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李家山已经足够有名气了。</h3><h3>1989年10月,它被著名画家吴冠中发现,那古朴宁静、卓尔不群的姿态,就已经煌煌然出现在世人面前。</h3><h3>但是当我们顺指示牌前行在只有一车宽的山路上,却被迎面而来的对头车硬逼着在狭窄弯曲的山路上倒车回去,我不禁有点惶惑,这是去那个名扬中外的李家山的路么?</h3><h3>可这的确是,这弯曲不平的盘山小路,就是通往李家山的路。</h3><h3>虽然路上有点小波折,但第一眼看到李家山,还是直接惊艳了。</h3><h3>这里,不能不引用吴冠中先生那句非常有名的话:古村相对封闭,像与世隔绝的桃花源;这样的村庄,这样的房子,走遍全世界都难再找到!</h3> <h3>出碛口古镇,沿黄河岸边向南五公里左转,李家山就像一位隐者,隐于黄土高原的深处。</h3><h3>车进村口,停在一简陋的停车场,其实还是下面一户人家的屋顶。这个位置可以看到村庄的全景。一眼望去,一条山沟的两面山坡上,很古老很讲究的窑洞层层叠叠,错落有致,有一种与自然融合一起的和谐之美,让我们惊叹不已。</h3> <h3>村口有三五成群的人,胸前大多挂着一个导游证,这是本地的村民,为外地游客提供讲解服务。我们一下车,就有一位大姐满面笑容向我们走来,要做我们的导游,但是她的乡音有点重,虽然很喜欢陕北的味道,但是听不懂也就丧失了导游的意义了。我们提出来,她立马说她的闺女也是导游,普通话说的好。看我们同意了,大姐立马打电话叫来了闺女,一个微胖的大眼睛姑娘。</h3><h3>娘俩都很热情,带着我们没走几步路,午饭也就定在她们家了。</h3> <h3>这是她们家,吃饭、住宿都可以。而且窗户上有非常精巧的木质雕花,也是有百年历史的老房子,保存很完好。</h3> <h3>其实我们一进村,已经看到有个老汉在远处的房顶上唱歌。几乎同时,兰因就把他认定为要请的模特了。在游览古村经过老汉身边时,顺带就給这老汉商量好午饭后带我们拍照。</h3><h3>老汉今年七十多了,精神矍铄,我感觉在村里山路上根本跟不上他的步行速度。很惭愧,竟没有去记老汉的姓名,几次想好好看看他导游证上的名字没有看清,继而作罢。</h3><div>老汉已经习惯了为游客们做模特,装扮也是我们习惯上认定的陕北汉子的服装,头上的羊肚子手巾、身上的羊皮坎肩、手里的老烟袋锅锅,无一不是典型的黄土高原味。他娴熟的走在村里小路上,比我们更知道怎么摆pose。</div><div>没觉得有什么出彩,只是觉得这样存续了数百年的古老村庄,需要一个这样的老汉,在一个代代相传的空间里走过。</div><h3>只是当应我们的请求,唱起了信天游,在冬天失去色彩的灰黄的塬茆沟梁的背景里,那一首原汁原味的《泪蛋蛋抛在沙蒿蒿林》,才真正打中了你的泪点。</h3> <h3>陕北民歌,这广袤的黄土高原上最令人心醉的声音,它高亢、苍凉、悠远,有着直透心灵的力量。岁月流逝,朝代更迭,最新鲜的故事都变老了,只有民歌依旧在连绵不绝的深沟险壑间传唱。它与陕北的山水、陕北的土地、陕北的人一起生来一起长。</h3><h3>在李家山这个古老的村庄里,在黄土高原的怀抱中,听老汉沙哑的声音在空旷的塬上肆意地吼起来,才真切感觉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互相映衬、互相成全。</h3> <h3>在东财主家的场院上,有一位卖当地酸枣子、小杂粮等土特产的妇女,看我们带着相机,极力向我们推荐她家的老汉,说和刚才的那老汉一样,也能当模特,还可以晒玉米、担水、烧火等,让我们照顾一下生意拍一下嘛,人来得少嘛。这热情架不住啊,我们又跟她女儿去了她们家。</h3><h3>原来后山那座贴对联的窑洞就是她们家。</h3><h3>从东财主院东边又上了石道,走过后山一条小路,来到这座院。也是一拉溜很气派的水磨砖对缝砌筑,砖拱顶窑洞,就是院子因为地形的原因稍显狭长。家里人很热情,老汉早已收掇好了,言语不多只是笑。看我们来了,便一样样表演起来给我们看,是的,表演!</h3><h3>没有学过表演但却是真正的演员,在生活里真实地扮演着自已。</h3><h3>先是抽烟袋,而后拣晒玉米,而后挑担,而后烧火。</h3><h3>他不用我们指挥,自已挑着担子从门里走出去,又从门外走进来。换了水桶后从西边的墙边走过来,又朝东边的小路走过去。最后在灶间升了一把火,脸上也如释重负轻松下来。 </h3> <h3>导游带我们进李家山时,曾对我们说,李家山其实原来叫做陈家湾,后因李氏家族逐渐强大改为现在的名字。李家山有两家大财主:东财主和西财主,当年都在碛口有大买卖。西财主院在我们停车地方的下方。东财主院就是东边山坡上的这栋两层的窑院。
东财主院,算是李家山具代表性的院落了,我们从院子前设的小门里走到院内,看到的是一个已经破旧衰败的景象,前廊里乱物杂堆着,有一栋新屋正在建设之中。看来旧的东西再珍贵,想要恢复原样也是很难,索性不如重新上马一座新楼了。从上一层下到东财主院的大门,从大门的墀头砖雕上深刻体会当年的繁华景象,“麒麟送子”、“蕉荫读书”等等,导游给我们指点着那些极为精美的砖雕、木雕,一些已经毁坏的,除了自然损毁,无一例外是在那个“破四旧”的年代里消失了。还有门槛也极为讲究,门垛做成错叠的书本,寓意门里子孙要多读书,知义明理。<br></h3> <h3>李家山村内的的交通由众多“石道”组成,每一块石板与石板之间有竖放的石条,起防滑的作用,即使是70度的斜坡也不用担心滑下来。据说当时李家山村是由饲养运货的骆驼起家,这样的路面设计牲口走起来不至于滑蹄。</h3><h3>同时,石道也成了室内外、院内外以及各院落之间的联系纽带。这些纽带在布局上设计的非常巧妙,纵横交叉,有非常强烈的形式美感。我们一进村感觉惊艳,其实就是被这些小路的形式给震撼了。</h3><h3>走在这样的小路上,就是走进一段历史,一种过往,走进李家山一代代传承的繁荣与沧桑。</h3> <h3>从东财主院的西墙处往西看,吴冠中先生曾写生过的窑洞就在眼前。他当年住过的窑洞四合院就在对面的山坡上。</h3><h3>“吴冠中住处”、“吴冠中采风路居”、“此室吴冠中住过”,他留下过足迹的地方已经成为了一个标签,引前人引后者络绎不绝寻幽探胜。</h3><h3>但,怎样去体会吴冠中先生当年的心情?怎样去探究老先生当年的心境?</h3><h3>也许,正如老先生自述集的书名——《永无坦途》。</h3> <h3>李家山,经过了几个世纪的风风雨雨,到现在依然保有了它的古朴、宁静,依然拥有着本真的样子,这是一件幸事,无论是过去还是将来。</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