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且 把 灵 台 状 丹 青 </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一一记全国中青年书法家谭必清 作者/佘意明 </h3> <h3> 一个人要想在专业技术上有所成就,必须抛弃眼前的喧哗与浮躁,长时间地忍受孤独与磨砺。 <br> 著名学者杨绛先生说,“走好选择的路,别选择好走的路,你才能拥有真正的自己。” 书法艺术之路,枯燥无味,充满荆棘,是一条很不好走的路。谭必清长期淫浸,乐此不疲。我结识他10年,发现他颇有灵性,耐得住寂寞,具有探索精神,因而在这条路上取得了常人难以企及的成果。</h3> <h3>擂台比拼见高底</h3> <h3> 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一门艺术,说它难,哪个人不会写字?说它不难,什么样才是高手?<br> 走进那些大大小小的书法展览场所,里面又有多少人是在欣赏书法还是在看热闹?我想起明朝张岱的《西湖七月半》,“西湖七月半,一无可看,止可看看七月半之人。”西湖的七月半,很多人表面上上在看月亮,其实上在看望月之人。而那些书法展览场所,很多与其说上看展览,不如说是在看热闹。因为中国的书法其实上一门抽象艺术,无论是单个的结字还是整张纸的章法,都曲尽其妙。</h3> <h3> 怎么去衡量书法家水平的高低?标准很多,众说纷纭,但在当代书坛,最简单最直接的方法是看他们在展览征稿入展的表现。我们经常批评书法展览,就如同批评高考制度一样,虽然有其弊端,但这仍然不失为最好最公平的办法之一。 全国性书展征稿的入展作品,优胜劣汰,充满竞争,好比打擂台,选手上台较量,高下立现。那么多书法名家当评委,毕竟不是吃素的,或许有一两个评委是南郭先生,但每次评选都是集体眼光的综合较量。如果一个书法家能经常性地在全国性的展览上露脸,那么此人书法技术必然已得到了行内的认可。</h3> <h3> 株洲书法界,这几年在全国展览上是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的,很多书法家脱颖而出。谭必清无疑是很值得关注的一个,从中国书法兰亭奖,四年一次的书法届展,全国草书展,大字展,青年展等,他基本上从来没有缺席过。 这说明什么?说明他在不断努力,不断进步,并且有了很高的艺术认可度。</h3> <h3>师古从来不泥古</h3> <h3> 观看谭必清的书法,典雅而有筋骨,法古却不泥古。<br> 在与他接触的10年里,我深知他在习法晋唐书法大家上是下了功夫的。早期的时候,他努力学习唐楷欧阳询《九成宫》、颜真卿《颜勤礼碑》和大字《麻姑仙坛记》、魏牌《张黑女墓志》。这好比初学武功之人,练的是站桩功夫。书法之桩若站不稳,气不能沉丹田,写出来的字难以做到凝重自然,而会有“飘”和“游”的感觉,用颜真卿的话说就是没有“屋漏痕”。 </h3> <h3> 站桩,对于学书法者而言,只是一个形象的比喻,但仅仅学好站桩还不行。不转易多师,往高处行,则书法容易显得刻板,缺乏艺术生机。于是,他开始专习行草,主攻“二王",尤其对唐孙过庭《书谱》、王羲之草书《十七帖》及其尺牍用功最勤。在效法古人的过程中,他潜心琢磨,探寻用笔之道,力求打通古人“用笔千古不易"真谛,渐悟出"八面出锋"之神妙。 近年来,他还广泛临习张旭《古诗四帖》、怀素《自序帖》丶《淳化阁帖》等及明清以降倪元路、王铎、傅山、何绍基等书法。</h3> <h3> 经过勤学深悟,谭必清化人为己,其书法笔画已变得鲜活有力、神采超然。 2012年他参加全国第十届书法篆刻作品展和2013年全国第四届兰亭奖作品就是在仔细研摹王羲之《远宦帖》之后创作的。他还从张旭《古诗四帖》、怀素《自序帖》及明清大家一路书风在用笔上求大胆、率意、开张,不斤斤于小节,书风往厚实、沉静、拙朴方面发展。 2015年,在全国十一届书法篆刻展上,谭必清创作《许浑律诗三首》四条得到名家叶培贵的点评:“以名人大字篇章及墨法,化用颜体,微参子贞之法及时人之笔,气象颇佳。”</h3> <h3>书以载道斯为美</h3> <h3> 当代的书法家怎么写?写什么? 这是一个至今连书法界本身都没有定论的问题。很多书法家认为“怎么写”很重要,技法是第一的,也有强调“写什么”,文化第一,由此又引发了“文化书法”与“书法文化”的论争。很多人以为书法家有文化就是能写点旧体诗,那么今人无论如何是写不过古人的。时代的土壤变了,根植于时代的艺术必然发生变化。如果片面地去刻意追求反而达不到目的,甚至会迷失了自己。《兰亭序》号称为天下第一行书,除了其书法之美外,本身还是一篇非常优秀的文章,被选进了《古文观止》。</h3> <h3> 书法作为一门艺术,如同文学一样,是要表达思想的。 唐朝的文学家韩愈提出“文以载道”,文为形式,道即内容,写文章要做到文采、内容结合。就书法艺术来说,也即“书”“道”合一,书法家的书写内容与其表达形式在情感、情绪上实现和谐统一。当代的书法家应该与时俱进的,做出符合当代审美的调整,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自己创作的书法艺术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谭必清一直在这条路上探索,并且取得了一些成绩。</h3> <h3> 2014年,谭必清创作的国家艺术基金作品《忆大山》就是一件内容与形式统一的作品。 作者在创作的时候反复研读《忆大山》,力求在情感上去体会文章作者的深沉、磊落、真挚的情怀,并直接到文中主人公贾大山生活的河北正定去体验,最后才确定书法载体、字体、式样等,要做到这样是很不容易的。</h3> <h3> 2018年,谭必清创作的书法《无念尔祖,聿修厥德》入展全国第二届大字书法艺术展。评委卢中南在点评中高度评价,这件作品“取法颜真卿体势,结合清人笔法,结构饱满厚实,兼顾大小虚实对比。笔饱墨浓,粗细适度,伸展放松,有条不紊,不失为佳作。 ”“无念尔祖,聿修厥德”之语出自《诗经》,说的是做人要努力修身养性,不忘祖先初心,谭必清选择厚重饱满的颜体为书法创作形式,比较好地切合了内容与当今时代。</h3> <h3> 书法艺术的探索是无止境的,谭必清矢志于此,我相信,凭借他的个人灵性与努力,他明天的书法之路会走得更好,更宽阔。<br> 注: 本文作者佘意明为资深媒体人,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株洲市政协常委。此作高屋建瓴,视野开阔,独具慧眼。不仅对谭必清书法艺术进行了探析,而且对当下书法艺术审美提出了重新审视和调整的学术观点,实为难得,值得一读。在此谨对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谢。</h3> <h3><br>谭必清同志艺术简历<br> 谭必清,笔名云禅,号双牛堂,湖南衡东人,进修于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湖南省草书委员会副主任,株洲市书协副主席,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理事。被评为株洲市第十届优秀青年,湖南省“三百工程”文艺人才,株洲市第一批高层次人才。2014年主持国家艺术基金项目《忆大山》。2018年参加国学修养与书法.第五届全国青年书法创作骨干高研班。在中国书协主办的全国书法大展中,10多次入展获奖。</h3> <h3><br>谭必清书法参展获奖一览表<br>国家级书法大展10多次第三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第四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全国第十届书法篆刻展全国第十一届书法篆刻展全国第二届大字书法展全国第二届行书展“欧阳询”杯全国书法展全国第三届青年书法篆刻作品展全国第三届行草书法展“全国职工书法展” 全国优秀作品奖建党90周年“信德杯”全国民营企业书法展全国第三届扇面书法展第六届中国书坛新人新作展中国书协培训中心教学成果展二等奖</h3> <h3>书法评论家卢中南点评 这件作品取法颜真卿体势,,结合清人笔法,结构饱满厚实,兼顾大小虚实对比。笔画虽然无颜体明显提按,但笔饱墨浓,粗细适度伸展放松,有条不紊,不失为佳作。 </h3> <h3>谭必清的六尺之作写下来真的不容易</h3> <h3>墨粉五色如何取此作涨墨多亮点</h3> <h3>谭必清的行书作品行云流水很见功力</h3> <h3>拾得摩洁山水诗参差书就田野画</h3> <h3> 谭必清擅写长条幅 习书人从师获心得<br></h3> <h3>草书临摹写条幅 重在感觉精气神</h3> <h3>临摹习帖作条幅章法行气书中来</h3> <h3>默帖创作写条幅笔下灵动悟自然</h3> <h3>条幅练到这个水平你想放下都不行了</h3> <h3>条幅练出此水平不想成功也很难</h3> <h3>这个水平还是学生吗谭必清还是要求临帖</h3> <h3>学员达到创作水平谭必清还是抓临帖</h3> <h3>人小气场大这就是谭必清教导的学生</h3> <h3>谭必清教导的这个女学生行书已经写得有板有眼了</h3> <h3>谭必清教导的小学生运笔明显有点力量了</h3> <h3>他写顿首二字的时候已经懂得提按是咋回事</h3> <h3>谭必清教导的学生正在练习认真隶书</h3> <h3>这小子临帖时真有灵气你不认为他写得很好吗</h3> <h3>谭必清教导的学生已经写出了隶书的味道</h3> <h3>谭必清教导的学生正在认真临摹隶书</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