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别叫我“老师”

不忘粗心男的糊涂

<h1>  最近些日子,总是有些人在我文章的留言处称呼我为“老师”。我有点纳闷了,我不是老师啊,这些人是不是搞错了?于是我回复说“我不是老师,我不教书”,人家说“现在都这么称呼的”。</h1><h1>哦,这样啊,现在大家都当老师啦!怎么学校里一下子多了这么多老师呢?</h1><h1>于是细心留意了一下,这才发现,不光文章作者之间互相称呼为“老师”,更为甚者,在电视媒体里,不管碰到谁都管人家叫“老师”。什么歌手比赛,什么娱乐节目,把主持人可以叫老师,把嘉宾可以叫老师,把评委可以叫老师,把观众也可以叫老师。</h1><h1>更是有些娱乐节目,把评委叫“导师”了。</h1><h1>我滴怪怪,额滴个神呀!</h1><h1>全国一下子涌现出这么多“老师”,还有不少人成了“导师”。这对中国的教育发展来讲,应该算是天大的好消息吧。</h1> <h1>“老师”,本是指学校课堂里教书育人的这些人。至于“导师”,在我印象中,似乎能被尊为“导师”的人,好像只有寥若星辰的那么几个人,比如卡尔·马克思、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再加上我们的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h1><h1>现如今,我们中国的大学校园里,好像“导师”特别多,什么硕士生导师,什么博士生导师,加上娱乐节目里的那些个导师,要是统计一下,或许会有上万个吧?</h1><h1>恭喜他们了,成了导师,既能指点人类个体迷津,又能指引人类整体未来道路。</h1><h3></h3> <h1>由于本人生在农村,没甚文化,对出现这么多“老师”还是颇有点惊诧的。为了给这种“老师”满天飞的奇特景观作个解释,我只好开动脑筋,把记忆最深处的那丁点知识翻将出来,看看“老师”究竟是怎么一回事?</h1><h1>“老师”一词,原本是“老”和“师”分开的。“老”,是资格老、辈份大、地位高,当时多指公卿大夫这类贵族。“师”是指教授学生知识才能的人。后来把“老”和“师”合二为一,称为“老师”。</h1><h1>“师”,原是古代商周时期军队的组织编制单位,多少人为一“师”。当然,现在军队里也仍然保留了“师”级编制。西周时为培养国家栋梁之材而开设了“国学”,由高级军官“师氏”任教。后来文官也来担任“师氏”一职,逐渐推广到其它文职部门,就把教授知识的人称为“师”了。</h1><h1>太学也好,国子监也好,都是有学问的人担任要职。资格老了,所以被称为“老师”了。“老师”一词在司马迁的《史记》里有载曰:“而荀卿最为老师”。意思是说荀大人最有学问了。</h1><h1>“教师”一词呢,最早见于《学记》所载:“教师者所以学为君也”,意思是说能当教师的人那都是才高八斗的出类拔萃顶尖的大才子。“教”是传授的意思,“师”就是公职。“教师”也便和“老师”同为此意了。</h1><h1>“教师”在宋朝时多指舞枪弄棒的军官。在《水浒传》里便有一回书写到林冲在柴进柴大官人庄上与一位“王教师”比武一场戏。林冲呢,原本也是八十万禁军枪棒教头。那时候,教师、教头、教授,都是一种社会职业了。比如古代我们说的“捕快”“捕头”,现在是叫“警察”了,都是职业称呼。</h1><h1>这个“教授”,当时是指乡村的教师,包括公学和私塾的。《水浒》里的智多星吴用吴学究,当时乡邻们便尊称他为“吴教授”。</h1> <h1>还有一个称呼叫“博士”,最初也是一种官职,最早始于战国时期,是管理编纂文史档案典籍的文史能力很强的人。后来是指在某一领域术业有专攻技术精湛的能工巧匠,比如“茶博士”、“铁博士”等。西洋人一千多年前便向往崇拜我中华文化,进入工业文明之后,西洋人便把中华文化引入校园,把最高等学位称为“博士”。当然,后来又有了“博士后”,这可不是像小品里说的笑话“要往前赶啊,别总是站在博士后面”。再后来,我们开始向西方看齐,也授予博士学位。现在的博士硕士可以说多如牛毛了。</h1><h1>中国一向是很有些尊师重教的传统的。“人有三尊,君、师、父”,可见老师在社会上的地位是多么高。孔子也说:“三人行,必有吾师焉”。还有什么“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所以才有了“为人师表”一说。再有,“一日为师,终生为父”,便又有了“师父”一说。不过,“师父”与“师傅”的含义是不同的。师父是教授专业技术的老师,收了徒弟传承技艺,就“师如同父”了。而“师傅”当时还是特指给皇帝老儿的子孙们上课的人,比如嘉庆皇帝永琰的师傅王尔烈。</h1><h1>唐代文人韩愈在《师说》一文中写道: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从此,把“老师”一词就特指为教书育人的崇高职业了。</h1><h1>老师的社会地位是高的,他们传授知识,为人师表,是文化的传承和发扬者。唐代大诗人李商隐说“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后用来比喻“老师”这一职业的神圣与高尚。</h1><h1>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一个社会一个时代,只有尊师重教,那就前途光明。“老师”的别称也挺多,什么“先生”、“教员”、“教书匠”、“教师”、“园丁”、“蜡烛”、“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等等。</h1><h1>毛主席在同斯诺谈话时曾说过:“……,只剩下一个teacher,就是教员。因为我历来都是当教员的,现在还是教员。……” 毛主席年轻时就当了教员,后来成了伟大的导师,引领着中华民族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中国。</h1> <h1>现在,“老师”已不再是老师,就如同“小姐”已不再是小姐。这个称呼已可以适用于任何人。不知那些真正在学校教书的老师们会不会哭笑不得?</h1><h1>究其根由,恐怕与社会人之间称呼的改变有关。起先,大家都劲往一处使心往一处想,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走到了一起,相互之间都称“同志”。后来,各顾各了,为了自己的小目标而奋斗,那就是挣好多好多的钱。于是人人都想发家致富当“老板”,从此人们之间开始互称“老板”,这样显得有身份呀,哪怕一个农村赶集卖菜的老大爷也可以称他为“老板”。</h1><h1>被人称为“老板”,有面子!至于有没有里子,那不重要,最起码虚荣心得到了满足。</h1><h1>关于大街小巷里都开始互称“老师”,想想也就是这两三年的事。以前总是“老板老板”地叫,似乎显得有些铜臭气,暴发户的名头不太好听。中国几千年来一向是轻贱做生意的,再有钱,社会地位也不高。“士农工商”,把商人排在了最后。“学而优则仕”,后来呢,“商而优也则仕”,花一些银子买个顶戴花翎,有钱又有权,那才是成功人士。商人嘛,总给人没文化的感觉,怎么着也得向文化靠拢不是?附庸风雅嘛,被人背后说成“有钱的大老粗”可不行。于是,“老板”不叫了,改称“老师”了。</h1><h1>你也是老师了,他也是老师了,文化形象提升了,多好。</h1><h1>由此,“老师”也从象牙塔里受人尊敬的尊称变成了如今人与人之间打招呼的俗称。这恐怕也与真正的学校“老师”在社会上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下降多少有关系吧?不再显的高大上,而已是平民化、世俗化了。</h1><h1>“老师”一词的称谓意义变化,也觉得让人有些尴尬。以前都叫同志,现在不知该如何叫了,想不出一个合适的称谓来打招呼,于是想到了“老师”这个词。这样称呼人家,既表示尊重人家,又不失文雅,也不会得罪人家。被人家称呼一声“老师”,也不好反驳什么,又能抬高自己的身份,何乐而不为呢?于是皆大欢喜,也便都成了老师。</h1><h1>有些地区方言流行语里一直是见面打招呼叫“老师”的。但其实还是有区别的。方言里实际上是“老师儿”,带着儿化音,并不是专指老师,只是打招呼的俗称。就如同“老板”与“老板儿”的区别一样,“老板儿”是北京周边地区对拉洋车的人力车夫的俗称。</h1><h1>现在受娱乐媒体的影响,逮谁都可以叫老师。连岛国的那个苍什么空也被许多人尊称为老师。可见老师这一称谓无所内涵还是外延都有了变化。</h1><h1>认识的还好,可以直呼其名。不认识的,怎么称呼人家呢?真的想不出更妥贴的词儿了,那就来个你好我好大家好的老师罢。叫人者好称人“师”,被叫者好为人“师”,利益均沾,一团和气。</h1><h1>其实,如今“老师”的滥用,和前两年网络媒体对艺人的恶搞有直接关系。网上恶搞某些不正经的人为“老湿”,是带有调侃戏谑性质的贬义词。不知怎么,“老湿”这词儿传播的飞快,有不少键盘手拼音输入时自然就“老湿”输成了“老师”,于是,好事者不管三七二十一,反正网友都能看得懂,把“老湿”错输成“老师”也就无所谓了。至此,“老师”也就充当冤大头成了“老湿”的替代品。然后,那些不明就里来由的跟风者也都误以为是“老师”了。于是,“老师”一词也颇具戏剧性和偶然性地从教书育人的本意演变成了“老湿”的拼音替代名词。</h1><h1>现在的人,还都以为打招呼的“老师”就是尊称性质的,却哪里知道是来源于阴差阳错的“老湿”呢?都自以为聪明。这个“老师”应该说和老师职业没有半毛钱关系。只是现在的人都喜欢“绑架”,把“老师”硬生生绑架在自己身上,还美其名曰礼尚往来,好一个阿Q式的自我精神安慰。</h1><h1>如果别人称我一声“老师”,我还真觉得受宠若惊担不起。我既然不在学校教书,就不能被称作“老师”。再者,我这人没啥文化,也不配给人当老师。别说三人行了,就是三百人行,我的学问也许只能排在280名之后,乡野村夫一个,实在浅陋的很,惭愧,惭愧。</h1><h1>那叫我啥呢?大名、网名、朋友都行啊,就是别叫老师,实不敢当,受之有愧。</h1> <h3><font color="#ed2308"><i><b>文字:红尘菩提叶</b></i></font></h3><h3><font color="#ed2308"><b><i>体裁:杂文</i></b></font></h3><h3><font color="#ed2308"><b><i>图片:网络</i></b></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