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瓯北苑凿字岩石刻(国家级文保单位)

周九林

<h3>北苑凿字岩石刻,也称北苑茶事石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福建省建瓯市东峰镇裴桥村焙前自然村林垅山麓一块岩石之上。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唯一一块御贡茶事石刻,是研究宋代中国茶事史极为珍贵的实物资料。</h3><h3>不少人有听说过,具体点在那里?怎么走?就不是那么清楚。</h3><h3> 今天,我在去过此处兄弟等人陪同下,踏上参观之路</h3> <h3>无论你从何处到建瓯后,想看凿字岩;都要走上一段204省道。</h3><h3>“铜场”这个地名一定要记住。</h3><h3>我们是从建瓯上行(以建溪河水流向为准)、沿204省道,看到铜场地名标志牌后,右转过桥后左转径直驶入裴桥村焙前自然村。</h3><h3>若是下行,可能有2种走法?其一,沿204省道、不经过东风镇大桥,下行至铜场入口处拐入。其二,过东风大桥、下行直达。</h3> <h3>204省道,在铜场地名石碑处、恰好构成一个“T”字型。</h3> <h3>敲黑板,重要事情说三遍:百度地图搜索定位,铜场、铜场,还是铜场。</h3> <h3>过铜场后,约摸二十分钟车程、抵达焙前自然村。</h3><h3>大树后,是一个小小庙屋。庙之门前,有一大块空坪,可停各种车辆。车辆无路驶入深山。需由此徒步上山,约二十分钟左右。</h3> <h3>过电杆右转,即可徒步上山。</h3> <h3>由此步入凿字岩。</h3><h3>这一段是水泥硬化路面,好走。</h3> <h3>这里是硬化路面,和简易小路分界处。</h3><h3>土路上铺碎石,同样能走。</h3> <h3>岔路口,出现标志牌。</h3> <h3>沿途不时有岔路出现,也都有标志牌指向。</h3> <h3>导游之一,觉得石壁好看,举机就拍。</h3> <h3>又是一处岔路口。左边,还立有一石碑。</h3> <h3>看文字,似乎是‘北苑御泉亭记’?</h3><h3>当时,为赶路、无暇细看,拍照后往前赶。</h3><h3>及至有空,读碑文、方知:早采者为茶,晚采者为茗。</h3><h3>碑文中提到明喻政《茶集》载……引起了我的注意,上网一查、还真有此书,顺便下载碑文中有提到的文章,详见下面几张图。</h3> <h3>《茶集》一书封面。</h3> <h3>呵呵,还是古装本。</h3> <h3>看到没有?目录4、有论茶——北苑御泉亭记。</h3> <h3>亭记,正文开始。</h3> <h3>亭记,一文至此结束。</h3> <h3>开始上坡。</h3> <h3>昨夜下雨,道路变的有些泥泞!</h3> <h3>茶山春早!</h3> <h3>前面出现桔子?还是桔(音右)?</h3> <h3>路上,时不时会出现‘国宝摩崖石刻&gt;’的字符,方便人们前行。</h3> <h3>一路上,导游不停地和我谈茶……这儿的土壤跟别处,有很大不同!</h3><h3>你瞧,对面茶山裸露出来的土,不完全是粘性土?它含有碎石、细纱等……</h3> <h3>指示牌提示,上走。</h3><h3>导游,让我想一想,印象中、上下两条路均可到达。</h3> <h3>早春上茶山,寒冷且寂寞。</h3><h3>突然,对面山上,几只散养的鸡、引起我拍照兴趣,不知下图中,你发现没有?</h3> <h3>柴鸡?土鸡?到底有没有?!</h3> <h3>看到此标志,凿字岩己不远了。看到前方,不远处的亭顶吗?</h3> <h3>走到此处,我在考虑从何上去?导游告诉我,再住前走,有阶梯上去。</h3> <h3>果然,前面不远处、有一台阶上去。</h3> <h3>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两座石碑。</h3> <h3>下面是碑文:</h3><h3><br></h3><h3>‘’庆历八年(公元1048年)转运使柯适公北苑贡茶事题记迄今逾948年风雨沧桑。一九九六年,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林屋晴三君捐资建亭,以保石刻永固”</h3> <h3>勒石的时间是北宋仁宗庆历八年(公元1048年)农历二月初一,作者是时任福建转运使、在北苑监制贡茶的柯适,这与宋代志书《建安志》所述相符,即“太平兴国二年,始置龙焙,造龙凤茶,漕臣柯适为之记。”这么大的石头绝不会是从别处飞来,它证明在中国茶史上辉煌无比的北苑就在这里。山下的河(东溪)对面就有一座山名为凤山,即古代的凤凰山。这块碣石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茶史信息:一是北苑龙凤茶的首创时间,就是北宋熊蕃在《宣和北苑贡茶录》中所说的:“太平兴国初,特置龙凤模,遣使即北苑造团茶,以别庶饮,龙凤茶盖始于此。”二是北苑御焙的范围,有东西南北的四至地名。三是修贡官员的驻地和建筑情况。1995年1月和11月,福建省博物馆考古队两次在林垅山脚下进行考古发掘,果然找到了北宋监管制茶的官署遗址、龙井等。北苑御焙遗址已经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h3> <h3>岩面高3米、长4米、宽2.5米,楷书8行直下,每行10字;每字纵30厘米、横20厘米,字形椭圆,外紧内疏,颇似麻姑坛碑。</h3> <h3>石刻全文展现为:"建州东凤皇山厥植宜茶惟北苑太平兴国初始为御焙岁贡龙凤上柬东宫西幽湖南新会北溪属三十二焙有署暨亭榭中曰荼堂后坎泉廿宗之曰御泉前引二泉回龙凤池庆历戊子仲春柯适记。”古文一般不标点,有人为方便,标点如下:</h3><h3><br></h3><h3>碑文80字:建州东,凤凰山,厥植宜茶。惟北苑,太平兴国初,始为御焙,岁贡龙凤上。东东宫,西幽湖,南新会,北溪,属三十二焙。有署暨亭榭,中曰御茶堂。后坎泉甘,宗之曰御泉。前引二泉,曰龙凤池。庆历戊子仲春朔柯适记。</h3> <h3>“导游”在凿字岩前留影。</h3> <h3>凿字岩,让我回头、再望你一眼! </h3> <h3>走走几步,忍不住回头、又看它一眼……</h3><h3>知道它,是三十多年前的事?当时报纸、电台曾有过报道。</h3><h3>被评上国家级文保单位,是近年来的事。建瓯有三个全国重点文保单位,分别是东岳庙、孔庙和凿字岩。前二个、己参观过(有美篇介绍);独缺后者。</h3><h3><a class="link" href="https://www.meipian.cn/19u898gf?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nbsp;福建建瓯东岳庙掠影(国家级文保单位)</a><br></h3><h3><br></h3><h3><a class="link" href="https://www.meipian.cn/19fz0e8w?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nbsp;全国重点文保单位--福建建瓯文庙掠影</a><br></h3><h3><br></h3><h3>近年来,春节回建欧、问起凿字岩,都说不太清楚、具体位置。</h3><h3>今年春节初一在建瓯,兄弟主动谈起“茶场、石头刻字”的事;我立即调出凿字岩照片,请他确认……</h3><h3>就是它,去年夏天、一个偶然机会,我来到这里游玩。听过兄弟肯定的描述,事不宜迟、当即决定,初二进山…… </h3> <h3>一想到,多年来、对它的思念,忍不住回过头来、再望它一眼!</h3><h3>只是一块石头?</h3><h3>一块刻字的石头?</h3><h3>一块年代久远的刻字石头!</h3><h3>全中国,不,全世界</h3><h3>就这儿有一块,</h3><h3>独一无二、天下无双! </h3> <h3>来一次、不容易,多拍几张、留作记忆!</h3> <h3>小时候,家里泡茶、和现在大不一样!那时没有随手泡。</h3><h3>在大铁锅里、将水烧开后,取一大(音拨头)、在其中放入一大把茶叶;将开水注入其中,少顷、便是茶水。这一泡,可供全家人、喝2一3天……后来上学、工作,有了随手泡、每当与人喝茶时,时不时、脑中闪过儿时泡茶的情景……</h3> <h3>为使对茶史感兴趣的网友、进一步了解凿字岩的前世今生,特从网上转载一篇相关报道、供大家参考。</h3><h3><br></h3><h3><b>发现北苑——北苑遗址考古调查亲历 </b></h3><h3>2016-12-26 11:27 </h3><h3> 1986年初,建瓯市在1983年的文物普查基础上又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和更为全面的复查,其中北苑凿字岩石刻是复查的重点。建瓯“北苑茶园”在历史上享有很高声誉。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说:“今建州东凤凰山士人相传谓之北苑,言江南尝置官司领之,谓之北苑贡茶,予因读李后主文集有《北苑诗》及《文苑纪》,知北苑乃江南禁苑,在金陵非建安也。”沈公此说使得千年北苑成为谜团而难以寻觅。</h3><h3> 北苑凿字岩纪事石刻,发现于1983年。石刻地处偏僻,加之字迹模糊,表面长满绿苔,因而很少有人见过它的真面目。少数因上山劳作而见过石刻的当地农民,也无法了解石刻文字内容所包含的文物价值。许多年来当地农民都把石刻称为“凿宇岩。” </h3><h3> 1986年初夏,我与福建省博物院林忠干先生专程前往凿字岩调查,希望能取得一些收获。我们从县城出发,沿建溪北岸公路蜿蜒向东,约半小时车程即到东峰镇,随即由镇文化站吴金泉带路前往凿字岩。</h3><h3> 凿字岩石刻,位于东峰镇裴桥村焙前自然村的名为“林垅”的小山坡上。我们一行乘“柴三机”由山东峰镇出发,约半小时路程来到焙前自然村,进村后,隔河相望,才知道我们刚才绕了一个大弯,从东河(松溪)北岸通过东峰大桥后又折回头到达此地。林垅正好与松溪北岸闻名遐迩的凤凰山遥遥相望。我们从焙前村步行向南,沿着蜿蜒的山间小道翻越两座小山坡,约二十分钟后到达目的地。</h3><h3> 凿字岩石刻位于山谷之中,为茅草所遮蔽,高约4米,宽3米,面向西北,是一块孤立的岩石,石质很坚硬,富含石英晶粒。在阳光的折射下见岩石上一尺见方的繁体汉字,字体刚劲有力,颇具名家风范。</h3><h3> 岩石表面遍布青苔泥垢,大部分凹面凿字被封填成平面,无法认,我们遂决定定作一番清理。由于附近没有人家,没有水源也没带工具,我们只能用折断的茅草在岩石上慢慢擦拭。因岩高难以攀登,我们只能叠成人梯轮流操作,每人每次坚持几分钟,两三个小时下来,只清理出十几个汉字。天气炎热,大家汗流浃背,加上山蚊叮咬,袒露的上身更是奇痒难熬。经过近5个小时的清理,岩面上大部分文字已能辨认,个别因岩石风化难以辨清者,我们联系上下文反复推敲,终于把文字认定下来。石刻的凿刻年代,当时尚未能确定。我们想用宣纸进行拓片,回去后再作推敲,但终因岩石表面粗糙而未能完成。到了傍晚时分,夕阳西下,我们吃了些干粮,踏上归途。经过此次调查,我已确信,此地应该就是当年的北苑遗址。但基于考古工作的实证性和科学性,此时尚未发现有力证据,我们并未声张,只是默默地做着我们应该做的事情。此后的几年,我曾数十次前往凿字岩,采集大量陶、瓷器标本,同时查阅大量文献进行印证,据此撰写了《宋代北苑贡茶事初探》一文,发表于《福建文博》1990年第二期。文章发表后,北苑遗址开始受到国内外文博、考古和茶艺届的广泛关注。<b>北苑御焙遗址院落与龙凤池考古挖掘现场</b>1992年秋天,中国新闻社福建分社摄制组到建瓯拍摄凿字岩石刻,我与徐冰(博物馆干部)陪同前往,并邀东峰文化站吴金泉同行。由于拍摄镜头对石刻文字的清晰度要求很高,我们再次对石刻进行了清理。当时摄制组有一只小型铝合金楼梯,因此清理工作比较顺当。在我门清理石刻右上角顶部泥垢时,隐约冒出一个繁体"历”字来。此时我仿佛一股凉气直冲头顶,心想:这个"历”应该是石刻年款符号,"历”字之上若再出现一个"万”字,那就是明末“万历”年款了。史料记载,北苑鼎盛于两宋而衰败于元,至明代末年,早已是“林花谢了春红。”后人题记,一般属游客即兴舞墨,实难作为考证依据。但是,当吴金泉将"历"字上方的泥垢剔除后,出现在眼前的并不是"万”字,而恰是一个繁体的"庆"字,而且字迹清晰。至此,石刻全文展现为:"建州东凤皇山厥植宜茶惟北苑太平兴国初始为御焙岁贡龙凤上柬东宫西幽湖南新会北溪属三十二焙有署暨亭榭中曰荼堂后坎泉廿宗之曰御泉前引二泉回龙凤池庆历戊子仲春柯适记。”读罢石刻,我激动地叫了一声:“好啊!北苑在此无疑也!。”“庆历”与“万历”虽一字之差,然而在这里,却是一字定乾坤啊。此后不久,我又撰写了《宋代北苑贡茶事考》一文发表于《东南文化》。1993年冬,东峰吴金泉来馆报告说,焙前村农民在“林垅”山脚下挖出一口古井,并准备用井水当矿泉水卖。我意识到古井可能与北苑有关,当即与徐冰赶往焙前村。当我们到达现场时,发现农民早已把井掘开,同时在古井四周还挖出了许多古代陶制水管(古代排水系统)、瓦当和古代建筑用砖、石构件等。为避免文物遭受更大损失,我迅即对被挖出的遗存进行清理,并绘图拍照,同时说服当地农民配合文化站把古井用木栅栏保护起来,随即将情况上报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经后来考古发掘证实,此井正是石刻题记所称之“御泉”。1994年10月,日本京都茶道资料馆课长赤昭多佳女士来瓯赴北苑考察,在石刻前细读清理后的茶事记文,激动万分的对我说,她太幸运了,终于在中国建瓯看到了日本茶道的发祥地,并表示一定要把这消息尽快转告在日本的同仁,请他们也来参观考察。赤昭女士回国后,1995年元月,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次长林屋晴三先生(考古出身)和日本千叶大学文学部教授王崧兴一行来建瓯考察。林屋先生对了石刻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在石刻现场他连声赞叹道:“这是国宝,是重大的历史性发现! ”当我向他介绍道,石刻长年暴露野外,遭雨水冲刷,风化严重,若不尽快建亭保护,终将毁于一旦时,林屋晴三先生当即答应由他个人捐资200万日元建亭保护石刻。 在林屋先生的关心支持下,我一手操办了建亭事宜,精心组织设计施工,经过半年多时同努力,一座坚实、古朴,仿宋样式的保护亭于1996年10月落成。落成典礼上,渡海而来的林屋晴三、赤昭多佳等五位日本客人为保护亭剪彩。为表彰林屋先生的可贵精神,我们在新建的保护亭旁,由我执笔专门为他书碑留名:“庆历八年(公元1048年)转运使柯适公北苑贡茶事题记迄今逾948年风雨沧桑。一九九六年,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林屋晴三君捐资建亭,以保石刻永固”。经我们努力申报,1996年,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凿字岩石刻公布为福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h3><h3><b>北苑遗址考古挖掘出的建筑基址</b></h3><h3><b></b>在建造北苑保护亭的同时,由国家文物局批准,福建省考古队两度在石刻附近进行考古发掘,两期挖掘共揭露面积646平方米,其中有凿字岩石所记的“龙井”1处,北苑建筑遗址8处;道路发现6条;水沟发现9条,水池发现6座;焙灶发现4座;灰坑发现6座,还有用砖石构成的墙基、台基、档土基院落、道路、水沟和陶水管等大量遗迹。从出土的大量陶研盆、瓷碗、盏、罐、钵、盘、洗、执壶、筒瓦、瓦当、滴水、砖雕、脊兽等可以认定,我国宋代声名远播的北苑茶园确属此地无疑。</h3><h3>2006年,考古发掘证实的北苑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保护单位。据考古钻探估计,北苑遗址在凿字岩一带的遗存约为两万平方米,而经发掘已掌握考古资料的仅为600平方米。也就是说,北苑遗存的较为全面情况,我们并未掌握。更为遗憾的是,有些很重要的遗存,正逐年遭受当地农民的各种耕作破坏,这实在是一件很遗憾的事。 </h3><h3>北苑贡茶,是我国宋代盛极一时的宫廷特供茶。“北苑”一词,在宋代史籍中屡见不鲜。《宋史•食货志》载:“建宁腊茶,北苑为第一。其最佳为社前,次曰火前,所以供玉食。”宋徽宗《大观茶论》云:“本朝之兴,岁修建溪之贡,龙团凤饼,名冠天下。”周绛《北苑总录》说:“天下之茶建为最,建之北苑又为最。”宋子安《试茶录总录焙茶》曰:“北苑及其附近,公私茶焙,多至一千三百三十三所,其中三十二所为官焙。”宋姚宽《西溪丛语》说:“建州龙焙面被,谓之北苑。”宋代欧阳修赋诗:“建安三千五百里,京师三月尝新茶。新香嫩色如始造,不似来运从天涯。”范仲淹曾以:“长安酒价减十万,成都药市无光辉”来反衬北苑贡茶的价值。北苑贡茶的影响之大,身价之高,由此可见一斑。宋代是北苑贡荼发展的鼎盛时期,所产“龙凤团饼”声名卓著,其中又以北宋漕臣丁谓、蔡襄监制的为最佳。蔡襄的《茶录•味》说:“茶味主甘,惟北苑凤凰山连属诸焙产味佳”。苏东坡曾写下“独携天下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的诗句赞誉北苑贡茶。 </h3><h3>《喧杂录》记北苑选茶史云:“五代之末,建属南唐,发率县民造薬北苑,初造研膏,继造腊面,即又造其佳者曰京铤。宋太平兴国初,北苑始选龙凤茶,又一种茶聚生石崖,枝叶无茂。至道初,有诏造之,别号白乳,盖自龙凤与京(铤),石(石乳)等种出,而腊面降为下矣。至庆历中,小龙团出,而龙凤遂为次矣。元丰中有密云龙,又加小龙团上。绍圣间改为瑞云翔龙。大观初尚三色细芽,而瑞云翔龙又居卞矣。宣和间有龙团胜雪,茶之妙至此而极。”随着北苑贡茶的发展,茶具制瓷业亦得兴起。与北苑相辉映的是宋代建州瓯宁县水吉镇池中村的“建盏”。与此同时,逐渐形成一种斗茶风气。这种斗茶之风,后来演变成地方风俗,这种地方风俗又因得到官府乃至朝廷的推崇而影响巨大。文献记载,到了南宋绍兴年间,北苑茶园开始出现不景气的迹象,至元、明两代,更是"悉去唐宋制造法,士大夫亦不以此为珍异”,从此北苑之名渐衰。新中国建立以后,北苑茶园开始恢复生产,并开辟了大面积的新茶园,生产出优质水仙、乌龙、茉莉、花茶、红碎茶等畅销国内外。近年来,随着文物考古部门对北苑遗址的挖掘整理,建瓯市有关部了也开展了对北苑传统茶技和茶艺的一些研究,旨在重塑“北苑茶园”这块金字招牌,以此推动地方经济的全面发展。当年的北苑贡茶,在其种植、管理、加工、包装、销售等方面都有着许多为今人所不能知晓的“绝招”有待人们去做"卧薪尝胆”般的艰苦探索和研究,作为一位发现北苑遗址的见证老人,殷切希望这种探索获得更多成功。文 | 张家 (原建瓯博物馆馆长 、 考古研究员)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h3><h3><br></h3><h3>早就想出此美篇,真动手写起来、有些后悔?</h3><h3>想告诉网友什么?自己大年初二、跑到大山深处、看一块刻字大石头?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