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说明:此系列资料大多来自网络,有些是直接摘抄。传统的无锡己成为过去,现在的无锡完全是移植来的。每个城市都有她的历史典故人文传说,这是城市之魂。无锡之魂正在丢失,此系列就是简单和系统地介绍一下无锡之魂,留给新无锡人,特别是为数不多的老无锡后代。 这里不得不说另外一条运河望虞河,当地人称蠡河。望虞河南起太湖边沙墩口,北至长江边的耿泾口。是长江连接太湖的唯一干流,太湖主要泄河道之一。全长60.8km,沿线地形平坦。沿河向西南穿过东太湖可达浙江。其支流可直达灵岩山和姑苏台(南阳山,苏州阊门外40里,)。 据《苏州河道志》记载,望虞河开凿于公元前475年,是运粮的漕河,也名蠡河,因它由越国名臣范蠡主持修建。范蠡当年率越军进逼吴国,就由太湖入蠡河,出奇不意从背后进攻,围夫差于姑苏山下,终一举扭转乾坤。 从沙墩口至鹅湖是苏锡的界河,西北锡东南苏,事实上作为界河却绕夹不清,河南岸有高地称城头上,来源己无从考究,只知是太平军的防御工事,蠡河西北是清军的大营,两军隔河对峙。所以留存的古跡全毁于那场战争。城头上部份属于无锡,要划船过去种地,后来办了砖瓦厂,用那里的城土烧砖,现在办了几个公墓,拆迀老坟和现在鸿山镇及硕放镇的部分过世者都葬在那里,包括我的外公外婆等。在入太湖河口不远处无锡一侧有一所苏州农业科技学院的种植园,以前称北桥农科所,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就是在这里起家走出去的,无锡的人无锡的地却归苏州管。与大运河交叉的水利枢纽挂着无锡的牌子,也由无锡出资及管理。(沙墩口段河道全在无锡境内)</h3> <h3>望虞河走向位置,梅雨季节排涝,更多的时候是从长江向太湖补水。</h3> <h3>水立交,望虞河在京杭大运河下面穿过,远处是太湖的贡湖湾,横向深色的是京杭大运河。</h3> <h3>近观水立交,黄色有船的是京杭大运河,青色的是望虞河。</h3> <h3>十多年前的二河交叉口,还不是立交。</h3> <h3>七年前的沙墩口,现在己不通航,整个太湖己封闭。</h3> <h3>望虞河边的砖厂</h3> <h3>京沪高铁横跨望虞河,远处是槽湖。</h3> <h3>312国道跨望虞河桥,苏州人可没有无锡人好说话,修路拆迁遇到巨大阻力,桥建成近三年后才通车。</h3> <h3>沪宁高速公路跨河而过</h3> <h3>沿河小路可直达常熟,由于多湖和河口,路线长且多湾,沿河骑行别有情趣。</h3> <h3> 外婆是苏州人,家里开着家具店,子承父业,大弟在苏州景德路,小弟在无锡中山路40年代都经营着家具店。外婆是长女,虽不识字,文化底蕴不输读书人。外公是油漆匠,家里开着圆木作坊,按外婆的说法她是被外公骗到乡下去的。屋前的小河淘米时会有小鱼爭食,我从小喜水,尽管外公拿着长竹杆赶“鸭子”上岸,但还是五岁就学会了游泳。村前有个池塘叫洗马池,开春扔下一点鱼苗,也不喂食管理,全村过春节的鱼就有着落了。 我69年去后宅下乡插队,其实就是去了外婆家,至今户籍仍在那儿。儿子大学毕业后几经周折最后进了一家美资企业,去年这家企业在我劳作过的地块上盖了新厂房,儿子每天开车去太外公的出生地上班,真是世事难料啊。</h3> <h3>90年代后宅田园风貌</h3> <h3> 后宅之地名起源于元明之际,明朝时期(具体年份有待进一步考证),有个叫邹康侯的人,曾在后宅东街筑起大宅,时人称“侯宅”。此时后宅尚无街道, 仅此大宅。后来,处士少扬公在西街另筑新宅,后宅西街便逐渐形成。少扬公为后宅邹氏之祖。有才识却不曾为官,原姓过,后易姓为邹。 明嘉靖年间,康侯公后人,戴阳公邹明良奉职于京,官至工部郎中,然客死且无嗣在侧。皇帝下诏,钦命其外甥少扬公,易姓为邹,扶柩返乡。事后,少扬公在西街筑起新宅。新宅共五堂,中为“可久堂”,为主宅,最高大;其东为天全堂(俗称七房墙门);再东为敦叙堂(俗称十房墙门);其西为怀德堂及滋德堂。五堂各设墙门且内部相通,大宅东西长度,约占西街全长。相传五堂同日同时上梁,工人众多,以致须端饭鸣锣而食,实为盛事。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宅附近形成街市。因原称“侯宅”,后宅应该为“侯宅”的省写。至于为什么省写?这好比瞻桥之“瞻”字,现在却省写为“占”字一样,原因不足为考。 另据《梅里志》载:“后宅,明兵部司务邹明良自徐塘辟宅于此”。因新宅位于故宅之后,故称后宅。 1949年为后宅镇,属荡口区。1950年改乡,1958年改公社,1983年改乡,1993年改镇。1996年,面积33平方千米,人口3.2万,辖荡东、金锡、吴家浜、占桥、建中、董家弄、金娥、后宅、葛家桥、张旺街、洗马巷、石家桥、南塘、香山、东塘街、建安桥、望虞河17个行政村和后宅居委会。 所谓行政村其实就是一个生产大队,下辖20来个自然村(生产小队),一个自然村也就20来户人家(以姓氏傍水聚居),一二百亩地围着小村庄,真正的田园生活。</h3> <h3>漫步在后宅老街,房屋留下了岁月的沧桑。</h3> <h3>老宅前一条小河,河水己不再清澈,再没人到河边洗涤了。此河名岸船浜,是沿街的河道,现在仅存东边一小段。在未通公路的年代,运输全靠她,70年代前后宅还有自己的船队,就是前面一个拖轮,后面联着一二十条驳船的那种。</h3> <h3> 鸿声镇为清末富商钱鸿声所僻,俗名钱鸿声里,简称鸿声里。1949年为鸿声镇,属荡口区。1956年改鸿声乡。1958年改公社,1983年改乡,1993年改镇。1996年,面积25平方千米,人口2.3万,辖马桥、前房桥、河堰桥、大木桥、七房桥、鸿声、华三房、张塘桥、荣更上、鸿山、马家里、西仓、鸿峰桥、新造桥渔业14个行政村和鸿声居委会。鸿声被称为“院士之乡”。现代有国学大师钱穆,物理学泰斗钱伟长、经济学巨擘钱俊瑞以及钱令希、钱临照、钱易、邹承鲁等七位院士。</h3> <h3> 七房桥钱穆、钱伟长故居及怀海义庄,七房桥在泊渎河北500米处,与梁鸿湿地隔河相望。当地的乡绅非常重视公益事业,热衷于开义庄办教育,许多大师级人物都是在义庄中接受了启蒙教育,当地大财主不多,都是众乡绅合力办的。</h3> <h3> 2003年10月,鸿声镇与后宅镇合并设立鸿山镇,因境北有鸿山而得名。南与苏州市相城区东桥镇、黄埭镇隔河相望,2005年,将锡山区的鸿山镇委托无锡市新区管理。2009年,撤销鸿山镇,设立鸿山街道正式成为市区,由无锡市新区管理,2015年新吴区成立,由新吴区管辖。 2017年统计,面积58.52平方千米,人口10万人。辖鸿运苑一社区、鸿运苑二社区、鸿泰苑一社区、鸿泰苑二社区4个社区和后宅居委、鸿声居委2个居委及大坊桥村、梁鸿村、建新村、后中村、大新村、南塘村、东塘街村、马桥村、七房桥村、鸿声村、鸿新村、鸿山村、鸿西村13个村委。此时的村委是改革开放初期的产物,充斥着小产权房和无证房的聚居区,而真正意义上的自然村基本拆尽了。田园的水利设施早己毀掉(迫拆迁的第一步),插上几株树在等着买家。 田是沒了待拆的可都是笫二三代新房 ,由于乡镇企业发达,手里有了两个钱,急于改变居住环境,笫一代杂木棍毛竹梢搭建平房,笫二代多孔板水泥梁楼房,建得快翻拆也快,10年一周期 ,至90年代开始翻别墅,很快政府就不批地基不准落地翻建,为拆迁作准备,所以三代房并不太多。我是搞建筑的,别以为建房要多少钱,自建房一代每平方米70年代未五十元以内,二代房每平方米80年代未一百五拾元以内,三代房90年代未三百左右,之前还要低一点。现在就是批地基也难建了,因为当地泥瓦木工沒了,包给工程队不化个三五千一坪控怕建不起来。现在几万一坪的商品房,建筑成本不会超过三千,政府开支全靠它啊。</h3> <h3>等待拆迁的二代农房</h3> <h3>等待拆迁的三代农房</h3> <h3> 2017年9月9日发布建设“鸿山物联网小镇”,镇政府设在后宅自然镇锦鸿路。 鸿山镇位于无锡高新技术开发区,地处长江三角洲腹地。望虞河穿境而过。鸿山镇水陆空交通便捷,属上海1小时经济圈范围,南傍京杭大运河,西接无锡机场,紧靠312国道,沪宁高速公路、锡甘路、锡东大道、京沪高速铁路、锡张高速公路和东干线、锡太路、东环线,都在该镇经过。 鸿山文化底蕴深厚。不仅有悠悠七千年的彭祖墩文化、三千年的吴文化渊源,更有被列为2004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国家级大遗址保护规划的“鸿山遗址”。2006年,“泰伯陵”和“鸿山遗址”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泰伯墓广场举行了以祭祀泰伯为开幕式的首届中国吴文化节。</h3> <h3>吴文化节上的舞狮、空斗民俗表演。</h3> <h3> 吴文化节上的堂鸣表演,堂鸣起源于道教,后宅唐明桥傍唐明村就是这一表演的传承村,过去道士不光做丧事,结婚、生子、做寿等喜事也做,称堂鸣,除了音乐吹打,其中还有一个项目叫宣卷(宣读经卷),与法事经卷不同,是讲故事,可惜已经失传。</h3> <h3>各地吴氏前来拜祖寻根</h3> <h3> 值得一堤的是后宅中学旧址内的无锡市文物保护单位泰伯图书馆,1919年秋,钱穆仼后宅镇泰伯市立第一初级小学校长,当时的泰伯镇长邹茂如打算为小学建图书馆,请钱穆全面筹划,建成后钱穆兼任馆长,他亲自在南京、上海、杭州等地釆办,臧书一万多种,其中还拥有当时省级图书馆都很少有,康熙时编,雍正四年(1762)刻印的《古今图书集成》一万卷。泰伯图书馆是当时无锡四大图书馆之一,当然这也得到了乡绅的大力捐助。(89年我第一次买的单位自建房在泰伯图书馆南一墙之隔)</h3> <h3>泰伯图书馆,后面蓝玻璃阳台窗的建筑就是我住过的那栋楼。</h3> <h3>国学大师钱穆</h3> <h3> 我在这块土地上生活工作了近50年,深知那块土地上的文化底蕴,锡东和苏州西北口音基本相同,应是标准吴音,(苏州市的吴音并不标准)他们说话极少话搭头,即如普通话中的“他妈的”“狗日的”之类亳无联系地跟在正常语句之后,以前在航船上,后来在农村长途班车上,听他们讲话是一种享受,文绉绉的不时夹带着成语俗语,特别是甘露荡口人,虽是农民却有一股书生气,这是学校里沒有的,完全是几千年的代代传承。一到苏州市,特别是无锡市,话搭头就多了,很不文明,虽然我出生无锡市也很不习惯。这种底蕴在80年代后随着外来人口的増加被稀释了,古吴语也终将消亡。</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