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水(二十九)

王建

<h3>南水北调</h3> <h3>今天咱们聊聊南水北调吧</h3><h3><br></h3><h3>1912年至1949年,北京共发生了19次洪水,其中重大、特大水灾6次。1939年7月的特大洪水,总降水量1137.2毫米,降雨范围覆盖潮白、北运、永定及大清河水系,致使北京一片汪洋,无数人倾家荡产。滔滔洪水威胁着北京。</h3><h3><br></h3><h3>1954年5月官厅水库首先在河北怀来建成。总库容22亿立方米。为防御特大洪水,1989年加固加高大坝,使总库容达到41.6亿立方米。1960年,密云水库在燕落盆地建成,总库容43.7亿立方米。有这样两座强有力的大水库防洪,北京从此高枕无忧。</h3><h3><br></h3><h3>然而,出乎人们意料的是,两大水库来水量越来越少。洪水倒是防住了,缺水却成了人们的心头之患!气候干旱,水资源骤减,城市规模扩大,人口增多,耗水量增加,地表水干涸,地下水位下降,尽管北京已陆续建成80多座水库,水库的主要功能由“防洪”变成了“蓄水”。这可真成了“50年前北京为洪水所急,50年后北京为缺水所困。”</h3><h3><br></h3><h3>永定河上游来水量逐年减少,由50年代的18亿立方米,到90年代末不足4亿立方米。永定河水在进入北京市之前,已被上游260余座水库拦截用于灌溉或发展工业,到达北京后已经所剩无几。密云水库的蓄水量由30亿立方米下降到不足12亿立方米。</h3><h3><br></h3><h3>“这时北京降水形成的水资源量,已由年平均的31亿立方米,减少到21亿立方米,可利用的水资源量减少的趋势难以逆转;上游来水已由年平均18亿立方米减少到3.5亿立方米,上游来水衰竭的趋势难以逆转;地下水连年超采65亿立方米,可采地下水减少的趋势难以逆转;年人均水资源量由上世纪80年代的460立方米,下降到100立方米左右,城市供水紧张的趋势难以逆转”。(刘淇2012.4)</h3><h3><br></h3><h3>这一系列不可逆转的形势面前怎们办?超采地下水以维持其发展。超采的后果没想到形成了一个1057平方公里的巨型漏斗。北京被迫采取了非常时期的非常安排,概括起来就是“牺牲生态保生活、压缩郊区保城区、动用储备保当前、总量控制保供给”。中国水利科学研究院王浩院士说:“水资源已经成为制约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瓶颈颈。”</h3><h3><br></h3><h3>政府主管部门为解决缺水问题可谓绞尽了脑汁。开源节流,节水为先、提高水价、减少农业用水、压缩工业用水、开展中水回用、加强雨洪利用、地表水地下水联调,这一切对策北京都在实施。“工业用水零增长,农业用水负增长,生活用水适度增长。这些基本都做到了。”北京市水务局副总工程师朱晨东先生告诉我。在工业、农业调整产业结构之后,北京从生产上节水的潜力已经不多了。与此同时,随着人口的增加,生活用水的刚性增长,“北京可用水量已经非常有限。尽管我们采取了许多措施,但我们已无水可用。”北京市水务局戴育华处长对我说。</h3><h3><br></h3><h3>面对干涸的北京,面对这车轮滚滚,人流滔滔2000多万人的巨量用水需求,哪项措施才能既解燃眉之急,又能真正解渴?只有实施跨流域调水才是解决这一矛盾的基本途径。</h3><h3><br></h3><h3>南水北调这是一个投资巨大、工程浩繁、情况复杂、困难众多的大工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要从长江支流汉江的丹江口水库取水,将水源地大坝加高到176.6米,开挖一条1267公里长的渠道,经过长江流域与淮河流域的分水岭方城垭口,郑州以西穿过黄河,沿京广铁路西侧自流向北,才能沿途向河南、河北、北京、天津供水。</h3><h3><br></h3><h3>南水北调工程,从2002年12月动工,2014年底建成,历时12年。可以这么说,南水北调的每一滴水都来之不易!丹江口方圆300平方公里的区域被永久淹没。迁移人口34.5万人,大量土地被征用。要在新的环境下,妥善安排这么多人的生活生产其难度之大可想而知。</h3><h3><br></h3><h3>南水北调工程涉及的文化遗存710多处,工程每向前推进1000米,就可能掠过1000年的文明史。上百家黄姜企业因污水处理不达标而被全部被关停。中线水源区关闭的企业超过了上千家。南水北调工程横穿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涉及多个省市,输水线路长,穿越河流多,工程涉及面之广(包含水库、湖泊、河道、大坝、泵站、隧洞、渡槽、倒吸虹、管道、渠道等等)让人叹为观止。</h3><h3><br></h3><h3>南水北调进京后,直接供水范围3200余平方公里,包括北京城区、大兴、通州全部以及房山、门头沟的山前平原和沙河镇地区。通过与当地水联合调度,形成统一的地表水供水网络,供水范围可扩大到5800余平方公里,覆盖北京平原区面积的90%。<br></h3><h3><br></h3><h3>2004年,中线调水京石段“应急工程”率先开工。2008年先从河北的岗南、黄壁庄、西大洋、王快四座水库先调3亿立方米水给北京,以解燃眉之急。</h3><h3><br></h3><h3>2014年南水进京,极大缓解了北京严重缺水的局面。2018年,密云水库的蓄水量已经超过25亿立方米。平原地区地下水位明显回升。新京报记者饶沛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报道中说:“北京调水前,每年人均水资源量是102立方米,调水后人均可增加50多立方米。”北京直接受益人口1200万。在12亿立方米的进京水中,7.8亿用于自来水厂供水,3.3亿存入密云水库和应急水源地,0.9亿补充城市河湖用水。生态补水,让不少干涸河流重现生机。南水日最大来水量371万立方米。丹江口水库水质属于优质地表水,水质软,偏弱碱性,最直观的感受是水碱少。南水北调东线、中线之水,北方40多个城市受益;直接受益人口超过一亿!</h3><h3><br></h3><h3>南水北调成功了,是不是北京从此就不缺水了呢?从长远看不能这么说。南水北调仅仅是暂时大大缓解了北京严重缺水的局面。一,我们现在的人均水资源还在世界人均水资源极度贫水标准以下。极度贫水标准人均500立方米,我们年人均只有150立方米。二、这要取决于我们今后的发展是否“以水为据,量水而行”。木桶的短板效应告诉我们,在水资源、土地资源、住宅、能源、交通等城市发展的诸多制约因素里,水资源是木桶最短的一块板。离开水资源的支撑城市无以为继。城市越发达吸引力越大,因为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控制住城市规模,才是解决缺水问题的根本。</h3><h3><br></h3><h3><br></h3><h3><br></h3> <h3>南水北调工程(中线)示意图</h3><h3><br></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