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塘印象(副本)

s r q

<h3>  应约随省散文协会婺源采风,夜宿厚塘。车一进嵌有“厚塘”的牌楼,正面古色古香的前台,穿过圆型门洞,我们就被满园古朴、典雅、精致的气质所吸引。一方水潭,中间一座方形古戏台,“闲步芳庭消俗态,静居雅室悦清音”的鎏金古联挂在两边,戏台后是一经由五条宽大枕木组成的栈桥通往后巷。左右的厢房前构建的池岸,精心地放置着休闲的躺椅、茶几等家什。红鱼游弋,残荷稀疏,木排浅搁,叮咚泉水,巧妙地组合在长方形的荷花池里。夕阳西下,暖而温和的阳光照在这极具江南特色的的房舍上,倒影婆娑,波光入镜,残荷清影。一种醉美婺源的情感和诗情画意油然而生。</h3><h3> 禁不住,我们一个个来不及将行李放置房间,就急忙拿出相机,嘴巴连说“太阳要下山了,抓紧拍几张旁晚的照片”。在我说话的同时,其他几个连忙拿出手机或相机拍将起来。</h3> <h3> 走进高低错落的五进院落,左边是芭蕉树下“滴翠书舍”,它是“因地制宜”利用七十年代梅林中学的老校舍改建而成,既有中式建筑的典雅,又具现代酒店功能。房间用“清风”等文化意味深长的名称命名,透露出浓浓的书香味;正面是始建于清代的三层建筑“谦和堂”,青石板铺地,“四水归堂”的天井采光,室内雕刻精美,斗拱横梁储存着许多动人的故事,也体现着徽式建筑特色及古徽州文化的无穷魅力;园子右手是“冠佩楼”,它分三层依山而建,处于院内最高地。拾级而上假山池沼,曲廊门庭掩映在香樟古柏之间,犹如含蓄的女子。静观两级滴水鱼池,泉水顺竹槽流下,鱼儿悠哉游弋,頗具“小桥流水人家”之味道;小院西头是始建于明末清初二层小楼“方塘书屋”,原是一官宦人家书楼。据说,原在婺源赋春冲田村,因年久失修即将倒塌,是庄主购得后原砖原瓦、一隼一茆拆卸,几近周折,用“保护性迁建”的方式移建至此的。书屋古朴精致,雕饰精美,是婺源仅存保存最为完整的书楼。</h3><h3> 徜徉在这400多年的古徽州“清代庄园”里,可以说步步是景,处处是情。石墩、青石板、木柱、牌匾、木雕、门扇……每一处都匠心独到;“小桥流水”“山水林田茶”“雕梁画栋的老宅”“精美绝伦的家具”……每一处都浸透着主人的审美情趣和文化追求。</h3><h3> 整个小院,着眼诗意,着眼文化,着眼传承,凸显匠心。体现着主人“因地制宜”、“因宜制趣”、“因趣制奇”、“因奇制胜”的理念和期许。</h3> <h3>  最让我不忍离去和赞许的是园中最高出的“镜池”。夜宿“厚塘”,本人两个早上都光顾了此地。</h3><h3> “镜池”处于东面入园口位置,占地1500平米,池面如镜一般,将园内“冠佩楼”、“谦和堂”、古树林和园外周边连绵的群山、白云蓝天、塘村村口林和古村房舍等倒影池中,同时兼顾消防功能。</h3><h3> 无论是春夏秋冬,疑惑清晨傍晚、日出日落,逗留此地,你会有山在水中、景在水中、园在水中之趣,还会有水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中有人之奇,交相辉映,相映成趣,倒影出不一样的山、水、人、景、情。</h3><h3> 在如今乡村旅游如火如荼和规格化、标准化、同质化泛滥的当下,追求一种内心的淡定从容,专注于传统文化注入和传承,重拾由爱心、恒心、苦心等合成的匠心,定会创造出颜色不一样的烟火和永远不败的未来。</h3><h3> 厚塘印象给我的最大感受,莫过于此!</h3><h3>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