的守望要坚固得多,它可以将我们生活里发生过的一切,带回眼前。</h3> <h3>  土耳其诗人纳乔姆.希拉梅有句名言:“人的一生中总有两样东西是永远不能忘记的,那就是母亲的面容和城市的面貌。”老城重庆被何智亚先生定格在了镜头和文字记录中,这些影像文字资料揭示时代变迁中与城市有关的记忆,无疑都将会镌刻在我们的脑海里,成为我们永恒的记忆。</h3><h3> 27年寻根文献展已经落下帷幕,作为这场具有现实意义的展览策展人,重庆大学博物馆馆长米可教授与《旁观者》杂志主编朱柏霖先生见证了展览全过程,今天我们听到了二位对这次展览从策展到“旁观”的个人感受与分享,为这场特别的展览活动画上了完美的句号。</h3> <h3>  本次活动最后一首诵读文字,由南岸区区委宣传部副部长朱高建特意为这次活动创作的诗歌《城的人——致敬何智亚先生和所有城的守望人》。</h3> <h3> 集体诵读(祝克非 麦恬 陈力 何苗苗)</h3><h3> 城的人:致敬城的守望者</h3><h3> 高建</h3><h3> 为你</h3><h3> 为你们</h3><h3> 为城的守望人写一首诗很难</h3><h3> 因为每一个字都应当是秦砖汉瓦</h3><h3> 否则就写不出你们厚重的质感</h3><h3>&nbsp;</h3><h3> 为你们写一首诗很难</h3><h3> 因为每一个字都应当是分分秒秒 </h3><h3> 否则就写不出你们和故城</h3><h3> 难舍难分的流年</h3><h3> 也写不出你们和故土热恋苦恋的每一天</h3> <h3>  为你们写一首诗很难</h3><h3> 因为每一个字都应当是一步深沉的脚印</h3><h3> 否则就写不出大城小城之间</h3><h3> 你们无怨无悔的风雨兼程、转水转山</h3><h3> </h3><h3> 为你们写一首诗真的很难</h3><h3> 因为每一个字都应当是一个“魂”字</h3><h3> 否则就写不出、唱不出</h3><h3> 我们对你们寻根乡愁、守望故城的礼赞</h3> <h3>  其实</h3><h3> 为你们写诗,纯属多余</h3><h3> 因为,你们自己就是故城最多情的诗人</h3><h3> 你们关于城的每一张照片,</h3><h3> 每一个镜头</h3><h3> 每一份记录,每一部著作,</h3><h3> 每一次讲述,每一声呐喊</h3><h3> 都是一首又一首呕心沥血、</h3><h3> 大情大理的</h3><h3> 大美诗篇</h3> <h3>  所以</h3><h3> 我们静静的,静静的读你们便好</h3><h3> 诗篇里</h3><h3> 一木一石一砖</h3><h3> 都有一双会说话的眼睛</h3><h3> 会和我们含情脉脉、倾心无言</h3> <h3>  诗篇里</h3><h3> 一座城,在笑,也在流泪</h3><h3> 一条老巷子有欢歌,也有疼痛</h3><h3> 一堵写满故事的老墙</h3><h3> 今天却已经成了只能传说的传说</h3><h3> 少年再也不能在那里依靠</h3><h3> 蔷薇花儿再也不能在那里开满灿烂</h3><h3> </h3><h3></h3> <h3>  诗篇里</h3><h3> 每一间老屋都在风雨中升起经幡</h3><h3> 召示我们所来,指引我们所往</h3><h3> 牵挂着我们千丝万缕的根</h3><h3> 也飘扬着我们命中注定的劫和缘</h3><div><br></div><h3> 读着这些饱含热泪的诗篇</h3><h3> 我们的内心便在弥漫的乡愁中</h3><h3> 柔软、沦陷</h3><h3> 回眸,我们便看见——</h3><h3> 月光下,炊烟袅袅,风起故园</h3><h3> 远望,我们就看见——</h3><h3> 雨水千年流不断,</h3><h3> 挂满了老屋沧桑的挑檐</h3><div><br></div><h3> 城的人呀</h3><h3> 今天,我们终于相聚</h3><h3> 今天,我们就一起出发吧</h3><h3> 回到每一座老城</h3><h3> 倾听他们每一个温暖的故事</h3><h3> 抚摸每一条老巷,</h3><h3> 问候每一扇空空的窗</h3><h3> 当然,我们一定还要跑过</h3><h3> 仍然喊得出我们名字的每一块青石板</h3><div><br></div><h3> 于是,从此</h3><h3> 老街香喷喷的烟火里</h3><h3> 故园打满了结的时间里</h3><h3> 城和城的人,心甘情愿</h3><h3> 风里相守,雨里相伴</h3><h3> 一起生长,一起冬暖夏凉</h3><h3> 一起熙熙攘攘,一起灯火阑珊</h3><h3> 一起爬满老藤,一起斑驳岁月千年</h3><h3> 一起爬满老藤,一起斑驳岁月千年</h3> <h3>  在我们这座城市,不仅仅有一位何智亚,还有许许多多像他一样的人,他们致力于保护城市的文脉,他们致力于挖掘城市的内涵,他们用脚步丈量这座城市的高度,用心血捍卫这座城市的文脉,在这里,为大家介绍几位城市文化的记录者、传承者、传播者中的代表人物:</h3><h3> 徐千里:近10年来,坚持在城市改造、城市修补、城市更新中的创新、创意和提升。潜心研究城市品质形象的提升,让传承与创新相融,怀旧与时尚共存,保护与活化并重,历史与现代对话,为衰败的老街注入生机和可持续发展的活力。中山四路、嘉陵西村、李子坝、国际村、人民村、大井巷⋯⋯都留下了他的思考与实践。</h3> <h3>  吴元兵:历时8载,带领重庆广大的志愿者,为重庆本土文化和文物建筑、历史建筑的保护、记录、传播作出不懈的努力。他们的队伍从开初的几十人,发展到现在包括重庆文物保护自愿者、重庆老街历史文化总群、中国古村之友、重庆南岸巴渝公益发展中心、重庆渝中老街文化公益发展中心、重庆渝中母城文化保护自愿者服务中心等多种形式,拥有上千人的社会力量。他们的坚持与坚守,为城市文脉的保护与传承发挥了积极作用,在全市、全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h3> <h3>  戴前鋒: 坚持30年,拍摄记录老重庆。重庆的每一条街巷、每一座老屋,几乎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和身影。他的执著与坚守,为重庆城留下了成千上万的珍贵影像。他的摄影作品专著有《二战名城老重庆》《典藏重庆》《故城》《影像黑胶•故城》等,《故城》在美国获全球班尼金奖。他近乎苦行僧般的行走,30年的不断记录,成为重庆老城忠实的记录者、虔诚的守望者。<br></h3> <h3>  欧阳桦:用钢笔速写方式记录重庆老城,留下许多栩栩如生的老城映像。近30年,他用一支笔,一本写生册,穿行长石阶梯和老街深巷,娴熟的画笔描绘勾勒,饱含热情的笔触,拾掇起遗落在时间里的故事。他的老城映像画面,广泛传播于画册、网络、报刊、书籍,人们在不经意间,都可以从他鲜活的画面中勾起浓浓的乡愁,唤起对老城的记忆和眷恋。<br></h3> <h3>  正是有了这样一批城市文化的记录者、传承者、传播者的积极行动,才有力的保护了城市的文脉,让我们的子孙后代能够触摸到我们的现在,他们的过去。</h3><h3> 我们的城市应该感谢这样一批又一批的有识之士,一批又一批热情参与默默奉献的城市文化记录者、传承者、传播者、践行者。</h3> <h3>  平子说:退休了,享受着研究孙的锅边交响乐,感谢我的好学长好大哥智亚先生,27年寻根路,带我回到一生追求的诗和远方。感谢组办单位的慧眼和精明,在物流横溢的今天带来春天的希望,再次走进飘洒着乡愁多情乡韵的展厅,洋洋洒洒85万字、厚重丰富的七部文献还有二千多幅故乡的稀世存照,那小木手枪,那一排排长枪短炮,那一个个牵动人心的背后故事,你能想到这是一个日理万机的直辖市政府秘书长的业余写真吗?他每天的24小时耕耘,春华秋实,奉献给山城人民一颗温暖的赤子之心。完美的结展诵读会,引领出一批城市文脉传承者、守望者、建设者的风华精彩,热血沸腾、热泪盈眶、热烈追捧⋯我的心情无以言表!口笨笔拙,千言万语汇成一句最真最诚最美的感谢和祝福:谢谢敬爱的智亚大哥和所有为弘扬民族文化,传承民族经典,培育民族文化活动而奉献的人们!祝福生我养我的山城重庆因你们更繁荣更美好!让智亚先生用27年心血开辟的寻根护根强根之路平平坦坦,洒满阳光,高歌向前。</h3> <h3>  四川美院教授,著名艺术批评家、作家王林先生说:有意称呼何智亚先生为重庆历史名城专委会主任,乃是出于对何先生的深深敬意。在我的朋友中,智亚先生是我最值得赞许与尊重的文化人。身为官员,能够身先士卒,全心全意,整合各路人马,智勇双全地为重庆的人文记忆、建筑留存及众多历史文化项目不遗余力,做出具体、实在的贡献,功莫大焉。重庆有何先生为艺为史为官,乃重庆城之幸、重庆人之幸也!</h3> <h3>  何智亚下乡时的知青朋友们也参加了今天的活动。</h3> <h3> 何智亚主要学术观点节选</h3><h3> 重庆老城临水而建,因水而兴,两江环抱、地势起伏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它强烈的城市个性和富于变化的街巷肌理。重庆老城的建筑布局依山就势,迂回曲折,交错重叠,看似无序和随意,甚至没有什么章法,但却往往在无序中产生有序,在凌乱中产生韵律,在随意中产生意想不到的视觉美感。那些穿越时空、历经风雨而留存的老街区、老建筑以其鲜活的物质形态,积淀着城市的文化和历史,展示着不同时代先辈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形态,演绎了人间的悲欢离合、市井民俗、风云变幻,它们是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展现地域特色的根,是我们共有的历史财富和精神家园。城市的发展是必然的,城市的改造也是不可避免的,在此过程中,传统与现代、历史与未来应当和谐共生。历史文化遗产应该拥有自己的尊严,保护老城历史街区是我们对自己历史的尊重。</h3><h3> 经多年考察和分析对比,我发现巴渝建筑风格的形成主要源于三个因素:一是重庆江水环抱、山势起伏的地形环境和潮湿多雨的气候环境,二是外来移民带来的建筑文化,三是西方文化的进入和影响。巴渝传统民居因地制宜,巧妙布局,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观念,呈现出异彩缤纷、灿烂夺目的建筑特色和丰富深沉的多元文化积淀。从整体来看,巴渝建筑风格特征可以用“兼收并蓄、海纳百川、因地制宜、灵活多变”16个字来概括。 <br></h3><h3> 在考察乡土建筑时,每当我踯躅于幽深的院落之间,流连于亭榭花园之旁,驻足于戏楼回廊之中,在怡然心醉、情感迷离之际,往往会不自觉地用自己的思维去浮想故离的景象,揣摩先祖们移民入川、披荆斩棘、创业兴家、世代绵延的奋斗历史,感知他们在启动工程浩大的庄园、祠堂、碉楼时的周密策划、精雕细琢和锲而不舍。一座乡土民居的历史,就是一部巴渝先民艰难跋涉的创业史,也是一部演绎社会变更跌宕的编年史。浩如云烟的家族往事,悲欢离合的家族命运,命途多舛的红颜女子,书香门第的翰墨书香,五世同堂的繁盛景象……,无形的往事凝聚定格在有形的祖屋之中——而这一切,需要我们花费精力去探索、去发掘、去整理、去记录。<br></h3><h3><br></h3> <h3>  由于我们往往忽视口述历史的采访和记录,大多历史建筑搜集整理的信息和资料显得残缺不齐、语焉不详,使人无法知晓历史建筑中埋藏深厚的珍贵史料和故事。因此,在各种场合,我都会不厌其烦地强调口述历史抢救的重要性。要知道,一座历史建筑如果没有历史沿革、历史故事、历史人物和相关背景,就等于没有根、没有魂,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文物建筑的价值不仅在于建筑本体,隐藏在建筑里的人文、历史、故事不可忽略,可能还会更有价值。现在对文物建筑、传统民居历史有所了解的老人已届古稀之年,时日不多,再过几年,当他们过世之后,我们将很难寻觅到历史留下的真实迹印。一个知情老人的去世,就相当于一段历史的消亡。对口述历史抢救的重要性、紧迫性已迫在眉睫!  </h3><h3> 伴随着城镇化的快速进程,中国传统农村社会正在瓦解,大量集居住与审美价值于一体,但又十分脆弱、衰老的乡土民居和村落正加速消失湮没在城镇化浪潮中。城市的存在以乡村为基础,乡村是城市的源头活水,村落和民居是组成乡村的基本单元。对于它们,我们应该有一种崇尚感、尊重感、敬畏感。过去我们曾以偏激歧视的眼光,将传统乡土建筑和村落当作封建落后的象征,视之如弃履,随意损毁、破坏,随意拆除改建。岁月流逝,往事烟云,当后人觉悟时,文明却已缺失。如今回顾,痛定思痛,几十年历史沉疴,已到需我们警醒、反思和重视的时刻。<br></h3> <h3>  相信今天,我们会读懂何智亚老师一路走来的意义和价值;相信今天,我们内心的力量和室外蓬勃的枝叶一样,都在悄无声息的发芽和生长;相信今天,会成为我们生命历程中,溢满温度和值得纪念的日子;相信今天,我们会不自觉的,开始把自己的生命,融进这座城市,一起思考,一起耕耘,延续城市文脉,讲好重庆故事。这就是何智亚先生所希望看到的,也是在2019开年主承办单位希望呈现给大家的、送给大家的,这样的希望连接着我们栖息生长的温暖的大地,仰望着湛蓝澄澈的希望的天空,触摸着跳动的脉搏和不竭的动力。</h3> <h3>  摆渡者说:访谈诵读会,各界人士汇聚一堂,再次感受了一个城市文脉守望者,建设者的精彩人生,以及为保护城市文脉的各界人士的精彩故事。向你们致谢!致敬!在娓娓道来的访谈中,引人入胜的诵读中,享受了一顿精神饕餮盛宴!为这种弘扬民族文化,传承民族经典,培育民众的文化活动喝彩!感谢主办单位,向你们致谢!致敬!</h3> <h3>  何智亚先生为留住重庆记忆,传承地域文脉,几十年如一日跋山涉水、走街串巷、无私奉献,潜心深研、孤独耕耘、守望坚持、硕果累累、功勋卓著。是值得每一个重庆人尊重的实干家、有心人和先行者,是重庆人民的骄傲和楷模!</h3> <h3> 《令人感慨的文化活动》</h3><h3> 文:姜汤</h3><h3> 昨天,在重庆著名的“金瓦奖”总部,参加了好朋友何智亚老师用二十七年心血,爬山涉水拍摄的重庆历史建筑作品之文献展《城迹》诵读会。</h3><h3> 城市如母亲。了解和阅读母亲的历史,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立意于这样的语境,这个活动理所当然非常成功。特别是何智亚老师,他作为曾经分管此项工作的市政府秘书长,对这个城市三十年的变化了如指掌。他的演讲很实在,也非常真诚与质朴,令人十分感慨。</h3><h3> 这次展岀的作品也非常珍贵,这些作品厚重地介绍了重庆这座历史文化名城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也再现了许多已经消失的容颜。</h3><h3> 很精采的还有:这次活动的参与者,百人中几乎全是规划、设计、建设这个城市的精英。他们的经历直接成为这个活动的和声,每一个环节都形成互动的撞击,从而使活动情绪不断高涨。</h3><h3> 另外,精彩的诵读团队更不得了!他们是堪称山城之音的娇娇者:醇色艺术团。</h3><h3> 这次醇色最棒的诵读艺术家全部如数出阵,他们诵读的各位高人的作品,多次击中听众的泪点,让参与者的心不断共鸣与颤动。</h3><h3> 嘉宾采访环节,组织者也做足了功课,所提问题尖鋭而直接。嘉宾素质极高,所言坦诚、专业,又有很多新的闪光亮点,令全场掌声不断。</h3><h3> 以前在北京、广州和上海也经常参加这样的活动。当时我就在想:我的故乡重庆什么时候也能有这样的高质量文化活动?</h3><h3> 现在重庆这样的活动已经开始并越来越多,这说明有厚重历史的重庆,正在显现自己深厚的文化张力。</h3><h3> 作为离开重庆近四十年的重庆人,我热爱重庆,愿为重庆祝福与加油!</h3> <p class="ql-block">  本篇配乐《龙的传人》由重庆星海合唱团演唱。本文整理者周毅是该合唱团团员。</p> <h3>  今天诵读会的主办单位是:</h3><h3> 重庆城乡建设与发展研究会</h3><h3> 重庆历史文化名城专委会</h3><h3> 重庆大学文博研究院</h3><h3> 重庆市室内建筑设计联合会</h3><h3> 《WATCH旁观者》杂志</h3><h3> 醇色艺术团</h3><h3> 承办单位是:</h3><h3> 金瓦奖组委会</h3><h3> 旁观者美学院</h3><h3> 中恩国际文化发展有限公司</h3><h3> 今天出现在台上的每一位嘉宾、诵读者以及幕后的吴景娅女士、陈天玲女士、欧雅女士、朱高建先生才是本篇的书写者与供稿人。</h3><h3> 衷心地感谢您们!</h3><h3> 整理人:周毅</h3><h3> 2019年3月3日</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