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树琼瑶知旧色,万方裙屐展盛世—早春游拙政园

杨子

<h1>  早春的江南,春寒料峭,可即便是冷雨霏霏,也挡不住你充满着诗情画意的青山绿水。那新亮的绿,傲骨的香,映一池湖水,伴几座亭榭,引几多游人驻足,活脱脱的一幅恬静温暖的春之画卷。我是有意选择了这个时节来拜访你,来享受你的春意盎然、温情脉脉,来体验你的闲适雅逸、深容藏幽,来感悟你的胸怀天地、淡泊明志,来品读你的“人间天堂”的美与魅。</h1> <h1>  拜读你的名字—— 拙政园 : 园名是据西晋潘岳的《闲居赋》中“此亦拙者之为政也”之句缩写而成的。命名者谁?明王献臣也。王献臣于明代弘治六年(1493年)中进士,升为御史,但仕途不顺,曾两次被东厂缉事诬陷,动过刑,下过狱,被贬为广东驿丞,后任永嘉知县,罢官后居家,心里的痛楚无法言表。他对好友文征明讲:“昔潘岳氏仕宦不达,故筑室种树,灌国鬻蔬,曰:‘此亦拙者之为政也’。……吾仅以一郡倘倅退林下,其为政殆有拙于岳者,园所以识也。”可见他要像潘岳一样隐退于林泉之下,要像陶渊明一样守拙归田园。让我们从园名中读出了王献臣当时那种既无可奈何,又想自我解嘲的复杂心态。</h1> <h1>  再读你的生日与诸多称号:诞生于明代正德四年(公元 1509年)。因有江南才子文征明参与设计,文人气息尤其浓厚,处处诗情画意。园以水景取胜,平淡简远,朴素大方,保持了明代园林疏朗典雅的古朴风格。被誉为“中国园林之母”。你这大观园式的古典豪华园林,以其布局的山岛、竹坞、松岗、曲水之趣,又被胜誉为“天下园林之典范”。 与承德避暑山庄、留园、北京颐和园齐名,成为中国四大名园之首、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特殊游览参观点之一、世界文化遗产,迄今为止同时具备这四项桂冠的全国独你一家。   </h1> <h1>  你现有的建筑,大多是清咸丰九年(公元1850年)拙政园成为太平天国忠王府花园时重建,至清末形成东、中、西三个相对独立的小园。   </h1> <h1>  我急不可待地走进你的东园——“归田园居”,是因为明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园东部归侍郎王心一而得名。约31亩,因归园早已荒芜,全部为新建。闯入我视野的是:平冈远山配以绿池亭榭,竹坞曲水环绕松林草坪。疏朗明快、赏心悦目,霎时驱除了我满身的春寒……你敞开秫香馆,拥着兰雪堂携着芙蓉榭、邀来天泉亭唤来缀云峰,盛情迎接着我们来自四面八方的宾客。</h1> <h1>  兰雪堂里品名联 </h1><h1> 进入拙政园大门,穿过一空旷庭院,便是兰雪堂。我被这幽雅的堂名深深吸引,“兰雪”得于唐李白“独立天地间,清风洒兰雪”之诗意,取兰花之幽香、白雪之纯洁也。美哉!更令我难忘的是其中的绝美对联—— “此地是归田故址,当日朋俦高会,诗酒留连,犹余一树琼瑶,想见旧时月色(上联) 斯园乃吴下名区,于今花木扶疏,楼台掩映,试看万方裙屐,尽占盛世春光(下联)” 上联写园的历史。拙政园东部之地,原是“归田园居”,为明代万历年间进士王心一所筑。王心一(1572—1645),曾任刑部右侍郎等职,弃官以后,在此购得十数亩荒地,建筑宅园,故联语追溯历史,开头就说“此地是归田故址”。宅第筑好后,王心一自己作《归田园居记》,对园内景色记之甚详。园中山池“亭榭之属,暨古藤奇木,名葩异草,山禽怪兽,种种备焉”。当时,许多文人墨客常在此聚会,赏景赋诗,留连忘还。“琼瑶”,美好的诗文,指当时留下的许多佳作,读读这些诗文,就可知“旧时月色”了。下联写园的今天。拙政园占地面积四万八千余平方米,为全国四大名园之一。宅园建成后,由王氏后裔居住,后逐渐荒废,成为菜圃。再后并入拙政园,清兵入苏,园由清军将领占用。民国时期曾作过政府机关,学校及学生宿舍等,已是园不成园了。新中国建立后,政府拨款进行修葺,恢复故事。故联语有“于今花木扶疏,楼台掩映”之语。“裙屐”,裙,下裳;屐,木底鞋。这里借指男女游客。拙政园开放以后,各地游人纷至沓来,红男绿女,游园赏景,一片盛世风光。</h1><h1> 拙政园乃著名园林,清末学者俞樾有“吴中名园惟拙政”“名园拙政冠三吴”之句。联语为现代书画家钱定一所撰,对仗工整,造句长短不一,十分灵活,且简洁明快,含义深刻,似有宋词味道,真是一副好联也。</h1> <h1>  芙蓉榭 拙政园东部一方形歇山顶临水风景建筑,位于主厅兰雪堂之北,大荷花池尽东头。荷池约略为矩形,东西长,南北窄,故西向的小榭前有很深远的水景。水中植荷,荷又名芙蓉,小榭之名也由此而来。当年王心一营筑归田园居时,这里为一派水乡景色:“池广四五亩,种有荷花,杂以荇藻,芬葩灼灼,翠带柅柅(nǐ)。修廊蜿蜒,驾沧浪而度,为芙蓉榭。”现游廊尚未恢复.然小榭已成为东部很有特色的风景,特别是夏晚在此赏景,待到皓月当空,清风、月影、荷香齐至,确能给观赏者带来美不胜收之感。小榭室内装修也甚为精美。中间置竹节圆台,周围为四只竹节圆鼓凳,梁下悬红木宫灯。榭临水的西面装点有雕刻精美之圆光罩,东面为落地罩门,南北两面为古朴之窗格,颇有苏州园林小筑的古雅书卷之气。</h1> <h1>  缀云峰位于兰雪堂北,山峰高耸在绿树竹荫中,山西北双峰并立,取名“联璧”。缀云峰、联壁峰为归园田居的园中景点。王心一《归园田居记》,兰雪堂前有池,“池南有峰特起,云缀树杪,名之曰缀云峰。池左两峰并峙,如掌如帆,谓之联壁峰。”两峰为明末叠石名家陈似云作品,所用湖石,玲珑细润,以元末赵松雪山水画为范本。缀云峰的形态自下而上逐渐状大,其巅尤伟,如云状,岿然独立,旁无支撑。1943年夏夜,缀云峰突然倾圮。后来,在园林专家汪星伯的指导下,重新堆成了这座高达两丈、玲珑夭矫的奇峰,如今此峰苔藓斑驳,藤蔓纷披,不乏古意。</h1> <h1>  这是天泉亭,八角攒尖顶,原先亭内有古井,相传为元代大弘寺东斋遗物,人说此井不枯,犹似天泉,今借以名亭。亭位于芙蓉榭西北的大草坪中,景物较为疏朗,适宜于游憩、娱乐活动。亭北为缓坡土山,山上广植黑松,以创造平岗松林的风景意境。为配合八角形的亭子造型,建筑内部也配置了一只八角形仿古木台,窗格,短墙上也饰有八角形的图案,在拙政园东部,唯有此亭为多边形。</h1> <h1>  秫香馆:原为秫香楼,位于天泉亭北土山松岗之西,为拙政园东部最大的厅堂。秫者,稷、稻的统称,此处原来为归田园居之北界,墙外为北园,乃园主的家田,故于此建楼,以观赏农桑田园之景。秫香之名,亦由此得。当年复建此堂时,馆内所有落地长窗裙板及夹堂板上均刻有《西厢记》人物故事图案,1966年,为保护起见,将图案翻入室内,以无雕刻的反面窗板向外,一直沿用至今。室内宽敞明亮,长窗裙板上的黄杨木雕,共有 48幅,雕镂精细,层次丰富,栩栩如生。落地长窗加上精致的裙板木雕,把秫香馆妆点得古朴雅致,别有情趣。</h1> <h1>  【秫香馆】</h1><h1>此地秫花多说部,曹雪芹记稻香村,虚构岂能夺席;</h1><h1>四时园景好诗家,范成大有杂兴作,高吟如导先声。</h1><h1>——钱仲联题秫香馆</h1> <h1>  嘉实亭 ,取宋人黄庭坚“江梅有嘉实”诗意而名之,在亭南壁墙上开了一个很大的空窗,正好框住后面的青竹。它的两侧挂有一联:“春秋多佳日,山水有清音”,乃是集古人诗句而成。亭旁植有多株枇杷,相传为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所栽。</h1> <h1>  不知不觉我们已进入了主景区——中部园区,为精华所在。面积约18.5亩。其总体布局以水池为中心,池广树茂,景色自然,临水布置了形体不一、高低错落的建筑,主次分明。保持了明代园林浑厚、质朴、疏朗的艺术风格。以荷香喻人品的“远香堂”为中部拙政园主景区的主体建筑,位于水池南岸,隔池与东西两山岛相望,池水清澈广阔,遍植荷花,山岛上林荫匝地,水岸藤萝粉披,两山溪谷间架有小桥,山岛上各建一亭,西为“雪香云蔚亭”,东为“待霜亭”,四季景色因时而异。远香堂之西的“倚玉轩”与其西船舫形的“香洲” (“香洲”名取以香草喻性情高傲之意)遥遥相对,两者与其北面的西园“荷风四面亭”成三足鼎立之势,都可随势赏荷。倚玉轩之西有一曲水湾深入南部居宅,这里有三间水阁“小沧浪”,它以北面的廊桥“小飞虹”分隔空间,构成一个幽静的水院。从拙政园中园的建筑物名来看,大都与荷花有关。可见主人王献臣主要是为了表达其孤高不群的清高品格。其中景点还有微观楼、玉兰堂、见山楼等建筑以及精巧的园中之园——枇杷园。</h1> <h1>  这是香洲,前面是石台,船头是个亭,船中间是个榭,后面就是阁,阁上面是楼。三面傍水,一面靠岸,周围绿树葱茏,水中锦鲤游泳,美不胜收。</h1> <h1>  见山楼三面环水,两侧傍山,从西部可通过平坦的廊桥进入底层,而上楼则要经过爬山廊或假山石级。它是一座江南风格的民居式楼房,重檐卷棚,歇山顶,坡度平缓,粉墙黛瓦,色彩淡雅,楼上的明瓦窗,保持了古朴之风。底层被称作“藕香榭”,沿水的外廊设吴王靠,小憩时凭靠可近观游鱼,中赏荷花,远则园内诸景如画一般地在眼前缓缓展开。上层为见山楼,原名隐梦楼,为相传此楼清咸丰年间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的办公之所,因觉此楼名过于消极故改为见山楼。陶渊明有名句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楼高敞,可将中园美景尽收眼底。春季满园新翠,姹紫嫣红;夏日薰风徐来,荷香阵阵;秋天池畔芦荻迎风,寒意萧瑟;冬时满屋暖阳,雪景宜人。原先,苏州城中没有高楼大厦,登此楼望远,可尽览郊外山色。见山楼高而不危,耸而平稳,与周围的景物构成均衡的图画。平远之景冲融而缥缥缈缈,晴天远眺,可领略“山色有无中”的意境;雨天可观“远峰带云没,流烟乱雨飘”的空漾景象,风景极佳。额因取意于陶渊明《饮酒》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诗句,又透露出洒然自适的闲逸诗意:尘喧不染,闲来无事,心境一片悠然,浑然忘我地眺望着远山,趣闲而思远。</h1> <h1>  听雨轩位于枇杷园的东部。南唐李中亦有诗“听雨入秋竹,留僧复旧棋”。 院内种植蕉、荷、竹一应俱有。雨天可听到雨打树叶的潇潇淅淅的雨声,真是听雨轩中听雨歌。</h1> <h1>  枇杷园</h1> <h1>  长廊逶迤填虚空,岛屿山石映左右。</h1> <h1>  绣绮亭是拙政园中部水池南边唯一的山巅亭台,这里向北可观望大荷花池及水中两座山岛,南看便是洁静的枇杷小园,西边与远香堂互为对景,东向则是海棠春坞等几组建筑。山下湖石围成的自然形花坛中种植多本牡丹,每当阳春三月,姚黄魏紫,娇艳欲滴,登亭四望红花绿叶,烂漫如锦,正合杜甫“绣绮相辗转,琳琅愈青荧”的诗意,故名。小亭造型清秀美丽,四角起翘轻盈又舒展,台座、柱身及屋顶之间的比例恰到好处,充分表现了古典园林小筑之美。亭西檐下,悬挂着横卷形的匾额,上边行楷书写着亭名。原先,西柱上挂有清人所写的楹联:“人远忽闻清籁起,心闲频得异书看”。现原联佚失,改悬从它处移来的劝人处世的联文:“生平直且勤,处世和而厚”。亭内复有额对,横匾为“晓丹晚翠”,上联是“露香红玉树”;下联为“风绽紫蟠桃”。据姑苏文化老人回忆,亭中在抗战前曾悬有梁山舟撰书的景联:“闲寻诗册应多味,得意鱼鸟来相亲”,其境界似乎比今联要高。</h1> <h1>  待霜亭【秋亭】亭子的四周种满了桔子和枫树,秋天,主人坐在假山上的亭子里,欣赏桔子红了,枫叶红了的秋景。跨过九曲石板桥,沿着弯弯曲曲的山间小道缓步登山时,迎面见到的是“待霜”亭。“待霜”出自唐代苏州刺史韦应物“书后欲题三百颗,洞庭须待满林霜”的诗句,虽是早春,但让我嗅出了一股霜浓橘红的山野气息和泥土芳香。</h1> <h1>  雪香云蔚亭为长方形,在池中西部土山上,外观质朴而轻快。亭旁植梅,暗香浮动。周围竹丛青翠,林木葱郁,绕溪盘行,适宜早春赏梅,颇有城市山林的趣味。“风静林还净;天宽水亦宽”(陈从周题雪香云蔚亭)更让人品味无尽……</h1> <h1>  小飞虹:是姑苏园林中极为少见的廊桥。取北北朝宋朝鲍昭《黑云》诗意“飞虹眺秦河,泛雾弄沉弦”。朱玄色桥栏反照水中,水波粼粼,仿佛飞虹,故感觉名。前人以虹喻桥,意图尽妙,是拙政园的出名景点。“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或许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或许濯吾足。”倚玉轩之西有一湾碧水深化北部居宅,那里有三间水阁“小沧浪”。小阁面阔三间,北窗北槛,两面对水,外形极端新奇。水阁下出池上,亭廊环绕,以北面的廊桥“小飞虹”离开空间,组成一个偷偷的水院。江北园林天井颇多,而以水为天井的则是那尽无唯一的“小沧浪”。“水清”喻治世,“缨”指戴帽子,现代须眉的帽子是职位的意味,以是“濯吾缨”例如仕进。此句取自《沧浪歌》,意为“君子处世,逢治则仕,逢乱则隐。”也有“达则兼济天下,贫则独善其身”之意。</h1> <h1>  进入西园,西部原为“补园”,面积约12.5亩,其水面迂回,布局紧凑,依山傍水建以亭阁。因被大加改建,所以乾隆后形成的工巧、造作的艺术风格占了上风,但水石部分同中部景区仍较接近,而起伏、曲折、凌波而过的水廊、溪涧则是苏州园林造园艺术的佳作。西部主要建筑为靠近住宅一侧的三十六鸳鸯馆,是当时园主人宴请宾客和听曲的场所,厅内陈设考究。晴天由室内透过蓝色玻璃窗观看室外景色犹如一片雪景。三十六鸳鸯馆的水池呈曲尺形,其特点为台馆分峙,装饰华丽精美。回廊起伏,水波倒影,别有情趣。西部另一主要建筑“与谁同坐轩”乃为扇亭,故一见匾额,就会想起苏东坡,并立时顿感到这里可欣赏水中之月,可受清风之爽。西部其它建筑还有留听阁、宜两亭、倒影楼、水廊等。</h1> <h1>  倒影楼两边的漏窗及窗外景色</h1> <h1> 一个妙亭,一段佳话  </h1><h1> 在别有洞天靠左,叠有假山一座。沿假山上石径,有一座六角形的亭子位于山顶,这就是“宜两亭”。它踞于中园和西园分界的云墙边,亭基较高,六面置窗,窗格为梅花图案。登上宜两亭,可以俯瞰中部的山光水色。从中花园观景,从层层递进的景色展开后,宜两亭突出于廊脊之上,使整个中花园的景色变得绵延不尽,形成非常深远的景观空间,这是造园技巧上“邻借”的典型范例。“宜两”出自一个有趣的故事。唐代白居易曾与元宗简结邻而居,院落中有高大的柳树探出围墙,可为两家共赏。白居易写诗赞美道:“明月好同三径夜,绿杨宜作两家春”,以此来比喻邻里间的和睦相处。当年,拙政园的中园和西园分属两家所有,西园主人不建高楼,而改为堆山筑亭。西家可以在亭中观赏到他十分羡慕的中园景色,而中园主人在中花园亦可眺望亭阁高耸的一番情趣,借亭入景,丰富景观,岂不妙哉!一亭宜两家,添景更添情,一句好诗,一段佳话,造就了一个妙亭,一道风景。</h1> <h1>  与谁同坐轩 筑于西园水中小岛的东南角,东南朝向,面对别有洞天的月洞门,背衬葱翠小山,前临碧波清池,环境十分幽美。其屋面、轩门、窗洞、石桌、石凳及轩顶、灯罩、墙上匾额、鹅颈椅、半栏均成扇面状,小巧精雅,别具一格,故又称作“扇亭”。清末苏州吴县富商张履谦购入拙政园中现在的西园(当时称为补园)后,据说为了纪念祖先制扇起家的历史,特斥资修建了这一扇形轩,张家后代也都爱扇成癖,因而为修建此亭精心策划、刻意安排:扇面两侧实墙上开着两个扇形空窗,一个对着“倒影楼”,另一个对着“三十六鸳鸯馆”,而后面的窗中又正好映入山上的笠亭,而笠亭的顶盖又恰好配成一个完整的扇子。“与谁同坐轩”为清姚孟起的隶书,取意宋苏轼《点绛唇·闲倚胡床》词:“闲倚胡床,庾公楼外峰千朵,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别乘一来,有唱应须和。还知么,自从添个,风月平分破。”取自苏东坡的词句“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h1> <h1>  留听阁位于苏州拙政园的留听阁为单层阁,体型轻巧,四周开窗,阁前置平台,是赏秋荷听雨的绝佳处。它的由来为唐代李商隐的“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之句。阁内最值得一看的是清代银杏木立体雕刻松、竹、梅、鹊飞罩,刀法娴熟,技艺高超,构思巧妙,将“岁寒三友”和“喜鹊登梅”两种图案柔和在一起,是园林飞罩中不可多得的精品。</h1> <h1>  卅六鸳鸯馆是西花园的主体建筑,精美华丽,南部叫“十八曼陀罗花馆”,北部叫“卅六鸳鸯馆”。一座建筑同时有两个名字,这是古建筑中的一种鸳鸯厅形式,以屏风、罩、纱槅将一座大厅分为两部,梁架一面用扁料, 一面用圆料,似两进厅堂合并而成,其作用是南半部宜于冬、春,北半部宜于夏、秋。鸳鸯厅面阔三间,外观为硬山顶,平面呈方形,四隅均建有四角攒尖的精巧耳房,又叫暖阁。北半部挑出于水面,由8根石柱撑住馆体架于池上。馆之中央的银杏木雕玻璃屏将大厅一隔为二。北厅(后厅)临清池,夏、秋时推窗可见荷池中芙蕖浮动,鸳鸯戏水,东汉时大将军霍光“(在)园中凿大池,植五色睡莲,养鸳鸯卅六对,望之灿若披锦”,馆名取其意。走近其馆,我便进入了“燕子来时,细雨满天风满园;阑干倚处,青梅如豆柳如烟。”的绝美画卷。</h1> <h1>  而你的另一面又是“乱竹分幽经;芳草到横塘”“迎春地暖花争坼;茂苑莺声雨后新。”的全新境界——十八曼陀罗花馆。为园西的主要建筑,迎春:拙政园前的街道,旧名迎春坊。横塘:镇名,在苏州西部。<br></h1><h1><br></h1> <h1> 拙政园的建筑还有澄观楼、浮翠阁、玲珑馆等。</h1> <h1>  玲珑馆 枇杷园中的主要建筑,坐东朝西,南向有曲廊通向听雨轩小院,馆前原置有玲珑剔透的太湖石峰,馆侧栽有凤尾细竹。这一风景格局颇有宋人苏舜钦诗“月光穿竹翠玲珑”之意境,馆即得名于翠竹美石。小馆前边是一色卵石铺地,环境极为清幽洁静,实为闲居读书之好去处。故馆内正中悬有“玉壶冰”的横匾。匾名摘自南朝鲍照“清如玉壶冰”之诗句,借景色以喻主人自己的心境。馆内窗格纹样及庭院铺地均用冰裂纹图案,甚见古雅。玉壶冰额两侧,悬有当年主持修复古园的张之万手书的楹联:“曲水崇山,雅集逾狮林虎阜;莳花种竹,风流继文画吴诗”。馆内还挂有晚清王文治所撰一联;“林阴清和,兰言曲畅;流水今日,修竹古时”。这些题对既有诗情画意,又富文化内涵。</h1> <h1>  日迟帘幕静;</h1><h1>  画永锁窗闲。</h1><h1>    ——题苏州拙政园玲珑馆</h1> <h1>  我们最后参观住宅区,它位于拙政园中部,原来是拙政园主人一家居住的区域,坐北朝南的一路中轴建筑,第一进是轿厅,厅内东、西两侧各摆着一个轿子。第二进是大厅,大是一个比较宽敞的厅堂,也是主厅,大型的接待活动都在大厅举行。第三进是男厅,主要用来招待男性宾客。第四进是女厅,主要招呼贵宾的女眷用的。最后一进就是主人们的卧室了,有上下两层,主人住在楼上。这个住宅区比较大,环境比较安静,游客不太多,可以参观半小时左右。</h1><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h1> <h1>  我虽已走出此园,可怎么也走不出那一首首风景诗、一幅幅山水画,那百般漏窗、回廊相连,那山石、古木、绿竹、花卉,构成的一幅幽远宁静的画面总浮在我眼前,你的淼淼池水以闲适、旷远、雅逸和平静氛围见长,曲岸湾头,来去无尽的流水,蜿蜒曲折、深容藏幽而引人入胜;你以平桥小径为其脉络,长廊逶迤填虚空,岛屿山石映其左右,使貌若松散的园林建筑各具神韵。你仿佛浮于水面,加上木映花承,在不同境界中产生不同的艺术情趣,如春日繁花丽日,夏日蕉廊,秋日红蓼芦塘,冬日梅影雪月,无不四时宜人。你处处有情,面面生诗,含蓄曲折,余味无尽,让我百读不厌。</h1><h1> 虽是早春,读你的感觉胜三月……</h1> <h1>  文字、编辑:杨子</h1><h1> 摄影:杨子、Mr.高</h1><h1> 2019年2月11日于苏州市拙政园</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