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四川省资中县,古称资州,从隋朝至清代皆为州、郡治所,时间长达千年以上,故以前资中又称为千年州府。</h3><h3><br></h3><h3> 资州州署位于今资中县城后西街县人民武装部,大概西面至现县电影院,东面至现资中大厦。北抵衙后山,南依今鼓楼街原瀛洲阁,占地上万平方米。数个青瓦朱檐、粉墙丹柱、雕梁画栋、高大围墙的宽敞四合院连成一大片,幽雅秀丽、豪华气派、威严肃穆。</h3> <h3>《资州直隶州》的州署图∶</h3> <h3> 经考证,秦朝时期资中县已经存在了,并非西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才置县。北朝西魏废帝二年(553)始置资州,州治所在资阳。北周武帝保定年中(561—565),分汉资中县地置磐石县(因城郊有磐石山得名),这是资中县单独建县之始,属资中郡,郡上属资州,当时县城在今北门口至两路口一带。</h3><h3><br></h3><h3> 从《资州直隶州志》资州八景之《盘峰暮雨》图中可见到一座“古磐石坊”(“凤跃旧迹坊”),古磐石县衙应该就在牌坊的附近,大概位置在今北门外龙王沟一带。</h3> <h3>《资州直隶州志》的古资州八景之一“盘峯暮雨”图:</h3> <h3> 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全国推行州县二级制,磐石县直属资州。开皇七年(587),资州州治所由资阳县迁磐石县(即今资中县),从此资中直到民国三年,皆为州、郡治所,时间长达一千多年。</h3> <h3>北门外两路口磐石县唯一的古街:</h3> <h3> 资中古城始建于西魏恭帝二年(555年),古城西北依山、东南临江,方三里,环城十个城门,位置基本上是今重龙镇所在地。据民国《资中县续修资州志》记载:“县署仍旧州署,在南门内正街。”以前的南门(迎薰门)位于即今三家巷,并非现在的南门(通津门)。</h3> <h3> 迎薰门至州署的街旧时名正街,即今天的鼓楼街。正街中间建有三层高的瀛洲阁(之前是一座瀛洲亭),阁的下面可供市民通行,阁的前面竖着“古资中治”石坊。石坊建于道光二年(1822),额题“承流宣化”,两边有资州直隶州州牧沈廷贵书写的对联:“磐石大名垂,千秋勋业虞忠肃;珠江清望峻,一代文章赵状头。”其联中的虞忠肃即南宋抗金名臣虞允文,他是当时资州管辖的仁寿县人。赵状头即南宋状元资中人赵逵。</h3> <h3>南宋状元赵逵:</h3> <h3> 清光绪年间,横贯前、后西街新建一条街,为有别于正对州衙(即州署)的正街,故取名“新正街”。旧时,因这里接近州衙,一般进州城办事、诉讼或赶考的人都喜欢在这里下榻或歇足,以便打探信息,听候传呼,故来往的人络绎不绝,熙熙攘攘,极为热闹。</h3> <h3>清代一条街——新正街∶</h3> <h3> 古时,正街(即今鼓楼街)为一小山丘,名“郡前山”,后来改称“鼓楼山”,属州城内三座山之一(另两座是重龙山和衙后山)。古人选州署于此,很有讲究。此处背靠衙后山,面向滔滔沱江河,可谓依山傍水,州署犹如坐落在一把稳稳当当的椅子上,难怪历代各届州府官员均官运亨通。</h3> <h3>《资州直隶州志》城池图清楚地标明了州署位于后西街、瀛洲阁位于鼓楼街∶</h3> <h3>昔日的鼓楼街∶</h3> <h3> 唐代元和三年(808),诗人羊士谔任资州刺史期间,休闲时登州署前小山岭后写有《登郡前山》∶“洛阳归客滞巴东,处处山樱雪满丛。岘首当时为风景,岂将官舍作池笼。”诗中的“岘首”指的就是小而高的郡前山(即鼓楼山)。</h3><h3><br></h3><h3> 羊士谔尽管不到三年就调离了,却留下了《郡中即事》、《郡楼独酌》、《郡中咏怀》、《资中早春》等许多反映资州名胜古迹和自然景物的绚丽诗篇,是资中历史上留下诗篇最多的古代官吏之一,成为了一笔资中的宝贵文化遗产。</h3> <h3>杰出诗人羊士谔:</h3> <h3> 为纪念这一先贤,从古至今,资中县城文庙(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名宦祠供奉着“唐刺史羊士谔之位”的牌位。</h3> <h3> 羊士谔(约762—819),字谏卿,祖籍泰山(今山东泰安),家于洛阳,是一位中晚唐颇负盛名的诗人,今传有所编《唐五十家诗集》,另著集有《墨池编》、《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全唐诗》录其诗一百余首,编为第332卷,其中有不少的诗是他在资州任刺史期间写成的。羊士谔还以书法知名,宋人朱文长《续书断》将其附入“能品”,称其“亦以文翰称”。</h3> <h3> 从羊士谔的诗句里反映出资州州署早在1211年前的唐朝元和三年就已位于现在的后西街县人民武装部。</h3> <h3> 资州州署历经各朝代的培修和扩建,其规模相当的宏大。明、清时期,大门前面是一处宽阔的照壁,大门(头门)前两边有一对大石狮子。通过第二道门(叫仪门)进去,是一座“约以爱人”石坊。然后经过一条约50米长的甬道到达大堂(叫治厅),明代名曰“亲民堂”,清代改名为“清慎勤”。大堂后又有一座牌坊,再后面是二堂,额书∶“勤恤民隐”。州署东边为“吏、户、礼”承发仓房,西边是“兵、刑、工”盐粮房。州署后东北角建“仕学堂”、“仰思楼”,至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知州宋惠绥将这两处分别改名为“清晖堂”、“四明楼”。东边有眷属住宅院,大门题额“慎独”等等。</h3> <h3> 清嘉庆癸亥(1803),州牧邓琅补修,在谯楼左右列常平仓(“粮仓”)、监仓加贮仓,共66间。嘉庆十六年(1811),州牧刘炯置监狱于仪门内右;衙神祠于仪门外左,大概位置在今县总工会;珠江驿于大门外左,大概位置在今县总工会的对面。又在州署大门前将郡前山平为一小广场,称鼓楼坝(今鼓楼街),并打通鼓楼坝前的郡前山,建一瓮门,后来又在谯楼上建重楼,取名瀛洲阁。</h3> <h3>昔日鼓楼街瀛洲阁∶</h3> <h3>(笔者以前就住在阁的西侧四合大院,常登楼观景)</h3> <h3> 光绪初年,州牧高培谷于州署后面增建“射圃”(为考试步箭弓刀之地),后来改为花园。从清代《资州直隶州志》州署图还可知,州署内建有荷花池,荷花池和“四明楼”大概位置接近今资中大厦。署内大堂右侧建迎宾馆(后改名为官厅),大概位置在今武装部内的县老年大学。至今县老年大学还保留着一棵千年古树。</h3> <h3>以前州署的古树∶</h3> <h3> 《资州直隶州志》、《资中县续修资州志》还记载,北宋宣和年间(1119——1125),资中太守魏润博在州署内建有聚书楼,“以聚百家诸史”。南宋乾道七年(1171)立聚书楼记碑,上面刻着李石写的《聚书楼记》。</h3><h3><br></h3><h3> 李石,号方舟,资中人,南宋学者、博物学家、文学家。他一生著述颇丰,著有《方舟经学》9卷,收入《丛笺集成初编》;《司牧安骥集》3卷,《续博物志》10卷、《方舟集》50卷、《后集》20卷(今存《永乐大典》本24卷),均收入《四库全书》。另有《世系手记》1卷、《开成承诏录》2卷、《乐善录》10卷,今均佚。此外,有《李石文粹》、《韩柳文评论》等流传于世。《全宋词》录其词39首、《宋代蜀文辑存》录其文17篇。《宋诗纪事》、《舆地纪胜》、《夔州府志》也录有其诗。陆游称他是“资中名士”。</h3> <h3> 李石的《续博物志》(10卷),介绍了自上古至北宋年间的科学技术436项,包括了地理、农学、动物、植物、矿物、化学、建筑、机械、冶炼、数学、度量衡、货币、酿酒、煮盐、造纸制笺、制茶、食品加工、手工工艺、制胭脂、医药卫生、人体生理、文具用品、科学专著等方面,并对文字、文物、考古、音乐、围棋、体育、典故等各方面都有介绍,是我国古代内容丰富的科学知识汇编之一,至今运用于文化科技领域。从古至今,资中县城全国文物保护单位文庙乡贤祠里竖立着祀李石的牌位。</h3> <h3>资中文庙乡贤祠李石牌位(中间一排左一):</h3> <h3> 民国三年(1914)一月,资州改为资中县,州署改为县署,称知事公署。至民国十九年(1930),知事公署改为县政府。民国二十四年(1935),资中属四川省第二行政督察区,为专员公署驻地,办公地点在大东街今县公安局。</h3> <h3> 1991年1月,资中被列为四川省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全省仅14个)。<span style="line-height: 1.8;">20多年来,古城区里的大量沿街古四合院民居和恒生当铺、郭家祠、汇川银行、鼓楼街及瀛洲阁、陈家花园等许多珍贵的古建筑群以及历史文化街区七贤街等,陆续被拆除,或被烧毁。</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任其下去,如果拆完了、倒完了,拿什么申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拿什么证明资中是千年州府?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也将会名存实亡。</span></h3> <h3> 据了解,资州千年州署一直没有受到重视,未确定为文物保护单位,现仅尚存古树一株、后堂厅房一间和石狮子一对。</h3> <h3>千年资州州署(左)民国县衙(右)遗存(摄于2010.10)∶</h3> <h3>千年资州州署(左)民国县衙(右)遗存(摄于2012.4)∶</h3> <h3> 如今,千年州署唯一的后堂房顶已塌,整个厅房濒临倒塌。近临的一幢民国时期的县衙办公楼,同样是珍贵文物,也已破败不堪,成了危楼。呼吁及时抢救性保护这处尚能体现资中千年州府州署及民国县衙的唯一建筑物。</h3> <h3>下面是资中民间文物保护志愿者群于2019年2月22日拍回的照片∶</h3> <h3>房顶已塌的州署后堂门厅∶</h3> <h3>已成危楼的民国县署办公楼∶</h3> <h3> 本文参考:清嘉庆二十年(1815年)的《资州直隶州志》、民国十八年(1929)的《资中县续修资州志》。</h3> <p> 二零一九年二月二十三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