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历次全国代表大会

江水滔滔

<h3><i>文、图/选自网络</i></h3><h3><i>编 制/江水滔滔</i></h3> <h3>一大会址</h3><h3>中共一大会址中国共产党“一大”会址纪念馆位于上海市区黄陂南路374号(原法租界望志路树德里106号)。</h3> <h3>中共一大(1921年)</h3><h3>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h3><h3>召开情况</h3><h3>1921年7月23日晚,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今兴业路76号) 开幕,最后一天的会议,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的游船上举行。参会代表13名,平均年龄28岁,代表全国50多名党员。</h3><h3>重要内容</h3><h3>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党的纲领是“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采用无产阶级专政,以达到阶级斗争的目的——消灭阶级”,“废除资本私有制”,以及联合第三国际。</h3><h3>历史意义</h3><h3>宣告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h3><h3><br></h3><h3>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鉴于当时党员人数少、地方组织尚不健全,决定暂不成立中央委员会,先建立三人组成的中央局,并选举陈独秀任书记,张国焘为组织主任,李达为宣传主任。党的第一个中央机关由此产生。</h3> <h3>二大会址</h3><h3>中共二大会址位于上海市静安区老成都北路7弄30号(原南成都路辅德里625号)。</h3> <h3>中共二大(1922年)</h3><h3>正式制定中国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h3><h3>召开情况</h3><h3>1922年7月在上海召开。出席大会的代表共12人,代表全国195名党员。</h3><h3>重要内容</h3><h3>初步阐明现阶段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动力、策略、任务和目标,指明了中国革命的前途是走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h3><h3>历史意义</h3><h3>在全中国人民面前破天荒第一次提出了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h3><h3><br></h3><h3>大会选举了新的中央领导机构,陈独秀、邓中夏、张国焘、蔡和森、高君宇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李汉俊、李大钊、向警予(女)为候补委员。陈独秀被中央执行委员会推选为委员长,张国焘为中央组织部部长,蔡和森为中央宣传部部长,向警予为中央妇女部部长。</h3> <h3>三大会址</h3><h3>中共三大在广东广州恤孤院后街31号房子(现恤孤院路3号)召开。</h3> <h3>中共三大(1923年)</h3><h3>决定国共合作的方针和办法</h3><h3>召开情况</h3><h3>1923年6月12日至20日在广州召开。出席代表30</h3><h3>多人,代表全国420名党员。</h3><h3>重要内容</h3><h3>对国共合作的方针和办法作出了正式决定,决定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实现国共合作。</h3><h3>历史意义</h3><h3>使中国共产党从比较狭小的圈子里走出来,在更广阔的革命斗争的天地中接受锻炼,迎接大革命高潮的到来。</h3><h3><br></h3><h3>大会选举陈独秀、蔡和森、李大钊、谭平山、王荷波、毛泽东、朱少连、项英、罗章龙等9人为中央委员,邓培、张连光、徐梅坤、李汉俊、邓中夏5人为候补中央委员,由陈独秀、蔡和森、毛泽东、罗章龙、谭平山(后由于谭调职,改为王荷波)5人组成中央局,陈独秀为委员长,毛泽东为秘书,罗章龙担任会计,负责中央日常工作。党的三大结束的当天,代表们来到黄花岗烈士墓前,在瞿秋白同志的指挥下高唱国际歌。中国共产党第三次代表大会,就在雄壮有力的《国际歌》声中胜利闭幕了。</h3> <h3>四大会址</h3><h3>据有关记载,中共四大会址早已毁于1932年一二八战火。</h3> <h3>中共四大(1925年)</h3><h3>第一次明确提出无产阶级的领导权问题</h3><h3>召开情况</h3><h3>1925年1月11日至22日在上海举行。出席大会的代</h3><h3>表20人,代表全国的党员994人。</h3><h3>重要内容</h3><h3>指出无产阶级在民族运动中既要反对“左”的倾向,也要反对右的倾向; 规定有三个党员即可成立一个支部。</h3><h3>历史意义</h3><h3>提出了中国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问题及工农联盟问题,对中国民主革命的内容作了更加完整的规定。</h3><h3><br></h3><h3>大会选举了新的中央执行委员会,陈独秀、瞿秋白、蔡和森、张国焘、彭述之、李大钊、谭平山、李维汉、项英9人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邓培、王荷波、张太雷、罗章龙、朱锦堂5人为候补委员。会后,中央执行委员会选举陈独秀、张国焘、彭述之、蔡和森、瞿秋白5人组成中央局,陈独秀为中央执行委员会总书记。</h3> <h3>五大会址纪念馆</h3><h3>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纪念馆位于“中国第一红街”——湖北武汉武昌都府堤20号。</h3> <h3>中共五大(1927年)</h3><h3>选举产生了中央监察委员会</h3><h3>召开情况</h3><h3>1927年4月27日至5月9日在武汉举行。出席代表82人,代表全国党员57967人。</h3><h3>重要内容</h3><h3>正式提出党内实行民主集中制。</h3><h3>历史意义</h3><h3></h3><h3>选举产生了党的历史上第一个中央纪律检查监督机构——中央监察委员会,在党的建设史上有重要意义。</h3><h3><br></h3><h3>大会通过了《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议决案》《土地问题议决案》等,选出了由31名正式委员和14名候补委员组成的党的中央委员会。随后举行的五届一中全会选举陈独秀、蔡和森、李维汉、瞿秋白、张国焘、谭平山、李立三、周恩来为中央政治局委员,苏兆征、张太雷等为候补委员;选举陈独秀、张国焘、蔡和森为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委员,陈独秀为总书记。大会第一次选举产生了中央监察委员会,由正式委员7人、候补委员3人组成。</h3><h3></h3> <h3>六大会址</h3><h3>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位于离俄罗斯莫斯科市中心西南约40公里的五一村。中共六大会址是一栋三层建筑,因火灾而被废弃。</h3> <h3>中共六大(1928年)</h3><h3>明确中国现阶段社会和革命的性质</h3><h3>召开情况</h3><h3>1928年6月18日至7月11日,在莫斯科近郊五一村召开。出席大会的代表共142人,其中有选举权的代表84人。</h3><h3>重要内容</h3><h3>分析了大革命失败后中国的政治经济状况,明确指出中国仍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中国革命现在阶段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党的总路线是争取群众。</h3><h3>历史意义</h3><h3>对中国革命根本问题做出了基本正确的回答,大体上统一了全党的思想,对中国革命的恢复和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指出党的总路线是争取群众,这是党的工作方针的一次重要转变。</h3><h3><br></h3><h3>出席大会共有142人,会议选举了第六届中央委员会,由委员23人、候补委员13人组成。六届一中全会选举了中央政治局及其常务委员会,向忠发、周恩来、苏兆征、项英、蔡和森为中央政治局常委。</h3> <h3>七大会址</h3><h3>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在杨家岭革命旧址中央大礼堂召开。杨家岭革命旧址位于陕西省延安市西北约3公里的杨家岭村。</h3> <h3>中共七大(1945年)</h3><h3>确定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h3><h3>召开情况</h3><h3>1945年4月23日在延安杨家岭开幕。出席大会的正式代表547人,候补代表208人,代表着全国121万名党员。</h3><h3>重要内容</h3><h3>毛泽东向大会作题为《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朱德作《论解放区战场》的军事报告,刘少奇作《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周恩来作《论统一战线》讲话。</h3><h3>历史意义</h3><h3>总结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经验,制定了正确的路线、纲领和策略,使全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达到了空前的团结。以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载入党的史册。</h3><h3><br></h3><h3>大会选举出以毛泽东为首的第七届中央委员会,其中,中央委员会委员44人,候补中央委员33人。</h3><h3>6月19日七届一中全会选举出13名中央政治局成员,选举了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为中央书记处书记,毛泽东为中央委员会主席、中央政治局主席、中央书记处主席。</h3> <h3>八大会址</h3><h3>全国政协礼堂始建于一九五四年,一九五六年建成后,党和国家的许多重要活动在这里举行,其中最重要的活动当属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政协礼堂是当时大会的主会场。</h3> <h3>中共八大(1956年)</h3><h3>宣告社会主义革命基本完成和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h3><h3>召开情况</h3><h3>1956年9月15日至27日在北京举行。出席代表1026人,代表全国1073万名党员,党员人数比党的七大时增加了8倍。</h3><h3>重要内容</h3><h3>毛泽东致开幕词,刘少奇代表中央委员会作政治报告,周恩来作关于国民经济“二五”计划的建议的报告,邓小平作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h3><h3>历史意义</h3><h3>宣告社会主义革命基本完成和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定,并明确提出了党在今后的根本任务。</h3><h3><br></h3><h3>在大会上,毛泽东致了《开幕词》,刘少奇作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向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政治报告》,邓小平作了《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周恩来作了《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的报告》。会上,朱德、陈云、董必武等作了重要发言。</h3> <h3>自中共九大起,中共党代会均在人民大会堂举行。</h3> <h3>中共九大(1969年)</h3><h3>召开情况</h3><h3>1969年4月1日至24日在北京召开。出席代表1512人,当时全国共有党员约2200万人。</h3><h3>主要内容</h3><h3>通过《中国共产党章程》等议案。</h3><h3><br></h3><h3>1969年4月1至24日,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出席代表1512人,代表全国2200万名党员。毛泽东主持大会开幕式并致开幕词。会议讨论并通过了林彪代表党中央作的政治报告和《中国共产党章程》。其中党章把林彪作为“毛泽东同志的亲密战友和接班人”写入总纲。大会还选举了中央委员会。中国共产党九届一中全会1969年4月28日在北京举行。毛泽东主持会议并讲话。全会选举了新的中央领导机构。</h3> <h3>中共十大(1973年)</h3><h3>召开情况</h3><h3>1973年8月24日至28日在北京举行。出席大会的代表共1249人,当时全国有党员约2800万名。</h3><h3>主要内容</h3><h3>通过《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国共产党章程》等议案。</h3><h3><br></h3><h3>主席:毛泽东</h3><h3>副主席:周恩来、王洪文、康生、叶剑英、李德生</h3><h3>秘书长:张春桥</h3> <h3>中共十一大(1977年)</h3><h3>召开情况</h3><h3>1977年8月12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出席代表1510人,代表全国3500多万名党员。</h3><h3>重要内容</h3><h3>通过《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中国共产党章程》等议案。</h3><h3>历史意义</h3><h3>宣告“文化大革命”结束,重申在20世纪内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本任务。</h3><h3><br></h3><h3>华国锋代表中央向大会作了政治报告,主要内容是:第一,总结了同江青反革命集团的斗争,批判了他们炮制的“老干部是‘民主派’,‘民主派’就是走资派”的反动公式,揭发了他们篡党夺权、策动反革命武装叛乱的阴谋,宣告“文化大革命”以粉碎“四人帮”为标志而结束。第二,继续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认为“第一次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胜利结束,决不是阶级斗争的结束,决不是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结束”。 因此,今后依然要以两个阶级、 两条道路斗争为纲。第三,重申在本世纪内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新时期党的根本任务。为此,报告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的8项主要任务,要求党中央抓纲治国的战略决策在本年内初见成效,3年内大见成效。</h3><h3>叶剑英代表中央向大会作了《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从8个方面做了说明。报告强调我们党只有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才能保持无产阶级先锋队的性质;指出党章写进了“在本世纪内,党要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把我国建设成为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的内容的重要意义。</h3><h3>大会经过分组讨论,通过了政治报告、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和《中国共产党章程》。代表们以无记名投票方式选举了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其中中央委员201人,候补委员132人。</h3><h3>会议闭幕</h3><h3>邓小平</h3><h3>邓小平为大会致闭幕词,强调一定要恢复和发扬毛泽东主席为党树立的群众路线的优良传统和作风,谦虚谨慎、戒骄戒躁、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民主集中制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在全党、全军、全国努力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h3> <h3>中共十二大(1982年)</h3><h3>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命题</h3><h3>召开情况</h3><h3>1982年9月1日至11日在北京举行。大会正式代表1545人,候补代表145人,代表全国3900多万名党员。</h3><h3>重要内容</h3><h3>邓小平致开幕词; 通过《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报告; 通过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章程》。</h3><h3>历史意义</h3><h3>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大命题和“小康”战略目标。改革开放由此全面展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出现新的局面。</h3><div><br></div><h3>邓小平主持了大会开幕式,并致开幕词。他高度地评价了这次大会的历史地位,认为这次大会将是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最重要的一次会议,他还总结了我国建国以来的历史经验,正式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新命题。</h3><h3>胡耀邦代表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了《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报告。</h3> <h3>中共十三大(1987年)</h3><h3>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h3><h3>召开情况</h3><h3>1987年10月25日至11月1日在北京举行。大会正式代表1936人,特邀代表61人,代表全国4600多万党员。</h3><h3>重要内容</h3><h3>坚持和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加快和深化改革,进一步确定经济建设、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大政方针,确定在改革开放中加强党的建设的基本方针。</h3><h3>历史意义</h3><h3>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明确概括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确定了“三步走”发展战略。</h3><h3><br></h3><h3>赵紫阳向大会作了《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工作报告。</h3><h3>大会还首次采用差额选举的方式选出了由175名中央委员和110名候补中央委员组成的第十三届中央委员会;选举出了由200人组成的中顾委和69人组成的中纪委。</h3> <h3>中共十四大(1992年)</h3><h3>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h3><h3>召开情况</h3><h3>1992年10月12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出席大会的正式代表1989人,特邀代表46人,代表全国5100多万名党员。</h3><h3>重要内容</h3><h3>对加快经济发展作出战略部署; 明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确立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h3><h3>历史意义</h3><h3>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写入党章; 标志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h3><h3><br></h3><h3>李鹏同志主持大会开幕式。</h3><h3>江泽民同志代表第十三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了题为《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的报告。</h3><h3>总书记</h3><h3>江泽民 (1992年10月19日选出)[3]</h3><h3>中央政治局常委</h3><h3>江泽民、李鹏、乔石、李瑞环、朱镕基、刘华清、胡锦涛[3]</h3><h3>中央政治局委员</h3><h3>(按姓氏笔划为序):</h3><h3>丁关根、田纪云、朱镕基、乔石、刘华清、江泽民、李鹏、李岚清、李铁映、李瑞环、杨白冰、吴邦国、邹家华、胡锦涛、姜春云、钱其琛、尉健行、谢非、谭绍文(1992年10月19日选出)</h3><h3>黄菊(1994年9月28日增选)</h3><h3>陈希同(撤销)[3]</h3><h3>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h3><h3>(按得票多少为序)</h3><h3>温家宝、王汉斌(1992年10月19日选出)</h3><h3>中央书记处书记</h3><h3>胡锦涛、丁关根、尉健行、温家宝、任建新(1992年10月19日产生)</h3><h3>吴邦国、姜春云(1994年9月28日增补产生)[3]</h3> <h3>中共十五大(1997年)</h3><h3>将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h3><h3>召开情况</h3><h3>1997年9月12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大会正式代表2048人,特邀代表60人,代表全国5800多万名党员。</h3><h3>重要内容</h3><h3>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和公有制实现形式,以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等重大问题作出新的阐述; 提出了新的“三步走”发展战略; 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h3><h3>历史意义</h3><h3>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进一步阐明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特征和基本要求。</h3><h3><br></h3><h3>李鹏同志主持了大会开幕式。江泽民同志代表第十四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了题为《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的报告。</h3> <h3>中共十六大(2002年)</h3><h3>确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h3><h3>召开情况</h3><h3>2002年11月8日至14日在北京举行。出席大会的正式代表2114人,特邀代表40人,代表全国6600多万党员。</h3><h3>重要内容</h3><h3>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具体目标; 确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h3><h3>历史意义</h3><h3>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制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纲领。</h3><h3><br></h3><h3>李鹏同志主持了大会开幕式。</h3><h3>江泽民同志代表第十五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了题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报告。</h3> <h3>中共十七大(2007年)</h3><h3>提出并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h3><h3>召开情况</h3><h3>2007年10月15日至21日在北京举行。大会正式代表2213人,特邀代表57人,代表全国7300多万党员。</h3><h3>重要内容</h3><h3>对举什么旗、走什么路这一根本问题作出明确回答; 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作出全面部署,提出更高要求; 将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h3><h3>历史意义</h3><h3>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提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从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为夺取全面小康社会新胜利、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提供了根本保证。</h3><div><br></div><h3>中央政治局委员</h3><h3>(按姓氏笔画为序)</h3><h3>习近平王刚王乐泉王兆国王岐山回良玉(回族)刘淇刘云山刘延东(女)李长春李克强李源潮吴邦国汪洋张高丽张德江周永康胡锦涛俞正声贺国强贾庆林徐才厚郭伯雄温家宝薄熙来(已于2012年10月终止资格)</h3><h3>常务委员会委员</h3><h3>胡锦涛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李长春习近平李克强贺国强周永康</h3><h3>中央委员会总书记</h3><h3>胡锦涛</h3><h3>中央书记处书记</h3><h3>习近平刘云山李源潮何勇令计划王沪宁</h3><h3>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副主席、委员</h3><h3>主席胡锦涛</h3><h3>副主席郭伯雄徐才厚</h3><h3>委员梁光烈陈炳德李继耐廖锡龙常万全靖志远吴胜利许其亮</h3><h3>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h3><h3>书记贺国强</h3><h3>副书记 何勇张惠新马馼(女)孙忠同干以胜张毅黄树贤李玉赋(按姓氏笔画为序)</h3><h3>常务委员会委员(按姓氏笔画为序)</h3><h3>干以胜 马馼(女)王伟令狐安孙忠同杜学芳(女)李玉赋吴玉良吴毓萍(女)邱学强何勇张军张毅张纪南张惠新屈万祥贺国强 黄树贤蔡继华[1]</h3> <h3>中共十八大(2012年)</h3><h3>把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h3><h3>召开情况</h3><h3>2012年11月8日至14日在北京举行。大会正式代表2268人,特邀代表57人,代表着全国8200多万党</h3><h3>重要内容</h3><h3>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深入阐述;确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 对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提出了明确要求; 确定科学发展观为党的指导思想。</h3><h3>历史意义</h3><h3>开启了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进军,开启了共创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更加幸福美好未来的崭新征程。</h3><h3><br></h3><h3>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强调,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是我们毫不动摇的行动纲领。</h3> <h3>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简称中共十九大,于2017年10月18日上午9:00在人民大会堂举行。[1]习近平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了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报告。 这次大会的主题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党的十九大,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承担着谋划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深入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事关党和国家事业继往开来,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途命运,事关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 2017年10月24日,大会在选举产生新一届中央委员会和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通过关于十八届中央委员会报告的决议、关于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工作报告的决议、关于《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的决议后,在人民大会堂胜利闭幕。</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