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一提起踢鼓秧歌,雁北十三县就数怀仁县石庄村的秧歌最棒。为啥这样说,因为石庄是武术之乡。这个村的人民勤劳、善良、纯朴、正直。在古代,全村有30%人都习武,其一是为强身健体,其二是为保卫家园。踢鼓秧歌正是由这些练武人士组成的,每年一到正头上月,街上就热闹起来了!有比武的,有练习踢鼓子的,一代传一代一直至今。</h3><h3></h3> <h3> 踢鼓秧歌是一个民间舞蹈,它由两队组成。一队是公鸡队,一队是草鸡队,每队有头对鼓子,二队鼓子,三队鼓子。每队鼓子还要跟上两个拉花的(古代都是男扮女装)。队伍后面还要跟上耍猴的,打棒的,教书的,和尚,推车的,买菜的,赖老婆……等等。两队前面有个总指挥叫捞毛,全场都听捞毛的指挥,加上锣鼓喧天,热闹非凡。锡鼓子开始,先是捞毛的手拿蝇刷子在空旋转,二队摆开阵势进行比赛,锡鼓子的队员每人先是金鸡独立,锣鼓齐鸣……捞毛的把蝇刷子往地上一碎,踢鼓子就开始了……踢过两圈后就开始攀江山,攀完江山后两队开始比舞,花劈四门,比完后重新集合跑圈子,跑过后又开始第二场比赛……这种布阵比赛踢鼓秧歌与古代打仗布阵很相似。踢鼓子秧歌是如何诞生的呢?</h3> <h3> 追远……古老传说:雁门关以北有一年闹瘟疫,死了很多人,官府不让这一带人进关,说是这地区人得罪老天都要处死,人们集中起来商议如何应对。一个老者终于想出办法,在晚上点起篝火让人们围着火转,边跳边转,天上的天兵天将看到地上的人都烧死了,天上就瘟疫收了回去,不在降灾难!踢鼓子秧歌就从此诞生,这当然是一个传说。其实,瘟疫是由战争死人太多没有处理好产生的。</h3> <h3><h3> 雁门关以北历代都是战场,从汉代到清代,雁门关以北都是战场,死人是免不了的,起瘟疫也很正常的。抛开这些就说踢鼓子秧歌……</h3><h3> </h3></h3> <h3> 这种舞蹈从编排到每个动作其实都是按照排兵布阵按排进行的,前面是打仗的阵势,后面是逃难的表现,历代改进,加上艺术化,逐步就行成一种秧歌表演。</h3> <h3> 雁门关以北的踢鼓子秧歌,起于唐代,形成于宋代,完善于清代中、末期。我在小时候听老年人讲过踢鼓子秧歌的事,说每年正月雁北地区秧歌都要进行比赛,最大的两场比赛是庆解放与大跃进庆功比赛,石庄村秧歌在雁北十三县拿过第一!原因就是石庄是武术之乡,最大的比赛就是庆解放,正月这一次比赛是在大同市进行的,其次是大跃进庆功比赛,赛场设在怀仁县。从此石庄村的踢鼓子秧歌就在雁北地区小有名气,只要一提起踢鼓子,都说瓦盆村的最棒!之后就冠上了一个美名:瓦盆石庄武术故乡,踢鼓子最棒。</h3><h3> </h3><h3> (撰文:池天宝)</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