迦太基帝国发源地:突尼斯(第②篇)

丝丝花园

<h3>迦太基帝国建于公元前814年(相当于我国西周时期),比罗马城早61年,这个帝国是由腓尼基人所建。腓尼基以善于航海和经商著称。还发明了拼音字母,是为希腊字母和拉丁字母的前身。</h3> <h3>迦太基古城始建于公元前九世纪,是北非最为著名的奴隶制强国"迦太基国"的都城。当时的帝国疆域辽阔,繁荣富庶,威震一方,绝对是环地中海区的政治、经济、商业和农业中心之一。公元前三世纪,古罗马帝国兴起,开始与迦太基展开激烈的领土争夺,在100多年的时间里,第一与第二次布匿战争陆续将迦太基的海上霸主地位彻底破产,罗马成了西地中海的霸主。</h3> <h3>半个世纪以后,迦太基在军事上虽无力再与罗马竞争,但其商业发展迅速增加,引起了罗马的妒忌。罗马惟恐迦太基复兴,公元前149年,罗马进犯迦太基,公元前149年第三次布匿战争爆发。罗马派执政官孟尼留斯率8万步兵、4千骑兵、600艘战舰,从西西里渡海直达迦太基的重镇乌提卡。迦太基向罗马求和,交出全部武器和300名儿童作为人质。罗马再次提出要迦太基毁掉城市,移居离海15公里以外的内地。迦太基人民愤怒已极,他们铸造武器,加固城墙,充实粮库,与罗马大军决战,罗马在军事上接连失利,三年后,罗马以饥饿围困迦太基,才突破城外防线。</h3> <h3>残酷的6天6夜巷战,不少迦太基人同庙宇同归于尽,战至死者达8.5万人。罗马元老院下令焚烧迦太基城,大火延烧17天之久,灰烬达到一米深。残存的5万迦太基人被卖为奴隶,迦太基城被彻底毁灭。</h3> <h3>持续118年的布匿战争,以迦太基的灭亡而告结束。在今天,迦太基这个名字都已不复存在,当今的突尼斯城是在古老的迦太基废墟建起来的。</h3> <h3>迦太基人,新婚夫妻的出生的第一个孩子都献给女神,祈祷之福,贡礼之用,烧成灰放入这些小石棺内。</h3> <h3>如今见到的迦太基古城遗址,大多是古罗马人在公元前146年到公元439年的500多年间,古罗马帝国鼎盛时期,重建的。成为当时整个地中海地区除罗马城以外,城市规模最大、人口最为稠密、经济最为繁荣的城市。</h3> <h3>古罗马帝国时期在古城废墟之上修建的最为华丽的古城浴池。安东尼统治时期修建的,占地差不多有三公顷。</h3> <h3>安东尼浴室是古罗马的第四大浴场。公共浴池只有最高贵的贵族才可以进入。而且还是研究制定帝国方针战略的地方。</h3> <h3>公共浴池的平面图,清晰标明各室的用处</h3> <h3>当年的帝国的建筑十分辉煌宏伟,巍峨的皇宮、繁荣的市井、固若金汤的城池…随着帝国灭亡而灰飞烟灭。</h3> <h3>只剩下残垣断壁,昔日的繁华风韵都付诸一炬了。</h3> <h3>粗大断折的花岗石圆柱,显示着当年巨型建筑的规模和辉煌。</h3> <h3>原殿堂廊厦中雕有各式形状的花岗石柱头,雕刻精细,逼真生动。</h3> <h3>在迦太基的遗址,地上零星地散落着一些古迹残痕</h3> <h3>公共浴室所用的淡水,全部由引水渡槽从65公里外的一个叫"扎古角"地方引来。引水渡槽全部以岩石筑成。渡槽高6-20米,至今仍遗存几段渡槽和支架。</h3> <h3>迦太基区是富人区,居住的人都是非富即贵的贵族身份的或者是高官人物,在遗址处远方白色围墙建筑是当今的总统府所在的。证明此地是风水宝地。</h3> <h3>杰姆古罗马斗兽场为古罗马时期遗迹,建于公元230-238年,位于突东部,在苏斯市和斯法克斯市之间。它是世界上保存最好的古罗马斗兽场之一,在非洲地区规模最大,在世界上名列第三。它是古罗马帝国在非洲留下的一座著名的辉煌建筑。不少法国著名作家莫泊桑、福楼拜等曾专程来此,并将它描述为"世界美妙绝伦的斗兽场”和"罗马帝国在非洲存在的标志和象征”。</h3> <h3>斗兽场呈椭圆型,造型别致,宏伟壮观。长轴148米,短轴122米,用1米长、70厘米宽、50厘米高的大石块砌成。有三层拱廊,每层有60个拱孔,总高度为36米。四周看台宽大,可容观众3.5万人。位于中间的斗兽场地也呈椭圆型,长65米,宽39米,周围是3米高的石墙,与观众席隔开。斗兽者(通常为战俘或犯人)和狮、虎、豹等野兽被从地下牢笼中吊升到斗兽场地上进行格斗,兽兽相斗、兽人相斗或人与人斗。</h3> <h3>杰姆古罗马斗兽场在17世纪前基本完好无损。但自此之后,斗兽场的石头就被用作兴建杰姆附近的村落,又或是运到凯鲁万兴建大清真寺。后来,对抗奥斯曼帝国时,土耳其人为镇压占据斗兽场抗捐的义民而炮轰该建筑。于是这座世界第三斗兽场仅留下了原建筑的五分之三,但大部分安全石墙、地下通道、拱廊以及部分阶梯式座席保存下来。突尼斯独立后,在外国专家帮助下对其进行了修复。斗兽场除供参观外,每年夏季还用于艺术节演出。</h3> <h3>经过岁月洗礼的杰姆古罗马斗兽场现在依旧围墙高大,远远可见其巍巍身姿。</h3> <h3>人行其间,仿佛在古代城堡殿廊穿行。</h3> <h3>各层连拱廊的柱型富于变化,漫游其中,就如置身于古代石柱雕刻艺术的宫殿。拾级而上,似在扶摇直上羽化而登仙。</h3> <h3>奥斯卡最佳影片《角斗土》在斗兽场的场景就是在这里取景,拍摄的。</h3> <h3>端坐在观众席俯身下望,偌大斗兽场的景象一览无余,尽收眼底。</h3> <h3>整座斗兽场形似一口平放的大锅,四周自下而上,阶梯式的座位密密麻麻。</h3> <h3>斗兽场呈圆形,虽然一部分墙体不见了,没有丝毫瑕疵影响到它的庄严雄伟,杰姆满眼都被黄沙掩没着,寂静而又没有更多引入之处。杰姆古罗马竞技场伫立在这片黄沙上,才让这个文明显得霸气而雄伟。</h3> <h3>每一级台阶,每一块砖头,每一道雕纹都那么浓烈厚重,记录下一段帝国的光荣与毁灭。</h3> <h3>地下窑室,一边是关奴隶,一边是关猛兽!旁边一个个的单间。想象一下…当斗兽场里的观众在呐喊,地底下的困兽在怒吼,勇士们为了“活下来”而准备着殊死一搏。因为我们要"活下去”,便开始了与天与地与野兽与人的斗争!身上的"野性"也需要在历史的长河里,慢慢地褪去颜色!历史很残忍,却是发展的必然,存在即合理!我们都尊重~因为他们是我们的过去。</h3> <h3>眼前仿佛看到了它的鼎盛时期,角斗士的拼杀,人与兽搏斗,鲜血淋漓、血如泉涌的惨烈景象。三万五千人的沸腾与吼声…</h3> <h3>阴深深的地牢通道,终日不见天日,似乎听到败者、伤者撒心烈肺、绝望的惨叫声,以及与此同时看台上爆发出的震耳欲聋的喝彩声和诅咒声。</h3> <h3>巴尔多国家博物馆(National Museum of Bardo)是马格里布地区最大的博物馆,在非洲排第二。以富藏希腊、罗马艺术品与罗马镶嵌细工而闻名。坐落在突尼斯城西北巴尔多广场上,建于1888年。博物馆是历代皇宫所在地,是一座高达的三层建筑。馆内有40多个大厅和长廊,展品分6个时期:史前期、腓尼基时期、罗马时期、基督教时期、阿拉伯伊斯兰时期、希腊艺术品<br></h3> <h3>在入口处一个牌子上记载了2015年3月18日这里发生的一起自杀式袭击,造成21名外国游客死亡,一名警察和他的警犬阵亡。标明死者的名字以及来自的国家国旗作为纪念。象征着突尼斯人渴望世界和平,百姓安居乐业,稳定发展,生活舒坦自在的心愿!</h3> <h3>博物馆大厅迎门就悬挂着世界上最大的一幅马赛克镶嵌画:《海神波塞冬的胜利》。1888年出土于苏斯,面积137平方米,画面中左手拿着三叉戟的波寒冬(又名涅普顿)站在一辆4匹海马拉着的战车上,周围镶嵌着56幅椭圆形或是六边形的各方神圣。</h3> <h3>马赛克镶嵌画:《海神波塞冬的胜利》(局部)是博物馆三件镇馆之宝之一</h3> <h3>通过一条窑洞式的通道才能走进展览厅</h3> <h3>馆内的马赛克作品经过精心的整理与修复后,重新焕发出历史的光彩。作品主要创作于公元二世纪与七世纪,或于地面、或于穹顶,以神话传说、农牧渔猎、家庭生活、自然风光、戏剧歌舞、葬祭仪式等题材,通过色彩各异、大小不一的马赛克创作而出,形象生动、多姿多彩、美妙绝伦。不仅刻画了当时的社会现实生活,同时也表现了人们的精神追求,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h3> <h3>地面是千年历史的马赛克,任由随愿踩踏行走</h3> <h3>马赛克镶嵌画据说首创于伊拉克两河流域,以烧土、粘土块、卵石、贝壳为材料,被称为“洗不掉的壁画”、“踩不烂的地毯"。</h3> <h3>这种永久性的图画由腓尼基人带到北非,装饰于迦太基宫殿、神庙、浴池的墙壁和地面上,反映了古代人们的宗教信仰、神话故事和狩猎、航海、竞技、戏剧歌舞、祭祀等生活、礼仪。</h3> <h3>精美绝伦阿拉伯式屋顶</h3> <h3>精美的镶嵌建筑,令人赞叹不已</h3> <h3>迦太基的历代统治者,继续发展了这种工艺,将材料扩展到色石、碧玉、天青石、红玉、玛璃、珊瑚和有色玻璃,色彩越来越艳丽。</h3> <h3>镶嵌画的内容主要是希腊神话故事,不同颜色的细小马赛克把人物的皮肤纹理刻画得非常细腻,远看像是油画般。</h3> <h3>戏剧歌舞,葬祭仪式</h3> <h3>海神波塞冬和四季女人,是保存得非常好的一幅画。马赛克拼凑出的肌肤,丰富而富有弹性,四季女神的眼神妩媚、传神,身旁还有四季的水果,工艺的精湛令人叹服?(镇馆三件宝之二)</h3> <h3>渔猎、航海、体育竞技等,色彩协调,技术精湛,纹路细腻</h3> <h3>各种动物的羽毛,鱼鳞都栩栩如生。镶嵌材料为马赛克、各色陶片、珐琅、玻璃。</h3> <h3>希腊神话故事:《尤利西斯和西莲斯海妖》。这幅画幅度3.5*1.4米,是公元三世纪作品,在杜卡古迹中出土。它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古希腊英雄尤利西斯(为特洛伊木马献策者)在特洛伊战争取胜后,英姿焕发,站立船头,和战友破浪前进的情景。</h3> <h3>精美的马赛克浴池(令人敬畏的风神)。</h3> <h3>1893年在苏斯城出土的《维琪尔肖像》。画中诗人维琪尔(公元前70年~公元前19年)安详地坐在椅子上,右手放在胸前,左手握着诗卷,聚精会神地聆听左侧站立的历史女神克丽亚诵诗,右侧站着悲剧女神美尔鲍曼娜。这幅镶嵌画用了十多种不同色彩的石块,特别用上了绿色玻璃,在当时的镶嵌画中是少见的。(此画是镇馆三件宝之三)</h3> <h3>迦太基的建筑物不复存在,但地面的一些镶嵌画却奇迹般地保存下来了。</h3> <h3>在1500多年前,古罗马帝国的装饰艺术已经达到了如此高超的境界。这种装饰艺术远播到环地中海含这种彩色石头的各个国家。突尼斯,作为迦太基的继承者,追随其内心对美的感受,将历代统治民族的文化如数保留,融入到自己的文化血脉中,至今依然传承着这种精美的“石贴马赛克镶嵌艺术",使北非文明得以永久保留。</h3> <h3>最有特色的壁毯画:孔雀与花</h3> <h3>屋顶是阿拉伯式的,中间的穹顶覆盖着金漆,显得富丽堂皇。墙面和吊灯非常讲究,绚丽多彩,纹路细腻,精美之极。</h3> <h3>在展览中间,有一个体型巨大的石棺,但雕刻的精美程度只算过得去。</h3> <h3>超大的厅二层回廊上。该建筑风格以伊斯兰为主调,混搭了一些古希腊罗马建筑和现代建筑的元素。</h3> <h3>豪华美丽的屋顶</h3> <h3>太阳神阿波罗的雕像(古希腊神话人物,宙斯和女神勒托的儿子,阿耳忒弥斯的孪生兄弟。)</h3> <h3>古罗马继承了古希腊人对人体美的祟尚,特别注重对人物肌体,衣裙褶皱的刻画,每一个细节都异常准确,栩栩如生。</h3> <h3>腓尼基人最崇拜的"贸易神”:巴勒</h3> <h3>这是非常罕见的柏柏尔人的雕塑作品:七个男人和一个女人</h3> <h3>阿拉伯风格的皇宫,墙面和吊灯也非常讲究,镶嵌着壁画,纹路细腻,精美之极。</h3> <h3>顶子是阿拉伯式的,中间的穹顶覆以金漆,这种斑驳隔离的吊顶十分美,美得使人眼花缭乱。</h3> <h3>墙面与地上全是镶嵌着马赛克的画</h3> <h3>阿拉伯式风格门廊,喷水池</h3> <h3>起源于古希腊罗马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也逐渐加入了突尼斯本土艺术的元素,让突尼斯的马赛克艺术在世界上独树一帜。</h3> <h3>整个屋子除了屋顶之外,全部是镶嵌画</h3> <h3>古希腊的石头人像</h3> <h3>雕塑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可惜无了头颅。</h3> <h3>巨型的罗马式雕刻装饰物</h3> <h3>巨型的石雕酒杯。</h3> <h3>十分精细雕刻工艺,五官清晰可见,神态自如。</h3> <h3>基督教时期的浸洗池,为洗礼之用。</h3> <h3>古罗马的青铜人像,竞技比赛,生动十足,栩栩如生</h3> <h3>难得一见的玉器</h3> <h3>日常生活用的陶制器皿</h3> <h3>腓尼人是历史上一个古老民族,来自黎巴嫩,占领了迦太基以后,公元前9世纪建立迦太基,便改名叫"迦太基人"。公元前146年成为罗马帝国的阿非利省。而古罗马人称为"布匿人"。703年被阿拉伯人征服。1881年沦为法国的保护领地,1956年3月20日独立。1957年废除君主制,成为共和国。突尼斯国花为茉莉花。象征着爱情和友谊。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居重要地位,是第一大外汇来源。</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