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潮人码头 一一 不久之后将成为汕头崭新的“城市名片”和“城市新坐标”

一帆在汕头

<h3>  今天中午,来到了海滨西延路,走进金港广场对面的潮人码头。码头里尽管空荡荡的,已见立起了打桩机和摆放着许许多多的钢筋混凝土长桩。举目四望,晴空下的汕头内海湾,早已不见巨轮锚泊,驳船往来,只有往返于广场至礐石的轮渡在宽阔的海面上奔驰,海风习习,视野十分开阔。身后那两座金港广场中间道路的后侧,就是位于广东省汕头市外马路2号的汕头海关钟楼旧址。<br></h3><h3> 视野中,那座两层楼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建筑,就是前身的潮海关大楼,建于1919年,1921年潮海关正式迁入办公,是汕头昔年辟为通商口岸的重要标志之一。在那个年代,钟表相对十分稀罕、匮乏,钟楼大时钟的报时,自然成为旧汕头埠的标准时间。当时,为了让更多的汕头居民知道,与它相对应,设在中山公园内九曲桥头炮山上的土炮,每当中午12时海关钟鸣时,也同时放午炮。因而,汕头的老辈人便有了一句“钟楼鸣、午炮响”的口头禅。</h3><h3> 站在这片过去的港务码头上,怎么也想象不到,不久之后,这处杂草丛生之地,又将崛起一艘高仿真的红头船,一侧将成为游艇码头,并且还将开通一条潮人星光大道和兴建一批高端的休闲购物、餐饮场馆。一两百年来,这里一直是汕头港的所在地,过去曾经是汕头中心城区最繁忙的地带。当年港口繁忙,进出口货场货如轮转,源源不断,成为小公园之外的老汕头埠最为繁荣的另一个地方。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前往南洋过番的潮汕人,都是在国平路头的西南通买船票,来到潮人码头这里,走过木栈桥,坐上驳船,然后搭乘大火轮,前往南洋各地谋生。</h3><h3> 一个世纪前,在这里的海面上停泊着许多露出桅杆的帆船,真可谓帆樯云集。这些帆船频繁往来于东南亚和潮汕,其中以红头船最为突出。并且,还有从韩江上游南下的六篷船。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州大学图书馆照片数据库中,至今还保留有一张1923年行驶于汕头海面上的帆船照片。照片中有两艘双桅杆帆船和一艘单桅杆小帆船,正向妈屿口方向进发,船上依稀可见正在操纵桅杆的船工,这些帆船都是渔船,船上不见货物。照片的背景是礐石山,山边几幢洋楼中,那英国领事馆和太古洋行的大楼至今还依稀可辨。</h3><h3> 从保留至今的旧彩色照片中可以看到,过去的这里碧波荡漾,岸上的建筑物白墙红瓦,周围绿树葱郁,一片静谧的海滨风光。现在潮人码头这个位置上,那时候共有6座木栈桥,其中属于汕头太古洋行的就有4座,另外2座分别为怡和公司和招商局所有。以前栈桥采用的是木材,桥墩和桥台是支承栈桥上部结构和荷载的构筑物,桥台在栈桥靠岸一端与马路、堤岸、码头相连。栈桥由桥墩、桥台、跳板梁等组成,结构与普通桥梁基本相同,不同的是,桥梁的梁部结构和轨面固定不动,全部跨越海面,只有部分伸入水域,可随水位的涨落而升降,轨面坡度可随之调节。客货轮都锚泊在海湾中间的航道附近,不管是旅客往来还是货物运输,都靠驳船运送。</h3><h3> 汕头因港而生,没有汕头港就没有汕头。历史上,汕头港是广东东部的水陆交通枢纽,货物的重要集散地,不仅有海路与外界相通,还有内河直达潮安、梅州等周边县市,商船云集,水陆十分繁忙。当时的轮船抵港后,无法直接停泊在码头边,货物须通过驳船装卸驳运,这种情况下,栈桥作为港口交通所需的配套设施,就显得非常重要。今后,这里将打造成一个既有公园绿化内涵、又集旅游休憩、游艇会所、高端休闲购物、餐饮、商业等的城市综合体以及高端旅游文化目的地的潮人码头文化公园,增添海滨路风景带的文化韵味,成为汕头崭新的“城市名片”和“城市新坐标”。</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