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微信是腾讯公司前几年推出的一款社交软件,问世不久就全面超越了“QQ”,深受国内大众喜爱。它的功能大概与外国人常用的“推特”“脸书”等相近。自从智能手机普及后,互联网、手机和微信这三者既相辅相成又相得益彰,使得整个社会的交往方式发生了很大改变。远的不说,就我们周边的人,只要不是太老或者太小,从未接触过微信的,怕已是凤毛麟角。不夸张地说,现今微信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伴侣。</span></h1><h1> 微信内容面面具到:其帖子里面家长里短,古今中外,视频照片,琴棋书画<span style="font-size: 17px;">,</span>阳春白雪,下里巴人……几乎无所不包,为此我专门写了这篇议论微信的文章。说到微信帖子,虽原创在先,但要广泛传播又离不开群友们的转发。由于原创者占微信群友中的比率极低,故文章中对原创的议论占比很少,而把重点放在我们须臾不离的微信转发这个话题上。</h1><h1> 本人交际范围不算广泛,微友群有大有小不过十几个,朋友圈里也就百十号人。但就从这个有限的范围来观察网上的帖子转发,看到的情形也堪称世间百态,有的人愿意转发诙谐有趣的文或图,有的喜欢养生的视频讲座。有人常年潜水,数日不冒一泡。有人几乎见贴就转,无论高雅媚俗的一锅烩,有夸起家乡来眉飞色舞的,有的人总觉得月亮还是外国的圆……形形色色,包罗万象。而从每人喜爱转发的内容和频次上,大体可以推算出其人的性格特征,如果再细究,甚至连其文化素质和社会倾向亦可说个八九不离十。下面我就列举一下几种常见的类型。郑重申明一下,这纯粹是对事不对人,请诸位切勿对号入座。</h1> <h1> 一曰鸡汤依恋型。 一些人极喜爱类似成功必备,情感领悟式的励志语录。每日总要精挑细选,舀出几碗心灵鸡汤展示在群里。如果退到三五年之前,当时觉得这些鸡汤还是挺神奇的。但几年过去了,人们也看清了,称其为心灵迷魂药则更加合适,它貌似温暖贴心,实则逻辑混乱,见多了自然腻心。关键是它诱导人凡事不用动脑思考,不必深入学习,似乎这么多“充满知识与感情的话语”只要拿来尽情享用,就可以顺利踏入人生的巅峰。</h1><h1> 心灵鸡汤倒也不是一无是处,偶尔看看,当作阅读快餐也并非不可。但如果将其视为人生难得的感悟和行为指南,就相当于把薯条,炸鸡腿当成顶级大餐,天长日久不仅味蕾容易退化,还会影响身体。日常生活中就有这么一类人:本身不喜欢动脑思考,却又想显得有思想,有追求。愿意分享励志性文字,却光感动没有行动。迷恋至今,每天都在辛辛苦苦转发鸡汤文字,这就有很大的疑问了。我不知道这么做除了在向别人炫耀时,或许能给自己带来点满足感外,还有其他的益处吗?</h1> <h1> </h1><h1> 二曰狂转乱发型。说到原创,咱们身边能够直接撰文通过微信发表文章或评论信息的人怕是极少。但我们几乎每人每天都会或多或少转发别人的作品。群里常有这么一种人,他们把转发帖子作为一项嗜好,不分时间,不分场合,无论在群里,或是在朋友圈内,一天转发几十条为常态。<br></h1><h1> 每当开启微信,常有这种现象,一长串的鸡肋式帖子全为某一人所转,打开阅来无味,弃之又恐有遗珠之憾。如果微友群或朋友圈中有那么几个人属于这种类型,将会极大的考验你的耐心和专注度。</h1><h1> 今天我们面临着是一个信息多元化和碎片化的时代,各种帖子自然也是良莠并存,所以在转发时请上心,一是发之前最好到要接受的群或圈里稍微看一眼,如果已有相同的帖子,或者当时氛围不太适合,能否不发或是缓发呢。二是应该先看看拟转发帖子的内容,独立思考一下:可能该贴观点与己相同,说出了自己想说的话。或许该帖内容独特新颖,相信朋友们非常乐见……如果把至少具备以上条件之一者,来作为转发的前提,相信多数微友都会欢迎。</h1> <h1> 三曰媚外憎内型。写下这个小标题,心里有点沉重,我不知道该如何评价这样的人:凡是出现对国内某些执政执法不满的报道,或是国人被鄙夷、被诋毁的内容,必定能看到他们的转发,好似这样就能解除心里的闷气。这类文章的撰写者怕是多住在国外。他们有的怨恨党和政府,有的厌恶祖国和民族,从网络上持续发泄着自己或其指使者的憎仇,把这些人应称之为另类还是败类,相信时间会做出公论。我不理解的是转发者,他们其中有人与我挺熟悉,甚至彼此关系还不错,平日里都是守法公民,究竟有啥理由要不断的去趟这样的浑水呢?</h1><h1> 有的帖子极为恶毒,凡说到中国人,用到的形容词一律是丑陋。更有甚者,公然称自己的同胞为劣等民族。这就不仅让人不解,而是使人愤怒了。与贬低祖国和国人相反,类似帖子作者一谈到西方,则立即换上另一幅面孔。似乎那里遍地慈爱,充满温暖,不仅物质极大的丰富,精神层面更是我辈望尘莫及,活脱脱的一个人间天堂。为什么在对待中西诸方面完全是冰火两重天呢?说到底,我觉得还是这些人在思想意识上对西方跪拜太久,很难再站起来了。认识到这一点,就不难理解这些人的所作所为。但对这些明显站在敌对立场说话,按照西方逻辑带节奏的帖子,我们身边却有人热衷于转发,就难免让人迷惑了。</h1><h1> 其实,寸有所长,尺有所短,国家大小制度不同,肯定各有利弊。理应该取长补短,共同进步。这种认识本来就是个一般常识,却被“帖子作者”说成持这种看法是民族的悲哀,是全体同胞最大的不幸。这岂不怪哉!我想我们是炎黄子孙,爱国是普通中国人的本分。个人和祖国之间,血肉相连休戚与共。俗语道:子不嫌母丑,况且我们的母亲—亲爱的祖国,这多年来一直在前行,中华振兴正在逐步变为现实,做为一个中国人我感到自豪。</h1> <h1><font color="#333333"> </font></h1><h1><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四曰恋旧拒今型。前几天,我看到一个帖子,其中写道:“四十年的时间,毁了多少人,四十年前人还是人,现在呢,还是人吗?……”读到这里,我似乎看到作者痛心疾首气急败坏的样子。当然,我知道作者本意肯定不是关怀人种的延续,而是剑有所指,发泄对现今的不满。</span><br></h1><h1><font color="#333333"> 自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高速发展,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水涨船高,这些都是我们切实感受到的。可就是有那么一些人,一面享受着当今生活提高之福利,一面深度留恋已逝去的昔日岁月。按他们的说法,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前,曾经是那么美好:天是蓝的,水是清的,政治清明,领导廉洁,人民当家作主,群众生活安定。我们都是从那个时代走过来的人,真正的事实显然并不是这样。且不说历年接连不断的政治运动造成了多少人间悲剧,也不说那时的特权突出、走后门风气盛行,就说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几乎所有的东西都要靠票证限量供应,量少质差,几十年几无改变。若说那时环境污染少,也是生产力低下的结果。正如在原始社会,怕是天更蓝,水更清,可谁又想回到那个茹毛饮血的时代呢。</font></h1><h1><font color="#333333"> 诚然,现今社会确实存在很多问题,有的甚至很严重,如环境污染,教育缺失,世风日下,贪官横行等等,但绝非如前贴作者所说,已经病入膏肓,到了不可救药之地步。四十年的改革开放成就全社会有目共睹,解决以上问题仍然要靠深化改革。无论别人怎样想法,反正我是坚信,祖国定会越来越好!</font></h1> <h1> 五曰养生痴迷型。这几年,民众的生活水平提高的越来越快,人们追求自身保健的热情也越来越高。这一点从微信上转发的养生类文章之众多便略见一斑。 </h1><h1> 本来,国人注重身体健康是一件大好事,但凡事都有两面性。一方面,网上灌输的健康观念或是真假参半或是残缺不全,再加上一些商业行为参杂其中,使得养生信息漫天飞,却真伪难辨,难以对人们起到正确的指导作用。另一方面,有人对保健养生方面过于在乎,吃喝拉撒睡,心肝脾肾肺,时时处处都要按所谓的养生要求去做,甚至连饮水都要照规定一天喝几次喝多少。把好端端的年华弄得极端机械,更无任何人生乐趣可言。如果一个人重视养生过度了,结果变成了一种心理负担。为了身体,这也讲究,那也担心,想吃的不敢吃,不爱吃的强迫吃,担惊受怕,患得患失,每天焦虑情绪笼罩着身心,如此心态,何谈健康长寿<span style="font-family: 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 font-size: 19px; letter-spacing: 0.20000000298023224px; text-align: justify;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ext-size-adjust: 100%;">?</span>我常想,常年这样做的人未必真能高寿,但假设如此坚持真的多活了几年,代价却是一辈子的战战兢兢,这又有多大的意义呢?</h1><h1> 我周边还有这样的一些人,对待养生貌似当成时兴的一件事,特别喜欢转发网上养生的帖子。其本意是时时提醒朋友们注重保健,操作却是有些盲目。凡是看到题目牵扯到养生保健方面的,必定会再转发。他们的共同点都是,不去思考一下帖子说的真实性和可行性,甚至不知道或不关心帖子讲的内容如何,一转了之。所谓转发可以理解为推荐,你想推荐别人看的帖子,自己却不过目,不知其说些啥,这无论如何说不过去吧。</h1> <h1> </h1><h1> 六曰故乡自恋型。我是青岛人,我的家乡有山有海,红瓦绿树,气候宜人,四季皆景,既有典雅浪漫的欧洲别墅,也不乏流光溢彩的现代大厦。喜爱家乡是绝大多数人必定的选择,这是理所当然的,正如我也很爱青岛。但凡事都有个限度,许多青岛人对家乡内心的爱恋已经转化成了天下第一舍我其谁的自恋自夸。这在日常生活工作中时时处处都能感觉到,而在网络上表现的更加突出,就像《厉害了,我的大青岛》之类的帖子,我看到周边不少人在争相转发,好像有莫大的荣光似的。<br></h1><h1> 群里常出现这样的文章:将青岛称之为东方瑞士,还有叫做中国夏威夷的。我观察到,坚信这种论调的人大都是没出过国门,更没去过瑞士和夏威夷,甚至在国内到过的地方也不多。不懂欣赏,没有比较。只是人云亦云,完全是一种盲目的家乡自豪感。热爱故乡固然无错,但如果到了自大无知的程度,则就让人贻笑大方了。</h1><h1> 其实一座城市能被世人瞩目,除了具有天然的风光美景,更在于人文方面的建树。我们实在没有必要跟在西方的后面,感觉在某个方面有点相似就沾沾自喜。青岛在自然环境和经济文化等方面有许多优势,但不足之处也数不胜数。让我们把内心深处对家乡的爱恋转化为建设这个城市的不懈动力。假若有一天,外国人把欧美的某座城市誉为西方的青岛时,或许我们才可有稍许的骄傲资本。</h1> <h1> 七曰搅扰人心型。微信是一种生活方式,它像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给我们提供了各种便捷,但同时又鱼龙混杂,有的帖子把人性的各种阴暗面故意暴露放大,以满足其作者拿不上台面的心理。</h1><h1> 比如有人打着反腐、爱国或其他冠冕堂皇的幌子写的帖子,内容可能不同,但最后无一例外,要求群友将此转发三个群以上,还煞有其事的用诅咒言语吓唬人。如不转的话,或说将有不幸降临到你的身上,或说民族要崩溃,国家要失败一类的痴人诳语。这类帖子的制作者的目的是啥?想骗取点击量?或是唯恐天下不乱?我说不清楚,也不屑于搭理此类人。但我想提醒转发的朋友们,类似的帖子,哪怕只是扫那么几眼,就可看出常识性的错误一堆。如果我们认为这就是反腐或爱国,抑或屈服于制作者的诅咒,盲目帮忙转发扩散,一则使人读后有种癞蛤蟆跳上脚背的感觉,二则会让那些居心叵测的人在暗地里偷偷地发笑啊!</h1><h1> 还有的朋友对制假售假,坑蒙拐骗一类的帖子特别敏感,如骗子出新招,新式的蒙汗药,大米是塑料粒做的,紫菜的原料是垃圾袋,西瓜瓤里注射糖精水,食物相克吃死人了……凡此种种,骇人听闻。他们每逢此类消息必定转发。如果汇集一下他们转发的内容,似乎会感到如今社会一切都充满危机,可谓处处是陷阱。我想转发者的本意,或许是提醒家人和朋友千万不要上当受骗。但问题是如果对这类事过于上心,那恐怕无论睁开眼还是闭上眼,眼前除了假冒伪劣,就是坑蒙拐骗。容易使人时时生活在阴影里,脑子总处于一种恐惧当中,实在是对自己身心的一种摧残。</h1><h1> 事实上这些帖子反映的情况大多并非是真情,稍有点常识,便不难分辨真假。我还是相信那句老话: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人那,多接触点阳光,身心就会受益,头脑中多装些正能量的东西,我们看世界就不会那么悲观。只有多数人充满信心,整个社会才会充满希望!</h1> <h1> 八曰盲动从众型。手机里有一个“微信运动”的统计,每日随时能将自己运动步数计算出来,与相关的朋友自动形成一个排行榜,榜首还可选择一张图片占领封面,以表明这是当时之冠。我一般看到有的朋友某天走得步数排在前几位,也会主动的点个赞,以表示佩服、鼓励之意。这是人之常情,多数人都会选择这样做。最近一段时间,我却发现有人把点赞当成了打招呼,背离点赞的本意越来越远。比如不以你的步数为依据,哪怕你宅在家里未动,也会得到赞许。把原本的鼓励赞赏演变成了一般性的例行报到,面对好友或领导的时候这种现象更甚。我觉得这实在是没有必要,就像人在平日生活当中,如果听到的都是赞美之声,久而久之,一是会麻木,二是会丧失了促进自身进步之作用。</h1><h1> 本来,微信是一个朋友间相互交流了解的平台,个人内心深处的感概,随手拍下的美景都能在朋友圈里述说展示。还能随时知晓国内外的焦点热点,趣闻轶事,真是为百姓提供了便利。但如果有人利用这种便利,在群里滥发广告性质的信息,则会令人生厌。有一种类似于隐形广告的投票方式,利用了朋友间互助帮忙的心理,近来却玩的风生水起。这些单位或组织,随意设置了几个奖项,就要求在网上投票,且不说这样的投票活动破绽百出,也不说这样选出的微信人气王是否公正,虽然关联人在朋友圈里竭力拉票,得到微薄奖励的机会却微乎甚微。当然,在这里我们不讨论参与类似活动是否值当,我也无意责怪参与者,毕竟他们都是为了团体,朋友或孩子,体现了责任和情谊。我唯有不解的是投票者在投票后总愿意在群里表明一下,且这样做法有蔓延之势,裹卷着更多的人去效仿。经常有这种现象,连续几天微友群里内容成了一连串的投票号码和关联者的反复感谢之语,难道这小小的举手之劳非得让双方知晓或者如此不厌其烦的感激吗?<br></h1><h1> 在微友群里,有人每天坚持清早向大家问安,有用文字的,也有直接转发微信表情包。日复一日,持之以恒。我在佩服他们的毅力之余,个人却感觉没有太大的必要。就像旧年代的大家族每日请安一般,过于繁文缛节,终会被时代抛弃。相信现在多数人对表情包的花样翻新已经习以为常。其实,微信微信,微微一信。别把微信转发和问候太当回事,特别不要将其当成任务或负担,如果把一般性的问候、点赞和回复上升到道德修养层面上过于看重。大量的时间耗在相互间的例行答谢上,那我们就会活的很累。对此忽略一点,随性一点,适当潜水一阵子,可以不时冒个泡,对人对己,已经足矣。</h1><h1> </h1> <h1><font face="-webkit-standard"><span style="font-size: 17px;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span></font>我写这篇文章,依据的是我在自己的微友群和朋友圈的观察,由于范围有限,必然有不足的地方。我有两个担心,一是样本量不多,担心对微信转发的概括是否失实。二是凡我圈子里的微友们,都是比较熟悉的朋友同事,担心个别人由此会引起不快。其实这篇文章里,除了对祖国和民族大不敬的帖子,我必定会坚决反对外。其他的内容无论是对撰写者还是转发者,我只是站在个人的角度,先是尽量的如实描述,再就是谈一点对此的看法,或许有一点规劝之意,但绝无鞭挞之心。</h1><h1> 我深知下面这些道理:微信转发是个人的自由,在不违法的前提下,转发内容,转发数量,都是公民的权利,用不着旁人来说三道四。但是,以上我所列举的种种转发类型,有的虽说不能认定为陋习,但也可能会给别人带来了一些不方便,其人有时又浑然不觉,故我就不管不顾的写了这么一大篇。再强调一遍:本篇描绘的所有类型绝不是专指,如果有的朋友习惯与其相似,纯属巧合,万不可对号入座。</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