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浓的年味儿在春宵

土窑居士

<p class="ql-block">  儿时的春节,就像一壶陈年老酒,醇香、醉人、绵长。那撒在人们心头,融入血脉的年味儿,悠悠荡荡,历久弥新,令人回味。</p><p class="ql-block">  腊月时节,嗖嗖嗖的寒风,把整个村庄刮成一片冷冷清清的世界,风真的就像锋利的刀刃,吹到哪里哪里疼,耳朵、手脚常常被冻伤,即使这样也阻挡不住家乡父老迎接新春的热情,杀猪宰羊,磨面粉,蒸点心,买年画……忙的不亦乐乎。</p> <p class="ql-block">  杀猪,是村里年前的大事。那几天,冷冷清清的大队院里,会变得热闹起来。院里支起两口大锅,锅里咕嘟咕嘟的开水,烟雾缭绕的蒸汽飘向空中。一会儿,几个壮劳力把捆绑结实的肥猪抬到案台,使劲摁住四只猪蹄,只见那位身穿油乎乎衣服的大爷,提着一把尖刀,抬起一只脚往猪脖子上一踩,伴着猪撕心裂肺的叫喊声,刀刃麻利地钻进猪的喉咙,只见大爷的手腕使劲抖动,可就在拔刀的刹那间,或许是猪疼痛难忍,竟然能挣脱束缚,跳下案台拔腿即逃,我们几个小孩儿也跟着绕着大队院跑了不知几圈儿,那头猪好像安装了GPS导航,竟然准确无误地一头栽倒在原地,随即一股鲜血喷涌而出……</p><p class="ql-block">  在那个时候,就是这样一件稀松平常的事儿,也能给我们小伙伴带来无穷快乐,每每说起总能让人兴奋、激动好长时间。</p><p class="ql-block"> 冬日的太阳有点害羞,每天披着薄薄的云纱,只露出弱弱的光芒。遇到晴朗的天气,妇女们把攒了一年的麦子拿出来,先是摊在院子里晒干,放到斗盆里用湿抹布淘洗干净,最后再装进洗干净的布袋,磨面准备工作一切就绪。</p><p class="ql-block"> 磨面的时候,妇女拿上簸箕和扫把,男人扛起装着麦粒的布袋,小孩儿牵上家里的小毛驴,朝着邻居家石碾子的方向走去。把毛驴套在碾子杆前面,再蒙上它的眼睛,拣出一小簸箕麦粒摊在碾盘上,用手打一下毛驴屁股,毛驴便绕着碾子慢悠悠地转起来。碾盘上石磙旋转的节奏和毛驴步伐相一致,小孩蹲在地上捡那些掉下来的麦粒,而碾盘上鼓鼓的麦子粒,渐渐地被挤扁、压碎、磨成粉末,再把磨好的面粉扫成堆儿,用簸箕装到斗盆里,通过筛子把皮儿过滤掉,斗盆里面便留下一层厚厚的面粉……磨成的面粉虽然不白,但却保留着麦子的原味,口感柔韧,麦香浓郁,是真正天然绿色的健康食品。</p> <p class="ql-block">  供销社,是一栋灰砖结构的平房。正午,门外总有老人坐在那里嗮太阳,他们有的唠嗑,有的闭目养神,也有互相挠痒痒的,算是村里人气最旺的地方。年前那几天,一些小商贩也会时不时的聚集在这里,摆上服装、布料,花生、瓜子、水果和洋糖等商品,吸引着那些老奶奶,婶婶们前来购买,也为这条小街增添了许多年的味道。</p> <p class="ql-block">  年画摊看着最喜庆,绳子上挂的,地面上摆着的全是年画,各种颜色汇集在一起,远远望去五彩斑斓很是好看。伟人画像,中堂,四条屏,花鸟鱼虫等应有尽有,那些年画讲了许多历史故事,传奇小说,非常吸引我们小孩儿。如果你贴着年画轻轻一闻,年画还散发着清新的油墨味儿。新年画的纸张硬硬的,有时还比较锋利,选画的时候一不小心就能把手指划破。那些舍不得买年画的大娘或者婶婶,则会提上一篮子鸡蛋,翻越老顶山徒步20多里地,到盐店沟印刷厂换些错版年画,这些年画内容都基本相同,但就是画面是重影的,不过贴在家里倒也不难看,等家家户户把新年画贴起来的时候,春节真的离我们也就一步之遥了。</p> <p class="ql-block">  噼噼啪啪……</p><p class="ql-block">  就在星星还在天际闪烁的时候,渐渐密集的鞭炮声便从四面八方传来。</p><p class="ql-block"> 此刻,家家户户都在院子里忙活,他们先把草垛堆在院子中间用火柴点燃,不一会儿就火光冲天,把整个院子映得红彤彤的。只见大人们先把鞭炮扔进火堆,顿时火光便伴着噼里啪啦的声音,随后一会添把草,一会扔挂鞭,尽量延长火焰和鞭炮的时间,在绵延不断的鞭炮伴奏声中,火焰的热浪照亮整个小院,而那些小孩儿则穿上新衣裳,冲出家门在院子里疯跑、蹦跳、欢笑……</p> <h3>  </h3> <p class="ql-block">  用不了多长时间,开心的父老就会惊醒沉睡中的太阳公公,只见它伸了个懒腰,打了几个哈欠,吹得树木不断地点头哈腰,它顺手拉开天帘,东方露出一片晴日霞光。</p><p class="ql-block"> 老人们常说,正月里能下场大雪,是最好的年景。雪后,家乡的山野白雪皑皑,整个村庄又变成了一幅水墨画面。远远望去,家家户户的红灯笼,门外贴着的红春联,在雪的衬托下显得更加鲜艳。女孩子的花衣裳,新媳妇的红棉袄,为这幅现实版的年画增添了灵气。男人们清一色的蓝衣裤,老人的黑棉袄、黑棉裤以及头上系着的白毛巾,依然是那么朴素、整洁、传统,却早已成为这春景里最为传统的色彩。此时此刻,大街小巷到处都有孩子们的嬉笑,家家户户叮叮当当的剁馅声,整个村庄弥漫着浓浓的春节气息。</p> <p class="ql-block">  我们村历史悠久,古院落、土胚房、砖瓦楼、土窑洞和疙道院散布其中,向后人们展现着朴素典雅的古典韵味儿。到了春节,这个古村落又会变成另一番景象,厚重的木大门,灰灰的砖墙照壁,还有那黄土修筑的土坯墙、井口、水缸、大树等到处都点缀着红红的春联。而那些写毛笔字的高手,更是尽情展示自己的书技,有的用墨汁,有的采用金粉,还有的选择了黄色水粉颜料,楷书、行书、草书、隶书,笔酣墨饱,雄健洒脱。当你漫步在大街小巷,又仿佛置身于书法的艺术海洋,那些苍劲的毛笔字儿,在阳光的照耀下,好像一位表演川戏的变脸大师,一会是黑色,一会变成了黄色,一眨眼又变成了绿色。</p> <h3>  走亲戚的时候,我专门找厚厚的鞭炮纸屑踩,偶尔还能闻到鞭炮的火药味儿。其实,小时候走亲戚不为别的,主要还是惦记着亲戚家碗里的那点儿肉。疙切,是老家的一种面食,它介于拉面和手擀面之间,既有拉面的劲道,又有手擀面的甜味儿,最让我留恋的还是臊子(炖菜),配料一般是海带、油煎豆腐、黄豆芽、大白菜、土豆块儿、红薯粉条,再放点珍贵的猪肉,用柴火和铁锅炖上半天,那味儿至今还让人回味无穷。一个青瓷大粗碗,捞上满满的面条,浇上两勺炖菜,倒上足够的老陈醋,放一勺芥末面儿,用筷子在碗里搅它几下,香、酸、麻、辣便扑鼻而来,这种走亲戚的标配饭菜,早已存储在年味儿的记忆深处。</h3> <h3>  浓浓的年味儿,一直持续到元宵节。到了元宵节,家家户户会在大门外用土土坯垒一个狮子形状的火炉,晚上里面烧上柴火,狮子的眼睛、耳朵、鼻孔和嘴巴都会冒出火苗,谁家狮子火冒火的地方多,预示着新年运气也最好,有的还说把枣糕放在上面烤,小孩吃了肚子一年不会疼。我和小伙伴却不按这个套路出牌,从家里拿来大又圆的土豆,先仍在狮子火的柴火堆里,而后结伴看村子里的狮子火,等疯玩够了再返回原来的地方,用木棍把烤熟的土豆挖出来,几个人围座在狮子火周围,用灰土土的小手,扒开沾满柴火灰的土豆,再把小嘴儿染成黑乎乎,不一会功夫,就变成几只黑乎乎的“泥猴”,虽然不卫生,也没吃火烧的枣糕,可就是没有一个人喊肚子疼。</h3> <p class="ql-block">  那时候的春节,虽然家家户户食物短缺,日子过得还很清贫,但整个村庄都热热闹闹,到处都洋溢着浓浓的节味儿,大人、小孩都陶醉在发自内心的喜悦之中,像是革命老区人特有的淳朴、善良、真诚以及对待生活的热情,把腊月的寒冷挤出了村外。  </p><p class="ql-block"> 美好的事情总是那么短暂,仿佛喜气洋洋的春节才刚刚开始,转眼间那些春联已显得有些泛白,有的春联破了一个角,被春风吹的左右摇摆,坚守着春节昨天的年味儿,孩童们的新衣裳早已挂满了泥土,饭菜里再也没有猪肉的蛛丝马迹。前些日子还被瑞雪覆盖着的大地,也慢慢地露出了黄色肌肤,只有背阴处的积雪还留有冬日气息。</p><p class="ql-block"> 叮叮咚咚……</p><p class="ql-block">  屋檐下挂满了长长的冰溜儿,那消融了的水滴,有节奏地敲打着地面上摆着的水缸、石头和脸盆,伴随着这优美而动听的旋律,浓浓的年味儿消融在这乍暖还寒的春天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