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沟社火闹元宵

郝卫明

<h3> 林州市东姚东沟村,每年元宵节都会举办盛大的社火狂欢庆祝活动。东沟社火源远流长,传说从明朝兴起,中间只断过两次,现在村里有保留完整的社火团队。狂欢期间,全体村民参与,社火有文社火,如舞龙、撵伞、挑轿、抬花轿、赶毛驴、打花棍、盘鼓、秧歌、旱船、两鬼打架等,武社火也叫国术,就是展示拳脚功夫和兵器表演。</h3><h3> 每年春节过后,东沟村村民就自发组织排练,自导自演,自娱自乐,竟然搞得风生水起,影响一方,方圆十里八村百姓在正月十五这天就会蜂拥而至,与东沟人进行一年一次的闹元宵大狂欢!这是地道的中国式狂欢!</h3> <h3>👇元宵节下午二时正,社火的组织者擂起大鼓,狂欢开始。</h3> <h3>👇听到擂鼓声,全村百姓和外乡来客从四面八方赶来</h3> <h3>👇打头阵的节目当然是威风锣鼓开道</h3> <h3>👇击鼓者往往是村里德高望重者或能人。击鼓拍铙,激情四射,全身投入,在场内还有指挥节奏的指挥者,几十人相互配合,鼓声震天动地,令人血脉喷张!</h3> <h3>👇鼓者击到高潮,竟然跳到大鼓之上,手脚并用,酣畅痛快!</h3> <h3>👇开场锣鼓,往往有两队人马对阵,场面激烈似火</h3> <h3>👇开场社火表演首推武社火---国术。东沟村的武社火和当地民风民俗结合,故事以三国演义里的人物情节为主,充分展示拳脚功夫和十八般兵器。</h3><h3> 东沟村表演国术者有老中青三代人,图中就是年过花甲的老者在表演</h3> <h3>👇国术俗称耍拳,武器有大刀,长矛,钢叉,锏,大梢,三节鞭,大拐小拐,小斧,匕首,棍棒,表演形式有徒手夺枪夺刀,对打,三打一等。</h3><h3> 表演时,交战双方上场,先立造型,后呼喊引句,互报姓名,然后开打。武社火,往往格调悲壮,场风剽悍,大义凛然。</h3> <h3>👇中青年展示功夫</h3> <h3>👇十几岁的少年武者,旁边指导者就是东沟村国术长者赵银山。2017年,老赵被林州文联和民协授予林州市民间优秀文艺家称号。</h3><h3> 赵银山老人年虽花甲,但精神矍铄。当谈起自己毕生的爱好耍社火时,曾经有一段带有色彩的故事;22岁那年,县政府抽调东姚公社、采桑公社、东岗公社的工程队。当时他是队里的其中一员。去支援山西省侯马市曲阜县海军备战部队2471工地建设。恰逢八一建军节为了活跃军民鱼水情的氛围,特意要求每个工程队必须表演一个节目,束手无策时忽然想起家乡的社火,上报汇演节目名时,由于浓浓的家乡口音重,部队上的主管干部一时半会还不知社火是什么名堂?于是就先在礼堂后排练一下,让先看看眼界,把把关。当赵银山带领着乡亲展示出绝活儿后,令主管的干部大开眼界,忙问询需用什么道具,鼎力支持上台演出。然而部队上道具也有限,只有比腰桶粗点的鼓,比碗口大点铜铙……,赵银山还记忆犹新的表演情景 ,台上奋力社火表演,台下的掌声不断,部队的官兵齐声合力呼喊要求再来一个遍,毕竟耍社火是累人的出力活,几场过后能力不从心的推辞了。直至节目完场后,部队的最大级别后勤处处长紧紧握住赵银山等人的手,操着河北的口音大声说:“真想不到啊!林县民间还隐藏着高手哩!”<br></h3> <h3>👇东沟村的社火有青少年参与,这项传统文化被继承弘扬,薪火相传生生不息!</h3> <h3>👇舞龙,文社火亮相</h3> <h3>👇村里的少儿盘鼓队</h3> <h3>👇打花棍</h3> <h3>👇抬花轿</h3> <h3>👇社火早已成为东沟人精神食粮,娱乐也与时俱进不断创新。</h3> <h3>👇村东庙前广场,人山人海,这里的表演没有形式的束缚,没有主持人主持词,却都发自内心,这是最接地气的狂欢!正是无拘无束的自由,东沟村的社火才有了生生不息的传承!</h3> <h3>👇现代化的军乐表演</h3> <h3>👇两鬼打架</h3> <h3>👇民间广场舞</h3> <h3>👇灯笼舞</h3> <h3>👇撵伞,丑社火的一种,诙谐幽默</h3> <h3>👇空中表演三打白骨精,惊险刺激。白天节目结束,晚上继续</h3> <h3>👇今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h3><h3>人约黄昏后。</h3><h3>东沟村的元宵夜,很有意境</h3><h3><br></h3> <h3>👇东沟村元宵节,被当地青年称为自己的情人节,这天晚上有情男女要在狂欢夜约会</h3> <h3>👇放起许愿灯</h3> <h3>👇传统经典社火---挑轿</h3> <h3>👇夜晚狂欢进入高潮</h3> <h3>👇演者舞者观者,都汇聚到一条村街上,都成了夜的主角</h3> <h3>👇村里人自己制作的烟花---鹊桥牛郎织女</h3> <h3>👇安详朴实的东沟人</h3> <h3> 社火是中国民间一种庆祝春节的传统庆典狂欢活动。也是国术、高台、高跷、旱船、舞狮、舞龙、秧歌等等的通称,具体形式随地域而有较大差异。</h3><h3> “社火”来历源远流长,史料称:“社火,在节日扮演的各种杂戏”;又称:“民间鼓乐谓之社火,不可悉记,大抵以滑稽取笑。</h3><h3> 在以农业文化著称的中国,土地是人们的立身之本,它为人类的生存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火是人们熟食和取暖之源,也是人类生存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远古人们凭着原始思维认为火也有"灵",并视之为具有特殊含义的神物,加以崇拜,于是形成了崇尚火观念。由古老的土地与火的崇拜中,产生了祭祀社与火的风俗。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认识能力的提高,祭祀社火的仪式逐渐增加了娱人的成分,成为规模盛大、内容繁复的中国传统民俗娱乐活动。(来自百度)</h3><h3> </h3><h3> </h3><h3><br></h3><h3> 社火,曾深深藏在儿时脑海深处。七八岁时,记得正月初八后,集上的大街就热闹起来,那时叫耍社火,现在叫文艺汇演。印象最深的是武社火,耍武社火的服装以青衣黑裤为主,没有现在的华丽浓艳;那时也扮脸化妆,人物故事以水浒传一百零八单将为主;那时配乐以小锣小鼓唢呐为主,清新翠爽利索,现在</h3><h3>配乐以威风锣鼓为主,雄浑深厚;感觉相同的是社火的交战双方,出场都是先立造型,口中呼喊引句念念有词(小时候对口中喊出的这些模糊不清又充满韵律的词语充满好奇),然后互报姓名直接开打,动作夸张古怪,令人瞠目。当时很羡慕清理武社火场地的人,他手持一根点燃的火棍,高高低低上上下下,人们就随着火棍的气势四散开去……</h3><h3> 四十年过去,当时耍社火的老人离去,中年人老去,青年人忙于生计,社火无人再提再耍,生活归于平淡无奇。天长日久,衣食无忧的人们开始抱怨生活的乏味,世风的微渐,开始怀念过去的简单和纯粹。有人说中国人无信仰无狂欢无激情,其实不是无,而是我们走的太快太急,走丢了原本属于我们的很珍贵的东西!</h3><h3> 好在,人们在混沌中觉醒,在狂躁中冷静,很多老祖宗留下的好东西渐渐回来了。但愿我们的生活像社火一样,绚烂多彩激情,让人怀念!!</h3><h3><br></h3><h3>完!</h3><h3>摄影:卫明</h3><h3>文:卫明</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