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里山花此时开一一齐白石原作回乡展(2018.11.27-2019.2.26 湘潭市博物馆)

驰天纵地

<h1><font color="#b04fbb"><b><br></b><b>2018年11月27日至2019年2月26日,湘潭市博物馆举办《故里山花此时开》齐白石原作回乡展。这些珍贵作品由故宫博物院、辽宁省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北京画院以及湘潭市齐白石纪念馆汇聚而来,展出88件(套)共130余件,其中20件为故宫博物院院藏作品首次公开面世。这也是齐白石先生真迹首次大规模集中展出,极为难得。</b></font></h1><h3><font color="#b04fbb"><b><br></b></font></h3> <h3>△ 故里山花此时开,出自齐白石这枚钤印。</h3> <h3>△ 客居京华的白石老人,虽功成名就却难以抚慰其浓厚的乡土情结。他自感流落异乡似无根飘萍,自号“寄萍老人”,刻印“寄萍吟屋”,一直沿用“寄萍堂”的斋号,内心溢满了“故里山花此时开也”的恋乡之情。此间,齐白石刻了大量有关怀乡的闲文印,如“吾家衡岳山下”、“客中月光亦照家山”、“故里山花此时开也”等。</h3><h3>此印从汉将军印出,印中除了“也”字外,其他七个字的结构都是中规中矩、平稳方正。“也”字是全印中最醒眼的亮点,一道长斜笔,豪气干云,带动了整方印章。“也”字这种写法,在齐白石的其他印中多次可以见到,但是仅仅白石老人一人如此而已,诸多篆刻家却不敢为之,这由个人风格所致,但或许不无胆略之故。印章中其余七个字仔细推敲,笔画皆有长短粗细之变化。例如“故”字左边的“古”,三竖粗细略有不同,“里”子下面的两横长短亦有区分,“山”字三竖的高低粗细等都有变化,不一而足,每字可管窥作者的独特匠心。</h3><h3>齐白石自用印“故里山花此时开也”,文句优美雅逸,寄托了白石老人无限的情思与怀念。</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font color="#ed2308"><br></font></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font color="#ed2308">第一部分 太平湘上最难忘(乡居)</font></b></h1><h3><b><font color="#167efb"><br></font></b></h3> <h3>△ 沁园夫子五十岁小像(1896年)• 辽宁省博物馆</h3><h3>65.3×37.5 cm 立轴 纸本设色</h3><h3>题跋:沁园夫子五十岁小像。</h3><h3>时丙申四月浴佛后二日,受业齐璜恭写</h3><h3>钤印:璜(白文)、白石草衣(朱文)、长年(白文)、今是昨非(白文)</h3> <h3>齐白石幼年即喜画人物,八岁始临摹雷公像,十九岁以绣像小说人物为勾摹对象,二十六岁的时候拜师萧芗陔、文少可学习写真肖像画,尽得其法。此幅肖像图是齐白石光绪二十二年(1896)为恩师胡沁园五秩大寿而作。</h3><h3>画中的沁园师天庭饱满、目光内敛、仪态端庄,一派文人学士的儒雅之气。画面以淡墨勾勒面部轮廓,用描、皴、擦得手法描绘五官特征。面部造型简练、明暗相生、光影相映。圆领衣褂用铁线勾勒,用墨干而凝重,用笔涩而流畅,衣纹褶皱线条刚柔并济。主人公右手执一白兰花置于胸前,意喻“似兰斯馨”的君子之道。画面设色淡雅。右上方以小楷行书题字,署款。此像是齐白石从师胡沁园八年后的“汇报”之作。</h3><h3>说到齐白石拜师的缘由,颇为有趣。光绪十五年,二十七岁还是雕花木工的齐白石到赖家垄做上门活,有一日被叫“寿三爷”的唤去。寿三爷问他,哪里人,是否愿意继续深造?齐白石答,很想读书习画,无奈家贫。寿三爷重其才华,认为齐可堪造就,表示愿教齐白石学画,并告之“鬻画维生”之策。就这样,齐白石拜了师。这位寿三爷,名胡自倬,号沁园,出身书香门第,同治进士,晚清官至协办大学士、军机大臣,能诗善画,尤工花鸟草虫。可称得上是齐白石艺术上的“伯乐”。</h3><h3>齐白石拜师后,胡沁园邀其至“藕花吟馆”长住,并引见陈少蕃,为其取名,作“璜”,别号“白石山人”。齐白石的名字就是由此而来的。他在《往事示儿辈》中云:“村书无角宿缘迟,廿七年华始有师”。诗中自注:“余少苦贫,廿七岁始得胡沁园、陈少蕃二师。”胡逝世,齐大为悲恸,作联挽恩师“诱我费尽殷勤,衣钵信真传,三绝不愁知己少;负公尤为期望,功名应无分,一生长笑折卑腰”。可见,齐白石对这位老师的感情有多么深厚了。</h3> <h3>△ 沁园师母五十岁小像(1901年)•辽宁省博物馆</h3> <h3>△ 上学图(无年款)• 北京画院</h3><h3>34.5×25cm 立轴 纸本设色</h3><h3>题跋:上学图</h3><h3>白石山翁</h3><h3>钤印:老白(白文)</h3> <h3>齐白石以花鸟画著称,但其人物画也颇有造诣。他的人物画看似简单,实则意味深长。他对人物深情动态的传神捕捉,内心活动的探索与刻画都潜藏着一丝幽默意味儿的深刻。</h3><h3>此帧《上学图》作品构图简洁,不设背景,采用大写意的笔法。画面偏右部分立有一长袍黑须的老者,头带黑帽,宽袖垂下。头发、眉眼、胡须以重墨写出,淡赭石色填入面部,眉眼间透有一种安详喜乐之感,看起来十分和谐自然。老者身边为一红衣孩童,孩童一手握着书本,一手掩面而泣,神情似乎透着委屈难过。图左上部题款:“上学图。白石山翁。”作品描绘的是祖父送其孙上学的情景,这一幕也会使我们联想到自己儿时每逢上学时那纠结复杂的心境。</h3><h3>白石老人在其《自述》一书中,曾忆及儿时求学之事:“每天清早,祖父送我上学,傍晚又接我回家。别看这三里来地的路程,不算太远,走的却尽是些黄泥路,平常日子并不算什么,逢到雨季,可难走的很哪!黄泥是挺滑的,满地是泥泞,一不小心,就得跌倒下去。有时泥塘深了,就把我背了起来,低了头直往前走累的他喘不过气来。他老人家是已六十开外的人,真是难为他的。”这幅《上学图》是齐白石对儿时上学的回忆,亦是对祖孙之情的深切追思。</h3><h3>齐白石的绘画有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往往洋溢着一种与传统文人画孤寂冷逸、不食人间烟火而大相径庭的质朴清新之情调。此幅作品写出了他的天真质朴和强烈的世俗性情感。由此可见,白石老人对现实中喜怒哀乐世态万状的热爱是极为真挚的。</h3> <h3>△ 寄萍堂(王闿运题•1911年)• 北京画院</h3> <h3>△ 寄萍堂,是齐白石的书斋。光绪三十二年(1906),家乡梅公祠的房屋典期届满。齐白石用在广州、钦州等地授画所得,于湘潭茶恩寺镇茹家冲余霞峰麓脚下购得一所旧宅和二十亩水田,之后修葺一新,冠名为“寄萍堂”,寓“世事如寄,人生如萍”之意。齐白石将一切安置妥当后,举家迁入。</h3><h3>寄萍堂依山傍田,清幽绝俗。堂内造一书室,取名“八砚楼”,藏有齐白石远游所得的八方珍砚。齐白石“五出五归”后,在此修身养性,吟诗习画刻印,幽居十年之久。至兵匪乱作,才离湘赴京谋生。齐白石曾曰:“予五十岁后,因避乡乱来京华,心胆尚寒,于城西买一屋卖画,屋绕铁栅。”此屋即为北京西城跨车胡同15号。关于他的斋名甚多,有甑屋、八砚楼、悔乌堂、借山吟馆、借山馆、百梅书屋等。自漂居北京至1957年去世,书斋则一直沿用的是“寄萍堂”。</h3><h3>此“寄萍堂”匾额,是齐白石的老师王闿运在宣统三年(1911)以行楷为其题写的。通篇笔重墨凝,朴茂多姿。匾后附长识。王闿运(1833-1916),即王湘绮,经学家、教育家、诗人。自署所居室曰湘绮楼,故又号湘绮。湖南湘潭人。咸丰举人。早有纵横之志,设帐于肃顺府,后参曾国藩幕。七十八岁时清廷特授翰林院检讨。入民国,曾任国史馆馆长。平生博学多才,所著书以经学为多,其诗宗魏晋,于晚清诗坛独树一帜。王闿运为齐白石最主要的老师之一。光绪二十五年(1899)由张仲飏援引,王湘绮主动收齐为弟子,使齐白石得以跨入一个更高层次的文化艺术圈,促成其由民间画师向文人画家的转变。王闿运关于“文章乃中华之魂”的名言,影响了齐白石的一生。</h3> <h3>题跋:寄萍堂</h3><h3>昔贤立身持家,皆谋长久之计,私利緐生,达者乃矫之以幻寄,然皆非智力所能为也。大要安之则欲其久,厌厌则觉其寄,寄不可以垂教也。濒生仁弟特达多能,既立其家,乃以萍寄自寓。盖兢兢欲其久,而复乃托于寄,且以消羡妒者之忌也。夫理不自安,人乃乘之。若自问可立,虽经过俄顷,人咸以得久与瞻依为幸。既土著长子孙,其泽本长邪。善言寄者,莫如沙门,而其精诣归于不坏,亦知寄之为托言也。经劫长存,岂同寄乎。故题匾以广之。宣统三年十二月立春日,王闿运。</h3><h3>钤印:八十以后所作( 白文)</h3> <h3>△ 梅花天竹白头翁图(1893年)• 辽宁省博物馆</h3><h3>91×39.6cm 立轴 纸本设色</h3><h3>题跋:笑煞锦鸳鸯。沉浮浴大江。不知枝上鸟。头白也成双</h3><h3>夫子大人之命。光绪十九年。夏四月。受业齐璜</h3><h3>钤印:齐伯子(白文)、名璜别号濒生(朱文)</h3> <h3>此图作于光绪十九年(1893),时年方31岁。从题跋“夫子大人之命”、“受业齐璜”和收藏印“沁园珍藏”判断,此画是齐白石为送给他的老师胡沁园所作,目前藏于辽宁省博物馆。</h3><h3>图中齐白石画了一株粗壮的老梅树,由右侧伸出,枝头再从画面左上方折回,细枝上站着两只白头翁,头向一正一反,尤其是头朝下的一只,全然为仰视效果。梅树的后面有石,石后有长满果实的天竹,再后面还画有淡色的水草。梅、石、鸟均以水墨写意笔法画出,柔淡着色。唯有天竹果实用桔红画,枝叶勾的较为工整。白头翁隐喻白头偕老,是民间绘画常见的吉祥题材。此画构图略显一般,鸟儿姿态生动,用笔大胆但有些漂浮,力度和韵致还需加强,体现了齐白石初学花鸟画时的水平。</h3><h3>画中题款笔墨气韵,挥洒自如,一看便知是典型的何绍基行书的味道。齐白石初始学书法在其二十六岁,应与师门及周围友人的影响相关,他曾回忆道:“我起初写字,学的是馆阁体,到了绍塘胡家读书以后,看了沁园、少蕃两位老师,写的都是道光年间,我们湖南道州何绍基一体的字,我也跟着他们学了。又因诗友们,有几位会写钟鼎篆隶,兼会刻印章的,我想学刻印章,必须会写字,因之我在闲暇时候,也常常写些钟鼎篆隶了。” 以此可观,齐白石早期书法的发展渊源。</h3><h3>齐白石跟随胡沁园、陈少蕃,跟着两位恩师读书习字画,日有所进。因勤奋好学,每临一画一帖,心摹手追,皆入其境。在对何绍基行书的学习中,掌握了行书用笔的多变,字形构成的特殊方式,领悟到了字法布势对章法气韵产生的功用。何体的风格韵味使齐白石获得了借笔墨抒发性灵的快慰和酣畅,也为后期的创造性思维埋下了伏笔。</h3> <h3>△ 三公百寿图(1896年)• 辽宁省博物馆</h3><h3>90.6×176.9cm 横幅 纸本设色 </h3><h3>题跋:沁园夫子大人五秩之庆 受业齐璜</h3><h3>钤印:齐璜(白文) 濒生(朱文) </h3><h3>愿花长好月长圆人长寿(白文)</h3> <h3>这幅《三公百寿图》与《沁园夫子五十岁小像图》同是齐白石为其恩师胡沁园五十大寿而作。款题“沁园夫子”乃湖湘名士胡沁园,因排行第三,乡人尊称“三相公”、“寿三爷”,此画取名“三公百寿”,是祝三相公长命百岁之意。</h3><h3>在画面的右侧,齐白石用有力的笔线描绘了一株巨柏,老干伸出画面,枝叶复又折入,极具动势。树下侧长着灵芝,左侧画有三只大公鸡。以柏树、灵芝、公鸡表达为老师祝寿之意,根据谐音题以“三公百寿”,表达了民间艺术的审美趣味。</h3><h3>鸡是文武兼备又可信赖的家禽,故鸡有“德禽”之雅称。齐白石喜爱画鸡,尤其爱画公鸡。图中这三只公鸡姿态各异,一背一正一侧,那只占据画面最大空间的红颈黑羽大公鸡,长尾高高翘起,俯头前望,双目圆睁,好斗之意跃然画上。作品构图右实左虚,题跋、名款置于左角,使画面得以平衡。齐白石作此画时34岁,其刻画禽鸟的能力已经不言而喻了。诚然,这与他出身于农家,对家禽鸟虫常年累月的细致观察是分不开的,同时也流露了齐白石对生活的热爱。</h3><h3>曾为乡村艺术家的齐白石把民间祝寿、祈福等浅层寓意愿望带入到文人的精神世界中,通过文人境界的凝练和提升,使其变成更为普遍和深厚的人文情感。在齐白石的笔下,民俗物象与淳朴寓意通过文人画的语言形式以及意蕴上的提升,使民间艺术与文人画巧妙的融合起来,做到了真正雅俗共赏。</h3> <h3>△ 老虎图(1897年)• 辽宁省博物馆</h3> <h3>△ 一苇渡江图(无年款)• 辽宁省博物馆</h3> <h3>△ 白石草衣图(无年款)• 辽宁省博物馆</h3> <h3>△ 赐桃图(1906年)• 辽宁省博物馆</h3><h3> 173×95.2cm 立轴 纸本设色</h3><h3>题跋:赐桃图</h3><h3>龙山社侄齐璜画以寿晋卿老伯</h3><h3>时光绪丙午冬十月</h3><h3>钤印:璜印(朱文)、白石山人(白文)、齐(朱文)、愿花长好月长圆人长寿(白文)</h3> <h3>光绪二十年(1894)春,齐白石拜师读书之后,朋友渐多。齐白石与众友人为聚谈诗文自由组成了一个社团,并借“五龙山”大觉寺为社址,取名“龙山诗社”。社内七个成员,称“龙山七子”,齐白石年长,被推为社长。其中,罗真吾、罗醒吾两位诗人与齐白石友谊较为深厚,早年多有诗文往返,后常寄赠诗画以抒怀念之情。罗真吾、罗醒吾弟兄的父亲罗晋卿,号蔬香老圃,喜文墨。龙山诗社前期集会地点就在白泉棠花村罗家,齐白石常去并与之熟稔起来,称其“晋卿世伯大人”。此图即是齐白石祝贺罗晋卿七十大寿而作。</h3><h3>早在八年前,齐白石就为庆罗晋卿六十二寿辰作过一幅《蔬香老圃图》。显然,“赐桃图”较之笔墨成熟许多。作品的用笔比较工整,墨线勾勒,着淡色晕染。西王母高发髻白描勾出,足见作者功力。袖口及团扇边框的装饰纹样,皆用重色勾描,体现民间绘画的典型特色。持扇的仕女沿袭了清末仕女画的样式,色彩平涂,仕女造型仍有费晓楼画风影响。值得注意的是,手捧大桃的王母,瘪嘴无牙,下颏外翘 ,简直是脱胎于现实生活中的一位老妪。不同于传统文人画中,神仙面如芙蓉、仙姿浩渺的韵致,齐白石笔下的神仙似乎带了些泥土味。</h3><h3>齐白石曾说:“说话要说人家听得懂的画,画画要画人家看见过的东西。我早年画过雷公,那是小孩子的淘气,闹着玩的,知道了雷公是虚造出来的,就此不画了……”,甚至在其画佛仙、鬼神时,皆是在现实生活中找范例,对应为之。</h3> <h3>△ 西施浣纱图(1898年)• 辽宁省博物馆</h3> <h3>△ 挑耳图(1896年)• 辽宁省博物馆</h3> <h3>△ 九如图(1892年以前)• 故宫博物院</h3> <h3>△ 贝叶图(1906-1909年)•故宫博物院</h3> <h3>贝叶即菩提树叶,据说释迦牟尼曾在菩提树下七日七夜成道,故乃灵信祥瑞之物。“五出五归”远游期间,白石老人在经广东、广西之时见到此树并采叶做了图记,发现了贝叶之美,将其引入画中。</h3><h3>齐白石一生有很多贝叶及贝叶配草虫的作品,早期多为工笔画法。在对贝叶的描绘中,极善细致毫微地将贝叶极细密的叶筋进行写真刻画,从这一方面来看,非有数十年粗细写生功夫是做不到的。</h3><h3>画面中贝叶枝干以书法中锋写出,似乎带有浓厚的金石之味。贝叶细笔描绘,生动可爱,质感十足。苍劲的枝干,巧妙的构图,疏密结合,主次分明,足见齐白石深厚的绘画功底。题跋中:“余于粤时家中藏,乙未年始题记传家,九十五岁白石”,可知,此图为齐白石游历至广州时所藏,95岁题记传家。款识以行书题于作品右上方,书法结字讲究,用笔劲健。钤盖印章,画面整体和谐统一,布局有序,艺术表现可称之为精湛卓绝。</h3><h3>齐白石既不赞成“只弄笔墨,不求形似”,又极反对“只求形似,不讲神韵”。他主张“形神兼备”,所谓“先入乎内,再出乎外”。他笔下的万物都是实地观察而来,决不向壁虚构。老人一生致力于感悟自然的丰富广袤与生命的可贵美好,回归内心的平静与和谐。</h3><h3>花卉虽为自然界一微小物象,却处处焕发出自然生命与人文精神的光彩,蕴含着生命哲理和生活意趣,也折射出齐白石本人善良淳朴、热爱生命、乐观积极的人格特征。白石老人出身农家,幼年常与自然山水为伴,写意花卉的画法更加符合生活的真实体验,同时又兼得艺术提炼的高度,能得到广大观众的普遍喜爱也就不足为奇了。</h3> <h3>△ 花卉屏(无年款)• 辽宁省博物馆</h3> <h3>△ 花卉屏之芦雁图</h3><h3>△ 花卉屏之梅花双鸟图</h3> <h3>△ 花卉屏之菊猫图</h3><h3>△ 花卉屏之荷花鹭鸶图</h3> <h3>△ 芙蓉双鸟图(1917年)• 辽宁省博物馆</h3> <h3>△ 水族屏(1912年)• 辽宁省博物馆</h3> <h3>△ 水族屏之蟾蜍图</h3><h3>△ 水族屏之芙蓉游虾图</h3> <h3>△ 水族屏之荷花游鱼图</h3><h3>△ 水族屏之游鸭图</h3> <h3><br></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font color="#ed2308">第二部分 十载关门始变更(变法)</font></b></h1><h3><b><font color="#ed2308"><br></font></b></h3> <h3>△ 石榴藕图(1920年)• 故宫博物院</h3> <h3>△ 雄鸡老少年图(1919年)• 辽宁省博物馆</h3> <h3>△ 设色桃实图(1921年)• 辽宁省博物馆</h3> <h3>△ 墨竹图(1922年)• 辽宁省博物馆</h3> <h3>△ 蟹图(20年代末期)• 故宫博物院</h3> <h3>△ 蟹图局部</h3> <h3>△ 芦虾图轴(1922年)• 故宫博物院</h3><h3>94.5 ×41.5cm 立轴 纸本墨笔</h3><h3>题跋: 借山馆后之井石中多虾。余尝以粗麻线系棉花为饵。虾足钳之竿起,虾出水犹不解钳,只知贪食,却忘死活也,殊作一笑。壬戌三月,汉秋先生之属画并欲记之弟璜。</h3><h3>钤印: 白石翁(白文)。</h3> <h3>齐白石在《自述》中曾述及,儿时在家乡星斗塘洗脚被水里的虾钳夹破脚趾流血的趣事。他的父亲却戏谑道:“这是草虾欺侮了我儿啦!”所以,草虾在齐白石的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记忆。日后,画虾也成为他的一个独门绝活。</h3><h3>这帧《芦虾图》作于1922年,应是齐白石由京返湘后,在湘所绘,为其画虾初期的作品。齐白石早年画虾师承其师胡沁园先生。胡沁园不仅擅画工笔花鸟,写意水族画也极具水平,其作品《虾》一直被齐白石珍藏。图中的虾笔致简练,但腹部少有姿态,虾钳也欠挺有力。芦苇则草草勾出,浓淡相间,古拙简率。题识云:“借山馆后之井石 中多虾。余尝以粗麻线系棉花为饵。虾足钳之竿起,虾出水犹不解钳,只知贪食,却忘死活也,殊作一笑。”</h3><h3>齐白石的童年是在湖南湘潭的乡下度过,那里山清水秀,处处有禾田、水塘,老家附近有一星斗塘,齐白石便常在池水里耍逗鱼虾,晚年在另一幅《芦虾图》题诗道及儿时钓虾的情景:“五十年前做小娃,棉花为饵钓芦虾。今朝画此头全白,记得菖蒲是此花”,勾陈了作者孩提时代纯朴却又佻皮的童真之味。白石老人把生活经验陶冶为美感,其笔下的一只虾、一草一木均是他对家乡风物情之所动的质朴情愫,故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也就不足为奇了。</h3> <h3>△ 荷花轴(无年款)• 故宫博物院</h3> <h3>△ 荷花鸳鸯图(1931年)• 故宫博物院</h3><h3>纸本设色 纵101.7厘米 横34.5厘米</h3><h3>款题:“少五先生佳期,辛未,齐璜。”</h3><h3>钤印: “白石翁”白文方印。</h3> <h3>由款题而知,此图是齐白石六十九岁时,在北平大学艺术学院任教期间,为祝友人结婚“佳期”所绘。他巧妙地通过绘河塘小景来表达贺禧之意,通过描绘二只相依相伴的鸳鸯,来祝福友人夫妻恩爱相随,通过绘一片巨大的荷叶,来祝愿友人“荷荷(和和)美美”。此外,他又在画幅的上半部绘出一朵盛开的荷花,利用其鲜艳的红色,为画作应景地增添了红红火火的喜庆气氛。全图笔墨松秀灵活,造型生动自然,显示出作者笔墨粗放,涉笔成趣的艺术特征。</h3> <h3>△ 山水图(1924年)• 故宫博物院</h3><h3>86. 5×43.5cm 立轴 纸本墨笔</h3><h3>题跋:逢人耻听说荆关,宗派夸能却汗颜。自有心胸甲天下,老夫看熟桂林山。</h3><h3>甲子春三月为汇川先生画并题。齐璜白石山翁。</h3><h3>钤印:木居士(白文)、阿芝(朱文) 。</h3> <h3>相对写意花鸟而言,齐白石的山水画一度不被时人理解,在数量上也远逊于花鸟草虫,但论其成就仍为近代中国山水画坛增辉甚巨。齐白石的水画主要出自两个基本母题:一是家乡景观,二为远游印象。此幅画作表现的应为“五出五归”远游桂林后的印象之作。</h3><h3>齐白石非常喜欢桂林一带的山水,此图描绘的应是此地。画面以平直线勾勒出山峰,不加皴擦,挺拔刚健,立意新奇,与时流迥异。我们依稀可以通过此作看出齐白石的山水画创作观,以及这种观念对他之后十余年所绘山水画的影响。齐白石对当时山水画流弊提出自己的看法,反对宗派拘束,门户之见,如其题款所言:“逢人耻听说荆关,宗派夸能却汗颜。自有心胸甲天下,老夫看熟桂林山”,意在表述在桂林山水面前,荊浩、关仝之辈没什么可夸耀和值得奉为宗派的。然而,变革的道路是艰辛的。当时流行的是清“四王”为代表的正统规范,齐白石独具个性山水画注定要成为一个孤独的探索者。</h3><h3>齐白石画山水始于自学。据其自述,他在二十岁作雕花木匠时偶得一部《芥子园画传》,借回住处耗时半年勾影,从这本画谱中获得了最初的山水画启蒙。二十七岁时丢弃了斧凿,正式从木工成为画工。师从湖湘名士胡沁园和谭荔生,学习工笔花鸟和山水画。当时,谭荔生所教习的山水画还在画谱传袭的基本程式范围内,这一点,在齐白石早期的山水画中得以窥识。此为齐山水画的第一个创作阶段,图式和笔墨皴法明显受到当时所流行的“四王”余绪套路的影响。</h3><h3>1902年至1909年,齐白石应友人之邀外出远游。途中,饱览山河,胸襟大为开阔,把许多壮美秀丽的景色记录下来,积累了不少山水写生画稿。远游写生,直接构成了齐山水画形象的原型特征,具有了时流山水画所罕见的现实性和生动性,形成了其独有的山水图式。在远游中,齐白石结识一大批文人名士,得以接触八大、青藤、金冬心等前人的名作,进行大量的临摹与学习。之后,又临摹了沈周、石涛等明清画家的经典佳作,广泛吸收了前人之所长,齐白石对山水景象的简洁处理所形成的简练图式即来源于对前人的借鉴。</h3><h3>定居北京后, 在知己陈师曾的建议下,齐白石开始为期十年的“衰年变法”。此期可以看作其山水发展的第三阶段。山水画已脱尽前人窠臼,由繁趋简,以简驭繁,山水画创作达至顶峰。风格上水墨淋漓,纵横不拘绳墨,用笔豪放中有温雅,擅长用极少的笔墨表现极复杂的事物。他曾题画云;“此画山水法,前不见古人,虽大涤子似我,未必有此奇拙,如有来者,当不笑余言为狂妄也。”虽自负之意溢于言表,亦可见齐白石画山水无复依傍,纯以自家手法而出之了。</h3><h3>晚年时,齐白石定居北京后萌生强烈的思乡之感,其山水画中也体现为浓郁的生活气息。这一时期他的大写意笔墨更为成熟自如,其“似与不似”的论说也得到了完美的诠释。齐白石在笔墨语言和山水图式等方面鲜明的艺术个性。可以说,他是20世纪中国山水画革新真正的开拓者。</h3> <h3>△ 风顺波清图(1931年)• 故宫博物院</h3><h3>纸本 墨笔</h3><h3>纵136.5厘米 横40厘米</h3> <h3>画面中部以有力的线条描绘了大面积的波纹,并染以淡墨,形成水波粼粼的光影效果,七艘帆船交错着行进其中。近景松树一排枝杈横斜,远景山石耸立在水中央。此作体现出了齐白石晚年成熟期的山水画样貌,用笔肯定而简约。</h3><h3>画面空白处齐白石用篆书题写“风顺波清”四字,并于其后题“寄萍堂上老人齐璜,四百廿甲子时画于燕。”下钤“白石翁”白文方印,画心右下角钤“一切画会无能加入”白文方印。以六十甲子为一岁来计算,此作当作于齐白石七十二岁时,也即1934年。</h3> <h3>△ 水墨花卉草虫册之草虫图(1922年)• 辽宁省博物馆</h3> <h3>△水墨花卉草虫册之鱼图(无年款)• 辽宁省博物馆</h3> <h3>△ 水墨花卉草虫册之鹌鹑图(1922)• 辽宁省博物馆</h3> <h3>△ 水墨花卉草虫册之纺织娘图(1919年)• 辽宁省博物馆</h3> <h3>△水墨花卉草虫册之豆荚图(1919年)• 辽宁省博物馆</h3> <h3>△ 水墨花卉草虫册之梅花图(1922年)• 辽宁省博物馆</h3> <h3>△ 甑,是古代的一种用陶瓦做成的蒸锅。1924年,齐白石61岁时,将其北京的画室命名为“甑屋”。</h3><h3>齐白石为什么把自己的画斋取名“甑屋”呢?他有一段跋文,专门说明自己取名“甑屋”的用意,文中说:</h3><h3>“余童子时喜写字,祖母尝太息曰:‘汝好学,惜来时走错了人家!三日风,四日雨,哪里文章锅里煮。明朝无米,吾儿奈何!’及廿余岁时尝得作画钱买柴米,祖母笑曰:‘哪知今日锅里煮吾儿之画也!’忽忽余年今六十一矣,作客京华,卖画自给,常悬画于屋四壁,因名其屋曰甑屋,依然煮画以活余年。痛祖母不能呼吾儿同餐矣! 癸亥正月,白石。”</h3><h3>这段跋文,先是回忆小时候极爱读书画画,可是祖母自愧家境贫寒,说穷人家风风雨雨,艰难度日,文章又不顶吃顶喝,暗叹好学的白石该生在富贵人家;后是说齐白石二十多岁后,能够凭借卖手艺、卖画养活一家老小了,祖母高兴地说:没想到今日锅里竟煮的是我孙子的书画啊!</h3><h3>齐白石将书斋取名“甑屋”,寄托了对祖母深深的怀念。</h3> <h3>△ 花卉蟋蟀图(1906年)• 辽宁省博物馆</h3> <h3>在齐白石回忆中,自幼年随外祖父读私塾起,便喜欢画画。最初是用松树在地面上画,之后拿毛笔蘸墨在描红纸上画,所绘内容从星斗塘的一位钓鱼老翁,到花卉、草虫、飞禽、走兽等等,但凡眼睛看见过的东西,都会一一绘出来。做雕花木匠后,对于草虫亦有反复雕画。</h3><h3>1889年齐白石师从湖湘名士胡沁园,“沁园师花鸟工致”,故学的便是工笔花鸟草虫。“五出五归”远游之后,齐白石见到八大、孟丽堂等人的画作,于是更加醉心于写意花鸟画。另有传说,齐白石曾得到长沙一位沈姓老画师的草虫画稿而大为精进。这个说法是否属实,有待考证。</h3><h3>这幅《花卉蟋蟀图》团扇,作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据提款“沁园师母命”可识,应是齐白石为胡沁园的夫人所画。工笔没骨设色,风格淡雅,类似于恽南田的画风,是所见齐白石最早的草虫作品。红花绿叶(似篱豆花)、草地昆虫、布局环境非常统一。最体现其绘画功力的是两只欲斗欲跳的蟋蟀,在画面上画龙点睛,与花叶枝蔓和谐搭配,完全没有附缀之感。花瓣略调白粉,蟋蟀逼真而生动。在此图上我们不难看到“为万花写照,为百鸟传神”的齐白石极富爱心、真心和细心。</h3><h3>齐白石在其《壬戌杂记》中说:“折扇三千纸一屋,求者苦余虫一只,后人笑我肝肠枯,除却写生一笔无。”齐白石为研习草虫,经常把捕来的草虫用针钉在案头作写生,但他认为这种写生也只可得其形,若要得其生动之姿态,需仔细观察活的草虫,以掌握其动态规律。</h3><h3>无论怎样,齐白石对草虫的钟爱无可置疑,或许源于他眷爱生活,对万物充满爱心,因此能将工笔草虫画的精妙绝伦,画史上几乎无人可比。</h3> <h3>△ 梅花图卷(1905年)• 辽宁省博物馆</h3> <h3>△ 借山馆(1904年)• 北京画院</h3><h3>32.5×89cm 横额 纸本墨笔</h3><h3>光绪甲辰秋仲。齐大。</h3><h3>钤印:阿芝(朱文)。</h3><h3><br></h3><h3>有朋友曾问齐白石:“你的借山吟馆,取了借山两字,是什么意思?”齐白石回答说:“意思很明白,山不是我所有,我不过借来娱目而已!”</h3><h3>早年齐白石经人介绍拜在晚清著名经学家兼诗人、湘潭名士王闿运门下,因为齐白石曾为木匠,他与铁匠出身的张仲颺、铜匠出身的曾招吉并称为“王门三匠”。</h3><h3>光绪三十年(1904)七月初七,王闿运在南昌召集三名弟子登高小饮。席间他首唱“地灵胜江汇,星聚及秋期”,然后令弟子们联句。“木匠、铁匠、铜匠”三人你看我,我看你,皆语塞无以应对,好在王闿运对自己门下“三匠”的斤两都比较清楚,便就此作罢。</h3><h3>这件事虽然过去了,但却让齐白石大感羞愧,想起七夕在南昌联句之事,觉得做诗这一门,倘不多读点书,打好根基,实在不是容易的事。虽说我也会哼几句平平仄仄,怎么能够自称为诗人了呢?因此,就把借山吟馆的“吟”字删去,只名为借山馆了。</h3><h3>随着时间的推移,齐白石的文学素养也在逐日提高。十余年后,大概觉得自己又可以作诗了,“借山吟馆”的名号便又逐渐出现于他的诗词画款之中。</h3> <h3>光绪二十六年(1900),齐白石为一位江西盐商作六尺中堂十二条屏,赚得了酬金三百二十两银子,在离家不远处的白石铺附近承典了一所名为“梅公祠”的祠堂房屋,便携妻女迁去了。梅公祠旁有二十来里地,一望都是梅花,白石老人便把梅公祠取名为百梅书屋。梅公祠内,有一点空地,齐白石添盖一间书房,取名借山吟馆。有一天,友人问齐白石:“借山吟馆,取了‘借山’两字,是什么意思?”齐:“意思很明白,山不是我所有,我不过借来娱目而已!”</h3><h3>1904年春,正值齐白石“五出五归”中的“二出二归”之期。老师王湘绮约齐白石及同门张仲飏、曾招吉同游南昌。七夕那天,湘绮师召集大家至其寓所饮酒。席间。湘绮师说:“南昌文风停顿了好久,今天是七夕良辰,不可无诗,我们来联句吧!”。说罢,他兴致勃勃的起了个头:“地灵胜江汇,星聚及秋期。”,齐白石与同门面面相觑,均难以为继。事后,白石老师回忆及此事,发现绝非仅仅是会哼几句平平仄仄就能自称为诗人。因此,就把家里的借山吟馆中的“吟”字删去,只名为借山馆了。</h3><h3>此幅《楷书借山馆》为齐白石为其居所书房题写的楷书横额。据题款“借山馆。光绪甲辰秋仲。齐大。”可以了解到,这幅横额写于1904年秋仲,应是齐白石自湘绮师处归来之后,有感而发完成了此作。</h3> <h3>△ 草虫屏之秋虫图(约1911-1916年)• 辽宁省博物馆</h3> <h3>△ 草虫屏之菊花双鸟图(无年款)• 辽宁省博物馆</h3> <h3>△ 草虫屏之芦蟹图(约1911-1916年)• 辽宁省博物馆</h3> <h3>△ 草虫屏之翡翠荷花图(无年款)• 辽宁省博物馆</h3> <h3>△ 行书诗(1923年)• 湖南省博物馆</h3>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br></font></b></div><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第三部分 幽燕鸟鸟动乡愁(怀乡)</font></b></div></b></h1><h3><br></h3> <h3>△ 虾图(1927年)• 故宫博物院</h3> <h3>△ 桃兔图(无年款,约30年代晚期)• 故宫博物院</h3><h3>纸本 设色 纵103.8厘米 横34.7厘米<br></h3><h3>本幅自题:白石老人。</h3><h3>钤印:“白石”朱文方印</h3> <h3>该图是一幅充满吉祥寓意的作品。桃子主题是作者喜爱描绘的题材,以红黄两色颜料交融而成的桃子饱满、富丽,寓意长寿,也成为了后世学画者竞相临摹的对象。齐白石对于描绘小动物非常喜欢,以此作为其在动荡年代的精神寄托。其笔下的小生灵栩栩如生,生动活泼。是图所绘两只小兔也显得温顺可爱。</h3> <h3>△ 拓鼎补梅图(1936年)• 故宫博物院</h3> <h3>△ 寒夜客来茶当酒图(1939年)• 辽宁省博物馆</h3><h3>02.2×43.7cm 立轴 纸本设色</h3><h3>题跋:寒夜客来茶当酒</h3><h3>杏子坞老民齐白石作</h3><h3>钤印:齐大(朱文)</h3> <h3>赏花品茗,历来是古今文人学士言情达意、陶冶性情的风雅之事。清朝书法家梁巘曾云:“白昼清闲,品茶试砚,是人生第一韵事,是吾辈第一受用。”茶引人思,亦能触发文人画家创作的才思。白石老人一生酷爱喝茶,与此相关的题材也曾画过多次,不过所画布局却各有不同。</h3><h3>创作于四十年代中期的这幅《寒夜客来茶当酒》,为了突出寒夜的环境,齐白石选择了古式粗陶制油灯,笔墨洗练而极富表现力,灯的手把和圆座盘用数笔完成,造型单纯却又看起来稳重。盛满油的灯盏,灯芯则用淡墨一笔呵成,上面一抹红色的火焰轻轻飘动。在灯盘旁边的茶壶及两只茶杯用花青色画出,色彩有深浅变化,物象前后结构的处理,皆能展示了齐白石深厚的艺术功力。画面左上方白色的瓷瓶用淡墨勾勒,瓶颈处的回形花纹整齐而有规律,比之古老的粗陶器更彰显其光滑细腻的质地。瓶中插着的数枝梅花用浓墨绘出,花朵则用了淡墨表现,将不同物象的质感差异表现的淋漓尽致。整幅画虽笔意极简,然极具诗意。</h3><h3>画面题跋中:“寒夜客来茶当酒”这句诗,使我们联想到了画外之画:瓶梅,茶器。茶者寓清廉,梅者号君子。寒夜客至寒舍,两位知音边对樽品香茗甘露,边观赏傲雪寒梅,灯下畅叙,何其风雅,真乃人生第一韵事也。</h3> <h3>△ 荔枝双喜图(1931年)• 故宫博物院</h3><h3>145×45cm 立轴 纸本设色</h3><h3>题跋:荔枝初熟影垂垂。寄语园官好护持。灵鹊却非贪果意。偶来飞上最低枝。余之门人求画大喜大利。余应之。之后再画此幅自藏。时居京华。白石山翁。雅亭先生之雅。庚午冬十二月中。齐璜</h3><h3>钤印:白石翁(白文)、老木(朱文)</h3> <h3>“凡大家作画,要胸中先有所见之物,然后下笔有神!”</h3><h3>灵雀即喜鹊,民间认为喜鹊通灵可报喜,故又称灵鹊。</h3><h3>荔枝,佳果也,美食也。取其谐音,寓以“大利”、“吉利”,有大吉大利之意。荔枝与文人、画家早已结缘。晋嵇含《南方草木状》对荔枝就有描述;后来韩愈撰《荔枝丹碑》,蔡襄著有《荔枝谱》;杜牧则留下了名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用来刺谑唐明皇;苏东坡被贬至海南儋县之时,写下了“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做岭南人”。以上,皆使得荔枝盛名远播,并升华为内蕴丰富的文化意象。</h3><h3>此帧《大喜大利图》乃齐白石作于1931年。作品笔精墨妙,形神兼备,画上题诗,诗画相融。果实累累自上垂下,青翠枝叶之间,荔枝鲜红浓艳,润泽欲滴。齐白石运用色点法来描绘荔枝表皮独特的粗糙质感,并配以藤黄点缀出树叶的明暗。淡墨画枝干,线条古拙,颇具古篆笔意。在枝干上方两只喜鹊相对而立,生动且饶有情趣。画面左侧垂下的一束荔枝与画面上方的灵鹊交相辉映,使得画面构图更富张力和延伸感。通观此画,疏密有度,虚实相谐。足见,齐白石的构图经营手法颇为高妙了。</h3><h3>齐白石首次亲眼目睹并品尝荔枝,是在其“五出五归”中第四次远游钦州之时。齐白石一行回到钦州后,正值荔枝上市,沿路他看到树上结着累累的荔枝,碧绿的叶子中间裹着紫红色的果子,感觉非常好看,从此便把荔枝画入了他的画中去了。在友人郭葆生的鼓励下,齐白石连续画了七八幅荔枝图,很快被抢购一空,遂轰动了钦州城。齐白石极擅于把现实直接经验转化为艺术图像,并曾说“凡大家作画,要胸中先有所见之物,然后下笔有神。匠家作画,专心前人伪本,开口便言宋元,所画非所目见,形似未真,何况传神?”</h3><h3>齐白石与荔枝之间有许多趣事。时常有人拿了荔枝来,专门来换他的画作。拿“真”荔枝换“假”荔枝,他自己却感慨道:“这倒可算是一桩风雅的事”。有一次,齐白石捧一位歌女的场,此歌女便剥了荔枝肉给他吃,后来他做了一首纪事诗:“客里钦州旧梦痴,南门河上雨丝丝。此生再过应无分,纤手教侬剥荔枝。”</h3><h3>齐白石对荔枝这一题材情有独钟,从各个时期诸多作品中得以印证。早期风格偏写实,粗笔枝干,工笔果叶;三四十年代多取折枝,或置于篮中,果实颜色夸张鲜艳。荔枝画寄托着白石老人对生活最朴素最本真的祈愿,也承载了他对岭南风物与人文的喜爱与眷恋。</h3> <h3>△ 白菜小鸡图(约1940年)• 北京画院</h3><h3>136.5×33.5cm 立轴 纸本墨笔 </h3><h3>题跋:先人代代咬其根,种菜春园深闭门。难得前朝太平日,人知识字布衣尊。此诗居燕京第五年作也,书补此幅,三百九十六甲子白石山翁。</h3><h3>钤印:老白(白文)</h3> <h3>白石老人出身贫寒,喜用农作蔬果、日常家禽入画,将其变为艺术形象而不觉粗俗,这也是他独特艺术魅力之所在。齐白石与历史上诸多文人画家的不同之处,恰恰是他在画作中所体现的生动、真挚的的生活气息与世俗乐趣。</h3><h3>这幅《白菜小鸡图》,应是齐白石年近七旬所作,九十岁后加以补题。此图笔墨浑厚有力,鸡雏墨色荣润。两颗白菜一竖一斜,墨色深浅不同,干净、壮实,宛如畦地里刚出土似的,还带有泥土的芳香。图下方数只小鸡,造型生动,神态逼真。以墨色晕染的小鸡,描绘出了毛茸茸的感觉,令人不禁想要触摸一番。全画虽只两颗白菜几只小鸡,却显得生机盎然,别有天趣。右上跋语“先人代代咬其根,种菜春园深闭门。难得前朝太平日,人知识字布衣尊”,既记述了少时农家田间生活的场景,亦表达了其向往前朝和平安稳的心境。</h3><h3>关于白菜这种绘画题材,白石老人有一段有趣的轶事。当时北京每到冬日便有人推着独轮车卖大白菜,每车不到10元钱,以供家家户户储菜过冬之用。一日,菜车经过齐家,齐白石向买菜人说明自己的画价值多少钱,意于画一幅白菜,换一车白菜。不料卖菜人不懂画,认为齐白石无理取闹,要拿假白菜换真白菜。后有人评论此事说:“如果这次交易成功,于是‘画换白菜’,‘画代钞票’等佳话,即可不胫而走了……”</h3><h3>齐白石儿时曾接受过私塾教育,数度游历中也临摹过一些文人画家所遵循的画谱和名作,可是,文人绘画中强调的“胎性”,决定了他的后天教育难以摆脱其骨子里的民间画家的审美尚好。尽管他画文人画里常见梅兰竹菊,然而,他也酷爱蔬果、草虫以及柴耙、算盘这些寄寓其童年情感的物象,这些他最为熟悉的日常之物在齐白石的笔下变得是那么的生动与自然。</h3> <h3>△ 松鹤图(1944年)• 辽宁省博物馆</h3> <h3>△ 渔家乐图(无年款)• 辽宁省博物馆</h3> <h3>△ 雏鸡出笼图(无年款)• 故宫博物院</h3> <h3>△ 梅花图(1947年)• 故宫博物院</h3> <h3>△ 梅花图局部</h3> <h3>△ 雄鸡鸡雏图(1947年)• 辽宁省博物馆</h3> <h3>△ 雄鸡鸡雏图局部</h3> <h3>△ 枫叶图(1945年)• 故宫博物院</h3> <h3>△ 富贵太平图(1945年)• 故宫博物院</h3><h3>117×50.5cm 立轴 纸本设色</h3><h3>题跋:报道富贵太平</h3><h3>白石老人又篆。三百石印富翁齐白石八十五岁</h3><h3>钤印:白石翁(朱文)、木人(朱文)、年八十五矣(白文)、人长寿(朱文)</h3> <h3>《富贵太平图》是我国绘画的传统题材。齐白石于民国三十四年(1945),时年85岁所作的这幅图,无论笔墨、技法亦或是题材,都赋予了时代的新内容。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中国历经了八年之久的国难终迎来国土光复。饱经战乱的白石老人,虽至耄耋之年,但心情舒爽、精神畅达,此图便在此背景下所作。</h3><h3>图中牡丹为花之富贵者,世人皆喜之;花瓶象征了世间太平,龙则代表中国;爆竹意在传达举国欢庆之气氛。画中,茂密枝叶的簇拥烘托下,两朵娇艳欲滴的牡丹盛开,笔酣墨润,将牡丹国色天香描绘的惟妙惟肖。花瓶的轮廓以淡墨勾出,表现朱瓷器的雪白质感,又突出了“龙”的形象。齐白石以没骨法处理花朵,淡墨画枝,铺色勾筋画叶,红花墨叶,互为映衬。画面右下方的红色爆竹亦与牡丹呼应,渲染了作品欢快、喜庆的气氛。为了强调主题白石老人在上方加题记:“报道富贵太平。白石老人又篆。”几个篆字,表达了其喜悦的心境以及对祖国繁荣昌盛寄予了深厚的期望,强烈的爱国之情更是不言而喻了。</h3><h3>值得一提的是,齐白石绘于花瓶上的龙。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炎黄子孙是龙的传人,有关龙的形象,曾有“汉唐时多呈兽形,宋以后渐变为蛇形”之说。齐白石极少画自己没见过的东西,他在《白石老人》中道:“为万虫写照,为百鸟传神,只有鳞虫之龙,未曾见过,不能大胆敢为也。”可见,齐白石对画龙非常之谨慎,故他将龙置于瓶上,既画了龙,亦不是真龙。白石老人这种求真的精神与质朴的情感真是有趣极了。</h3> <h3>△ 枇杷图(1948年)• 故宫博物院</h3> <h3>△ 松鹰图(1949年)• 故宫博物院</h3> <h3>△ 灯鼠图(1950年)• 辽宁省博物馆</h3> <h3>△ 灯鼠图局部</h3> <h3>△ 百寿图(无年款)• 辽宁省博物馆</h3> <h3>△ 百寿图局部</h3> <h3>△钟馗图(1934年)• 辽宁省博物馆</h3> <h3>△ 五童纸鸢图(1940年)• 辽宁省博物馆</h3><h3>102.4×37.3cm 立轴 纸本设色</h3><h3>题跋:天真</h3><h3>八十老人白石 白石 </h3><h3>钤印:齐大(白文)、借山翁(朱文)、齐璜之印(白文)、悔乌堂(朱文)。</h3> <h3>作为近现代画界的一位绘画全能大师,齐白石虽以虾蟹、花鸟闻名,而其人物画也独树一帜,颇有童趣之味。光绪十四年,齐白石师从地方肖像画师萧芗陔初习肖像画,是齐白石人物画的发端。彼时,齐白石学会了一项“描容”手艺,求画者甚众,且被当地人冠以“齐美人”之名。虽然齐白石自称“余自四十以后不喜画人物”。然而,“不喜”并非不画,只是摒弃了早期过分工细的描摹式画法,转向了简练、风趣的写意风格。<br></h3><h3>辽宁省博物馆收藏的这幅《五童纸鸢图》作于1940年,是齐白石80岁左右所绘。图下面“白石”穷款是创作时所题,而左上角款识约为90岁时补题。从他在89岁写的隶书来看,此款篆字带有浓重的隶书笔意。重题款字才是齐白石九十岁左右的风格,“天真”二字既是主题,更活泼泼地表达了此图的特色。</h3><h3>五个天真活泼的儿童围成一圈,却又姿态各异,整幅画精灵活现,齐白石极为生动的捕捉到了群童放风筝时的天真乐趣。飞上天空的风筝与画面下方的儿童呼应,形成疏密开合的变化,造成了孤与众的对比,不禁让人童心萌生,复归于“天真”岁月。</h3><h3>齐白石笔下的人物,都充满了活力和乐观的态度,无忧郁与颓废之态,无论神佛还是农夫,皆是明朗的、快乐的,并富有有幽默情趣,所表达的精神倾向,或慈爱之心,或童稚之趣,或托画言志,令我们时而忍俊不禁,时而颇受启迪。</h3> <h3>△ 五童纸鸢图局部</h3> <h3>△ 墨猪图(无年款)• 辽宁省博物馆</h3> <h3>△ 墨狗图(1946年)• 辽宁省博物馆</h3> <h3>△ 和平鸽图(1951年)• 辽宁省博物馆</h3><h3>98.8×40cm 立轴 纸本设色</h3><h3>题跋:愿世界人都如此鸟</h3><h3>辛卯小年,赠东北博物馆。九十一白石老人</h3><h3>钤印:白石(朱文)、寄萍堂(白文)</h3> <h3>20世纪50年代初期至中期,一场以反对战争、反对使用原子武器、维护世界和平为主题的“保卫和平运动”在全世界蓬勃展开。90多岁的齐白石,为表达其对此运动的拥护,为世界和平贡献一份力量,以自己的艺术与多种方式积极参与。为了迎接1952年的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齐白石亲自喂养了数只鸽子,时常观察它们的形态和动作特性。并在这之后,他创作出了具有齐氏风格的和平鸽。</h3><h3>50年代初期,齐白石画了不少有关“和平鸽”作品,用以歌颂和平幸福生活。这幅《愿世界人都如此鸟》即是此时其中一例。画中题跋:“愿世界人都如此鸟。辛卯小年,赠东北博物馆”,新中国成立之初,齐白石推荐其师胡沁园之孙胡文效力至东北博物馆(辽宁博物馆前身)从事文物考古研究工作。在胡文效和齐白石之子齐良琨共同努力下,东北博物馆收藏了数量颇丰的白石画作。齐白石尝题画云:“东北博物馆胡生阿龙来京求画,作此答之”,此图便是胡文效所求其中一幅。</h3><h3>白石老人画鸽,造型独具一格,即所谓“翠色带青紫,嘴爪丹砂红”是也。画面中两只和平鸽相望,一黑一灰,一浓一淡,皆用粗笔绘成,颇具新意。在画法上,虽以“没骨”画鸽,但在点笃笔触中又可见其骨,故其所写,独特生动。款字布局,也是一个很大的突破。既突出了主题,又使得整幅画面显得完整均衡。</h3><h3>齐白石的作品新颖、独特与质朴,喜欢画“眼门前的东西”,未曾亲见的东西几乎不画,这一艺术理念恪守了一生,此图便是一证。他可从根本上杜绝那个时代极为常见的因循守旧的陋习,这大概也是白石老人的作品之所以如此富有蓬勃的生活气息与感染力的原因所在了。</h3> <h3>△ 和平鸽图(1953年)• 辽宁省博物馆</h3><h3>136.6×53.9cm 立轴 纸本设色</h3><h3>题跋:和平</h3><h3>东北博物馆。白石赠。时年九十三</h3><h3>钤印:白石(朱文)、甑屋(朱文)、悔乌堂(朱文)</h3> <h3>和平鸽是西方《圣经·创世纪》里的故事。故事讲的是大地曾被洪水淹没,留在方舟里的诺亚,放出鸽子去探测洪水是否已经退去。当鸽子回来时,嘴里衔着一片新拧下来的橄榄树的叶子,诺亚便知道水已经退了。于是,西方便一直把鸽子和橄榄枝作为和平的象征。</h3><h3>1949年在布拉格召开保卫世界和平大会,北京于1952年召开了“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西班牙艺术家毕加索积极参加画了一幅飞翔鸽子的版画,且被巴黎的保卫世界和平大会作为会标,一时“和平鸽”在世界各地风靡起来。在世界和平运动潮流的影响下,齐白石也将和平鸽作为其绘画的题材。齐白石为画鸽子曾于院中饲养鸽子以观察其神态,故他笔下的和平鸽题材作品皆形神兼备,堪称极品。</h3><h3>不同于西方鸽子与橄榄枝的组合模式,齐白石笔下的鸽子则是按照中国传统书画的方式来表现的。《和平鸽图》作于1953年,为齐白石晚年的精心之作。画面中下部花青淡墨荷叶,以浓墨画荷梗及茨菰,其上红荷初绽,似乎有清香隐隐溢来……图上部重墨画鸽,昂首展翅,意态从容安详。整幅画用笔苍浑厚重,墨色简洁明快,相得益彰,是齐白石红花墨叶画法的成功之例。此作品反映了“和平”这一主题,1955年世界和平理事会为表彰齐白石积极参加保卫世界和平运动,为其颁发了1955年度国际和平奖。</h3><h3>在之后的授奖仪式上世界和平理事会副主席郭沫若主持,茅盾致贺词。周恩来总理亲临会场,向齐白石祝贺,与他亲切交谈,并在会后与其同观看了影片《画家齐白石》。在会上,齐白石表示了对我国绘画发展和进步的关切,更为深情表达了对世界和平的热爱。</h3> <h3>△ 雕花木箱(约1882-1902年)• 齐白石纪念馆</h3>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b04fbb"><br></font></b></div><b style=""><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 color="#39b54a">﹌﹌﹌ ﹌﹌﹌ ﹌﹌﹌ ﹌﹌﹌</font></b></div><div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text-align: center;"><b><br></b></div><div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text-align: center;"><b>2019年2月27日</b></div></b><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周韶光 制作</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div></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