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上海的“张园”位于南京西路以南,泰兴路的南端,毗邻吴江路。</h3><h3>       1878年原是英国商人格龙营造的私家花园。1882年中国商人张叔和购得此园,取名“张氏味莼园”。俗称“张家花园”,简称“张园”。</h3><h3>        </h3><h3>       </h3>  <h3>  当年,上海第一盏电灯在这里点亮,中国最早的话剧表演在此登场,霍元甲曾两次在此摆擂台打败外国力士。花园内设有舞厅、酒吧,小吃以及各种新型的西洋娱乐活动,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滩最繁华,最热闹,最时髦的游乐场所。</h3>  <h3>历史保护建筑</h3>  <h3>著名的张园大客堂</h3>  <h3>由苏州著名金石雕刻家叶祥本先生题写的“东吴世泽”砖刻门额</h3>  <h3>上海英国商会旧址</h3>  <h3>西式小楼</h3>  <h3>中外合璧的新式建筑</h3>  <h3>随着1918年上海“大世界”的开张,张园渐废,成为了里弄住宅。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涌入了大量居住困难户,“张园”就此变成了大杂院,不复当年的典雅和舒适。</h3>  <h3>石库门建筑</h3>  <h3>窗户的遮阳棚</h3>  <h3>张园的石库门与现代的大楼的碰撞</h3>  <h3>石库门建筑精美的窗框</h3>  <h3>居民们三三两两与动迁工作人员在交谈</h3>  <h3>杂乱的电线与动迁的标语横幅告诉我们对张园保护开发的必要性。</h3>  <h3>已签约的居民把旧家具处理给了回收小贩</h3>  <h3>天井的搭建</h3>  <h3>弄堂空地的搭建和利用</h3>  <h3>昏暗的底楼客堂住宅</h3>  <h3>弄堂里到处悬挂着洗嗮的物品</h3>  <h3>厢房的窗户</h3>  <h3>楼梯过道</h3>  <h3>缝纫机</h3>  <h3>石库门的实木门</h3>  <h3>昏暗难走的楼梯</h3>  <h3>公用厨房</h3>  <h3>油腻的厨房窗户</h3>  <h3>二楼的窗户</h3>  <h3>公用厨房里难得一见的碗菜橱。这个碗菜橱至少有40年的历史。</h3>  <h3>保存完好的客堂百年花地砖和马赛克地坪</h3>  <h3>去晒台的小楼梯</h3>  <h3>简易的卫生间</h3>  <h3>小弄堂的生活场景</h3>  <h3>待处理的脚盆三件套和藤交椅</h3>  <h3>门框上遗留着文革时期“无限忠于……”的标语。</h3>  <h3>5家公用的厨房里,只有一个自来水水斗,怎么用啊!</h3>  <h3>独用天井的开发利用</h3>  <h3>房门口的开发利用</h3>  <h3>碗橱和缸</h3>  <h3>2019年新春,静安区政府决定对这片历史建筑群进行保护性利用开发,涉及1000多户居民,张园的保护开发,受到了光大居民的支持。</h3>  <h3>通过2次动迁征询的张园</h3>  <h3>改变,是为了更好的生活。眼前呈现的如此漂亮的历史建筑和如此难堪的生活环境,动迁开发难道不是当地居民的福音吗?</h3>  <h3>走进张园,仿佛迈入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一幢幢融合中西建筑风格的石库门,也成为了那个时代的象征。</h3><h3>作为上海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建筑形式最丰富的历史建筑群,亟待保护开发。愿“张园”的开发,延续“张园”的百年辉煌,继上海“新天地”后的又一张上海新名片,新地标!</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