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正月初八我随着爸爸妈妈一起来到老家长临河老街游览。</h3> <h3>今天阴天,在室外行走还是感觉有点阴冷,所以我穿上了厚厚的衣服才觉得有了一丝暖意。</h3> <h3>步行二十分钟我们来到老街。老街是新设的旅游景点,在以前也是老的街道,现在都翻新改建了,统一的徽派建筑,很美。</h3> <h3>进入老街没多远,我来到了吴氏旧居的门口。仔细观看门口外墙上悬挂的照片,我才知道旧居的主人是谁,原来是吴邦国委员长的父亲——测绘将军吴忠性。</h3> <h3>和我爷爷老家一样,一进门就是堂屋,就是现在的客厅。墙面正中悬挂着一副中堂画,两侧书写有:耕读传家久,读书济世长的对联,繁写的字体。我还是问爸爸才知道是这几个字的。</h3> <h3>堂屋不大,西侧是委员长母亲的卧室。里面摆放着老式的床与家具,感觉时间凝结在上个世纪的某一天。</h3> <h3>一间不大的农具室,摆放着不多的农具。猜猜我身后的农具叫什么?又是做什么用的?爸爸早就告诉了我的答案:风车和水车。在没有机械的社会里,农村还是主要依靠大自然的力量去生产和发展的。</h3> <h3>来到庭院,映入眼帘的是一株腊梅和一株桑树。此刻的腊梅花早已盛开,满园幽香,不由想起梅花香自苦寒来的诗句来。</h3> <h3>后面的小楼是后来新建的现在作为旧居的资料室,里面保存着一些贵重资料和书籍。</h3> <h3>旧居不大,很快我们就参观完了。走出大门时我看着委员长父母的照片深深思索,前辈们生活的年代远没有我们现在的时代先进和发达,可为什么能有如此优秀的后人去继承发扬?我想答案应该就在那幅中堂的对联里吧。</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