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上一篇《两牙一哥游之二——西班牙南部及葡萄牙》</h3><h3><br></h3><h3> 从里斯本飞到马德里,地接导游王雁民来接我们直接去酒店,一路上谈及第二天的行程才知道,因为途牛错误地将明天行程中埃斯克里亚尔修道院写成了"托莱多的埃斯克里亚尔修道院",以至于现在地接社不认为有修道院这个景点,修道院与托莱多相距一百多公里呢。从深圳出发前我就发现途牛的这个错误了,曾经提出这个问题要求他们修改,结果途牛没有改就发给地接旅行社了。</h3><h3> 中国的服务行业太缺乏工匠精神了。记得第一次去美国时,总有些美国人见到中国人就以一种古怪的腔调说着一句中文:“马马虎虎”。开始,我还埋怨什么人这么损中国人,教老美这么个词。后来,检讨自己和同族,逐渐我感到了惭愧。</h3><h3> 现在我只得连夜与途牛沟通,督促他们与地接社沟通改正了错误。</h3><h3> </h3><h3> 托莱多位于马德里以南约70公里,虽然比起马德里来,它只是一座小城,但它曾是西班牙历史上最重要的、时间最久的的首都(公元六世纪~1561年),真正称得上千年古都,也是最具西班牙风格的典型城市。</h3><h3> 托莱多建在三面都环绕着塔霍河的山丘上,当年是选择了易守难攻的地势。著名的景点有宏伟的托莱多大教堂,是哥特式建筑的顶峰之作;阿尔卡萨王宫城堡,建筑在城市地势最高的高岗之上,自古罗马时代起,所有严密设防的要塞均建筑在这片区域。老城街道纵横交错……,整个城区就是一个大的露天博物馆。</h3>
<h3> 托莱多古城的最高处是阿尔卡萨王宫城堡。</h3><h3> 这座方方正正的城堡现在更多是作为军事博物馆呈现在人们的眼前。这座城堡四角由灰色四棱柱顶的塔楼包围,屋顶呈现砖红色。</h3><h3> 在托莱多,无论走到何处,几乎都能看见它。</h3><h3><br></h3> <h3> 上面这张照片来自于网络,我们没来得及找到这样的拍摄位置。</h3><h3> 城堡在当年的西班牙内战(1936年7月17日—1939年4月1日)中惨遭重创,被炸得只剩一半不到,是当时共和党派和右翼派斗争的结果,而西班牙内战结束后,这座城堡被内战胜利者佛朗哥(右翼代表人物)重建,视作“纪念碑”似的存在。</h3><h3> 这是城堡重建时特意保留下来的断壁残垣。</h3> <h3> </h3><h3> 后来统治西班牙36年(1939~1975)的弗朗哥,15岁(1907年)就进入托莱多步兵学院学习。</h3><h3> </h3><h3> 当年的大阅兵。</h3> <h3>城堡内庭的卡洛斯一世雕像</h3> <h3>战马的铠甲外形似羊,不知道是什么讲究?</h3> <h3>冷兵器时代</h3> <h3> 托莱多大教堂1247年开建,1493年建成,历时近250年,而内部装饰完成于18世纪。它是西班牙基督教教会总教区的第一大教堂,是西班牙排名第二的大教堂(排第一的是塞维利亚大教堂),也是西班牙首席红衣大主教的驻地。</h3><h3> 教堂正门左侧钟楼高90米,上挂一口重17. 5吨的大钟。主堂长112米,宽56米,高45米,由88根大石柱支撑着。主堂周围有22个小堂。</h3><h3> 这座大教堂是在一座穆斯林清真寺的原址上建造的,而在清真寺之前,在六世纪时,这里已经是一座大教堂。这大教堂~清真寺~大教堂的演变,也就是西班牙的历史变迁,是不同宗教之间的冲突、战争、征服,再反转……。</h3> <h3>站在门柱上的大主教</h3> <h3>栩栩如生的雕塑讲述着历史和宗教故事</h3> <h3> 正赶上这天教区有活动,托莱多大教堂不对外开放,我们没能入内参观,只能外观,这张照片还是来自于网上。</h3> <h3> 踱步在托莱多,别看这街道实在是狭窄,路面还往往凹凸不平,这可是千年古都啊!每一座老屋,每一道车辙,每一处拐角,每一线天空……都藏着意想不到的故事,都诉说着历史的曲曲折折……,我想 ,要是在这里长住下去,读书,探索,回望,一千零一夜恐怕也不会觉得太久。</h3> <h3>这个门上方的雕塑,据说最上面的是当年的基督教双王夫妇。</h3> <h3> 拍了一张特写,还是没看清楚哪边是夫——阿拉贡国王斐迪南二世(1479–1516年),哪边是妇——卡斯提尔女王伊莎贝拉。大概右边是伊莎贝拉女王吧(左边那位露腿到膝盖的应该是男性)。</h3> <h3> 我感觉,这狮首已经是五分像狮子五分像人了。</h3> <h3> 下午,我们驱车到了位于马德里市西北约50公里处的瓜达拉马山南坡的埃斯科里亚尔修道院,它是世界上最大最美的宗教建筑之一,建于16世纪末。该建筑名为修道院,实为修道院、宫殿、陵墓(埋葬着西班牙各个时期的国王和王后)教堂、图书馆、慈善堂、神学院、学校八位一体的庞大建筑群,气势磅礴,雄伟壮观,并珍藏欧洲各艺术大师的名作。<br></h3> <h3> 埃斯科里亚尔修道院全称"埃斯科里亚尔圣洛伦索王家修道院",也有称为埃斯科里亚尔大教堂的。</h3><h3> 这里由于交通不是那么方便,游人比较少,但是,参观完后给我的感觉是:其内容的丰富和重要性大大超过它的知名度,使人震撼。这个景点必须去,决不能错过。</h3><h3> 这里也被称为"世界第八奇迹"。</h3> <h3> 可惜,里面严格地禁止拍照,我只能给您看外观。</h3><h3> </h3> <h3> 以下几张照片来自于网络。</h3><h3> 整个修道院的设计采用长方形格子结构,这样的设计是为了纪念殉难的基督教徒圣劳伦索,因为他当年就是被这样的刑具折磨致死的。这种简朴,与以往截然不同的建筑风格影响了西班牙半个多世纪。这里还曾是一位神秘国王的隐居之所。到菲利普二世统治后期,这里成为了当时最强大的政治力量中心。198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埃斯科里亚尔修道院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h3> <h3> 修道院内一间大厅的穹顶绘画</h3> <h3> 修道院内的一座教堂</h3> <h3> 国王和王后们的灵柩</h3> <h3> 这些上下叠放的棺木每一个上都有名牌</h3> <h3> 来埃斯科里亚尔修道院途中经过的阵亡谷也是我们回程要参观的景点(两景点相距9公里),没想到,等我们回到它门口时,却因为军方搞活动而临时关闭不能入内。</h3><h3> 深圳大学的沈教授跟我强调过这个景点;这次来西班牙之前,希米也说到她来西班牙时由于时间安排的原因错过了这个景点,提醒我们一定要去。我们特别要求旅行社安排了这个一般中国旅行团不会去的景点,没想到,缘分不到,还是失之交臂。只好远远的拍下它那四十公里外都能看见的巨型十字架。</h3><h3> </h3><h3> </h3> <h3> 这个152多米高的十字架是全世界最高的天主教十字架,全部是大理石砌成。十字架下面的圣十字阵亡谷大教堂是在一整块硕大无比的岩石中掏挖建成的。关于这座教堂有这么一个传说:全世界的教堂排位,不是看多高多大,而是看教堂的纵深。当年,这座大教堂落成后梵蒂冈教皇来祝圣,发现这阵亡谷大教堂的纵深居然比排第一的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还深,于是教皇要求把阵亡谷大教堂的大门往里推了三十米,实际上是在进门后三十米的位置又加装了一道大门。</h3><h3> 这张照片来自于网络。</h3> <h3> 既然说到阵亡谷了,尽管没能进去参观,但之前还是做了不少功课,舍不得不摘要于此,以便以后复习或者下次再有机会去时参考。</h3><h3> 弗朗哥1940年选定此地修建陵区(据说是蒋介石推荐的风水师给选的址),1941年开工,1958年完工。人们普遍认为是西班牙独裁者弗朗哥让两万名被俘虏的共和军战俘在他生前为他修建的坟墓,为的是给自己树碑立传并歌颂他在内战中取得的胜利。其实,这有一定的误解,这里埋葬着四万多具阵亡者的遗骨,而且相当部分是内战中偏向共产主义的左派(即弗朗哥的敌对方)阵亡者。教堂内图书馆里保存有十九本册子,册子里记录着他们的出生日期、出生地点、死亡时间、死亡时埋葬地点和迁到阵亡谷的日期。而1975年11月20日摄政(名义上有国王,但实际上是弗朗哥独裁统治)了三十六年的弗朗哥去世,国王胡安 · 卡洛斯一世发起会议,经过议会表决同意将弗朗哥的遗体安葬在阵亡谷内的大教堂里,和第一个移葬在这里的何塞-安东尼奥-普利莫-德-里维拉(右翼组织长枪党创始人之一,弗朗哥的支持者)并排。</h3><h3> 还是说说西班牙内战吧,中国人熟悉的国际主义战士加拿大医生白求恩和印度医生柯棣華,都参加过西班牙内战。还有我们熟悉的美国作家海明威,也以战地记者的身份奔波于西班牙内战前线,并且,以此为背景写出了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h3><h3> 西班牙1930年爆发推翻帝制的第六次资产阶级革命,1931年建立了第二共和国(第一共和国1873年2月建立,1874年12月即被颠覆,君主专制复辟),并通过(有一定的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实行普选制。</h3><h3> 第二共和国建立后,左翼势力和右翼势力之间的斗争时紧时松一天也没有停止,而且愈演愈烈。左翼的各个派别(共和党、共产党,工会,工人社会党等等)都有自己的政治诉求和权力欲望,联合是不牢固的;右翼(长枪党等等)亦然。种种的社会矛盾激化,左右翼份子互相攻击,政府改革的失败,旧势力军人和宗教人士的不满,长期下来使得对立走向武装斗争,最后在右翼军人的策划下引发了内战。</h3><h3> 内战双方的后面是国际两大阵营的势力,右翼后面是纳粹德国和意大利墨索里尼政府,左翼后面是苏联和墨西哥,还有由苏联推动第三(共产)国际组建的由世界各地左翼青年组成的国际纵队(白求恩、柯棣華都在其中)。苏联提供武器装备(甚至包括新型坦克)和军事顾问是有代价的,他们用飞机从西班牙运走了560吨黄金(当时,西班牙国库中共有黄金六百多吨,存到法国的50吨在战后要回来了;而委托给苏联同志运走的560吨连收据都没给,斯大林讲了一句著名的话:“西班牙人永远不会再见到他们的黄金,就像人永远看不见自己的耳朵一样。”成为传遍世界的俄罗斯谚语。)。当然,右翼也得到了纳粹德国的军援。所以,有评论说西班牙内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预演,是新型武器和作战理论的试验场。</h3><h3> 斯大林对西班牙左翼的支持是大力扶持西共而打压其他左翼党派,结果是瓦解了左翼反法西斯联合阵线。</h3><h3> 右翼以原来的旧军官为主要力量之一,几乎掌握着原来的军队,军事上占优势。</h3><h3> 何塞-安东尼奥-普利莫-德-里维拉当年在被左派(共和军)枪决前留下自己的遗愿“但愿我是最后一个在西班牙民间冲突中流血的人,但愿富有仁爱之心的西班牙人民终将在和平中找到祖国、面包和公正。”</h3><h3> 但内战继续,双方互相残杀甚至虐杀俘虏,内战夺去五十多万人生命,这在西班牙当时的总人口中占了相当的比例。</h3><h3> 战争的结果是以弗朗哥为代表 的右翼胜利了,接下来是弗朗哥36年的独裁统治。</h3><h3> 据说弗朗哥曾经说:此公墓(指阵亡谷)旨在‘’对逝者表示尊崇,以对抗时光与遗忘‘’。</h3> <h3> 弗朗哥没有让西班牙卷入第二次世界大战,希特勒多次要求借道西班牙控制直布罗陀海峡,都被弗朗哥找各种借口连拖带磨,始终未能得逞。</h3><h3> 2005年,马德里已经移走了最后一尊弗朗哥塑像,以弗朗哥命名的地名和街道都已重新改回原名。但是,如何处置此教堂里的弗朗哥墓、阵亡谷存在的意义……,在一个逐渐摆脱弗朗哥独裁统治的影响、日趋 成熟的民主体制下的西班牙,仍然在不断的争议中。</h3><h3> 这张教堂内部的照片来自于朋友提供的资料。</h3> <h3> 马德里市中心这栋建筑一看就很有历史很有来头,上面标明‘’大都会‘’,我们只是路过,并没有停车。</h3> <h3> 马德里西班牙广场上的塞万提斯塑像,还有他作品中的灵魂人物——大战风车的唐吉诃德及其仆人桑丘。</h3> <h3> 马德里王宫外景</h3> <h3>巨大的西班牙国徽</h3> <h3>老国王一家,右边的是现在的国王年轻时。</h3> <h3>王宫内允许拍照的部分很少</h3> <h3> 一位生前就为自己准备好了雕像的国王</h3> <h3> 这是另一位王,雕像是其身后人们给他立的。</h3> <h3> 马德里王宫院内(一)。习近平访问西班牙时,欢迎仪式就在这里进行。</h3> <h3>马德里王宫院内(二)</h3> <h3> 排队等候参观王宫的人们</h3> <h3>午餐分成两部分:先在海鲜市场吃了些海鲜小点心。</h3> <h3> 又去这家始创于1894年的老店品尝油条蘸巧克力</h3> <h3>马德里市政厅</h3> <h3>马德里市市徽——抱着草莓树的小熊(草莓🍓是树上结的吗?)</h3> <h3>马德里高铁站候车去巴塞罗那</h3> <h3> 高铁🚄时速300,两小时又四十五分钟就到了巴塞罗那。</h3><h3> 从高处远眺巴塞罗那城区。</h3> <h3> 远眺圣家族大教堂</h3> <h3> 持盾牌的武士</h3> <h3> 巴塞罗那是天才的现代主义建筑大师高迪作品的最大陈列馆,这些内容在国内网上已介绍得太多了,我就不详细说了,只放上一些照片。</h3><h3> 米拉之家</h3> <h3> 楼顶</h3> <h3> 里面天井</h3> <h3>聊天的地方</h3> <h3>楼梯</h3> <h3>里面局部在维修</h3> <h3>巴特略公寓</h3> <h3>家具都没有直线</h3> <h3>屋顶</h3> <h3>内部天井</h3> <h3>这地面看时间长了有点晕</h3> <h3> 高迪设计的建筑作品的最大特点(以我外行的眼光看)就是基本全是曲线而很少用直线,弧面多过平面,他认为曲线属于自然界直线属于人类,他非常非常崇尚自然界,被称为‘’上帝的建筑师‘’。</h3> <h3> 这是我在纪念册上的留言</h3> <h3> 高迪作品奎尔公园也是这样的特点,不知道为什么我不太喜欢奎尔公园。</h3> <h3> 终身未娶的高迪晚年就居住在这座房子里。</h3><h3> 据说, 在兴建圣家族大教堂(简称圣家堂)前,高迪是个知名的花花公子,在开始兴建圣家堂之后,他就变得如同修士般,为圣家堂奉献所有心血,甚至不惜亲自乞讨来筹措费用。</h3><h3> 高迪旧居</h3> <h3>高迪旧居</h3> <h3> 圣家族大教堂始建于1882年3月,高迪于第二年接手主持工程,到现在足足建了136个年头。而高迪一生中有44年的心血几乎都花在这个教堂的设计上,1925年后还干脆搬到教堂的工地去住,全心全意研究教堂的结构设计。有人说,为了这座‘’烂尾楼‘’,高迪几乎倾注了生命。</h3><h3> 1926年6月7日的下午,高迪完成当天的工作从圣家堂到市中心的教堂做礼拜,被一辆电车撞倒。当时他衣衫破旧,路人以为是流浪汉,把他送到圣十字圣保罗医院,并在三天后去世。 同年6月12日,高迪的葬礼隆重举行,前来送葬的队伍从圣十字医院一直缓缓地延伸到了圣家堂。</h3><h3> </h3><h3></h3><h3> </h3> <h3> 教堂那万分复杂的外形中,许许多多的雕塑栩栩如生地再现着《圣经》的故事。</h3> <h3> 设计和模型室里,工程技术人员一直都在紧张有序的工作着。</h3> <h3> 高迪去世时,教堂仅完工了不到四分之一。高迪虽然人走了,却留下了许多宝贵的资料、设计稿和模型。</h3> <h3> 验证结构设计的力学实验装置</h3> <h3>大门</h3> <h3> 内部结构</h3> <h3> 高迪被安葬在圣家堂的地下墓室。</h3><h3> </h3> <h3> 如果按照2016年官方宣布的建造计划,圣家族大教堂的建造将于2026年竣工,以此来纪念高迪去世100周年。</h3><h3> 待圣家堂全部完工后,我们再去一次西班牙吧,还有很多值得去的地方我们这次没来得及去。那时我们都七十多岁了,但愿还有雄心和体力。</h3> <h3> 我们到海边的一家餐厅,点了墨鱼汁海鲜饭,听说西班牙海鲜饭很硬甚至夹生,我们特别打招呼让餐馆给煮的熟透一些软一点儿,还点了海鲜沙拉和海鲜汤,量都比较大,汤是四人份的,墨鱼汁饭是两人份的,结果汤也没喝完,饭只吃了一小半,打包回酒店晚餐吃。</h3> <h3> 海鲜沙拉和著名的西班牙火腿片(生吃)</h3> <h3> 价格不菲</h3> <h3> 巴塞罗那机场的合影。</h3><h3> 下一站——德国法兰克福,转机,争取去市区游览。</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