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中国人向来重视传宗接代、人丁兴旺,所以新生命的降临,对于每一个家庭都是特别喜庆的事情。每当有新生儿诞生,主家都会隆重操办“宝宝宴”,亲朋好友都会带着贺礼前来赴宴。在我的家乡章丘,参加宝宝宴被称作“送 zhu mei”。我们平时都会用章丘方言讲:“赶明日到,他姨家那个小谁待‘送 zhu mei’,俺得去坐席滴!”,但相信有很多人对这三个字的写法和来历心存疑惑。</h3><h3> 在中国其它地区“宝宝宴”的方言口语也不尽相同,有“送祝米”“送粥米”“送助米”等说法,倒是望而知意。但依照章丘方言发音来解读,“送 zhu mei”应该写作“送祝糜”。糜(méi)又称作“稷(jì),黍(shǔ)”,是中国自古以来很重要的农作物,古代帝王最看重“江山社稷”,“稷”占得一席,由此可见一斑。章丘方言把“糜”称作“黍子”,“黍子”去皮脱糠后叫“大黄米”,营养价值很高,可以包粽子、蒸年糕或酿酒,剩下的苗穗子还可以做成笤帚。但我们章丘方言却又习惯把小麦称作“糜子”,“糜子”在章丘就是指的小麦,千百年一直口口相传下来。因此章丘所谓的“送祝糜”,实际上送的是小麦。</h3><h3> “送祝糜”的传统由来已久,每个新生儿诞生后,主家便会去岳父家和亲戚家报喜,还要烙上喜饼、煮上红鸡蛋给沿路的亲朋好友们分享。然后过上十来天,亲朋好友便会来给小宝宝“送祝糜”。具体天数早先有“女九男十二”之说,但现在倒不太讲究了。</h3><h3> “送祝糜”这天,主家早就准备好了宴席接待来宾,亲朋们肯定不会空手来啊,但旧时生活水平普遍不高,不可能像现在这样送上现金或者发个红包。“送祝糜”来的宾客多以女宾为主,每个人都挎着“箢(yuān)子”,“箢子”是以前人们常用的盛东西的器具,比筐要精细,多用来盛粮食。女宾们的箢子里一般都会装满小麦,当然我们章丘不叫小麦叫“糜子”,十几二十斤糜子,这就是祝贺新生儿诞生的贺礼了。因此情节,人们便把参加“宝宝宴”顺其自然地称作“送祝糜”了。</h3><h3> 宴席结束,酒足饭饱,宾客们便会挎着箢子回家了。但这箢子里可不是空着的,主家留下糜子,还要在箢子里放上回礼,一般是煮熟的红鸡蛋。各地风俗细节虽不尽相同,但这“送祝糜”的习俗却是一直隆重热烈地流传着!</h3><h3> </h3><h3> 本文由景晔原创于2019年2月28日,转发请署名!</h3><h3></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