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

潘子伟

<h3>妈妈今天生日,满九十一岁,腰驼眼花,确实很老了,但依然神情矍铄,头脑清晰,特别是记忆力很好,一些多年不见的人,看见后,她都能叫出名字来。只是耳朵聋得特别历害,你不大声叫喊,她是听不见的。</h3><h3>我外婆家在当年算是大户人家,书香门第,母亲从小受到家庭氛围的熏陶,因此知书达理,心地善良。但是她上有兄长,下有小妹,处在一个很尴尬的位置,既少有父母的宠爱,又难得到姊妹的关心,却还要照顾多病的外婆,承担繁重的家务,以至没有像其他兄妹一样外出求学,只是上了会计培训班,她的兄妹都大学毕业,事业有成,而她却一辈子没有外出谋事。不过实际生活的磨练,使得母亲勤劳勇敢,精明能干,刚刚懂事就能把家中的大小事务安排得有条不紊,妥妥当当。</h3><h3>土改时,外婆被划为地主分子,属于“阶级敌人”,那时谁接近“地主分子”,谁就倒霉。为了不影响在外工作的外公和舅舅,我妈妈毅然一人挑起了照顾外婆的担子,外婆病重,是她照顾,外婆去世,母亲也没有告诉兄弟姊妹,而是以她这赢弱女子的一人之身,强忍着丧母之无比悲伤,背负起遭受他人歧视之刻骨痛苦,独自料理了外婆的后事,直到把外婆送上山,让她老人家入土为安。这一切,母亲坦荡以待,无怨无悔。可见我母亲年轻时就何等的坚强,容忍,识体,又是多么的精明能干!</h3><h3><br></h3> <h3>当年,我的父亲与外公同事,他高挑英俊,才华横溢,诗词书画,颇有造诣,深得外公的赏识和喜爱,于是就把母亲许配给了父亲。母亲身材矮小,相貌平平,与父亲极不般配。但是英俊的父亲带给母亲的却少有幸福,多是灾难。是母亲用她的聪明善良和隐忍的性格支撑了父亲的一生,可以说没有母亲,父亲不可能健健康康的活到现在。解放前,我父亲曾经在国民党长沙县政府里面做过文书,由于这种经历,再加上父亲年轻气盛,口无遮拦,1958年在学校右派分子没有达到指标数的情况下,补划为右派,开除公职,遣送回老家劳动改造。可怜我的父亲,一个文弱书生,回到老家,连遮风避雨的破房都没有一间,不仅满腹才华得不到社会的认可,远大抱负无处施展,还要受人监督,遭人唾骂,被人歧视,整日在他人的监视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面朝黄土背朝天。他当时的前景一片黑暗,苦难遥遥无期。精神的煎熬加上繁重劳作的折磨,父亲的身体累垮了,疾病上身了,极度的苦闷加上不断的病痛,父亲的精神崩溃了,甚至想到一死了之。</h3><h3>当时,在那样的政治压力之下,多少人为了划清界限,明哲保身,以至骨肉分离,兄弟决裂,夫妻反目。而我的母亲义无反顾,带着崽女,陪伴着父亲,毅然回乡,低三下四,左借房屋右借家俱,过着今天难以想象的困苦生活。是母亲的精心照料,耐心开导,不离不弃,才使得父亲放下包袱,改以积极、乐观、向上的态度面对挫折,面对艰难。我的母亲以女性特有的细心和温柔,妥帖的操持家务,白天陪父亲出工劳作,晚上陪父亲看书习字,从而夫妻俩共同创造了一个奇迹:父亲的诗词书画不仅没有被荒废,而且逐步升华,以致平反复职后大放光彩,大受欢迎,直到今天,可以说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父亲87岁高龄时所作的书法作品“举世瞩目,天下归心”入选上海世博园的《中华世博题赠艺术大典》,94岁时更是获得了香港炎黄春秋神州龙全球杰出华人奖金奖。用今天时髦的说法是,父亲的金牌啊,也有母亲的一半功劳。不是吗?我的一个朋友去我家后,特地跟我说:她迈进我家门槛,第一眼看到的是我妈妈拿着一本书在读给父亲听,那温馨的情景让她感动不已,她激动的说:“潘姐,你有这样的父母,真值得骄傲。”</h3><h3>母亲看似柔弱的外表下,却有着刚强的性恪,从不向命运低头,她一生要强,所有的事都亲力亲为,对子女的要求极其严格。别人家是严父慈母,我们家则是严母慈父。母亲从不打骂孩子,但她不怒自威,母亲说的话,我们兄妹没有谁敢不听,她交待的事没有人敢违背。她自己也从不麻烦别人(包括子女),大小事都尽量自己搞定。直到今天年至耄耋,还是拒不接受我们的邀请,坚持和父亲独居老屋,且不要保姆,不要子女陪住,老俩口相依相伴,不打牌,不串门,相顾相携。晴朗天,种菜除草,打理花卉,父亲则笔耕不缀,天天挥毫泼墨,积有大量书画作品,供人选取,不收分毫。而且,每当有人索要作品时,她老人家总是笑眯眯的站在一旁,满心欢喜。阴雨天,读书看报,捕捉新闻,我们一到家,母亲就会高兴地把她看到的新鲜事说给我们听,我们只能耐心的倾听,尽管有些事对我们来说并不新鲜。</h3><h3><br></h3> <h3>从懂事的时候起,我总觉得我的母亲无所不能,无人能及。我们小时候,国家非常贫穷,物资十分匮乏。我家六口人,只有父亲一个不太强健的男劳动力支撑,其清贫困苦是今天的人们想都想不到的。但是我的母亲用她那双巧手,纺纱织布,缝衣纳鞋,洗刷晾晒,使一家人四季穿戴得体,干净整洁,也是我的母亲用她那双巧手,锄园种菜,蒸茶煮饭,粗粮细作,瓜菜代粮,合理安排好一日三餐,让我们得以较好的成长。同时她还坚持出工,帮衬家庭。正是她没日没夜的辛勤操劳,才使得我们四兄妹在那样的年代,没有冻坏,饿死,顺顺利利的全都长大成人。可以说,母亲是我们家的擎天柱,没有她,我们家的天就会塌下来。</h3> <h3>在她的那一代人里,母亲算是一个有文化的人,她明事理,识大体,心地善良,乐助好施,说语一言九鼎,掷地有声。尽管自家清贫困苦,但母亲的心里还总是装着邻里乡亲,她时常念叨着张家的难,李家的苦。每当外公,舅舅寄点东西来接济我们,她总是毫不吝啬的拿出来,给大家分享。因此,她深得乡亲们的尊重、信赖,几十年来,与左邻右舍,脸都没红过,相处十分和睦。直到今天,周围的婆婆姥姥碰到什么烦心事,都会来跟她说说,因为在我母亲这里,她们可以得到帮肋、劝慰、开导解脱。这大概也是母亲不愿意离开老屋的原因之一吧。</h3><h3>现在,母亲再不是当年都风风火火的样子了,母亲一天天苍老了,身影也渐渐瘦小了,步履也蹒跚了,不能为我们遮风挡雨了。但是我永远也忘不了那夏夜禾场上,依偎在母亲身边,摇着蒲扇,听她讲神奇的童话故事,忘不了冬夜火炉边,喝着她亲手酿制的甜酒,那种暖烘烘的情景,忘不了妈妈做的棉袄棉鞋,温暖了一个又一个寒冷的冬天,忘不了母亲总是忙碌的身影,这一切,仿如昨日,然而此时抬头看见母亲苍老的面孔,心里就有一种难言的疼。</h3><h3>啊,我坚强的母亲,原你永远以不服输的精神不服老,战胜老,永远健健康康,快快乐乐。让我们永远依偎在你支撑的天下,幸福地生活到永远。</h3> <h3>最后展示一下妈妈写的毛笔字,朋友们看一看,九十多的耄耋老人,还能写出这么漂亮的字,是不是很🐮</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