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姓文化‖山西晋中市祁县贾令镇-贾辛宅院及镇河楼走访记

河南省贾姓文化研究院

<h3>●贾令镇,清置,属祁县。即今山西祁县东北十五里贾令镇。《清一统志·太原府一》: 贾令镇 “在祁县北十五里。以春秋时晋大夫贾辛名。旧置贾令驿,明嘉靖十二年移治城西,因筑堡于此”。</h3><h3><br></h3><h3>素有川陕通衢之称的贾令镇,位距祁县城北八公里,北邻太原市清徐县,西接文水县,东南直通山西主干道大运一级公路。全镇辖管18个行政村,拥有人口2.8万,耕地7.2万亩,是传统的农业大镇。该镇地势平坦、水源充足、土地肥沃,发展农牧生产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h3><h3> 下辖村:贾令村、西阳羽村、西高堡村、后营村、前营村、夏家堡村、南左村、北左村、东阳羽村、左墩村、范公村、长头村、塔寺村、谷恋村、吴家堡村、沙堡村、姜家堡村、李家堡村等。</h3> <h3>♥《贾姓文化走访》简讯之五:</h3><h3> 2月26日下午四时,河南省贾姓文化走访团贾慧升,从山西汾阳市贾家庄到达晋中祁县文化走访。</h3><h3> 在祁县火车站见到贾永强宗亲,首先到贾宝敬宗亲的企业“山西省晋中砂轮有限公司"参观座谈,翻看《中华贾姓通史》稿书,积极提供贾氏文化资料补入。</h3><h3> 随后去贾令镇走访,观看祁县名胜∽镇河楼、晋国上天大贾辛宅院遗址。镇以典故命名,是贾氏历史文化遗存,惜这次在修缮,看了附近古民居。晚邀祁县宗亲:贾宝敬、贾文龙、贾文达、贾发成、贾勇(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心意拳第七代传承人)、贾永强(祁县非物质文化核桃工艺品传承人)等一块聚餐,聚亲情,聊文化,畅所欲言,对做家族文化的热心和行动,赞誉有嘉!感谢一切热爱、支持家族文化活动的家人们!</h3><h3> 2019年2月26日于祁县</h3><h3> 《贾姓文化》编辑部 报道</h3> <p>【魅力祁县】贾令村的传说</p><p>2018-11-07</p><p>贾令村村名的来历,可追溯至2500年前,这与祁县历史上很有名的大夫贾辛密切相关。</p><p><br></p><p>公元前514年,都县从“昭馀祁”单独分社,贾辛大夫成了祁县历史上第一位县令。据康熙四年版(1665)《祁县志》记载:周大夫贾辛鲁昭公二十八年,晋灭祁氏,魏献子为政,以辛为祁令。将适邑。献子进渝,谓其有功于王室也,治祁多善政,得民。</p><p><br></p><p>县令贾辛在此建起家园,并发布政令,兴修水利,造福人民。贾辛治理有方,后人怀念他,把当时仅次于县城的这一大村,即他的居住地称为“贾令”。贾辛宅院遗址一一“贾舍地”至今尚存。</p><p><br></p><p>贾令隶属祁县,祁县又长期属于太原管辖。因此,贾令从形成之初就处在祁县同太原之间最便利的交通要道上。北宋时期,朝廷为了收税,把县以下常有庙会、商贾活跃的大村设置为镇,贾令镇从此得名。</p><p><br></p><p>来源:祁县故事</p><p><br></p><p>选自《贾令村志》</p> <h3>  ●镇河楼是为镇煞昌源河“河灾”而修建,故称“镇河楼”。始建于明宣德年间(1426——1435年),嘉靖、清乾隆年间屡有修葺。</h3><h3> 地址:祁县贾令镇贾令村</h3><h3> 为两层四檐歇山顶阁楼式建筑。坐北朝南,面阔五间,进深四间,通高15米。台基为砖石结构,中间拱券门洞通南北。镇河楼俗名四楼门,位于祁县城东北7.5公里的贾令镇。贾令镇原是晋国祁大夫贾辛的宅院,后是南北商旅不绝的驿站,是“川陕角衢”的必经之地。楼正好建在五里长街的南端,称为“昭余胜景”。楼以巧妙的结构,别致的造型,播誉三晋而保存至今,是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h3><h3> 镇河楼为单体楼阁式建筑,始建于明代洪武初年,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楼东西长15.5米,南北宽13.5米,面宽五间,共有四檐三层,高达15.5米。楼的第一层有砖砌拱门,门洞长8米,宽3米,南北贯通,古为行人车马的通道。慈禧太后西逃长安的途中,经过这里,驻足观赏,赞不绝口。楼的四周,有18根明柱以支撑上部的木构建筑,楼顶为歇山式建筑,琉璃装饰,翼角层层上翘,斗拱整齐排列,整体感觉古朴雄伟,细部构件又玲珑剔透。顶楼上悬有大匾额一块,上书“川陕通衢”,颇为醒目,楼内原有木雕、泥塑佛像金刚,今毁。</h3><h3> 镇河楼始建缘由令游人回味无穷。相传,古时昌源河水泛滥成灾,给祁县百姓带来灾难,为避灾免祸,在贾令镇这块风水宝地筑了这座楼。从此,河水驯服,祁县便繁荣昌盛,百姓安居乐业。现今楼上的两块匾额寄托着百姓的这种愿望,楼正面匾书“川陕通衢”,背面匾书“昭余胜景”,也反映了古时百姓的信仰习俗。</h3> <h3>●祁县历史文化名人:春秋晋国大夫贾辛</h3><h3> 贾辛,春秋晋大夫。晋顷公时期,贾辛有功于王室。前514年魏献子为政,分祁氏之田以为七县,贾辛为祁大夫。贾辛大夫到祁县后“治县多善政,得民”,为老百姓办了不少好事;后来老百姓为了纪念他,把祁县通往太原途中的一个大村称为“贾令”。</h3><h3> 贾辛,晋国将领,在东周王子朝之乱中立有战功。有功于王室,故魏献子举为祁大夫。面对群雄争霸的严峻形势,东周君臣依然不思奋发图强。王子们争宠以夺嫡,大臣们视废立为儿戏,因此宫廷政变不断。发生在春秋后期的王子朝之乱延续十几年,更使周王室处于风雨飘摇之中。王子朝,原名姬朝,是周景王姬贵的庶长子。景王的正妃生有两子:姬猛、姬匄。景王初立嫡长子猛为太子。但王子猛生性懦弱,缺少威仪。而庶长子王子朝却有勇有谋,有王者风范。景王欲废王子猛而立王子朝为太子,大臣单旗等人竭力反对,认为太子废立乃国之大事,王位传嫡不传贤。公元前520年夏,周景王下定决心,欲更立太子之位。但未颁诏而暴病,景王自知必死,以大夫宾孟为顾命大臣,遗诏传位于王子朝。景王卒,周大夫单旗、刘卷认为若立王子朝,必然失去权势,于是派剑客刺杀了顾命大臣宾孟,立王子猛(姬猛)为王,是为周悼王。</h3><h3> 晋国闻周王室大乱,遣大夫籍谈、荀跞、贾辛、司马督(司马乌)分兵四路率军队渡过黄河,直逼洛邑。王子朝见晋师威猛,无法取胜,遂带百官迁居于京(今洛阳西南)。晋国军队护送悼王入居王城。悼王猛借兵复辟,不得人心,一日三惊,当年冬天忧惧而死。单旗、刘卷拥立悼王的同母弟王子匄(姬匄)为王,是为周敬王。晋国军队撤退后,王子朝率军攻打王城,敬王派兵迎战。敬王的军队不堪一击,王子朝入居王城。敬王逃到狄泉(又作翟泉,今孟津金村附近)。周王室两王并立,人称王子朝为西王,敬王为东王。东西二王互相攻杀,数年不决。公元前516年,王子朝的大臣召庄公、上将南宫极相继去世。敬王使人散布谣言,称王子朝之乱,使上天震怒,南宫极是被天雷劈死,于是王城民众人心悚惧。敬王复请兵于晋国。晋国遣大夫荀跞率兵入周。王子朝率众拒守,城破,王子朝及召氏之族、毛伯得、尹文公等携周之典籍奔楚。敬王入居成周。至此,王子朝之乱初步平定。</h3><h3> 贾辛在这次晋国平定周王室大乱的四路将领之一,前520年12月率军与其他三路分别于阴,于侯氏,于溪泉,次于社。周王的军 队则分别驻扎于氾(在今河南省巩县东北)、解(洛阳西南)、任人(洛阳附近),从东、北两面对王子朝实施战略包围。闰12月,晋国再次增兵,箕遗、乐征、右行诡渡过伊、洛,攻取前城(洛阳市东南),驻扎于王子朝部的东南。王师也向前推进到京楚,29日(辛丑),伐京,摧毁了京的西南部。这是一场跨越年度的战争。前519年、周敬王元年正月初一(壬寅),晋、周军队包围了王子朝的根据地——郊。次日,郊、寻阝两地守军溃逃。随即,晋军进驻平阴,周军进驻泽邑(即狄泉,在今洛阳市内,当时的王城之外)。敬王方面觉得形势已经大体稳固,就统治晋军,下一步的工作自己可以胜任了。正月9日(庚戌),晋军撤兵而去。</h3><h3> 战后,贾辛功劳显赫,“其命贾辛也,以为忠”。前514年秋季,晋国魏献子执政。把祁氏的土田分割为七个县,把羊舌氏的土田分割为三个县。司马弥牟做邬大夫,贾辛做祁大夫,司马乌做平陵大夫,魏戊做梗阳大夫,知徐吾做涂水大夫,韩固做马首大夫,孟丙做盂大夫,乐霄做铜鞮大夫,赵朝做平阳大夫,僚安做杨氏大夫。认为贾辛、司马乌曾经给王室出过力,所以举拔他们。认为知徐吾、赵朝、韩固、魏戊,是卿的庶子中不失职、能够保守家业的人。另外四个人,都先接受县的职务然后进见魏献子,是由于贤能而加以提拔的。</h3><h3> 贾辛将要到他的县里去,进见魏献子。魏献子说:“辛,过来!从前叔向到郑国去,鬷蔑氏得丑,想要观察叔向,就跟着收拾器皿的人前去,而站在堂下,说了一句话,说得很好。叔向正要喝酒,听到了鬷蔑的话,说:‘一定是鬷蔑。’走下堂来,拉着他的手上堂,说:‘从前贾大夫长得丑,娶了个妻子却很美,三年不说不笑。贾大夫为她驾着车子去到沼泽地,射野鸡,射中,她才笑着说话。贾大夫说:“才能是不能没有的,我要是不能射箭,你就不说不笑了啊!”现在您的外貌不扬,您如果再不说话,我几乎错过和您见面的机会了。话不能不说,就像这一样。’两个人就像老朋友一样。现在你为王室出了力,我因此举拔你。动身吧!保持着恭敬,不要损毁了你的功劳。”</h3><h3> 孔子听到魏献子举拔的事,认为合于道义,说:“举拔近的而不失去亲族,举拔远的而不失去应当举拔的人,可以说是合于道义了。”又听说他命令贾辛的话,认为体现了忠诚,说:“《诗》说,‘永远符合于天命,自己求取各种福禄’,这是忠诚。魏子举拔合于道义,他的命令又体现了忠城,恐怕他的后代会在晋国长享禄位吧!”</h3><h3> 成语“如皋射雉”就是说贾辛的故事。春秋时,祁邑大夫贾辛,相貌丑陋。妻子却很美,妻子嫌他丑,三年不言不笑。后来贾辛为妻子驾车如皋(到皋泽去),打猎,射中一只雉鸡。妻子见他有本事,才开笑口讲话。贾辛感慨地说:“人实在少不了本事,我如果没有这点射技,你就一直不言不笑下去了。”见《左传。昭公二十八年》,后以“如皋射雉”为一技之长可以发挥作用的典故。(此段待考)</h3><h3>参考资料:</h3><h3>●《山西通志》曰:故祁城,汉祁县城也,在县东南五里。晋大夫贾辛邑。</h3><h3>●《左传》曰:晋杀祁盈,遂灭祁氏,分为七县,以贾辛为祁大夫。</h3><h3>●《左传》曰:十二月庚戌,晋籍谈、荀跞、贾辛、司马督帅师军于阴,于侯氏,于溪泉,次于社。王师军于氾,于解,次于任人。闰月,晋箕遗、乐征,右行诡济师,取前城,军其东南。王师军于京楚。辛丑,伐京,毁其西南。</h3><h3>●《水经注》曰:“贾辛以貌丑,妻不为言,与之如皋射雉,中之妻乃笑。”</h3><h3>●《左传》曰:秋,晋韩宣子卒,魏献子为政。分祁氏之田以为七县,分羊舌氏之田以为三县。司马弥牟为邬大夫,贾辛为祁大夫,司马乌为平陵大夫,魏戊为梗阳大夫,知徐吾为涂水大夫,韩固为马首大夫,孟丙为盂大夫,乐霄为铜鞮大夫,赵朝为平阳大夫,僚安为杨氏大夫。谓贾辛、司马乌为有力于王室,故举之。谓知徐吾、赵朝、韩固、魏戊,余子之不失职,能守业者也。其四人者,皆受县而后见于魏子,以贤举也。</h3><h3>●《左传》曰:贾辛将适其县,见于魏子。魏子曰:“辛来!昔叔向适郑,鬲蔑恶,欲观叔向,従使之收器者而往,立于堂下。一言而善。叔向将饮酒,闻之,曰:‘必鬷明也。’下,执其手以上,曰‘昔贾大夫恶,娶妻而美,三年不言不笑,御以如皋,射雉,获之。其妻始笑而言。贾大夫曰:“才之不可以已,我不能射,女遂不言不笑夫!”今子少不扬,子若无言,吾几失子矣。言不可以已也如是。’遂知故在。今女有力于王室,吾是以举女。行乎!敬之哉!毋堕乃力!”</h3><h3>●《左传》曰:仲尼闻魏子之举也,以为义,曰:“近不失亲,远不失举,可谓义矣。”又闻其命贾辛也,以为忠:“《诗》曰:‘永言配命,自求多福’,忠也。魏子之举也义,其命也忠,其长有后于晋国乎!”</h3> <h3>贾辛后裔世系图谱</h3> <h3>从文水县坐车去</h3> <h3>刘胡兰大桥</h3> <h3>桥边丢祁县大巴</h3> <h3>在宗亲处座谈</h3> <h3>去贾令镇</h3> <h3> 贾令村的传说</h3><h3> 贾令村村名的来历,可追溯至2500年前,这与祁县历史上很有名的大夫贾辛密切相关。</h3><h3> 公元前514年,都县从“昭馀祁”单独分社,贾辛大夫成了祁县历史上第一位县令。据康熙四年版(1665)《祁县志》记载:周大夫贾辛鲁昭公二十八年,晋灭祁氏,魏献子为政,以辛为祁令。将适邑。献子进渝,谓其有功于王室也,治祁多善政,得民。</h3><h3> 县令贾辛在此建起家园,并发布政令,兴修水利,造福人民。贾辛治理有方,后人怀念他,把当时仅次于县城的这一大村,即他的居住地称为“贾令”。贾辛宅院遗址一一“贾舍地”至今尚存。</h3><h3> 贾令隶属祁县,祁县又长期属于太原管辖。因此,贾令从形成之初就处在祁县同太原之间最便利的交通要道上。北宋时期,朝廷为了收税,把县以下常有庙会、商贾活跃的大村设置为镇,贾令镇从此得名。</h3> <h3>到达贾令镇贾辛宅院及镇河楼</h3> <h3>正在修缮中</h3> <h3>贾辛宅院遗址处</h3> <h3>镇河楼前留影</h3> <h3> 贾辛宅院遗址处留影</h3> <h3>古民居</h3> <h3>贾令镇门楼</h3> <h3>老照片</h3> <h3>贾宝敬宗亲公司门前</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