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课本读鲁迅

随遇而安

<p class="ql-block">  在早春二月的潇潇细雨中,兴致勃勃的从杭州东站乘高铁来到慕名已久的历史文化名城——绍兴。</p><p class="ql-block"> 入住后就迫不及待的直奔鲁迅先生诞生和青少年时期生活过的故土——鲁迅故里。在白墙黛瓦、小桥流水间,感受一代文豪笔下的绍兴风情。</p> <p class="ql-block">  鲁迅故里,位于绍兴市鲁迅中路,是建国后浙江省最早建立的纪念性人物博物馆。它以鲁迅生平事迹的宣传教育、鲁迅文物资料的征集保护、鲁迅思想作品的科学研究为主要任务,经过历年来的保护建设,不仅保存有鲁迅故居、鲁迅祖居、三味书屋、百草园,恢复了周家新台门、寿家台门、土谷祠、长庆寺等一批与鲁迅有关的文物古迹,还重新修建了鲁迅生平事迹陈列馆、鲁迅笔下风情园。</p><p class="ql-block"> 经过半个世纪的风雨历程,已发展成为绍兴对外宣传教育的一个窗口和著名的人文景观,在海内外享有较高的声誉,是浙江绍兴的“镇城之宝”,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优秀社会教育基地,全国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浙江省文明示范博物馆。是绍兴市区保存最完好、最具文化内涵、水乡古城经典风貌和独具江南风情的历史街区。</p> <p class="ql-block">  鲁迅故里是原汁原味解读鲁迅作品、品味鲁迅笔下风物、感受鲁迅当年生活情境的真实场所。</p><p class="ql-block"> 入口处旁边一堵墙上画了一条古街和鲁迅的半身画像,写着“鲁迅故里”四个大字。只见鲁迅身着长衫,手拿香烟,双目炯炯有神。参观的人络绎不绝,纷纷驻足拍照。</p> <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37, 35, 8);">鲁迅的两句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应该成为我们的座右铭。</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毛泽东</b></p> <p class="ql-block">  在这群“研学绍兴,品阅江南”合影儿童前面,有两个孩子的铜像,仿佛正在聊些什么。仔细一看。这不就是闰土吗?跟课文中同样的银项圈、同样的小毡帽、同样的紫圆脸。不用说,他对面穿着大少爷服装的一定就是儿时的鲁迅先生,从他们的表情上可以断定,正饶有兴趣的聊着看瓜、刺猹、扑鸟……</p> <p class="ql-block">  走进鲁迅故里,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镌刻“<b style="color:rgb(237, 35, 8);">民族脊梁</b>”的照壁。记得鲁迅曾经说过:“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生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p><p class="ql-block"> 毛泽东曾经说过,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没有丝毫的奴颜与媚骨。所以,用“民族脊梁”这四个字评价鲁迅是最恰如其分的。</p> <p class="ql-block">  面对景区全景图,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实地参观鲁迅笔下的故乡,课本里的百草园与三味书屋马上便能伸手触及。</p> <p class="ql-block">  一条窄窄的青石板路记录了历史的印痕,一溜粉墙黛瓦、竹丝台门错落有致,显得古朴、庄重、肃穆。鲁迅祖居、鲁迅故居、百草园、三味书屋、寿家台门、土谷祠、鲁迅笔下风情园、咸亨酒店穿插其间。</p> <p class="ql-block">  一条小河从鲁迅故居门前流过,乌篷船在河上晃晃悠悠。随着荡起的一波波涟漪,《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少年闰土》、《社戏》、《故乡》、《孔乙己》、《呐喊》、《阿Q正传》、《祝福》、《药》、《纪念刘和珍君》、《狂人日记》等一串串名篇在眼前闪过,朴实机灵的润土、奴性可怜的阿Q、迂腐不堪的孔乙己、勤劳善良的祥林嫂、势利市侩的豆腐西施等人物也依稀穿越时空,从水面中走来……</p><p class="ql-block"> 此时此刻,禁不住回忆起50年前的校园生活,教过我语文的李桂荣老师、葛根老师、刘青山老师、孙海峰老师、张文学老师、李海峰老师和李庆钰老师的音容笑貌依旧清晰可见,他们在三尺讲台妙语连珠、口若悬河、侃侃而谈、神采奕奕,把我们领进璀璨的文学殿堂,充满梦幻的历史就是从这里开始的。感谢他们让我知道了鲁迅,简易的书橱里增添了《狂人日记》、《呐喊》、《彷徨》、《野草》、《朝花夕拾》、《华盖集》……在半文言半白话、拗口生涩的字里行间体会到匕首、投枪的力量。</p> <h3>  鲁迅祖居,约建于1810—1813年,原为两进,前面一进已非原貌,周家的三间平房已被拆除。后面一进是五间二层楼房,东首楼下小堂前,是吃饭、会客之处,后半间是鲁迅母亲的房间,西首楼下前半间是鲁迅祖母的卧室。西次间是鲁迅诞生的房间。楼后隔一天井,是灶间和堆放杂物的三间平房。</h3><h3> 鲁迅的童年、少年时期在此度过,直至1899年出外求学。1910年至1912年,鲁迅回乡任教亦居于此。1912年至1919年间,鲁迅也曾几次回乡在此住过。</h3> <p class="ql-block">  新中国成立后,经修缮成立鲁迅纪念馆。1988年国务院公布其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跨入树荫掩翳的石库门,穿过台门斗,隔一小天井,往东走过侧门,绕过拐弯处的石栏水井,沿长廊进内就是当年鲁迅一家的住处。</p> <h3>  鲁迅在著名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写道:“出门向东,不上半里,走过一道石桥,便是我的先生的家了。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中间挂着一块匾道:三味书屋”。</h3> <p class="ql-block"><b> 寿家台门(三味书屋)</b></p><p class="ql-block"> 寿家台门系清代建筑,是鲁迅塾师寿镜吾家人世居之地,由门斗、厅堂、座楼、平房与厢房等组成。其中东厢房为三味书屋,寿镜吾在此设馆教书。</p> <h3>  三味书屋是当时绍兴城内一所颇负盛名的私塾。鲁迅12岁开始到这里读书,前后长达约五年的时间。<br></h3> <h3>  “三味书屋”匾下挂着一副活灵活现的《松鹿图》,画上古树下伏着一只梅花鹿,那是当年学生行礼的地方。听导游介绍“三味”说法有三:一是前人对读书感受的一种比喻,“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三种体验合称为“三味”;二是出自宋代李淑《邯郸书目》:“诗书味之太羹,史为折俎,子为醯醢,是为三味。”这是把诗书子史等书籍比作佳肴美味,比喻为很好的精神食粮;三是寿镜吾先生的祖训:布衣暖,菜根香,读书滋味长。后成为三味书屋的馆训。</h3><h3> 书屋两边的柱子上还有一副对联:“至乐无声唯孝悌,太羹有味是读书”,东北角便是书桌。导游介绍说鲁迅用的桌上刻有一个“早”字(因参观人多,我没好意思靠近观看),当年鲁迅父亲生了病,鲁迅为了照顾父亲上学迟到了。素以品行端正、教书认真著称的寿镜吾老先生严厉的说了这样一句话:“以后要早到。”鲁迅没有说什么,只是默默地在书桌上刻了一个“早”字。从此以后,鲁迅就永远没有迟到过,并时时早,事事早,奋斗了一生。</h3> <p class="ql-block">  在这里,才懂得三味书屋的真正含义: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春日里,偷得些许清闲,暂离琅琅书声,才惊觉宁静岁月的沉淀。</p> <p class="ql-block">  一顶小毡帽、一枚乌篷船、一碟茴香豆、一杯老黄酒,在欸乃的木桨击水声中,缓缓穿过悠悠的水巷,粉墙、黛瓦、黑漆木门,户户临水,家家枕河,一幅淡雅的水墨画卷徐徐展开,沉醉在水乡的独特风情中。</p> <p class="ql-block"><b> 《孔乙己》</b></p><p class="ql-block"> 初中语文课本中的《孔乙己》,最早发表在1919年4月《新青年》第六卷第四号,后编入《呐喊》,是鲁迅在五四运动前夕,继《狂人日记》之后第二篇白话小说。有一次,鲁迅的好友孙伏园问:“在先生的小说中,你自己最喜欢的是哪一篇?”鲁迅先生回答说“是《孔乙己》。”</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记得课文中一些有趣的句子,成为当年我们的笑谈:</span></p><p class="ql-block"> ……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他们又故意的高声喊道,“你一定又偷人家的东西了!”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b>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b>?”接着便是难懂的话,什么“君子固穷”,什么“者乎”之类的,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于是,“</span><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窃书不能算偷</b><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就堂而皇之的成了同学之间拿对方书看的“合理”借口。</span></p> <p class="ql-block">  有几回,邻舍的孩子听得笑声,也赶热闹,围住了孔乙己。他便给他们茴香豆吃,一人一颗。</p> <h3>  “孩子吃完了,仍然不散,眼睛都望着碟子。孔乙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弯腰下去说道:不多了,我已经不多了。直接身子又看一看豆,自己摇头说,<b>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b>于是这一群孩子都在笑声里走散了。”</h3><h3><font color="#b04fbb"> 由此,“<b>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b>。”便成了我们在学校食堂里敲打碗盘的戏谑语。</font></h3> <p class="ql-block"><b> 鲁迅纪念馆</b></p><p class="ql-block"> 绍兴鲁迅纪念馆始建于1973年。2003年初,为恢复鲁迅故里的传统风貌,与环境尺度不协调的陈列厅被拆除,恢复为周家新台门。新建的纪念馆位于鲁迅故里东侧,它东接鲁迅祖居,西邻周家新台门,北毗朱家台门,南临东昌坊口,与寿家台门隔河相望。</p><p class="ql-block">  绍兴鲁迅纪念馆始建于1973年。2003年初,为恢复鲁迅故里的传统风貌,与环境尺度不协调的陈列厅被拆除,恢复为周家新台门。</p><p class="ql-block">  新建的纪念馆位于鲁迅故里东侧,它东接鲁迅祖居,西邻周家新台门,北毗朱家台门,南临东昌坊口,与寿家台门隔河相望。</p><p class="ql-block">  鲁迅纪念馆总占地面积为60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5000平方米。它以“老房子、新空间”的设计理念,使其与该地区传统街巷肌理保持统一。纪念馆外部为绍兴台门建筑形式,主入口采用绍兴传统竹丝台门。</p><p class="ql-block">  纪念馆环境幽雅,广场及各出入口室外地面均采用绍兴传统的青石板地面。其中展厅和鲁迅祖居毗连的绿化巷,栽竹叠石,花木扶疏,更是绍兴的典型传统天井庭园。还有一条水景系列,从序厅西侧开始逶迤北上,在馆址西北方形成开阔水面,加以填土移木,积石理水,配置绍兴特有的廊桥、乌篷船舫等建筑小品,营造出一派江南水乡意境。陈列厅庭园植物以文化含义深厚的樟、松、兰、梅为主,同时遵照鲁迅《朝花夕拾》中记载,选栽枣树、皂荚树、桑椹、木莲藤及覆盆子等物种,再现鲁迅当年的环境氛围。</p><p class="ql-block">  绍兴鲁迅纪念馆“鲁迅生平事迹陈列厅”本身是一座富有绍兴特色和时代特征的现代化展馆,造型简洁平和,朴素无华,充分体现了鲁迅精神的人文内涵。内部采用雕塑、不锈钢装饰墙面,以现代化展示手段加强了纪念馆建筑的文化内涵和艺术感染力。建筑与水景纵横交错,室内外空间相互渗透,构成了一个充满灵气的具有绍兴特色的现代展馆。镶嵌在陈列厅正面墙上的“绍兴鲁迅纪念馆”七个大字为郭沫若所题。</p><p class="ql-block">  陈列厅由序厅、南北主展厅、辅助展厅、名人文库及休闲区等几部分有机组成。</p><p class="ql-block">  进入序厅,映入眼帘的是一尊大型青铜座像,坐在鲜花丛中的鲁迅,表情自然,和蔼可亲,仪态从容,更多地表现了其在日常生活中的真实面貌。序厅两侧设有“水乡绍兴”、“越中名贤”大型浮雕,反映绍兴悠久历史、灿烂文化。边上放置导游触摸屏等。序厅空间开敞亮堂,配置盆栽乔木,氛围庄重朴实,体现鲁迅先生的伟大和平和。</p> <p class="ql-block">  鲁迅故居原为周家新台门的一部分,是鲁迅青少年时代生活、学习、工作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1881年9月25日,鲁迅诞生在这里,一生有三分之一以上的时间在故乡度过。1918年新台门易主后,大部分房屋被改建,但鲁迅家主要建筑幸得保存。现室内按原状陈列,不少家什系当年原物。</p><p class="ql-block"> 新台门位于东昌坊口西侧,是一座大型的台门建筑,其规模和结构与老台门基本相同,坐北朝南,青瓦粉墙,砖木结构,共分六进,共有大小房屋80余间,连同后面的百草园在内,共占地4000余平方米。</p><p class="ql-block"> 鲁迅在周家新台门内度过了他的童年和少年时代,给人们留下了许多耐人寻味的踪迹。</p> <h3><b> 百草园</b></h3><h3> 鲁迅故居后园是百草园,名称虽雅,但其实只是一个普通的菜园,它为新台门周氏族人所共有,占地面积近 2000 平方米。平时种一些瓜菜,秋后用来晒稻谷。童年鲁迅经常和小伙伴们来到百草园中玩耍嬉戏,捉蟋蟀,玩斑蝥,采桑椹,摘覆盆子,拔何首乌。</h3><h3> 鲁迅说:“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百草园。......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h3><h3> 现大部分园地保持原貌。“短短的泥墙根”则系原物。</h3> <p class="ql-block">  春日里的百草园是最热闹的别处。黄蜂扭着胖胖的身躯如约而至,蟋蟀、油蛉、蜈蚣等也将相见。白墙上,青苔斑驳,藤蔓依依,打成一片春日的温和。</p> <p class="ql-block"><b> 鲁迅笔下风情园</b></p><p class="ql-block"> 鲁迅笔下风情园修建于2003年,因鲁迅作品中很多提及绍兴的风土人情,在此风情园以陈列的方式展示。</p><p class="ql-block"> 风情园原址为当年新台门买主朱家的花园,其主人正是买下周家新台门(鲁迅故居)的“朱文公的子孙”(鲁迅语)。朱家台门,又称“老磐庐”,内建有江南水乡特色戏台。现风情园依次设立“绍俗祝福”、“越俗漫话”、“迎神赛会”、“男婚女嫁”四个主题陈列馆。</p> <p class="ql-block">  在《社戏》中鲁迅曾写道:至于我在那里所第一盼望的,却在到赵庄去看戏。令先生想得茶饭不思的,便是充满江南风韵的绍兴戏剧。春日里,沏一壶好茶,听一曲江南风情吧。</p> <p class="ql-block">  第一次来绍兴跟着课本读鲁迅,虔诚仔细地寻觅他的韶华足迹与气息,收获了比课本更丰富、更翔实、更生动、更真切的内容<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25, 25, 25);">。当百草园、三味书屋和咸亨酒店等一一呈现在面前时,眼前也浮现了先生少时读书、玩耍、励志的画面,以及先生笔下刻画的孔乙已、祥林嫂、闺土等一个个典型的人物形象……</span></p><p class="ql-block"> 遗憾的是时光不解风情,并没有和我的足迹一起走走停停,转瞬间就从平面印象升华为立体感悟的欣喜中度过了三个小时却仍有不舍。</p> <p class="ql-block">  鲁迅走了,却带了一拨又一拨或许永无止尽前来参观的游人,走堂串巷,看乌篷船,吃茴香豆,喝温黄酒,品味江南的气息,从一个个故事与猜想中扪问当年的时节,体会伟人对鲁迅的评价:</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与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就是新生命的方向。</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b><span style="color:rgb(1, 1, 1);">——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与其说鲁迅先生的精神不死,不如说鲁迅先生的精神正在发芽滋长,播散到大众的心里。</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b><span style="color:rgb(1, 1, 1);">——叶圣陶</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虽有了伟大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拜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b><span style="color:rgb(1, 1, 1);">——郁达夫《怀鲁迅》</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鲁迅是真正的中国作家,正因为如此,他在给全世界文学贡献了很多民族形式的,不可模仿的作品。他的语言是民间形式的,他的讽刺和幽默虽然具有人类共同的性格,但也带有不可模仿的民族特点。</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b><span style="color:rgb(1, 1, 1);">——法捷耶夫《论鲁迅》</span></p> <p class="ql-block"><b>  稽山长青,净水常绿,鲁迅的浩然正气、高风亮节永留人间。</b></p><p class="ql-block"> (鲁迅先生的头像剪纸系潘顺同学的作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