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回复和接茬儿

陈海津

<h3>  网上神人多,高手在民间。闲来无事,我总喜欢在网上流连,像在沙滩上捡贝壳一样,期望能偶遇一些“神回复”。神回复言简意赅,能让你醍醐灌顶,神清气爽。</h3><h3>“如何勾搭学医的女孩子?”</h3><h3>“你说你有病就行了。”</h3><h3><br></h3><h3>“为什么刚刚进大学的新生都急于脱单?”</h3><h3>“因为他们天真地认为自己没有女朋友仅仅是因为高中禁止早恋。”</h3><h3><br></h3><h3>“过期三天的牛奶能喝吗?”</h3><h3>“离生产日期三天的我都喝过。”</h3><h3><br></h3><h3>“做题的时候首先要想出题者的意图。”</h3><h3>“他想让我死。”</h3><h3>……</h3><h3><br></h3><h3> 我对这些网友才华的敬佩之情如同滔滔江水连绵不绝。在没有网络的时代,我们把这种“妙语连珠”称之为“接茬儿”。接茬儿其实也不是个什么好字眼,比找茬儿强不到哪里去。</h3><h3> 我就受过“接茬儿”的苦。打小我就不是个安分守己的学生,所以特别喜欢接茬儿。有一次数学考试,老师发下考卷,对大家说:“用什么笔都行。”那时候我们考试还没有统一2B,有的用铅笔,有的用圆珠笔,有的用钢笔。老师话音刚落,我就问了一句:“粉笔行吗?”老师勃然大怒,半个小时没给我发考卷。后来我总是接茬儿,老师就批评我“虚荣心作祟”、“哗众取宠”。</h3><h3> 长大之后我这毛病也一直没改。工作后,建筑师再教育培训,老师在讲消防,说这里要自动喷淋那里要水炮,实在不行还要加上水幕。我说了句:“以后发生火灾不是被烧死的是被淹死的。”老师差点没把我请出课室。之所以一直不改爱接茬儿的毛病,其原因是我认为接茬儿确实是考验反应能力和投入程度的好办法。直至那个问题的出现:“你知道杨修是怎么死的吗?”我开始变得收敛、圆滑,人们谓之为成熟。但我猜想正是那些当年爱接茬儿的人后来发展成了现在网络上的“神一楼”。所以作为一个曾经爱接茬儿的人常常为这些妙语深深地折服。</h3><h3> 记得一次露天摇滚音乐会,现场气氛超爆,一外国乐队和观众互动:“How to speak beautiful in Chinese?”下面有人回答“漂亮”,有人回答“美丽”,有一粗壮男声大喊:“牛X!”我听了特别兴奋,他在当时找到了最适合气氛的两个字。</h3><h3> 几个朋友喝酒聊天,电视上正在放艺人某某在卖钙片的广告,一朋友冒了一句:“某某不缺钙,缺钱。”然后我说:“他说的连自己都不信,这不是在装孙子吗?”朋友听了,正色道:“他不是装孙子,他是真孙子。”</h3><h3> 我对网上的“治愈系”不屑一顾,却对“神回复”情有独钟。“治愈系”粘稠而废话连片,“神回复”清新而茅塞顿开。例如:</h3><h3>“护照上盖满戳是怎样的体验?”</h3><h3>“师父,前方就是雷音寺了!”</h3><h3> 神回复还能增加你的学识,解决你多年来的困惑。我女儿曾经问我:“爸爸,为什么你扔纸飞机时总在嘴里哈气?”我从重力讲到流体力学,从温度讲到流速,自己活活把自己说糊涂了。之后,百度谷歌,不得结果,最后被一个电视节目的神回复解决了。电视里撒贝宁问:“我们小时候玩纸飞机为什么要哈气?”中国工程院院士孙聪回答:“图个吉利呗。”</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