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日不落帝国——西班牙、葡萄牙双国游记(下)

<h3>托莱多生性欢快的吉普赛人</h3> <h3>与托莱多大教堂参加圣礼节的美女合影</h3> <h3>阿尔哈菲利亚王宫</h3><h3>阿尔哈菲利亚宫是西班牙保存最完好的伊斯兰统治时期的建筑,位于萨拉戈萨心脏地带。它是为穆斯林统治者享乐而建的宫殿,始建于11世纪。宫殿至今仍保留着防御部分的遗迹。阿尔哈费里亚宫是一个主体为长方形的宫殿,拥有若干圆形塔堡,但塔堡中的“特罗瓦多尔塔”(Torreón del Trovador)除外,其主体为长方形。许多房间分布在露天院落的周围。用石膏装饰的房顶是其最吸引人的地方。目前是阿拉贡议会的所在地。</h3><h3><br></h3> <h3>马德里西班牙广场</h3><h3>西班牙广场位于马德里市中心,格兰维亚大道(Gran Via)的尽头。广场上有两座醒目的建筑:1948年建成的曾经的欧洲第一高楼-马德里塔楼(Torre de Madrid)和西班牙大厦(Edificio Espana),两座大楼的顶层都是欣赏马德里全景的好地方。<br></h3><h3>西班牙许多广场都叫同一个名字——西班牙广场。最著名的是:马德里西班牙广场、巴塞罗那西班牙广场、塞维利亚西班牙广场。</h3><h3> 马德里西班牙广场也称“塞万提斯”广场,它被视为马德里的象征。1916年为了纪念西班牙历史上最伟大的作家塞万提斯逝世三百年而建造的纪念碑。</h3><h3>塞万提斯戴着项套,披着16世纪的披风,正俯视着唐吉诃德像和桑乔潘沙雕像。他在战争失去的左臂被掩在披风里面,右手则握着他的巨著《唐吉诃德》。</h3><h3>塞万提斯,是文艺复兴时期西班牙小说家、剧作家、诗人。他被誉为是西班牙文学世界里最伟大的作家。他的小说《唐吉坷德》是文学史上的第一部现代小说,同时也是世界文学瑰宝之一。</h3><h3> 塞万提斯这位伟大的作家,生时穷苦潦倒,连墓碑都没有,死后誉满五洲。</h3><h3>塞万提斯雕像的正前方就是他所著的《堂吉诃德》里主人公堂·吉诃德和桑丘·潘沙。</h3><h3> 这座广场闻名于世是因为塞万提斯创作的不朽名著《唐吉坷德》,它成为西班牙的骄傲,民族的瑰宝。</h3><h3>纪念碑最上面是个地球,周围有五个人像代表五大洲,象征塞万提斯的巨著誉满五大洲。</h3><h3> 广场纪念碑背面的雕塑上端,是一位西班牙16世纪打扮手里握一本书的妇女这座雕塑象征西班牙人不论男女老少、贫富贵贱都喜爱文学作品,热爱读书。</h3><h3>纪念碑两侧树立着堂吉诃德真爱的两尊石像:平凡的村姑阿尔东沙•罗任索和想象中美丽的杜尔西内娅•台尔•托波索。</h3><h3>在塞万提斯碑的正后方,有马德里最高的两座摩天大楼——西班牙楼(117米高)和马德里塔(142米高)。</h3><h3>西班牙大厦位于市中心,是西班牙建筑的典范,马德里地标性建筑。这栋建筑25层高,但随着西班牙经济不稳定而闲置,直到2014年中国的富豪王健林将其买下,预计修建一座大型购物中心。王2.5个亿接手,大厦的开发历程可谓一波三折,从与政府谈判到改建方案激起当地民众反对。历经一年多改建纠纷,王健林放弃重建西班牙大厦告结束。</h3> <h3>马德里马约尔广场</h3><h3>在西班牙众多广场中尤为出色,长方形包围式的结构,四周被一列回廊式古老建筑所围绕,对外的拱门连结着外面的市区街道,立于广场中心的是主持广场修建的菲利浦三世国王的骑马雕像。回廊内设有露天茶座、纪念品店,非常适合闲逛休息。</h3><h3>这个广场是菲里普三世在1619年主持修建的,有着独特风格的四方形广场。横向128米,纵向94米,由4层高的建筑围成。在广场中央是菲里普三世的骑马雕像。在建成之后的漫长岁月里经历了3次火灾,又重新修建,直至1953年完成后形成现在我们所看到的样子。</h3><h3>以前在周围住户的阳台上经常可以看到奢华的皇家仪式、斗牛以及种种纪念活动,甚至是宗教裁判所施行的火刑现场的这座广场上,现在回荡的是抱着廉价吉他的年轻人们的嘹亮歌声。</h3><h3>到了夕阳西下的时候,在库齐里埃洛斯门(Arco de Cuchilleros)下面的库齐里埃洛斯(Cuchilleros)大街和圣米格罗(San Miguel)大街上,林立的小饭馆会被喝了几杯而高声歌唱的人们挤得满满当当的。这种气氛是非常独特的.</h3> <h3>马德里马约尔广场回廊式古老建筑,马约尔广场始建于17世纪,正值西班牙历史上的哈布斯堡王朝最辉煌的时代。</h3><h3><br></h3> <h3></h3><h3>马德里马约尔广场菲里普三世的骑马雕像</h3>马约尔广场是菲里普三世在1619年主持修建的,广场中央是菲里普三世的骑马雕像,历史上经历了三次火灾,又重建,直至1953年重建形成目前的样子。 <h3>西班牙遛狗的老人</h3> <h3>马德里马约尔广场与太阳门广场之间的马德里古朴典雅的街道,商业气氛非常浓厚。</h3> <h3>马德里太阳门广场的行为艺术,真人哦。</h3> <h3>马德里太阳门广场,中间雕塑是卡洛斯三世雕像</h3><h3>位于马德里市中心,呈半圆形,有10条街道呈放射状向外延伸,是马德里政治活动中心和商业中心。其是个具有历史意义的广场,也是能体现马德里风土人情的地方。</h3><h3>保安局大楼是广场中突出的建筑物,这是一座18世纪末新古典风格的宫殿式建筑。建成后,曾作为马德里的中心邮局、陆军司令部和政治部。</h3><h3>太阳门广场是马德里孩子们游玩的场所,附近一带是马德里繁华的商业区,人声沸腾。 [1] 传统上,太阳门著名的钟声,标志着吃下十二颗葡萄的传统习俗,和新年的开始。自1962年12月31日起,此处的新年庆祝通过电视转播。</h3><h3>太阳门广场是马德里的中心。最初太阳门广场旁有一个太阳门,它曾经是马德里的东大门,历时一个世纪之久。因为它面向太阳升起的东方,所以取名为太阳门。后来由于城市的发展,交通的需要,太阳门在1570 年被拆除,但马德里人没有忘记这个古老的城门,一直把这个遗址叫太阳门或太阳。太阳门广场于1853 年从原来5000 平方米的面积扩建为1.2 万平方米。广场呈半圆形,房屋建筑环绕四周,建筑物的空隙之间有十条街道,以广场为中心向四外放射。</h3><h3>广场上有专门的标志,人们可以以太阳门为起点,计算出通往全国各地的汽车、火车、飞机的里程。在广场半圆直径上的内政部保安局大楼是一座古宫殿建筑,其他一些楼房建筑风格都比较单调,据说当年扩建时市政府有意要求这样设计的。广场中央还有两个设计比较简单的椭圆形花坛。</h3><h3>太阳门位于马德里的心脏,西南方邻近主广场,稍远处是王宫。国会(Cortes Generales)和博物馆区位于东面,阿托查火车站位于东南方。</h3><h3>太阳门广场下面是一个公共交通枢纽,马德里地铁的1、2、3号线在此交汇。</h3><h3>太阳门将几个商业区和休闲区连接在一起, 周围的街道有许多餐饮和购物场所。</h3><h3>太阳门最初是马德里城墙上的一座城门,城墙修筑于15世纪,城墙以外为郊区。太阳门面向东方,装饰着升起的太阳,因而得名。</h3><h3>从17世纪到19世纪,那些渴望了解国外和西班牙其他地区最新消息的人们聚集到此处的邮局。广场上的圣菲利普教堂的台阶称为圣菲利普台阶(Gradas de San Felipe),是著名的“闲话传播地”(mentideros de la Corte)。</h3><h3>旧邮政大楼由法国建筑师雅克·马尔凯修建于1766年到1768年,该建筑是佛朗哥时期的内政和国家安全部总部,是马德里自治区区长办公室。</h3><h3><br></h3> <h3>马德里太阳门广场零公里标志牌</h3><h3>就在邮政大厦门前人行道上,标志着西班牙公路网的中心。</h3><h3>太阳门广场是马德里市民政治活动中心和商业中心。闻名于世的“谣言场”和咖啡馆中的“闲谈会”都在这里。大约从16 世纪起,太阳门广场西边圣费利佩教堂门前宽阔的台阶就成了有名的“谣言场”。当时这个台</h3><h3>太阳门广场</h3><h3>太阳门广场(9张)</h3><h3> 阶前常聚集一些马德里游手好闲的人,他们之间传播社会新闻和谣言。久而久之,这个地方的名气越来越大,后来一些社会名人、知识分子也常来此凑热闹,甚至连西班牙文学大师塞万提斯和戏剧奠基人洛佩·德维加也常光顾这里。再后来教堂被火烧掉了,“谣言场”移到了广场东面苏塞索教堂的台阶上。到19 世纪马德的第一张报纸问世的时候,这个谣言才没有了。</h3><h3>马德里人爱喝咖啡,光咖啡馆就有7000 多家,朋友或者熟人遇到一起,以在咖啡馆聊天为乐事。“闲谈会”就是过去马德里的名人在咖啡馆联络感情、神聊或者评论时事的产物。由此可见太阳门广场在当时的马德里具有举足轻重的位置。</h3><h3>几百年来,太阳门广场还是西班牙重大历史事件的见证人。</h3><h3>1808 年5 月2 日,西班牙人不畏拿破仑的淫威,在太阳门前浴血奋战,拉开了西班牙独立战争的序幕。1812 年资产阶级革命爆发,西班牙议会通过的第一部宪法,最先在太阳门广场公布于世。1848年马德里安装了煤气街灯,太阳门广场的黑夜被照亮了;1879年,西班牙第一辆有轨电车诞生,它的处女行即发车仪式也在太阳门广场举行。</h3><h3>太阳门广场四周建筑的商业店铺鳞次栉比,以广场为中心放射出的十条街道,全是商业街。五光十色的橱窗,琳琅满目的商品,让人目不暇接,广场和周围繁华的商业街与马德里人民的生活息息相连。</h3> <h3>马德里王宫</h3><h3>是非常精美的建筑,也是全世界保存完好的宫殿之一。马德里王宫的建筑融合了西班牙传统王室建筑风格和巴洛克建筑风格非常宏伟。整座宫殿,宫殿内共有两千多间房间,供游客参观的仅五十间左右。值得留意欣赏的是王宫收藏的由斯特拉迪瓦里家族制作的5把小提琴。</h3><h3>马德里王宫,位于西班牙首都马德里,在1734年的圣诞节被烧毁的巴奔堡皇家宫殿基础上,1736年,菲里普五世和王妃依沙贝尔·德法尔内西奥计划修建新的王宫。</h3><h3>意大利的建筑家谢瓦拉和萨凯提、萨巴蒂尼等接受使命,在1764年10月,修建完成了这座王宫。</h3><h3>阿尔梅利亚广场和巴尔克尼是法国风格,而建筑内部则是当时流行的意大利风格。150米见方的建筑物内部,有2700间房屋,至今仍作为国事活动的一个场所在被使用着。</h3><h3>马德里皇宫(Palacio Real de Madrid)是仅次于凡尔赛宫和维也纳美泉宫的欧洲第三大皇宫。建于1738年,历时26年才完工,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而且最精美的宫殿之一。</h3><h3>皇宫外观呈正方形结构,富丽堂皇,宫内藏有无数的金银器皿和绘画、瓷器、壁毯及其他皇室用品。它是波旁代表性的文化遗迹,在欧洲各国皇宫中堪称数一数二。现在,该皇宫已被辟为博物院,供游人参观。</h3><h3>马德里王宫是在费利佩五世的命令下于18世纪在曼萨莱斯河左岸的山岗上,一个原先阿拉伯城堡的基础上建造而成的。是波尔梦王朝代表性的文化遗迹,其豪华壮丽程度,在欧洲各国皇宫中堪称数一数二。萨切蒂(Sachetti)1738年开始建造工程,1764年竣工。</h3><h3>萨巴蒂尼(Sabatini)完成了东南侧宫和大楼梯。王宫呈正方形,中间有一个大院子。从东侧的王子门可以通往中央大院。萨巴蒂尼建造的御花园和摩尔花园(Campo del Moro)也非常引人入胜,王宫正面也是极其宏伟。关于王宫建筑风格存在争论,有人认为它是巴洛克风格,也有人认为它是新古典主义的杰作。宫内独立建筑无数,著名的有阿拉巴特洛斯大厅(Salón de Alabarderos)、大柱、镜子厅(Salón de los Espejos)和卡洛斯三世国王房间(Cuarto del Rey Carlos III)等。王宫里还可以欣赏到委拉斯凯斯(Velázquez)、戈雅(Goya)、鲁本斯(Rubens)等大师的画作。</h3><h3>  马德里皇宫建于1738年,历时26年才完工,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最精美的宫殿之一。皇宫外观呈正方形结构,类似法国的卢浮宫;内部装潢则是意大利风格,富丽堂皇。宫内藏有无数的金银器皿和绘画、瓷器、壁毯及其他皇室用品。皇宫已被辟为博物馆,供游人参观。皇宫的对面是西班牙广场,中央矗立着《堂·吉诃德》的作者塞万提斯的纪念碑,纪念碑旁还有堂·吉诃德骑着马和仆人桑丘的塑像。</h3><h3>马德里皇宫的由来可以追溯到9世纪,最早它是由伊斯兰托莱多国王为了抵御入侵修建在曼萨莱斯河左岸的一个堡垒,后来为卡斯提尔(古代西班牙北部国王)所占据。16世纪,这里成为古阿尔卡萨城(Alcázar)。1734年圣诞前夜,阿尔卡萨城毁于一场大火,菲利普五世打算在这个地方建造一个新的宫殿。宫殿主体结构全部用石头和砖建造,没有用一点木头,因此以后再也没有大火能烧毁它。工程从1738年开始一直持续到1755年,1764年当时的西班牙国王查尔斯三世(King Charles III)用它作为自己的官邸。 </h3><h3>1763年12月1日,卡洛斯三世搬入了新宫殿新完工的一部分,之后的各代君主都居住在这座宫殿里,直到1931年阿方索十一世弃位。</h3><h3>1903年,宫殿内安装了三部斯蒂格勒·奥的斯电梯,分别被称为大马士电梯、卡洛斯三世电梯和国王电梯。后者是其中唯一一部仍然保持原貌的电梯。随后在宫殿内又安装了三部电梯。 它还保持了一个世纪前安装时的原貌。</h3><h3>由于历代国王都根据自己的喜好对王宫进行装饰,使得王宫带上了浓厚的个人印记和时代印记,如卡洛斯三世布置的寝宫,卡洛斯四世建造的镜厅和阿方索十二世所钟爱的豪华餐厅。</h3><h3></h3><h3><br></h3> <h3>马德里王宫马德里阿穆德纳大教堂</h3><h3><br></h3><h3><br></h3><h3><br></h3> <h3>步入金碧辉煌的马德里王宫</h3> <h3>马德里阿穆德纳大教堂侧面</h3><h3><br></h3> <h3>格拉纳达大教堂</h3> <h3>格拉纳达大教堂</h3><h3>从外观上看很是高大雄伟。资料记载,该教堂在伊斯兰教长达八百年的统治时期,是一座清真寺。“光复运动”胜利后,才在遗址上兴建了教堂。从1518年开始时,当时的建筑师De Egao是以托雷多的歌特式大教堂为建筑范本。到了1667年,当时出生于格拉纳达的悲剧画家Alouso.Cano在受命对教堂进行重新装修时,加入大量巴洛克风格的元素。到1704年完工时,大教堂则真正成为建筑艺术的“大拼盘。”这也是欧洲那些建造过程长达百年的教堂常见的命运。教堂由三个巨大的拱形组成,中央礼拜堂圆顶高45米,顶部窗户镶嵌彩绘玻璃,装饰华丽。</h3> <h3>红墙外的格拉纳达大教堂塔尖</h3> <h3>格拉纳达皇家礼拜堂</h3><h3>皇家礼拜堂(Capilla Real de Granada)安葬着西班牙双王卡斯蒂利亚女王伊莎贝拉一世(1451年至1504年)与阿拉贡国王裴迪南二世(1452年至1516年)。是西班牙最重要的皇室陵寝之一。礼拜堂圣器收藏室博物馆展有圣髑、肖像、挂毯、巴洛克雕塑和绘画等大量珍贵文物。</h3> <h3>毕加索故居前小广场,走进“毕加索”</h3> <h3>米哈斯山城</h3><h3>是西班牙安达卢西亚自治区马拉加省的一个市镇,坐落于太阳海岸,是一座备受欢迎的白色旅游小镇。白墙红瓦,连成片的低矮房屋,狭窄整齐的街道中到处点缀着安达卢西亚特色的装饰花盆,整个镇子沿着坡度平缓的山麓展开,纯洁的无暇白色景观,不仅吸引着摄影爱好者的到来,更吸引着新婚燕尔的到来,他们希望爱情也可以因为这里洁净的气氛,回归到最无瑕的美。除了白色的建筑外,米哈斯的博物馆、精美的手工艺品店和高尔夫球场也是必游之地,西班牙最大的高尔夫度假胜地就位于此。</h3> <h3>了望台的另一侧有个堡垒一般的建筑高高耸立在山坡上,这就是当地有名的佩尔圣母礼拜堂。这里原本是在凿出的洞穴上修建的,外观已十分陈旧。不知道的以为是古堡废墟,知道看到圣母雕塑才明白这里是个礼拜堂。</h3><h3>谁知洞穴里的教堂内部却有模有样,金黄的色调中透着低调的华丽。只要上帝存在于人们的心中,哪里都可以成为礼拜堂。</h3><h3>岩石圣母礼拜堂由修士迪耶戈·德·赫苏斯、玛丽娅和圣保罗在岩石间挖凿而成的。礼拜堂内部较为迷你,供奉的是一小尊米哈斯圣人的雕像,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850年摩尔人征服米哈斯之前,当地的村民将其藏了起来直到1586年才被发现于墙内。</h3> <h3>米哈斯小镇的观光马车,地面上响起清脆的嘀嘀马蹄声。</h3> <h3>米哈斯小镇每家每户门口挂满蓝色的鲜花篮,非常浪漫的小镇,蓝色的花篮、红色的花、白色的墙壁、红色的屋顶……犹如上帝丢失在人间的后花园。</h3><h3>这里与科尔多瓦的鲜花小镇又不一样,科尔多瓦的背景是多种色彩与建筑风格混合的建筑(伊斯兰、哥特式、罗马、希腊、洛可可、柯林斯等),米哈斯的背景是蓝天白云红顶白墙。相比而言,米哈斯的鲜花小镇更有情调。</h3> <h3>米哈斯小镇西班牙四大名菜——海鲜饭</h3> <h3>米哈斯小镇斗牛场</h3> <h3>古朴的米哈斯小镇斗牛场正大门</h3> <h3>米哈斯小镇街头巷尾</h3><h3>静静穿梭在米哈斯的白色小道上,无论是步行,还是驴车、马车,都是惬意的。但凡路过花店,或是手工店、礼品店,我都会细细打量一番,这些有着西班牙风情安达卢西亚韵味的东西。花花草草点缀的街道有很多耐人寻味的细节。</h3><h3>你也喜欢山间浪漫的白色气息,如果你也走到了太阳海岸附近,那么米哈斯可以是你温柔的邂逅。</h3> <h3>米哈斯小镇中心广场,米哈斯被称为欧洲最浪漫的山城。</h3> <h3>龙达小镇</h3><h3>坐落于西班牙南部的一个小镇。诞生于罗马帝国时代,三千多年前,一批旅人风尘仆仆地爬上这座七百五十公尺的峭壁,发现这里地势险要,河流丰沛,食物丰美,于是安营扎寨,造出了第一座房子......</h3><h3>这白色的房子如同一颗白色的种子,随后,剧院、教堂、街道依次蔓延整个山坡,最终成为一座至今繁荣的小镇。</h3> <h3>龙达小镇——最美的私奔小城</h3><h3>在很久以前,龙达已经闻名遐迩了。令它名声大噪的,</h3><h3>一是,斗牛士;一是,土匪,以及满眼都是梅里美笔下的卡门......</h3><h3>它的热烈和艳美,由此可想而知,难怪都说,这座悬崖上的天空之城是一座最美的"私奔"之城。</h3><h3>西班牙南部小镇龙达,被赐与过无数种名称,每一个都足以让它在数目标地中怀才不遇:“建在云端的城市”,“悬崖边的白色小镇”,“全世界最适合私奔的地方”……同时这里也是西班牙斗牛士的故乡,它汇聚了最让人心动的词汇:漂亮、神秘,峭拔、纯粹、浪漫、私密、刺激、狂热,</h3> <h3></h3><h3>埃尔塔霍峡谷春天粉白的桃花开满山谷,还有金灿灿的油菜花和绿油油的仙人掌,峡谷深达100多米,好一派美丽的田园风光!</h3> <h3>埃尔塔霍峡谷深达100多米,悬崖峭壁上的白屋显得非常璀璨夺目,观赏自然界的巧夺天工。</h3> <h3>龙达</h3><h3>一座横跨埃尔塔霍峡谷的悬桥,将城市所在峡谷两端连通,成就这个建在云端的天空之城。</h3><h3>西班牙南部良多白色山城,那里的每栋屋子都必需漆成白色,龙达便是其中最著名的一个,每次达到都让人有置身梦中的错觉:一幢幢白色小屋矗立于青山之巅,脚下便是如同刀砍斧削的万丈深渊,这可能是全世界最无奈复制的景致。</h3><h3>被称为全世界最合适私奔的处所,海明威兴许功不可没,在他的小说《逝世在午后》中:“如果你想要去西班牙度蜜月或者跟人私奔的话,龙达是最适合的地方,全部城市目之所及都是浪漫的风景……如果在龙达度蜜月或私奔都不胜利的话,那最好去巴黎,各奔前程、另觅新欢好了。”这是私奔之说的缘起,但龙达蓝天白屋花香满地的美景,与其人迹罕至空谷幽鸣的私密特征,都与浪漫相干;与恋人相拥在白色小城安静街巷散步,偶然让快门在木窗白墙下的绿草繁花间留下彼此相爱的记忆,这种想像中的场景让无论私奔与否的眷侣们都向往不已。</h3><h3>作为斗牛士的故乡,龙达有着西班牙最古老的斗牛场,曾见证过那个时代斗士们的爱恨情仇;龙达,在它如今看似平静的表情下,依旧安放着最浓烈的西班牙风情:以浪漫宁静的白屋,居于这让人望而却步的悬崖之上,已是最佳明证。</h3><h3>龙达是你这一生中不得不去一次的地方,这一结论基于无数理由,哪怕其中任何一个,都让你无法抗拒。既然如此,Parador de Ronda hab,这一位于悬崖上的古堡酒店,可能是你去龙达的最佳栖身之所了。Parador古堡酒店属于西班牙一个国营连锁酒店集团,它旗下所有酒店均由中世纪的古城堡、教堂、修道院等改建而成,而且基本上都不在大城市,而在乡村城镇。而龙达的古堡酒店位于悬崖边,是不可错过的经典。龙达最著名的景点便是建于1735年的龙达新桥,横跨埃尔塔霍峡谷,越于万仞峭壁之上,将龙达新旧两城连接起来,Parador古堡酒店便位于这新桥之上的悬崖之顶,参观新桥便在咫尺之遥,举步即到。Parador古堡酒店的前身是龙达市政厅所在地,1761年的建筑物完整地保留至今,酒店本身就充满岁月沧桑。</h3> <h3>龙达新桥边的悬崖酒吧,依山而建,层次错落有致。</h3> <h3>龙达山城田野风光</h3><h3>峡谷深达100多米.走在清净的石板路上,在昏黄的路灯下,让人似乎已进入了中古时期的西班牙。龙达充满了诗意</h3> <h3>龙达山城全景图</h3> <h3>龙达</h3><h3>抬头是蓝天白屋花香绕鼻,脚下是深不见底的空谷深渊,这种与众不同的浪漫更是引人向往不已。怪不得海明威会在小说《逝世在午后》中说:“如果你想要去西班牙度蜜月或者跟人私奔的话,龙达是最适合的地方……”</h3> <h3>龙达民居</h3> <h3>龙达——建在悬崖上的“私奔”城市</h3><h3>西班牙最古老的斗牛场,龙达大教堂、Mondragon宫殿、San Sebastian尖塔、Acinipo废墟以及Pileta洞穴的史前绘画,都离酒店不远。有空的话,你也可以骑马或步行去探索Nieves和Grazalema自然公园。感受历史最好的方式,莫过于在夜晚走出酒店,进入旧城,走在灯光昏暗的石板路上,杳无人烟的寂静加上古老的建筑,就好像进入中世纪的西班牙,透露出诡异与浪漫的气息,那也会是令你难忘的经历。</h3> <h3>吉普赛人表演的闻名天下“佛朗明戈”</h3><h3>热情、奔放、优美、刚健的佛朗明戈表演</h3><h3>当地农民摩尔人,根据布拉斯因凡术语称为“佛兰明高”,意思是没有土地的农民。据他说,很多摩尔人被纳入罗姆人社区,与他们分享自己的主流文化之外的少数民族的地位。佛拉明哥似乎作为人民的痛苦为他们的文化被灭绝的表现感到悲愤而出现。然而,加西亚巴里奥索还认为,这个词可称为阿拉伯语摩洛哥法拉欣曼古山,意思是“农民的歌曲。” 路易斯安东尼维加还提供了felahikum和Felah -enkum,具有相同的含义。由于它起源于法兰德斯,和其他一些假设联系起来,在佛兰德长远的起源。根据菲利普佩德雷利佛来到西班牙从在查理五世当时的土地,因此而得名。由于罗姆人也被称为火烈鸟:Demofilo在1881年开始弗拉门戈研究,认为,这属后其主要支持者命名,往往在安达卢西亚罗马。1841年,乔治尼在他的著作Zincali中提到西班牙吉卜赛人已经采取了这种流行的名称,它加强了一个论点Demofilo。</h3><h3>吉卜赛人或Egiptanos在西班牙给出的名字:我们呼吁在英国吉普赛人的东西,但它们也为“卡斯蒂利亚新”,“德国”和“佛兰明高”之称的,名为“佛兰芒语”,其中在西班牙是各地知名的。</h3><h3>有许多报道说,它起源俚语,是“在自己的俚语词典”。这种理论认为,“佛拉明哥”从flamancia来了,是来自“火焰”和俚语指的是火热的吉卜赛人的气质。以同样的方式在西班牙皇家学院字典说,“佛”就是俗称的“酷或傲慢无礼”,就是一个例子短语“得到佛兰明高”。</h3><h3>在所有舞蹈中,弗拉明戈舞中的女子是最富诱惑力的。她不似芭蕾舞女主角那样纯洁端庄,不似国标舞中的女伴那样热情高贵。她的出场,往往是一个人的,耸肩抬头,眼神落寞。在大多数双人舞中,她和男主角也是忽远忽近,若即若离。当她真的舞起来的时候,表情依然冷漠甚至说得上痛苦,肢体动作却充满了热情,手中的响板追随着她的舞步铿锵点点,似乎在代她述说沧桑的内心往事,这难道不是一幅最性感的画面?</h3><h3>响板是弗拉明戈演出的必备道具。如果你的耳朵很敏锐,大约可以听出来,其实舞者左右手响板所发出来的声音并不相同,左手边的声音低沉,代表雄性;右边的较为高亢,是雌性。舞者手中响板的应和,表达的是男人与女人的对话。要把男人和女人的故事说得委婉动听,艺术家的天分和人生经历比技巧更重要,这也是为何很多弗拉明戈舞者年龄越大,跳得越有味道。在来沪的《大河之舞》中,那位弗拉明戈舞女演员据说已经跳了快40年了。她的腰间有明显的赘肉,但当她舞起来的时候,你只能想到杜拉斯那句已被用滥的名言:“我更爱你那饱受岁月摧残的容颜。”</h3> <h3>吉普赛人表演的佛朗明戈</h3><h3>一种西班牙传统舞蹈,又译为弗拉明戈等近音词,由同名的涉水鸟得来,有一些假说是与涉水鸟同名的“佛兰芒流派”名称的起源有关。就像火烈鸟得到这样的名字,因为他的身体语言提醒的鸟类表演。但是,这个词的起源可能是在这些鸟类的名字,而不是它相似的舞蹈风格。</h3><h3>弗拉明戈舞原来是一种即兴舞蹈。男子的舞蹈比较复杂,用脚掌、脚尖和脚跟击地踏响,节奏快捷,女子舞蹈按照传统,主要是显示手腕、手臂和躯干的文雅及优美。舞蹈者在表演的过程中,伴随着率性而发的“哈列奥”,即拍手、捻指和激动的喊叫。当然,随着弗拉明戈舞的职业化,舞者的一招一式有了更严格的规定,也产生了像《莎乐美》这样成熟的舞剧。  吉普吉赛人从小在弗拉明戈舞的环境里长大,一家不论老小都能跳或唱,要说他们流着弗拉明戈的血液,甚至自称“只有吉普赛人才能真正跳好弗拉明戈舞”,也不为过。吉普赛人生活的颠沛流离、放纵与自由,使弗拉明戈舞呈现出自由、热情和矛盾。</h3><h3><br></h3> <h3>佛朗明哥舞</h3><h3>最初源起于西班牙南部的安达鲁西亚(Andalucia) 的吉普赛人,至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据说欧洲最早出现的吉普赛人,是于 9 世纪中由印度或埃及跨地中海而来;吉普赛人本来就能歌善舞,长于乐器演奏,慢慢地,他们将这些特色与安达鲁西亚当地的音乐、舞蹈相融合,就成了今天既凄美且热情的佛朗明哥舞。由于西班牙政府十分重视这项艺术表演,因此,佛朗明哥舞便逐渐由吉普赛人游走糊口的演出,一跃而为登上国家舞台的西班牙舞蹈艺术代表。</h3><h3>在几世纪前,佛拉明哥音乐诞生于西班牙的安达鲁西亚(Andalucia)。究竟溯源于何时,众说纷纭,无法正确考证。一般推测在西元1449年有一批吉普赛人 到西班牙,定居在安达鲁西亚,同时也带来了美妙而粗犷的音乐,一种杂柔了凄哀、热情、奔放、沈缓等各种情感及节奏的乐曲,也沾染了一些波西米亚、匈牙利地方色彩。而安达鲁西亚本身的音乐则是承袭了古老的西班牙音乐-是摩尔、拜占庭、犹太、伊比利半岛及其他地中海文化的混合物。所以西班牙音乐家法雅 (Manuel de Falla)就以上的因素归纳出佛拉明哥的三大起源∶拜占庭的教堂音乐、摩尔人的入侵、及吉普赛人的迁入。 另一位音乐家Medina Azara认为与犹太人的合唱更有关系,因为最古老、最有安达鲁西亚味道的音乐是从犹太祭典的演唱衍化而来的。 在更早期罗马人亦传入一种源自希腊,亚述的竖琴,而在西 班牙流行起来,后来才慢慢发展为吉他,成为佛拉明哥音乐的一种。</h3> <h3>传统的佛拉明哥演出,通常是在小酒馆里,歌手唱着传统的曲子,吉他手 伴着歌手的演唱弹奏,有时即兴来上一段美妙的旋律(falsetas)与歌曲呼应。 而舞者可以以拍手和着节奏,或进而起身舞上一段,以脚踩地做出繁复而扣人心弦的韵律。由于歌曲和吉他乐声时而哀凄、时而欢愉,舞者情绪融入其中,上身肢体变有极富戏剧性的表情与手部动作。 演奏家所弹奏的声调各有所异,然而若真是他们内心深处的感情流露,则能强烈的表现自我;而在技巧的表现上,更精深,更具音乐性。 聆听能充分表现西班牙民族热情奔放个性的佛拉明哥音乐(Flamenco) 后,或许在他们敲击琴箱,热情的节奏中,也能撩起您心中对生命的热情。</h3><h3>我们常常会把佛朗明哥只定义成为舞蹈,其实并不是这样,佛朗明哥同时拥有着吉他、歌唱、舞蹈等多种音乐的表现形式,三者皆是佛朗明哥音乐中不可或缺的灵魂,而舞蹈只是其中视觉冲击最强烈的一部分。更有意思的是因佛朗明哥延伸出来的吉他界、歌唱界、舞蹈界皆有着各自独领风骚的领军人物,这些明星,在歌曲调式、吉他指法、舞步变化上,一代一代开创新的楷模,使得佛拉明哥艺术越来越精致化、多样化,同时让“佛朗明哥人”为人所崇敬。</h3><h3>对观众而言,佛朗明哥舞最大的撼动力,完全来自于悲切急促、明快热情的吉他、歌曲、响板和舞步。这四个元素组合在一起,深切地传达了吉普赛人长久以来离乡背井,四处流浪之际内心的悲凉与哀怨。透过表演,这个民族爱恨情愁、悲欢离合的历史情绪,就像排山倒海一般,有股莫大的渲染力,轻易地掳获在场观众的心,直到旋律结束,仍久久不能平息!佛朗明哥舞另一个特色,便是手部动作与脚步节拍的变化掌握,急促有力,郄不乱无章法;女性娇柔,男性阳刚,配合着扣扣作响的手响板 (Castanets),尽情地展现着肢体的力与美,淋漓奔放,同时也构成视觉上的绝美享受!</h3> <h3>塞维利亚西班牙广场</h3><h3>西班牙的每个城市都有一个西班牙广场,塞维利亚的这座西班牙广场最美最大,惊艳迷人!</h3><h3>塞维利亚西班牙广场是1929年为在此召开的伊比利亚美洲世界博览会而建造。它是西班牙建筑中新文艺复兴建筑风格的典型代表,摩尔复兴建筑的缩影。这是一个巨大的270度圆形广场,造型非常独特美丽,缺口正对玛利亚路易莎公园,由建筑师阿尼巴尔设计,由一栋呈半弧形的红砖建筑环绕,位于中央的是主塔,弧形两端则为副塔。楼群周围有一条人工小护城河,上面建有数座小桥,气势不凡,广场四周有一条环城河环绕,护城河上有许多造型精巧、美丽的桥梁,广场中心是一个大型的喷泉水池。</h3><h3>建筑外部用各种瓷砖镶嵌而成,代表原西班牙58个省。描述西班牙各城市的万种风情。古罗马式的回廊、拱门、柱头.还有喷泉、河流、小桥、嵌瓷围栏,外加阿拉伯和西班牙浑然一体的建筑风格,使塞维利亚西班牙广场别具一格,美不胜收!</h3> <h3>塞维利亚西班牙广场南端塔楼</h3> <h3>塞维利亚西班牙广场主塔楼</h3> <h3>塞维利亚西班牙广场主塔楼及外面精致的小桥</h3> <h3>侧视塞维利亚西班牙广场,护城河中的倒影非常漂亮</h3> <h3>塞维利亚西班牙广场主塔楼及护城河</h3> <h3>塞维利亚西班牙广场的喷泉池</h3> <h3>塞维利亚西印度档案馆</h3><h3>位于塞维利亚中心的三座建筑-大教堂、城堡和西印度群岛档案馆-共同组成了非凡的古迹建筑群。</h3><h3>西印度档案馆最早是由胡安·德埃雷拉于1572年设计的商品交易场所,1781年被改为公共文献馆。档案馆中最珍贵的就是关于发现、征服新大陆的文献,以及二层展室里哥伦布、麦哲伦等航海探险家的手稿、地图等,时间跨度从1492年到19世纪末,文献数量超过8000万页。</h3> <h3>塞维利亚 </h3><h3>大教堂(Catedral de Sevilla)是西班牙南部安达卢西亚区省会城市塞维利亚市内的著名宗教名胜。塞维利亚市分布于瓜达尔基维尔河左岸,距河口12千米,为内陆河港,港内涨潮时可通海轮。从公元711年到1248年间曾先后为哥特人及摩尔人所建王国的都城。旅游业因名胜和交通条件而发达。是世界五大教堂之一,是仅次于梵蒂冈的圣彼得大教堂和意大利米兰大教堂,位居世界第三位的大教堂,该教堂建于15世纪初,在原伊斯兰教寺院的旧址上改建而成。</h3><h3>711年,摩尔人(即今天的阿拉伯人)占领并伊比利半岛并在塞维利亚留下了永恒的足迹。1184年,阿拉伯人政权穆瓦希德王朝开始在今天塞维利亚大教堂的基址上建造“清真寺”,1198年清真寺完工。1248年,“圣者”费尔南多三世在“光复战争”中收回了塞维利亚,赶走了摩尔人。光复后的塞维利亚,需要一座大教堂,于是原来的清真寺就被用作天主教堂。1381年,不耐烦使用清真寺作教堂的塞维利亚人,决定拆除清真寺,在原址上建造“希拉尔达大教堂”,即今天的塞维利亚大教堂。随着基督教王国的到来,塞维利亚兴建了工程浩大的船坞和城堡,从此逐渐繁荣起来。</h3><h3>在十五世纪的时候大教堂曾一度荒废,后来成为几世纪以来基督徒最大的宗教圣地。</h3><h3>哥伦布的灵柩1898年由古巴运回西班牙后,埋葬在教堂中的哥伦布墓。</h3><h3>罗马教皇保罗二世曾于1982、1993年二次造访塞维利亚大教堂。</h3><h3>1987年 塞维利亚大教堂、城堡及西印度群岛档案馆共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h3><h3>它曾是基督教世界里最大的宗教建筑,13-16世纪穆瓦希德文明和安达卢西亚基督教文明的非同寻常的见证,与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伦敦圣保罗大教堂并称为世界三大教堂。</h3><h3>塞维利亚大教堂是一座哥特式的大教堂,由墙顶部带许多柱的围墙环绕屋顶上向上耸立的尖塔而成的建筑。大教堂的正门面对国王圣女广场,有5个正厅(主厅高36米),它的主体是116米长76米宽的矩形建筑。最高处的十字架高达40米。教堂共有三扇大门:正门为王子之门,其余分别为洗礼之门,亚松森门。</h3><h3>教堂边侧有一座高耸于所在建筑物之上的方形高塔,这就是有名的希拉尔达塔(Giralda)。塔高98米,作为原伊斯兰教寺院建筑中仅存的一部分,塔身墙面上有各种标志阿拉伯艺术特色的花纹图案,显示了阿拉伯建筑艺术的美丽风采。塔顶装有25口大钟的钟楼和楼顶上的一尊代表“信仰”的巨大塑像,塔顶雕塑名为El Giraldillo。巨大塑像高仰站立,手中举着一面半掩的旗帜,总高4米。这个重达450kg的风向标,在风中是可以转动的。塞维利亚人传说,棕榈叶朝向某一个方向时,塞维利亚就会下雨。塔内没有楼梯,而是环形坡道,以便相关人员骑马到塔顶。登上70米高的瞭望台,可以一览塞维利亚全景。</h3><h3>整个建筑外墙上分布着美丽的石雕,三个门楣上的雕塑也各不相同,亚松森门上的雕塑是圣女神的石像,头顶落着一只鸽子,周围环绕着飞翔的天使; 上方是天使托着耶稣。洗礼之门上方是三圣人的雕像。</h3> <h3>塞维利亚大教堂</h3><h3>是一座哥特式的大教堂,由墙顶部带许多塔尖。</h3><h3>塔顶柱的围墙环绕屋顶上向上耸立的尖塔而成的建筑。大教堂的正门面对国王圣女广场,有5个正厅(主厅高36米),它的主体是116米长76米宽的矩形建筑。最高处的十字架高达40米。教堂共有三扇大门:正门为王子之门,其余分别为洗礼之门,亚松森门。</h3><h3>教堂边侧有一座高耸于所在建筑物之上的方形高塔,这就是有名的希拉尔达塔(Giralda)。塔高98米,作为原伊斯兰教寺院建筑中仅存的一部分,塔身墙面上有各种标志阿拉伯艺术特色的花纹图案,显示了阿拉伯建筑艺术的美丽风采。塔顶装有25口大钟的钟楼和楼顶上的一尊代表“信仰”的巨大塑像,塔顶雕塑名为El Giraldillo。巨大塑像高仰站立,手中举着一面半掩的旗帜,总高4米。这个重达450kg的风向标,在风中是可以转动的。塞维利亚人传说,棕榈叶朝向某一个方向时,塞维利亚就会下雨。塔内没有楼梯,而是环形坡道,以便相关人员骑马到塔顶。登上70米高的瞭望台,可以一览塞维利亚全景。</h3><h3>整个建筑外墙上分布着美丽的石雕,三个门楣上的雕塑也各不相同,亚松森门上的雕塑是圣女神的石像,头顶落着一只鸽子,周围环绕着飞翔的天使; 上方是天使托着耶稣。洗礼之门上方是三圣人的雕像。</h3><h3><br></h3><h3><br></h3> <h3>塞维利亚大教堂</h3><h3>建筑时期经历了穆德哈尔、哥特、文艺复兴、巴洛克、新古典主义学院派等各个时期,以及最后试图结束上述所有风格的简单纯净建筑期。整个建筑属于西班牙哥特艺术鼎盛时期的风格,同时也夹杂着阿拉伯建筑艺术的风格,二者有机的结合在了一起,形成了今天的建筑艺术精品。</h3><h3></h3><h3>教堂中的阿拉伯清真寺的遗迹完美地保留了阿拉伯建筑艺术的风格,比如塔楼立面上醒目的网状装饰和多拱的马蹄形窗户保留了鲜明的阿拉伯风格 [4] 。而塔楼上用青铜制造的希拉尔达女神像则具有文艺复兴式的艺术风格。祭坛的装饰屏画历经许多建筑期,参与绘画的有豪尔赫·费而南德斯·阿莱曼兄弟、阿雷赫·费而南德斯、洛克·巴尔杜克、佩德罗·米兰、胡安·鲍蒂斯塔·贝拉斯克斯等。</h3><h3>因此,这座教堂是融合了伊斯兰教与基督教双重风格的宗教艺术的产物。</h3><h3>座堂内还有克里斯托瓦尔·哥伦布的墓穴。哥伦布的灵柩石棺上有西班牙四古国——卡斯蒂尔、莱昂、纳瓦拉、阿拉贡的骑士雕像,仿佛正在抬起哥伦布的灵柩。</h3> <h3>吉拉尔达塔(Giralda)</h3><h3>是塞维利亚的地标,位于塞维利亚大教堂内。不论在城市的哪个位置都能看到这座97.5米高的建筑。此塔由伊斯兰教徒阿莫阿德家族于12世纪末主持修建,伊斯兰风格浓郁,从塔下仰视觉得塔尖很小,其实那是一尊高4米,重1288公斤的青铜神像,据说在风中它还会来回转动,塔顶28个大钟至今仍能用优美的音色为塞维利亚居民报时。</h3> <h3>塞维利亚大教堂的侧角</h3> <h3>塞维利亚大教堂正门外观</h3> <h3>塞维利亚大教堂的正门</h3> <h3>塞维利亚大教堂的顶部</h3> <h3>塞维利亚大教堂门前的电车</h3> <h3>西班牙塞维利亚黄金塔——哥伦布扬帆出海的地方</h3><h3>修建于1220年,也就是穆瓦希德王朝。黄金塔体现出浓浓的阿拉伯建筑风格,有12个等边的砖塔构成,每一块砖塔代表一个方位。这座建筑之所以名为黄金塔,是因为建筑的四周涂有一层金粉,闪闪发光,好似黄金,因而得名为黄金塔。随着时间的流逝,建筑表面的金粉已经渐渐脱落,但是在傍晚夕阳的照耀和灯光的照射下,黄金塔还是呈现出金黄色,闪闪如初。</h3><h3>以控制从瓜达尔基维尔河到达塞维利亚的水路,为西班牙珍宝船队定期从美洲带回的贵金属提供安全保护,这也可能是它名称的来源。</h3><h3>黄金塔一共有三层,最上面的一层圆形是于1760年的时候新建的。</h3><h3>一条大型铁链从黄金塔底水中拉开,据说可以封锁河道。对岸的另一个定位点已经拆除或消失,有可能毁于1755年里斯本大地震。1248年在收复失地运动中,该市用铁链防御卡斯蒂利亚舰队。</h3><h3>经历数个世纪的发展,黄金塔已经多次被毁坏。最初修建黄金塔的初衷是监视进河港的船只,后来渐渐的变成了监狱、仓库、邮局。但是,海军博物馆,馆内陈列着信件、模型、历史档案等等;更重要的是记录和展示了塞维利亚海军的历史和重要性。黄金塔见证了塞维利亚辉煌的航海史。</h3><h3>西班牙黄金塔也曾经多次在影视作品中出现过,帝国时代2和帝国时代3(微软公司出品)都有它的身影哦!</h3> <h3>西班牙塞维利亚圆形斗牛场</h3> <h3>西班牙塞维利亚圆形斗牛场大门</h3> <h3>西班牙巴塞罗那西班牙广场国家宫,后改为国家艺术博物馆——石阶、喷泉、圆柱、瀑布、国家宫</h3><h3>西班牙广场(Placa d'Espanya),坐落于巴塞罗那蒙特惠奇山脚下,是巴塞罗那一个重要的广场,为了举办1929年的世界博览会而修建的。这个广场以前曾是绞刑场,1715年建造现已拆除的城堡时,将绞刑架移走。广场设计于1915年,兴建于1929年。</h3><h3>西班牙广场上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魔幻喷泉(Magic Fountain of Montjuïc),为世界第二大喷泉,由工程师卡利斯•布伊盖斯(Carles Buigas)设计,每个来此的游客必看喷泉表演。不论夏日的黄昏,还是冬日的夜晚,魔幻喷泉的表演都是一样的精彩绝伦,美丽和壮丽是无法用言语形容的。</h3><h3>除了喷泉外,西班牙广场附近还有巴塞罗那最知名的地标建筑威尼斯塔、巴塞罗那竞技场、米罗公园等旅游目的地。两座砖红色方形立柱形状建筑就是威尼斯塔,它们身后是博览会(Fira de Barcelona),对立于克里斯蒂娜王后大道两侧,从广场方向望去,坐落在小山顶上的国家宫遥遥在望,布局和谐对称。2009年末重新立上去的四根柱子,是加泰罗尼亚区旗中的四道红色条纹的象征,独立与民族。广场上有威尼斯塔,再继续延伸的就是国家宫。</h3><h3></h3><h3><br></h3> <h3>广场右侧的土红色圆形建筑是原来的斗牛场(现已改造为购物中心),南侧有两座威尼斯塔。</h3> <h3>巴塞罗那哥伦布广场——哥伦布纪念碑(左侧)与海关大楼(右侧)</h3><h3>地处巴塞罗那市中心交通繁忙地段,广场上最重要的建筑是1886年所建的哥伦布纪念碑,为雕塑家梅利达的作品,哥伦布的大理石塑像立于新哥特式的碑基上。</h3><h3>哥伦布纪念碑为纪念航海家哥伦布而建,碑顶上是哥伦布的雕像,他面朝美洲新大陆方向。基座四面的浮雕分别表现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过程。离碑座不远就是一个喷泉,犹如一道60多米宽的巨大瀑布。</h3><h3>哥伦布广场(Columbus Square)旁边是迪斯古布里曼托花园(Jardines del Desculbrimiento)。1885年,在广场上一座新哥德式的雕像台上竖立起发现者哥伦布的雕像。广场另一面是四座巨型混凝土雕塑,看上去有点像大型臼齿,它们也是为了纪念哥伦布而建,上面的碑文描述了美洲的发现。</h3><h3>与纪念碑相对应的是记载发现美洲大陆的大石雕。广场下面是马德里市的文化中心和多层地下停车场。广场旁的哥伦布纪念碑,时为纪念航海家哥伦布而建。</h3><h3>西班牙巴塞罗那哥伦布纪念广场</h3><h3>西班牙巴塞罗那哥伦布纪念广场(8张)</h3><h3>西面朝向大街的一侧是西班牙女王送哥伦布远航;北面是哥伦布远航的帆船,下面的地球上写着“哥伦布把新大陆献给卡斯蒂里亚莱昂王国”;东面描绘哥伦布把他的航海计划呈给主教;南面是皮拉尔贞女像。</h3><h3>她是发现新大陆的保护神。下面是第一次航海的三个船的名称。纪念碑下面是马德里艺术中心的入口还有大型雕塑,描绘哥伦布航海的线路。蜡像馆在哥伦布广场雕像的对面。</h3><h3>哥伦布纪念碑的周围有几座典雅气派的老建筑,海关大楼最引人注目,整座大楼处处精雕细刻,美不胜收!海关大楼对面是黄色的港务大楼(Port de Barcelona),还有2座老建筑,同样古典精美。广场附近还有一座古老的城堡,城堡临街是一座现代风格的船舶博物馆。从哥伦布纪念碑往海边走,经过一座波浪型的木板桥,就到了旧港,海边停靠着大大小小的船,碧海蓝天,桅杆林立,十分壮观,岸边坐满了游人,情侣和休闲的市民。</h3><h3></h3><h3> 哥伦布广场还是巴塞罗那古老的兰布拉大街的尽头,纪念碑是兰布拉大街的终点,也是游览港口区的起点,象征着市中心和海港的相连。兰布拉大街是巴塞罗那市第一条宽敞的大街,从加泰罗尼亚广场向下一直延伸到港口区,共有1800多米长,被称“流浪者大街”,来自世界各地的流浪者和艺人在这里进行各种游艺表演,五花八门的“真人雕塑”沿街林立。白天兰布拉大街是行为艺术和美食者的天堂,而晚上这里更是巴塞罗那夜生活的游乐场。</h3> <h3>巴塞罗那奥林匹克体育场</h3><h3>这是1992年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举办地,现已开放参观。最为著名的要数奥林匹克环。这里还有一个奥林匹克运动博物馆 。</h3><h3>当1986年巴塞隆纳获得第25届奥运会主办权后,为保证奥运会的体育场馆数量,组委会专门制定了《蒙特尤克体育设施发展计划》,奥林匹克设施将在蒙特尤克方圆5公里的范围内,分成4个各具特色又有机联系的部分,即蒙特尤克、迪埃戈纳尔、巴尔德黑勃龙和海洋公园,占地面积有200公顷。</h3><h3>这4个区由新建的海滨线路、环形路和地铁紧密地联系在一起,4个区之间的交通只需 20分钟。组委会共投资3.5亿美元,改造和兴建了37个比赛场馆。本届奥运会除划船比赛安排在离巴塞隆纳120公里的班约勒斯湖上进行外,其余各项比赛主要分布在巴塞隆纳市周围的蒙特尤克、迪埃戈纳尔、巴尔德黑勃龙和海洋公园等处。</h3><h3>最大的蒙特尤克区位于可以鸟瞰地中海的小山岗上,被称为奥林匹克的黄金地带。位于该区的奥林匹克主体育场原建于1929年,当年是为举办国际博览会建成的。为申办1936年奥运会又进行了重建,但因年久失修,且该场观众最大容量仅6.5万人,不符合国际奥委会对主运动场须是能容8万以上观众的要求。本届奥运会经过翻修和扩建后,面貌焕然一新。奥运会的开、闭幕式和田径比赛都在这里举行。</h3><h3>经过修饰后的新体育场保留了原来古朴典雅的外貌,内部设施焕然一新,气势恢宏、雄伟壮观。其体育场的主席台顶,是一个40米宽、130米长的大穹顶,是世界上最大的主席台顶盖之一。正门入口两侧树立着希腊雕塑复制品--骑马者,骑士身下的坐骑前蹄跃起,好像要作势奔向陡峭露台前方的广阔空间。而它们的对面则是巨大的电子记分牌,传统和现代的两种形式遥相呼应。巴塞隆纳奥运会的火炬台安装在奥林匹克体育场北侧入口处,市内任何地方均能看到它,这座大型火炬台造型奇特,其形状为地中海帆船船舵式样,高约 18米,重约11吨。火盆部分和主体部分分别采用钛和不锈钢制作而成。</h3><h3><br></h3> <h3>著名的奥林匹克环</h3> <h3>葡萄牙共和国(葡萄牙语:República Portuguesa),简称“葡萄牙”,是一个位于欧洲西南部的共和制国家。东邻同处于伊比利亚半岛的西班牙,葡萄牙的西部和南部是大西洋的海岸。除了欧洲大陆的领土以外,大西洋的亚速群岛和马德拉群岛也是葡萄牙领土。葡萄牙首都里斯本以西的罗卡角是欧洲大陆的最西端,葡萄牙语是2.4亿人的共同母语,也是世界第六大语言。 </h3><h3>葡萄牙自1143年脱离西班牙成为独立王国。15~16世纪起,于大航海时代中扮演重要角色,在亚洲、非洲和美洲建立起大量殖民地。1494年和西班牙共同签署了《托尔德西里亚斯条约》,意图将世界瓜分为二。1580年被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侵占。直到1640年才摆脱西班牙的统治。 1822年,最大殖民地巴西独立,葡萄牙国力开始衰退。1820年~1910年为君主立宪制国家。1910年10月5日革命推翻了葡萄牙王国,建立共和国,1926年5月建立军政府。1932年萨拉查就任总理 [1] ,1974年葡萄牙殖民地战争结束,反战的康乃馨革命爆发,葡萄牙重新成为西方民主制度国家 [1] 。</h3><h3>葡萄牙是欧洲各国中殖民历史最为悠久的一国,自从1415年攻占北非休达到1999年澳门主权移交,殖民活动长达近600年。昔日庞大的葡萄牙-巴西-阿尔加维联合王国,曾包括世界53个国家和地区。 </h3><h3>葡萄牙是一个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拥有相当完善的旅游业,也是欧盟成员国之一,欧元和北约创始成员国之一。还是世界贸易组织、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成员。</h3><h3>人口1037.5万(2014年)。其中葡萄牙人占96.9%,外国合法移民占3.1%(主要来自非洲、巴西、欧盟及亚洲等国家)。人口密度为113人/㎞²。劳动力人口为530万,人口出生率为9.5‰,死亡率为10‰。官方语言为葡萄牙语。约84.5%的居民信奉天主教,2.2%为新教徒,0.3%信其它宗教,3.9%无宗教信仰或无法确定。</h3> <h3>里斯本埃武拉历史中心——1986年入选联合国世界遗产。</h3><h3>位于葡萄牙东南部,在三条河流的交汇处,距里斯本以东100公里,所处地势高于周围的平原地带,建于公元纪年之始。埃武拉是葡萄牙的宗教和文化中心,现为阿伦特霍省的首府和重要城市。人们称埃武拉老城是"博物馆式的城市"。11世纪以前,它先后由罗马人、西哥特人和摩尔人统治。现今,老城内仍保存着建于2世纪的狄安娜神殿等古罗马时期的建筑遗址。</h3><h3>埃武拉这座"博物馆之城"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罗马时期,公元15世纪,葡萄牙的国王们选择在这里居住,使得埃武拉城发展到了它的鼎盛时代。埃武拉城与众不同的风格在于城中那些装饰有上光花砖的白色房屋和16世纪至18世纪建造的锻铁阳台。城中的古迹对于巴西的葡萄牙建筑有着深远的影响。</h3><h3><br></h3> <h3>里斯本埃武拉历史中心——1986年入选联合国世界遗产。</h3><h3>这座可追溯到罗马时期的宫殿城市,在15世纪作为葡萄牙的王宫时,就达到了它的黄金时代。16到18世纪期间,这里粉刷为白色的房屋就装上了经过修饰的金属阳台。葡萄牙的建筑作品对巴西的建筑风格起了决定性的影响。</h3><h3>埃武拉位于三条河流的交汇处。是葡萄牙的内地城市,距里斯本以东100公里,所处地势高于周围的平原地带。</h3><h3>武拉修建于公元纪年之始,历史上埃武拉是宗教和文化中心,现为阿伦特霍省的首府和重要城市。</h3><h3>罗马帝国灭亡后,埃武拉曾先后被西哥特人和摩尔人占领,其间城市规模开始扩大,建筑风格体现出哥特式和阿拉伯特色。1165年,葡萄牙第一个国王唐·阿丰索·恩里克斯派"无畏勇士"吉拉尔多率部将埃武拉从摩尔人手中夺回,此后成立了皇家阿维斯骑士团并修筑城墙保卫城市,尽管周围地区均被摩尔人控制,但埃武拉城始终未被攻陷。摩尔人于十三世纪被逐出伊比利亚半岛后,埃武拉成为葡王室成员居住地之一,国王在此逗留的时间甚至超过里斯本。</h3><h3>埃武拉是罗马统治时期的重要城市,当时此城名为"里维拉利达斯·茹利奥",是卢西塔尼亚省的陆上活动中心。随着西哥特人的野蛮入侵,埃武拉沦陷。其城区局限在修复后的古罗马城墙内。公元715年穆斯林占领埃武拉后,完善了原来的城防系统。1165年基督教徒重新控制了埃武拉,并使其成为了葡萄牙独立王国的一部分,这标志着埃武拉开始进入发展时期,并一直持续到16世纪。在阿维什王国统治时期(1385-1580),埃武拉成为该王国继里斯本之后的第二大重要城市。到了公元16世纪,以一些宏伟建筑的修建为标志,埃武拉达到了发展的黄金时代。当一些海上航线的停靠港--马德拉群岛、亚速尔群岛和佛得角群岛--被相继发现后,宏伟的葡萄牙海上冒险计划开始了。17世纪修建了沃邦式城防系统。到了18世纪,自16世纪以来坚持传播知识和宗教启蒙的耶稣会被解散后,埃武拉开始走向衰落。</h3><h3><br></h3> <h3>里斯本埃武拉历史中心——1986年入选联合国世界遗产。</h3><h3>在16世纪就已形成规则的城市规划设计沿山丘顶部放射状发展。在古老的不规则布局的城市中心,一些城市广场延伸至其中的规划轴线的起始点,把建筑组成整体。在这些轴线之间是由狭窄街道组成的道路网,大多数的街道为直线,从一个建筑群体以不同的方向伸向另一个建筑群体。三个连续的城防系统(罗马时期、中世纪以及沃邦式)护卫着城市。在四周有花园围绕的砖墙和砖墙残迹之间,具倾斜屋顶的低矮白粉房屋形成了统一的建筑整体,铸铁和花砖使这一特点更为突出。许多曼奴埃尔式宫殿和修道院(在一些地方用花岗岩修建)的建造时期可追溯到公元15世纪。然而,到了16世纪就已能见到诸如早在1537年修建的水渠以及大量喷泉等大规模建筑及城市规划了。埃武拉是里斯本遭受1755年地震毁坏后葡萄牙黄金时代城市的典范。单单埃武拉的城市景观就能使我们理解葡萄牙建筑风格在巴伊亚州萨尔多瓦(1985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等巴西一些地区的影响。</h3> <h3>里斯本埃武拉老城区小巷</h3><h3>古罗马在此依稀可见,埃武拉时间的巨轮碾过城市的遗迹,沿着时空的隧道,走进埃武拉,不同时期的建筑风格为埃武拉的繁华过去打上了历史的印记。</h3><h3>虽然经过时间的洗礼,罗马人依然在这座小城镌刻下了痕迹。屹立不倒的石柱,高高耸立在罗马寺庙的基座上,张狂着罗马人的文明曾传播至此。<br></h3><h3>埃武拉大教堂建于1283—1308年,地处埃武拉历史中心区,与 Cadaval公爵宫、罗马神庙遗址等著名老建筑相邻,是葡萄牙境内最大的中世纪教堂,教堂在14世纪,16世纪和18世纪分别进行过几次扩建,因此其建筑风格上融合了哥特、文艺复兴、曼努埃尔和巴洛克等几种不同的建筑风格。</h3><h3></h3><h3>据信达伽马1497年第一次东方探险船队的旗舰就是受到大教堂长老会的祝福。</h3><h3></h3><h3>与大教堂相关的著名人物有红衣主教国王Henrique(1512—1580),他是国王John三世的弟弟,曾担任过埃武拉的红衣主教,创建了埃武拉大学,1578—1580年间还担任了葡萄牙的国王。</h3> <h3>埃武拉老城区小巷,走在埃武拉的石子路上,每一个岔口、每一个转角,罗马人的智慧、哥特式的壮丽、摩尔风格的华丽,都化作了埃武拉老城今时今日的古老街道,时间仿佛在这里停驻。</h3> <h3></h3><h3>里斯本埃武拉希拉尔多广场</h3><h3>希拉尔多广场是整个广场是用方石头铺成的,广场不是很大,广场周边都是八角形的小巷,分布着各种美食店铺,还有卖工艺品的小店。周边的小商贩卖的纪念品很有特色,值得买一点作为小礼品带回国送人。</h3><h3>希拉尔多广场位于埃武拉小镇的中心地带,南边靠近入骨教堂,东边是埃武拉大教堂和狄安娜神殿。</h3> <h3>里斯本埃武拉老城区小巷尽头高耸入云的教堂</h3><h3>埃武拉大教堂建于1283—1308年,地处埃武拉历史中心区,与 Cadaval公爵宫、罗马神庙遗址等著名老建筑相邻,是葡萄牙境内最大的中世纪教堂,教堂在14世纪,16世纪和18世纪分别进行过几次扩建,因此其建筑风格上融合了哥特、文艺复兴、曼努埃尔和巴洛克等几种不同的建筑风格。</h3><h3>据信达伽马1497年第一次东方探险船队的旗舰就是受到大教堂长老会的祝福。</h3><h3>与大教堂相关的著名人物有红衣主教国王Henrique(1512—1580),他是国王John三世的弟弟,曾担任过埃武拉的红衣主教,创建了埃武拉大学,1578—1580年间还担任了葡萄牙的国王。<br></h3><h3><br></h3> <h3>里斯本埃武拉老城区罗马神庙</h3><h3>神庙建在有三层台阶的高台基上,圆拱形的内壁虽无窗户,却有彩色大理石以及镶铜等装饰,华丽炫目;西边列柱广泛采用了可以减轻负担的拱门和壁龛,这种富有创造性的建筑结构,对中世纪、以至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各国的宗教建筑有不可估量的影响。它那宏伟的高空间圆顶,一直影响到欧洲的巴洛克,甚至近代的宫殿建筑。</h3> <h3>里斯本埃武拉人骨教堂——美丽的死亡</h3><h3>真正使艾武拉声名远扬的却是它人骨教堂。艾武拉的人骨教堂的全名叫圣弗朗西斯科教堂,前后历时三十年于1510年建成,当时是作为皇族的祈祷堂,因此正门上方用大理石雕有葡萄牙王徽。这是一座哥特式,曼努埃尔式和巴洛克式各种风格的完满结合,教堂的西厅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人骨教堂。 这座十六世纪的建筑内收揽了一座骷髅小教堂(CapeladosOssos)作为死亡的纪念品,教堂内从墙壁到柱子都由人骨叠筑而成。昏黄的灯光打在墙壁上,尽是整齐排列的人骨或头颅。</h3><h3>小教堂汇集了五千具人骨,有效地"处理"了坟场有限空间的难题。由于当时的坟场不足,僧人便把不同教堂以及修道院的人骨作为点缀品。除了具有实用目的,僧人也兼顾美化的作用,结合了人骨的构造以及特色而"设计"教堂的室内效果。僧人还利用了头颅点缀柱子与天花板之间的衔接处。埃武拉人处理人骨的务实态度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h3><h3>走出小教堂,回到现实世界中。不管人体或历史事件,放在宇宙的时间线上来看,都只是一瞬间之久而已。</h3><h3>走进埃武拉,不同时期的建筑风格给埃武拉的繁华过去打了历史的印记。</h3> <h3>人骨柱子</h3><h3>长度不到60米,宽度11米。礼拜堂入口的横梁上刻着一条标语“我们的尸骨在此等待你们的尸骨”。听起来让人心惊胆战,传达的,却是“人生短暂”的宗教意念。白色的拱形天花绘有以死亡为主题的图案并由颅骨排列点缀。墙壁主要由肢骨镶嵌水泥而成,分别有两种排法:肢骨插入墙体或横镶在墙上,也有许多颅骨不规则镶嵌其中。<br></h3><h3><br></h3><h3></h3><h3><br></h3> <h3>人骨柱头</h3> <h3>人骨门套</h3> <h3>人骨墙壁</h3> <h3>与里斯本王宫卫兵合影</h3> <h3>里斯本圣哲罗姆派修道院</h3><h3>如从葡萄牙语音译为热罗尼莫斯修道院,是位于葡萄牙牙斯本贝伦区的华丽宏伟的修道院,可以说是在在斯本最为突出的古迹,在曼努埃尔式建筑中最为成功的一例。1983年与附近的贝伦塔搭档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h3><h3>里斯本的哲罗姆派修道院和贝伦塔(英文:Monastery of the Hieronymites and Belém Tower in Lisbon),位于葡萄牙首都里斯本的贝伦区(Belem)地理坐标北纬38 41 30.984 西经9 12 56.988 。始建于1502年,坐落在里斯本海港入口处的哲罗姆派修道院,它是葡萄牙艺术颠峰时期的最好例证。它旁边的贝伦塔,则是为纪念航海家瓦斯科·达·加玛(Vasco da Gama)的航行而建立的,它向人们讲述着那段奠定了现代世界基础的大航海时代。里斯本的哲罗姆派修道院和贝伦塔于1983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h3><h3></h3><h3>里斯本作为一个世界性中心,其城市地位越来越重要。政府部门对里斯本及其河流入口处进行了特别保护。16世纪,葡萄牙的海军政策及航海事业的发展使得里斯本成为一个不可缺少的港口。贝伦海滨是去往非洲和东方等地的出发点。那些新世界的财富和文化都被带到了葡萄牙,并且对当地主要建筑物的建造起到了决定性的影响。比如:哲罗姆派修道院和贝伦塔的建造就受到了它们的影响。1455-1495年间在位的国王进行了一项卓有成效的革新计划,其中包括建立一个三角防线。这个三角是指已经存在的卡斯凯什湾要塞和对岸的托雷韦尔哈以及第三角的新建城堡,其中新建城堡是由国王的儿子曼努埃尔一世完成的。为了纪念航海家瓦斯科·达·加玛,人们建造了贝伦塔,它是在原来的"格兰德诺"遗址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原来的"格兰德诺"遗址曾经遭受过火灾,因而,这次用石头代替了木制结构。</h3><h3></h3><h3>弗朗西斯科·德·阿鲁达在从北非返回时,被任命为贝伦塔要塞的总工程师。1514年,贝伦塔的建设开始了。当时是在王国的建筑大师迪奥古·德·博伊泰克的指导下开始的,后来该建筑师还掌管了哲罗姆派修道院的建设。贝伦塔于1520年完工。一年后,加斯帕·德·派瓦被任命为第一个"阿尔凯德"。弗朗西斯科·德·阿鲁达的贡献体现在塔的建筑形式、塔的精当匀称性以及塔的装饰上,这些都受到了伊斯兰国家和东方国家的影响。</h3><h3>随着时间的流逝,贝伦塔经历了无数次的改造。其中19世纪,改造达到了顶峰:塔本身保留了中世纪的风格,只不过要窄得多,且有四个拱顶的房间;而堡垒经改建,更加现代化,包括在原来放置大炮的地方设置了匹配物。如今,随着新堡垒的建设,贝伦塔已经失去了它当初作为特茹河防护地的作用。</h3><h3></h3><h3>1496年,葡萄牙国王曼努埃尔一世祈求圣主允许他在河流附近里斯本的外围建立一个大的修道院,于1501年开始建造,前后共花费大约一个世纪。国王建造哲罗姆派修道院的目的是建造一个万神殿,将它当做阿维斯-贝亚家族的王室墓地。曼努埃尔一世及其后代都葬于这儿的大理石墓中。</h3><h3>修道院原本是献给圣女贝特勒赫姆的,这个事实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国王的决策。如今的哲罗姆派修道院其实就建设在已经存在的圣女贝特勒赫姆教堂的遗址之上,其建筑原料是采于当地阿胡达采石场、拉韦拉斯、里奥·塞科和泰尔塞纳中的石灰石。石块的巨大尺寸和建筑上精致入微的工作是许多建筑师呕心沥血的结果,如建筑师迪奥古·德·博伊泰克(1460-1528)、迪奥古·德·托拉尔瓦(1500-1566)等等,都在这个纪念物上留下了自己的印记。19世纪,这个修道院几经改造,尽管没有影响到主结构,但是它却变成了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样子,比如圆屋顶的钟楼,住宅区的翼等等。现今该修道院成了考古博物馆,其中的教士会房屋是改造最大的地方。</h3> <h3>里斯本圣哲罗姆派修道院</h3><h3>约于1450年,Ermida do Restelo的圣哲罗姆派修道院为恩恩克建立,并建于同一地点。1497年,达伽马和其他船员在启程至印度前的那一夜曾在此祈祷。现时旧院已年久失修。新院由曼努埃尔一世(Manuel I,1515年-1520年)计划兴建,以纪念达伽马从印度有功而归。本来该修道院是用以供艾维兹王朝(House of Aviz)成员作举行葬礼之用,但后来亦演变为供将要离开的海员们作祈祷之用的教堂。</h3><h3>该修道院于1502年开始兴建,工程为期50年。它的建筑材料为当地出产的金色石灰岩,称为"pedra lioz"。修道院的兴建是由东方香料的5%税额支付,而胡椒、肉桂、丁香属于例外,收入会直接征收。 以此得来的收入让建筑师有足够的预算保证成事。 修道院的建筑需要数额不斐的资金,也就是指建造在巴塔利亚修道院内的阿维兹神殿的工程得暂搁了。</h3><h3>该修道院的建造由迪奥戈·德·波伊塔卡(Diogo de Boitaca)负责,其具曼努埃尔式(Manueline)建筑风格(迪奥戈·德·波伊塔卡基本上就是该建筑风格的始创人)。迪奥戈·德·波伊塔卡会建教堂、修道院、圣器室(sacristy)及修道院食堂。继他以后的是西班牙人João de Castilho,他约于1517年接管该修道院的建筑工程。João de Castilho渐渐地把该修道院曼努埃尔式的建筑风格构思改为文艺复兴建筑风格。1520年,曼努埃尔一世死后,圣哲罗姆派修道院的建筑工程逐渐停滞不前。</h3><h3>南门上方的弧形顶饰(Tympanum),其半浮雕显示了圣耶柔米(St. Jerome)一生的两个情景。左边的情景描述:圣耶柔米为一头狮子把刺从脚中拔出,狮子亦因而成了他最好的朋友。在右边的情景描述:圣耶柔米在沙漠中。中间的拱肩(spandrel)上有曼努埃尔一世的徽章。而码头壁龛中的剑大概在描绘航海家恩恩克。 拱门饰、三角面与弧面部分无论哪哪都包含曼努埃尔的元素。</h3><h3></h3><h3>贝伦的圣母像立在拱门饰上的基座上,在它之上则立有圣米迦勒的塑像,而顶端有圣令十字(Cross of The Order)。 大门和两旁的边缘充分装饰的大窗非常融合。</h3><h3>歌德建筑风格与文艺复兴建筑风格之间过渡期的一个好例子,它是于1517年由Nicolau Chanterene建成。这工程大概是Nicolau Chanterene在葡萄牙的首个工作。其弧形顶饰描述了受胎告知、基督诞生及显现。门的两边均充满着很多雕像,在这些雕像中间的是曼努埃尔一世和其第二任妻子Maria of Aragón,呈跪下的姿态。他们的旁边为守护神圣热罗尼莫斯(St. Jeronimos)及圣若翰洗者。</h3><h3></h3><h3>支撑着西门的叠涩由一些小天使雕像作装饰。迪欧戈·伯伊塔克在单拱顶下用了五天建立三通道教堂的基础,一个明显的标志指稍微伸展交叉道至唱诗席。门厅的走廊和中殿高度大约相同,教会的墙和檐口一样长,隔边是开始建设的毗邻的修道院。</h3><h3></h3><h3>西班牙建筑师及雕刻家若昂·德·卡斯蒂略于1517年继续进行该工程。他完成了单墙、肋架拱顶(ribbed vault)和横跨教堂的19米宽窗花格。交叉甬道的横向拱顶有着缺少间壁和圆柱的大胆设计,伯伊塔客原本就有交叉甬道三隔间如此设计的计划。交叉甬道的未有支撑的拱顶让人感觉像飘在空中。</h3><h3>最后,这间晚期哥特式教堂大厅的兴建成为建筑杰作之一。这庞大建设扩展了实用空间。在一侧隧道的尽头和唱诗班席位的两侧在16世纪至17世纪期间立着Manueline圣坛。它们有金和绿色的雕刻装饰,其中一个圣坛立有赤红色釉瓷作成的圣耶柔米像。</h3><h3>贝伦塔(英语:Belem Tower,葡萄牙语:Torre de Belém),又有译为贝林塔、贝连塔,位于葡萄牙里斯本的贝伦区,是一座五层防御工事,用来防御位于贝伦区的港口,以及附近的圣哲罗姆派修道院。建于1515-1521年曼努埃尔一世(Manuel I)时期,世界文化遗产,里斯本的一个标志。矗立于特茹河北岸,是贝伦岸边两座名塔之一。此塔不仅是见证葡萄牙曾经辉煌的历史遗迹,也是里斯本最上游客镜头的一个风景点。</h3><h3>它是葡萄牙文艺复兴式代表性建筑,共有五层,外观雕刻装饰深受回教文化影响,曾作为灯塔看守进港船只。是为了纪念1515-1520葡萄牙航海时代而建,也是哥伦布航海出发点,外形像一座小古堡,2层是一个大平台,游客登上塔顶,眺望,吹着海风,可以想象几百年前航海家门出航的盛况,仿佛历史近在眼前,也许触碰过的某块大理石,上面还留有几百年前某位航海家的印记。</h3><h3><br></h3> <h3>里斯本航海纪念碑又名大发现纪念碑</h3><h3>葡萄牙航海纪念碑 (Padrão dos Descobrimentos)建于1960年,位于里斯本贝伦塔附近,屹立于海旁的广场上,气势不凡,已成为葡萄牙的象征。</h3><h3>该碑的设计师的寓意不仅仅是对历史上这些冒险家们的牺牲精神表达敬意,更是为他们无比的勇气而深感骄傲。</h3><h3>该纪念碑为纪念航海家亨利王子(Henrique o Navegador,1394~1460)逝世500周年而建。其外形如同一艘展开巨帆的船只,碑上刻有亨利及其它80位水手的雕像,船头站立者即为亨利,其后为其助手加玛,两旁是一些随同出发的航海家,以及葡国历史上有名的将军、传教士和科学家,颇具气势,以纪念葡萄牙300年来开拓海洋的光辉历史。</h3><h3>从纪念碑的侧面看,从建筑结构接近顶部的中间有一个十字形状的雕塑,其实是一把长剑。设计师的寓意。</h3><h3>碑前的地上刻有一幅世界地图,上面刻有发现新大陆的日期。在其碑顶,眺望附近的景色和海港风貌,极其明媚动人。</h3> <h3>4月25日大桥</h3><h3>四月二十五号大桥(葡萄牙语:Ponte 25 de Abril),曾是欧洲第一长桥,世界第三长悬索桥。为了纪念葡萄牙人民在“丁香革命”中推翻军政府。于1966年8月6日开始通车,之后于1999年增加了火车车道,桥身全场2277.61米,跨度为1012.88米·由建设旧金山-奥克兰海湾大桥(San Francisco-Oakland Bay Bridge)的美国美国公司建造的。原名萨拉查大桥(葡萄牙语:Ponte Salazar)</h3><h3>葡萄牙四月二十五号大桥曾是欧洲第一长桥,是世界第三长悬索桥,该桥全长为2278米,横跨河两岸,极具地标意义。</h3><h3>葡萄牙四月二十五号大桥于1966年建成,最初以当时的独裁统治者Salazar的名字命名,被称作Salazar桥。后来,葡萄牙于1974年4月25日推翻了Salazar的独裁政权,后被称为“丁香革命”。为了纪念葡萄牙人民在“丁香革命”中推翻军政府,建立民主这一历史时刻,就将Salazar大桥改名为“四月二十五号大桥”。</h3><h3>从圣乔治城可以俯瞰整个里斯本和静静流过的特茹河,远处的四月二十五日桥连接特茹河的南北两岸,这座桥是金门大桥的姊妹桥,桥的那一头是已经树立几百年的航海保护神,一个张开双臂的基督高高的矗立在山上,当年航海的人们总是在这雕塑下出发,前往未知的世界。</h3><h3>四月二十五号大桥于1966年8月6日开始通车,之后于1999年增加了火车车道,桥身全场2277.61米,跨度为1012.88米,是21世纪世界上最长的吊桥。由于其外观颜色近似于美国的金门大桥,经常被外界称作金门大桥的姊妹桥。事实上,四月二十五号大桥是由建设旧金山-奥克兰海湾大桥(San Francisco-Oakland Bay Bridge)的美国美国公司建造的。该桥上部有六个车道,下部有两条铁路道。在桥上可以俯瞰整个里斯本和静静流过的特茹河,景色蔚为壮观。</h3><h3>凭借着这世界级重量的称谓,固然是众多游着追寻的风光。而桥自古以来就有给予人想借以它作为比喻的诸多涵义,因此仿佛对桥也有着与生俱来的一种情结。葡萄牙四月二十五号</h3><h3>四月二十五号大桥</h3><h3>四月二十五号大桥(5张)</h3><h3> 大桥虽已四十多年的风霜血雨,却依旧以最炫的红色展现着光辉,甚是经典!</h3><h3>如今的葡萄牙四月二十五号大桥已经经历了四十多年的风雨,依然闪着红色的光辉,宛若一条红色的缎带,悬在特茹河上,成为里斯本一道亮丽的风景线。</h3> <h3>里斯本罗卡角</h3><h3></h3><h3>罗卡角(英语:Cape Roca,葡萄牙语:Cabo da Roca)是葡萄牙境内一个毗邻大西洋的海角,是一处海拔约140米的狭窄悬崖﹐为辛特拉山地西端。它位于北纬38度47分,西经9度30分,距离里斯本大约40公里,处于葡萄牙的最西端,也是整个欧亚大陆的最西点。人们在罗卡角的山崖上建了一座灯塔和一个面向大洋的十字架。碑上以葡萄牙语写有著名的一句话:“陆止于此、海始于斯”(Onde a terra acaba e o mar começa)。罗卡角曾被网民评为“全球最值得去的50个地方”之一。</h3><h3>从罗卡角向东十几公里处,就是葡萄牙的第三大城市卡斯卡伊斯。如果没听说过这个城市,那应该知道大间谍詹姆斯·邦德吧?邦德系列小说的作者伊恩·弗莱明在二战期间是英国著名的特工,卡斯卡伊斯是他工作的主要地点。当时的卡斯卡伊斯云集了各国特工,在灯红酒绿中隐藏着刀光剑影,被称为“间谍中心”。弗莱明曾在这里组织了一个代号为“30AU”的特工队,为英国在二战期间窃取情报作出重大贡献。</h3><h3><br></h3><h3></h3><h3><br></h3><h3><br></h3> <h3>里斯本罗卡角灯塔</h3><h3>在里斯本城西卫星城市辛特拉的山顶之上,立着葡萄牙旧时王朝的夏宫—贝纳宫。曾有对葡语一知半解的人把宫殿的名字直译为“羽毛殿”,尽管偏颇,却带来一种神秘的引力。其实那并非一处洁白的所在,倒是像童话里多彩而浪漫的公主的城堡。经过古树参天的盘山路来到宫殿入口处,猛抬眼,一尊巨灵海神的雕像就立在门头,似乎里斯本里里外外都翻着波浪的影子。整个辛特拉小城都是联合国世界历史文化遗产,葱葱隆隆的树木中,隐藏着不少历史上在美洲发迹的豪商巨贾留下了精美的宅邸、曲回的甬道和秘境般的花园。 </h3><h3>从贝纳宫能渺渺望见大西洋的海岸,从罗卡角这欧洲的“天涯海角”放眼而去,更无比清晰地感受到大西洋上吹来的风。“罗卡”的意思是岩石,岩石角上立着一块朴素的石碑。上面铭刻着数字和诗句:数字表示的经度和纬度说明此地是欧洲大陆的最西端。而“葡萄牙的屈原”卡蒙斯的名句“陆止于此,海始于斯”的意境也融入了苍苍茫茫、海天无际之中。</h3><h3>翻看地图,葡萄牙国土犹如停泊在欧洲大陆边缘的一艘驳船,而罗卡角就是其美丽的舷窗。中国诗人喜欢惊天动地,葡萄牙诗人则喜欢感性和温情,“海草满头,海鸥在肩”是他们对罗卡角深情的描绘。</h3><h3>罗卡角跟别处确有不同之处。它险峻得让人觉得站在山崖边随时可能被谋害,那无遮无挡的风就是最令人生疑的杀手;还有那些远看平静,一挨近它就激情满怀的海浪,翡翠般碎裂,让人联系到“宁为玉碎”的操守。</h3><h3>每位到此一游的旅客可以花5欧元买到一份证书。证书上不仅有罗卡角的地理位置图和葡萄牙国徽,还赫然印着“某人驾临欧洲大陆最西端”的字样。</h3> <h3>葡萄牙十字架纪念碑</h3><h3>“罗卡”的意思是岩石,岩石角上立着一块朴素的石碑。上面铭刻着数字和诗句:数字表示的经度和纬度说明此地是欧洲大陆的最西端。而“葡萄牙的屈原”卡蒙斯的名句“陆止于此,海始于斯”的意境也融入了苍苍茫茫、海天无际之中翻看地图,葡萄牙国土犹如停泊在欧洲大陆边缘的一艘驳船,而罗卡角就是其美丽的舷窗。</h3> <h3>葡萄牙里斯本罗卡角十字架灯塔纪念碑</h3><h3>“陆止于此,海始于斯”</h3> <h3>葡萄牙里斯本罗卡角海边</h3><h3>“陆止于此,海始于斯”</h3> <h3>葡萄牙里斯本罗西欧广场——绝对的市中心</h3><h3>里斯本-罗西欧广场(英语:Rossio;葡萄牙语:Plaza de Don Pedro IV) 始建于13世纪,在位于葡萄牙奥古斯塔大街的尽头,是拜沙区(Baixa)北面的起点,里斯本跳跃不息的心脏。</h3><h3>广场建于十三世纪,虽然在大地震中遭到毁坏,但基本面貌仍然保持至今,美丽的建筑和喷泉依旧在优雅地讲述耐人寻味的历史。</h3><h3>西欧广场的面积不大,设计仿巴黎协和广场,不及科梅西奥广场的宏阔,但却是里斯本人生活的一部份,别有一番亲切感。广场中央矗立着国王佩德罗四世的雕像,在雕像的底部有4个女性小雕像,分别象征着正义、智慧、力量和节制,这是国王对自己的评价。广场中央就是广场刚建成时叫“佩德罗四世广场”(Placa Dom Pedro IV),而“罗西欧”是当地居民给它起的,于是就一直沿用至今。</h3> <h3>自由大道上随处可见的行为艺术</h3><h3><br></h3> <h3>葡萄牙里斯本奥古斯塔街凯旋门</h3><h3>奥古斯塔街凯旋门(葡萄牙语:Arco da Rua Augusta)是葡萄牙里斯本的一个石砌历史建筑和旅游景点,位于商业广场,纪念1755年里斯本大地震后的灾后重建。</h3><h3>这座建筑最初的设计是一座钟楼,它有6根高11米的圆柱,装饰着各种历史人物的雕像。中间是葡萄牙国徽。但是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延迟,最终变成精雕细刻的拱门。</h3><h3></h3><h3>顶部的群像由法国雕塑家塞莱斯坦·阿纳托利·Calmels创作。由于顶部檐口高达30米,它上面的人物必须也很巨大。中间的女性高达7米,代表荣耀,站立在三层的宝座上,手持两顶冠冕,为两侧的美德和天才加冕。</h3><h3>柱顶有四尊雕像,右侧的两尊代表努诺·阿尔瓦雷斯·佩雷拉和庞巴尔侯爵,左侧的达·伽马和韦里亚托。两个斜卧的人物象征特茹河和杜罗河。</h3> <h3>华丽的葡萄牙里斯本奥古斯塔街凯旋门顶部雕刻,后面是自由大道,很多奇形怪状的行为艺术,限于篇幅就不再列入。</h3><h3><br></h3> <h3>葡萄牙里斯本奥古斯塔街凯旋门外的约瑟一世(DomJose)的骑马塑像</h3><h3><br></h3> <h3>葡萄牙里斯本科梅西奥广场全景图</h3><h3>科梅西奥广场也被称为商业广场,号称是欧洲最美丽的广场之一。据说是进入里斯本的标志。广场面向特茹河,16世纪的时候这里曾经有皇宫,1755年的大地震使宫殿夷为平地。现在其三面环绕着黄色的建筑是市政府和葡国政府的办公机构、市政大楼,中间矗立着约瑟一世(DomJose)的骑马塑像。</h3><h3>科梅西奥广场后面的商业区是里斯本的商业步行街区,这里聚集了大批的时装店、首饰店、纪念品商店、餐馆、中档旅馆、书店报摊、花档和街头卖艺等</h3><h3></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