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恒的记忆

草莽

<h3>人走楼未空,<br></h3><h3>只是已变众。</h3><h3>问我何去楼?</h3><h3>情深余意浓。</h3><h3>《睹楼思人》</h3><h3><br></h3> <h3>路经此地,贸然进入,几经商量,方得准许,外摄片段,有否印象,先观此段,后叙正文。</h3> <h3>序言</h3><h3>《永远的记忆》是我们凤三小学首届同学群的群名,也是我们对曾经的母校眷恋而得名。值此,我想把这段回忆分享给老师和同学们。由于时间过长,会有时间、人物、事件等方面的差错(异),恳请各位读后予以纠(指)正,我将万分感谢。本文不涉及恶意或不善,若有不当之处万望见谅。因美篇可做更改,所以用此方式制作。</h3> <h3>  当我跨进学校教学楼的门口,熟悉的教室、走廊、厕所、楼梯、进出操场的大门,都一一映入我的眼睛,仿佛一下回到了55年前,凤城三村小学是在1963年动工,64年竣工的一个学校。我们是首届毕业生,其中三个班是从长岭小学,一个班是四联小学转过来的,那时学校是新的,老师是新的,唯一不变是班里的同学还是原来的。操场上坎坷不平,长满了野草。大楼外一排沙滤水龙头,那时还已是时尚的装置了。不管怎样,新的学校当然有全新的教育面貌。</h3><h3> 在我的记忆中,我们学校的教职员工都是年富力强,除了极少部分有经验的老师外,绝大部分都是20岁出头的,刚从师范学校毕业的老师。我们的校长姚秀华;教导主任俞旭华;大队辅导员王顺康;后勤负责人陆新康老师。一班的周老师、高国梁、杨静芳老师,高老师是从印尼回来的归国华侨;二班的是白安生、顾学姜老师 ;三班的陈兆新、裴学堂老师;四班的张兆喜老师。还有年轻的共产党员阎栋志老师,我们的体育老师吴小成、翁建忠、朱英娣老师,我们的美术课老师许新民 ,音乐课的肖月屏老师,地理课的郭老师,自然课的王顺康老师等等,年代已久已记不清他们姓和名。但这些当年风华正茂老师们的脸,一张一张在我的脑海里像过电影似的,还是那样年轻,那样英俊潇洒 ,漂亮和蔼。</h3><h3> 想当年我们的校长和老师们都是多么敬业,多么有担当,多么有那种吃苦耐劳的精神。我们的操场就是靠这些教职员工课余时间一锹一镐,一担一筐,一个轱辘几个人拉,来来回回干出来的。很多的男老师肩膀都红肿脱皮,女老师们那纤细娇嫩手打起了血泡和老茧,但未听说过有叫苦喊屈的。当然也有我们势单力薄同学们的课外劳动也没少做贡献。当时没有任何的额外福利和奖金,靠的就是一种精神,一种爱心,把我们的凤三小学操场修建好了。我还记得有一次姚校长在一次全校大会上讲话。其大概意思是说凤三小学是祖国人民花了14万元(当时的人民币价值)建造起来的,我们在这舒适的学校里读书,要好好学习,用实际行动来报答祖国和人民。她就是用那朴素的语言,激发大家的热情。那次二班表演了个小组唱,白老师编《凤三操场修起来》,至今还印在我们的脑海里。前夕日子我还听到我们班王月琴在吟唱,“凤三同学大家来,大家来,九九梅花开,已开一支梅花,凤三操场修起来,修起来,咿呀咿吇嗨,呀咿呀咿吇嗨……。”</h3><h3> 我们的学校在整个凤城学区(14所小学)发展是比较均衡的。很多方面还走在其他学校的前面。在姚校长的领导下,积极创导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向雷锋学习深入人心。那个年代几乎每个班的中队活动都有上街做义务宣传员内容,争做好人好事者层出不穷,很多人做了好事不留名,积极向上蔚成风气。在智力开发上利用少年宫有利条件,根据同学们的不同爱好,开展各种兴趣小组活动。我们班的老师在开展学生自觉性管理上利用自修课,在没有老师在场的情况下自觉完成作业。高老师的珠算教学法有他的独到之处,至今还深深印在脑海中。那位带着浓重家乡口音的郭老师,他的地理课使我在若干年后文科类测试,竟然能及格。虽然除去文革动乱时期我们在校正规教学只有三年,但我们有荣获”市、区三好学生”的多人;在体育方面,我校的乒乓球队、田径队在各种比赛中都获得骄人的成绩;既有在区速算比赛获第二名的,也有好的作文在学区中得奖交流的。凡此种种为凤三小学增光增彩的枚不胜数。</h3><h3> 55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尽管我们的老师都已步入从新所欲之年代,有的已过耄耋之年,我们也已步跨入了老年行列。逝者如斯夫! 过去如流水不会再来,但我们的记忆永远。向我们所有的老师致敬! 向已逝去姚校长、白老师、翁老师...志哀! </h3><h3> </h3><h3><br></h3><h3><br></h3><h3>从门口往里看</h3> <h3>这是我们的教室</h3> <h3>通往操场的大门</h3> <h3>原来的体育室和后勤室</h3> <h3>上下的楼梯</h3> <h3>原来的卫生室等</h3> <h3>这里是边门旁边的植物园,记得当时种了不少蓖麻、向日葵之类的植物。</h3> <h3>这是进出操场的大门。</h3> <h3>边门</h3> <h3>这里是过去从学校回家方向--长岭路</h3> <h3>过去排着队到学校方向去的大路--长岭路</h3> <h3>过去我们几乎都住在凤城三村周围,这是后三村的房子,部分还没有改造。</h3> <h3>二班的同学大都住这附近。</h3> <h3>这是前三村的没有改造的房子,有个别同学居住在次中间原来有条河,现在填了早了房子称为凤城三村2000弄</h3> <h3>这个幼儿园也是老的,三班的同学大都在这附近居住。</h3> <h3>已经改造过的三村,我就住在172号</h3> <h3>这里是一班同学较多的老三村,所有的房子均已改造过。</h3> <h3>同上</h3> <h3>下面是整个一楼的视频,楼是人非,今非昔比,装修的不错,后面的楼梯给封了。现在把门的外地保安比我们厉害多了,说不让上楼就不让上。只得在一楼用摄像机扫一下。</h3> <h3>后记</h3><h3>不管怎么说这是我们的母校,每每经过此地都会肃然起敬,仿佛国旗又在徐徐升起。我们的回忆,我们的追叙。恳请各位都能将自己的回忆写出来,哪怕是只字片语也行,变成一套完整的《永远的记忆》。</h3><h3> 草莽 2019年2月25日</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