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作者汪永泉</h3> <h3>原文理解:</h3><h3>1.作者是杨氏太极拳名家杨澄浦的徒弟,14岁拜师学艺。</h3><h3>2.23岁开始授权。60岁在中国社科院教拳。</h3><h3>3.年近8旬开始整理资料写这本书。</h3><h3>个人理解:作者年少遇明师名师,非常幸运,加之九年学习后,自己边教边练,学中教教中学,丰富的经验,其书一定内容可观。</h3> <h3>原文理解太极拳与养生:</h3><h3>1.太极拳是我国文化瑰宝,起源距今上千年历史。</h3><h3>2.太极拳防病、抗病、延年,养生有非常好的收效。</h3><h3>3.太极拳分为外家拳和内家拳。外家拳练筋骨、皮。内家拳以养气、通络为主,也就是以放松、调整周身气血为主。</h3><h3>4.练太极拳必须懂得基本功,必须做到放松,气道通畅。练拳不可以闭气、使力,总以放松、沉气为主。练拳时要求配合呼吸、配合开合等。</h3><h3>个人理解:1.武术分内家拳和外家拳,太极拳属于内家拳。内家拳难度大,需要掌握许多拳理知识。</h3><h3>2.学习书本掌握一些拳理,更重要的是跟明师将拳理融于打拳套路,内外兼修才能收到太极拳锻炼的功效。</h3> <h3>这段仔细推敲:1.太极拳锻炼仅仅是健康的一方面,饮食也很重要,膳食营养均衡、心理健康非常重要。</h3><h3>2.练太极拳必须懂得并掌握基本功,比方放松、气道通畅。肺主一身之气,肺气调则周身气行。故练功必须练习气顺,不可让气道结滞,所以练拳不可以闭气、使力,总以放松沉气为主,练拳时要配合呼吸,配合开合。</h3> <h3>目录</h3><h3>从目录看,现在需要重点看的章节是第一章及第二章</h3> <h1><font color="#167efb">第一章杨氏太极拳的要领<br>杨氏太极拳锻炼时需要做的松、稳、慢、匀的运动特点。在这个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内气,逐步达到松、散、通、空。</font></h1><h1><font color="#167efb">周老师学习:匀慢轻松,旋转起伏,开合有致,周身一家,一动无有不动。打太极拳寻找上下左右平衡的点。结构特别好,身体各个部位都能作用在一个点上,不用劲才能站稳,重心在一个非常精确点上。</font></h1><h3><font color="#167efb">周老师学习:</font></h3><h3><font color="#167efb">我的问题:1.初级阶段和高级阶段中,松都排第一位。可见松的重要性,如何做到松沉,从身体哪个部位开始松,检验身体是否松的标准是什么?</font></h3><h3><font color="#167efb">2.书中特别描述小腹须始终松软地鼓着而不能紧张地绷挺,这句话如何理解。</font></h3><h3><font color="#167efb">3.开合怎么做,算开合,松沉开合的相同地方是什么</font></h3> <h3>任老师:怎么跟你说呢,身体的松,只是个最基础的松,真正达到的松,那是要你的精神,要放松,心要放松是真正的松。</h3><h3> 请教,不敢,就是这个松,它是无止境的,就是像对你们这刚接触松。对松还不太了解的人来说的话,松,就是松开,散开。你们要先做到这一步,这是最基本的一步,松态也是,也有很多层次的,就是你说的松沉都在后面了。现在谈松沉还有点过早,现在要先松开散开。</h3><h3> 你也不要急,慢慢来,循序渐进,就是。一点一点的来罢,你说的松沉这个问题,现在我觉得应该不是你练的,你先掌握了松。松的开松的散,就说是散,就是往四面八方散开,你先掌握了这个,然后呢,你还缺整劲,因为你们那光盘架子,整劲都不是太好。</h3><h3></h3><h3>问题:1.散开是什么意思?从哪散开?2.整劲如何解释,它和节节贯穿有没有关系?</h3><h3>答:散,以丹田向外,整体向内聚合。节节贯穿有关糸,做到开合才能有节节贯穿,才能整体。不理解,需要当面请教。</h3><h3></h3> <h3>“以意导气,以气运身”过程中的“气”,不是指呼吸的气,而是和中医中讲的“气血”之气一致,指的是一种生理功能。</h3><h3>从此片段的理解:打拳必是自然呼吸,不可意念放在呼吸上。</h3> <h3>原文片段:可以假想自己的身体是一个大圆气球🎈,在球内有一个水平线和垂直线相互交叉的十字,十字交叉处在圆心,好比自己的中心点。练拳时要求的“四梢平”就是指十字横竖线四个端要保持平衡。十字的竖线垂直在百会与尾閭之间,体现“虚领顶劲”和“尾閭松垂”,胸椎前侧的十字线交叉点既是身体的中心点,这是练习太极拳必须注意的关键之处。</h3> <h3>人体的上肢和下肢是对应的,老拳谱有外三合之说,即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意思是说运动中的上肢和下肢,尤其相互对应的关节要互相配合和呼应。根据实践经验,在肩圈、腰圈、胯圈之间要以腰圈为主上下相随,灵活转动,“外三合”不能简单地理解外部活动的相互配合,而要不断体会它是用意念来接通有关部位的。想象把肩圈接于腰圈之上,将胯圈接于腰圈之下。在练拳时,用意念把肘和腰虚接起来,膝则随腰圈转动,形成肘与膝的相互照应和配合;用意念使肩沉在腰圈之上,胯也随腰圈转动,形成肩与胯的相互照应和配合。通过这些关节的活动把手足带动起来,形成手与足的配合,这样,从整体活动看来就是“外三合”</h3> <h3>练习太极拳的七个阶段</h3><h3>第一,打基础。练拳一般都从盘架子开始,要领是尽可能地做到松、稳、慢、匀,以达到运动如抽丝为目标。</h3><h3>第二,内外相合。在掌握套路的基础上,要求内气与外形相配合,一致运行。每个姿势都要以意导气,以气运身,动作自然,绝不勉强。如果一味追求外形,非但对内功增长不离,有时还会伤身致病。</h3><h3>第三,上下相随。拳架的每一招每一式都要求做到内外的上下相随。内气舒适畅通地贯注到外形姿势上,是免于僵滞的先决条件。动静咸宜,以静待动,动无一处不动,静无一处不静。练拳过程如行云流水,上身与下身动作互相协调,做到上下相随,主要从头顶经尾閭到足心互相配合,把意气下沉到腹腔,然后疏散到四肢,再合到中心,使上下一体,四肢配合。两臂的运行要在身体周围的气圈之内,运动的方式要松柔圆活,不用强力,以腰胯带动下肢,两胯松散,两腿放松,使意气得以下沉到足心。移动重心时,两足要互相配合,协调运动,轻灵地变换虚实。</h3><h3>养生方面:太极拳每一个姿势都有起点、运行、终点、变换四个环节。习练时要把内气运用于上述各个环节以至练拳的整个过程。内气充实才能使内脏得到保养,同时筋骨皮得到锻炼。养生功夫的炼成,主要决定于内气。</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