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正月十六,对我是永生难忘的日子,是悲伤的日子。2019.2.20正月十六,妈妈走了。</p><p> </p> <h1> 父亲1926.7.21(农历6.12)——1998.4.19(农历3.23);母亲1926.6.27(农5.18)——2019.2.20(农历正月16)。</h1> <h1> 妈不识字,但一心为儿女,无所畏惧。</h1><h1> 1978年夏天,我在新乡师院读书,没换洗衣服了,妈就一路打听从鹤壁坐火车转汽车送衣服到宿舍。</h1><h1> 1982年冬天我在部队生下了女儿,妈得信儿后,背着装着被褥棉衣的大大的包袱,坐火车从老家千里迢迢赶到部队。</h1><h1><br></h1> <h1> 1993年春节,姐妹三家和父母在部队共度,这是宽广的机场。</h1> <h1> 1993.10随保庆转业,一家到洛阳612所安家,最初住房只有40平米,但另有厨房和一个小院子,并且冬季暖气很好。每年冬天都接爹妈来洛阳过冬。</h1><h1> 下雪的日子,我不但扫院子,而且把大门外百米长的小路都扫得干干净净,因为爹妈要走,爹腿脚不便,我怕爹滑倒。爹走后,我再也无心扫雪。</h1> <h1> 妈妈腿脚多灵活,坐到一米多高的大石头上。</h1><h1> 82年爹脑血栓,在妈和嫂子、妹妹及家人的精心护理下,除左腿略有问题外其他基本恢复。爹退休后,脾气变得很好。爹善良宽厚与事无争,在妈妈的精心照顾下,过得舒心,英俊慈祥的脸上常露着微笑。我的同事看到老年的父亲,还直夸“你爸真是个美男子!”</h1> <h1> 1998年父亲在鹤壁去世。女儿考上了洛阳一高。为了缓解母亲的沉痛心情,和庆祝女儿的好成绩,暑假一家和母亲5人应老首长邀请由天津坐轮船去大连度假。</h1> <h1>去大连的轮船上。</h1> <h1> 妈身体很好,海上波涛汹涌,巨大的轮船也颠簸的厉害,从来不晕车的我和孩子都直想吐,可妈妈没有一点不适。</h1><h3><br></h3> <h1> 妈是个了不起的人,务实不迷信,一心为儿女。九几年,女婿给买了较好的木料,以备百年后做棺木用,可她拿出来让儿子盖新房做门窗用,说自己用桐木就行。</h1><h1> 老妈走了。儿女们花九千元给妈妈买了上好的柏木房。</h1> <h1>大连海洋馆。</h1> <h1> 妈是一个了不起的人。她心灵手巧,敢想敢做,吃苦耐劳。</h1><h1> 姥姥家在汤阴武家庄,三妗告诉我,村上有句家喻户晓的顺口溜:“武家庄拐弯多,边家的巧儿数头一(yo)”。</h1><h1> 姥姥生了十个孩子,长大成人的七个,姥姥体弱多病,妈是老大,五六岁就开始做家务,带弟妹,帮厨做饭,洗衣,15岁起就几乎包揽了全家十多口的衣服鞋袜,从剪裁到缝制,全凭一双手。做得又快又好。还常帮村里人剪裁衣服制作鞋样。名符其实的巧儿!</h1><h1> 妈也生了十个孩子,长大成人的六个。我的记忆里,尽管生活不宽裕,但全家大人孩子穿得整齐干净,全凭妈妈的钢铁意志和一双巧手快手,白天干活,晚上点着煤油灯纳鞋底,常常是一晚一双。我小时候妈做的花棉袄,时髦鞋子常被其他家长模仿。妈也生过病,但从未住过医院,从未有一天卧床不起。</h1><h1> 妈不知疲倦,劳累了大半辈子。直到八十五以后的八年里才在儿女的要求下享受了被照顾的生活。</h1><h1> 2019.2.19的晚上,我和妈枧频聊了几句话,第二天早饭后,由孙媳扶着走回卧室,自己到床上躺下休息就永远的走了。应了妈的话:我不怕死,就是不想拖累家人。</h1><h1> 爹妈很能干,我小时候吃得不好,但从未饿着,可妈自己却常吃不饱。记得大食堂那会儿有一次妈饿晕在打饭回家的路上。</h1> <h1>大连老虎滩。</h1> <h1>洛阳西苑公园。</h1> <h1> 妈是个了不起的人。五几年实行单干时,和爹一起开了磨房,由租了一盘石磨,赊了一袋麦子,买了一头小毛驴开始,没日没夜的干,直发展到有了自家的磨,自家的两头骡子,麦子成圈。辛苦可想而知。妈的第四个孩子就自己接生,生在磨房里。</h1> <h1>鹤壁淇河边。</h1> <h1> 妈是个了不起的人,老天爷都保佑。开磨房时,租的房一楼是作坊,二楼可住人。我妈抱着我上楼,后面跟着哥哥,突然楼板脱落,妈紧抱着我坠落下来,恰落在一大铁锅的锅沿上,我安然无恙,妈昏死过去,但不久就在我哥的哭喊声中醒来,只在后腰留下了一大疤。</h1> <h1> 妈是个了不起的人。1961年前后,国家贫困,家里缺粮。妈和三妗两人结伴,有几次自己带着我们姐妹3人去河南确山用布换粮,前面抱着我幼年的妹妹,后面背着百余斤的大粮袋,从火车站到家四五里路,只到城西门外有桥边石台的地方稍稍站着休息一会儿就一口气走到家。</h1> <h1> 妈前半辈子住的都不大宽敞,直到哥家盖了大房子,弟弟家有了新房子才有所改善。2008年我在鹤壁新区买了156平米的大房子,客厅就40多平米,阳台10多平米,而且有暖气。2013年起直到去世,妈妈基本都住在“三和”宽敞明亮温暖自己的房子里。</h1> <h1>三和宽敞的客厅。</h1> <h1>三和家中阳台。</h1> <h1> 妈一生辛劳,可也值了。父亲外地工作,我小时候两个哥哥早早上班,尽心出力,自己省吃俭用,帮衬爹妈养家。</h1><h1> 晚年,子孙满堂,儿女,媳妇儿,女婿都很敬重。我父亲去世后,妈大都住在我弟家,弟媳有教养,对婆婆很孝顺,我妈很顺心,逢人便夸。有时也到我哥和我三舅家住,也很受优待。</h1><h1> 最后几年和长孙住在一起,孙媳照顾得体贴入微,我妹离得近,常去照顾,才使身在外地的子女放心。每个春节,弟弟全家都克服重重困难从合肥回“三和”与妈团聚,姐姐一家每年也从广州回“三和”探望老妈,外甥每次都留下二三千元给姥姥,虽然自己也需要还房贷。哥哥及其家人也去“三和”看望,我侄子海涛送去躺椅、拐杖(但刚强的老妈活到九十三岁一次也没用拐杖,)倒是躺椅老妈享用了八年,每天9点到11点,老妈都到阳台的躺椅上晒太阳。</h1><h1> 妈妈爱干净,洗澡很仔细,不管在“三和”还是在汤阴的哥家,或是三舅家,妈的孙媳妇儿,妈的侄女都从头到脚仔仔细细的给搓澡。</h1><h1> 妈妈直到去世从不糊涂,从没受气,也基本自理,没拖累家人。这是老天爷的恩赐,是自己勤劳聪明善良得到的福报。</h1> <h1> 妈是个了不起的人,敢想敢干,心灵手巧,吃苦耐劳,一心为儿女,我一生的榜样。妈妈永远活在我心中!爹娘永远活在我心中!</h1><h1> 什么是亲情,什么是痛彻心扉?至今为止,我有两次连续几小时的落泪,一次是得知父亲病危,回家的长途车上,整整6小时,默默的不间断的流泪,一次是老妈去世98天后在小浪底回郑州的长途车上开始做这个美篇怀念父母的时候。我以为爹已走21年了,妈也走98天了,我该不会流泪了,我以为老妈活了93岁,我也已经65岁做了姥姥了,可还是止不住,默默地止不住的流泪6个多小时,美篇作了多久就落泪多久。</h1><h1> 希望我以后不再这么流泪。</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