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汶川5.12特大地震,映秀镇漩口中学遗址

洮水之声

<h3>  漩口中学是阿坝州的一所重点中学,原在汶川县漩口镇,因修建紫平铺水库搬迁至映秀镇。总投资6500万元。学校占地33000平方米,有学生1527名,教师133名。大地震造成43名学生、8名教师、2名职工、2名家属遇难,27名学生2名教师严重受伤,其中3人被截肢、12名学生成了孤儿造成21个单亲家庭。 地震发生后,各级党委、政府对该校极为关心,5月16日在成都三所大学复课。在社会各界的努力下,全校师生于2008年7月迁到山西省长冶市过渡。</h3><h3> “5.12汶川地震”中受损严重的有汶川、北川、绵竹等地,汶川受损最为严重的就是映秀镇,其中漩口中学首当其冲,学校所有的教学楼、宿舍楼全部震裂或坍塌损毁。震前5层楼的建筑变成3层,3层楼变成1层,1层的变成一摊废墟。后来将漩口中学定为“地震遗址”,供后人凭吊纪念。</h3> <h3>纪念墙碑文全文: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我国发生了以四川汶川为震中的特大地震。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震级达里氏8级,造成巨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h3><h3> 地震发生后,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迅速展开气壮山河的抗震救灾工作。抗震救灾期间,香港同胞、澳门同胞、台湾同胞以及海外华侨华人踊跃为灾区提供援助,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以各种方式给予宝贵支持。</h3><h3>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中国人民以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团结一致的强大力量、可歌可泣的伟大壮举,夺取了抗震救灾斗争的重大胜利,谱写了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新的壮丽诗篇!</h3> <h3>  雕塑《汶川时间》——汉白玉的钟表盘时间定格在2008年5月12日14:28</h3> <h3> 看到中学坍塌的废墟遗址,令人触目惊心,更令人唏嘘不已的是,在漩口中学的倒塌的废墟里至今还埋着10多名学生。当时经过学生家长们的同意,这些学生的遗体不再在残垣断壁里搜寻,学生们的遗体将和漩口中学地震遗址永存。</h3> <h3> 漩口中学地震遗址——X字裂纹的男女生宿舍楼</h3><h3> 在地动山摇的那一刻,这里也发生了一段段感人肺腑的英雄事迹:教师方杰当时正在综合楼四楼计算机教室给同学们上微机课。瞬间,教室门窗开始左右晃动、扭曲变形。眼看着教室的房梁、门框就要垮塌下来,离生命之门最近的他立即用自己的身躯撑住变形的门框,短短1分钟,全班42名学生中有41人从他的双臂下获得新生,除了一名学生在楼梯过道上遇难外,其余学生全部安全撤离到操场上。而他却被倒下的防盗门以及五楼坍塌的石梁压在了废墟下。方杰老师牺牲时,他才35岁。</h3> <h3>  方杰老师的妻子陈梅也是漩口中学的一名历史老师,在这次灾难中陈梅老师同时失去了丈夫和6岁的儿子。地震中,因为方杰老师,几十位学生幸存下来,而他却失去了生命。陈老师死死的抱着方老师的尸体哭的泣不成声,不愿离去。但看着丈夫用生命救下的学生,她知道自己必须坚强,带着他们冒着危险,忍着伤痛离开这里,步行到达安全的地方,她这么做只为了这些学生可以更好的活下去。方杰老师和陈梅老师可以说他们是共同患难的夫妻,也是一对英雄的夫妻。</h3> <h3>  体育老师王福春,震后第一时间救学生,等组织疏散完学生,他才飞奔到幼儿园,从瓦砾中刨出了女儿的遗体…... 这些让人敬佩、可歌可泣的老师在汶川、在映秀镇、在漩口中学还有很多很多。</h3> <h3>沿着教职工楼继续往里走,再左拐,既是主教学楼的侧面,阶梯教室的入口。首先是一整排由钢架结构撑着结实的楼梯,可是楼梯不再与任何一楼层相连通了,空荡荡的,令人害怕。毕竟与楼梯口相接的楼层瞬间脱落,只留下了这一副“骨架”。楼梯的顶层屹立着一面国旗,就算在地震中也没有倒下过,是给予了人们抗争命运的鼓舞力量。原来的那面旗已经被博物馆收藏保护起来了,这一面国旗是依旧具有象征意义的替代品。</h3> <h3>5层叠塌叠压的阶梯教学楼</h3> <h3>倒塌的楼房无言地诉说着大地震的惨烈</h3> <h3>仍有两名教师和19名学生长眠在废墟下——愿逝者安息!生者坚强!</h3> <h3>现在的映秀小镇,完成了新城的建设。</h3> <h3>祝愿映秀镇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好!</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