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俄散记(四)十二月党人广场

老长不大

<h3><br></h3><h3> 有人说,"去俄罗斯旅游观光,若没有到过圣彼得堡,就等于没有到过俄罗斯"。可见圣彼得堡的人文、风情在俄罗斯具有一定代表性的重要地位。</h3><h3> 圣彼得堡是俄罗斯的第二大城市,是重要的水陸交通枢纽,是通往欧洲的窗口,最具欧化的城市,也是世界上最北边的人口超过几百万的国际大都市。</h3><h3> 圣彼得堡自从彼得大帝于1703年建城,1712年从莫斯科迁都至此,直到1917年苏联十月革命后再回迁莫斯科,这二百多年里一直都是俄罗斯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h3><h3> 圣彼得堡不仅是十月革命的摇篮,还在二战期间的苏联卫国战争中,进行了长达800多天浴血的城市保卫战,死难了60多万人,取得了最终的胜利。因此,它也是一座伟大、英雄的城市。</h3><h3> 当我们迈步在这座城市,看到现在繁荣祥和的城市景象,更能体会到和平日子是多么的来之不易。</h3><h3> 圣彼得堡的城市建筑宏伟华丽,皇宫教堂壮观辉煌,文化底蕴博大深厚,名胜古迹不胜枚举。可惜我们仅有三天时间,而且只能依照事先的旅程安排,跟随导游匆匆的赶场式走马观花,这也是跟团旅游的最大缺撼。但不管怎样,终究亲临其境感受过,有些著名景点给我留下较深的印象,其中十二月党人广场就是如此。</h3> <h3><font color="#39b54a"> 美丽的涅瓦河</font></h3> <h3><font color="#39b54a"> 伊撒基耶夫大教堂</font></h3><h3><font color="#39b54a"><br></font></h3><h3> 十二月党人广场坐落在涅瓦河岸,东邻俄罗斯海军部大楼,西面原是参政院大厦,现为联邦宪法法院,南边是伊撒基耶夫大教堂。</h3><h3> 那天早上,导游先带我们参观广场南边的伊撒基耶夫大教堂。这是一座与梵蒂冈的圣彼得、伦敦的圣保罗和佛罗仑萨的花之圣母,并称为世界四大圆顶的大教堂。</h3><h3> 教堂以华丽金顶著称,造型雄伟壮观,被视为俄罗斯晚期古典主义建筑的精华。教堂用了400多公斤黄金作装饰,仅圆顶外部镀金就用了100公斤,落成至今一百多年仍然熠熠生辉,即使从远方望去,高耸的金顶还是那样光彩夺目。 </h3><h3> 也正是这高耸醒目的金顶,在列宁格勒保卫战中成了德军轰炸的最明显目标,教堂受到了严重损坏,战后经过20多年才修复。我们那天看到教堂大门外的大理石柱子和墙壁上,还保留着几处弹痕,就是德国法西斯的罪证,之所以没有修补,意在时刻提醒后人不要忘记这场残酷的战争。</h3><h3> 教堂的四周有数十根巨大的石柱,成排托起雕花的山墙。石柱由整块花岗岩雕琢而成,每根重114吨,挺拔屹立、蔚为壮观。这在没有现代机械设备的当时,运输、加工和吊装这些大石柱,该有多艰难!</h3><h3> 伊撒基耶夫大教堂,无论是总体结构,还是装饰细节,可圈可点难以穷尽,都是世界建筑的艺术极品。仰望这一旷世之作,无不为之震撼!站在那里,你也会感到历史的厚重和个人的渺小。</h3> <h3><br></h3><h3> 伊撒基耶夫大教堂北面,是十二月党人广场。广场呈长方形,面积很大,邻教堂边有一大片树木和绿地,林木葱翠,芳草如茵,花圃秀丽,环境优美,在闹市中显得格外幽静。</h3><h3> 广场中央竖立一尊彼得大帝骑在马上的雕像,高5米,重20吨,底座是一块重400吨的花岗岩,建于叶卡捷琳娜二世期间的1766至1782年。这就是著名的青铜骑士像,也是圣彼得堡的标志性建筑。</h3><h3> 雕像上的骏马前腿腾空而起、长嘶欲飞,彼得大帝骑跨在飞驰的战马上,身披战袍、腰佩利剑,精神抖擞、英姿飒爽,气宇轩昂、威武壮严;目光坚毅而自信地注视着前面流淌不息的涅瓦河和远方浩瀚广阔的芬兰湾,显示其勇往直前地奔向蓝色的海洋和美好的前方。战马后蹄踩踏的蛇,代表着当时阻止改革维新的腐朽势力,展示了彼得大帝冲破重重阻力,把贫穷落后的俄罗斯带向繁荣与强大。</h3><h3> 从精神层面上讲,雕像把彼得大帝的圣彼得堡新都缔造者与俄国改革者,那种无坚不摧的意志力表现得淋漓尽致。</h3><h3> 从艺术角度上看,不管在任何方向欣赏青铜骑士,都可以强烈感受到雕像精湛的魅力,不愧为目前世界上纪念性雕塑最完美的艺术作品之一。</h3> <h3><font color="#39b54a"> 远眺芬兰湾</font></h3><h3><font color="#39b54a"><br></font></h3><h3> 十二月党人广场原名为参政院(元老院)广场。1925年苏联政府为了纪念十二月党人起义一百周年,彰显这批俄国革命先驱者的历史意义,将当时发起革命的参政院广场,更名为十二月党人广场。</h3><h3> 1825年12月14日,一批具有民主主义思想的贵族青年军官,带领3000名军人,来到彼得大帝雕像前的广场发动起义,想推翻沙皇专制政权,废除农奴制,主张建立共和国或君主立宪制政体,结果遭到沙皇尼古拉的残酷镇压。</h3><h3> 参加起义的官兵和民众有1200多人被打死,5位首领被处绞刑,120多名贵族青年军官发配流放到寒冷的西伯利亚服苦役,这批革命先驱者被称为"十二月党人"。</h3><h3> 十二月党人起义,是俄国历史上对沙皇专制的一次重大冲击,是俄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曙光。这次起义有纲领、有主张、有组织、有斗争策略和手段,远胜于以往的农民为主体的起义。因此,列宁称十二月党人为"贵族革命家","贵族中的优秀人物帮助喚醒了人民",并高度评价他们是"俄国第一代革命者"。</h3><h3> 这场起义的另一独特之处,在于起义者大多是上流社会的贵族,生活优渥、荣誉加身,都是当时社会的既得利益者,但是他们为了正义、理想和信念,背叛了自己的阶级,进行体制内的造反。他们首先主张推翻沙皇专制政权和废除自身的贵族特权,期望建立一个人人平等的民主社会;其次废除农奴制,分一些土地给农民以保障生活。他们自觉地将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与历史的发展趋势联结起来,宁愿舍弃自己的优越生活,甚至不惜献出宝贵生命,这是非常令人敬佩的。</h3><h3> 我站在广场中心的青铜骑士像前,遥想当年广场上腥风血雨的场面,眼看如今草绿花香一片祥和的情景,更加感到十二月党人那种超越世俗的人性光芒,是多么的绚丽璀璨!</h3><h3><br></h3><h3><font color="#ed2308"> 文字、图片:老长不大</font></h3> <h3><font color="#39b54a"> </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