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型”一线幼儿教师炼成记——我的专业成长之路

赛姬老师的私家书房

<h3>  大家好,我是一名一线教师,希望能通过分享自己的成长历程,让更多的一线老师走向“研究型”教师之路,用交互式的智慧解决共性的问题,节约精力,将幼教工作做得更加轻松和富有意义。接下来我将把自己的成长故事讲述给各位同行朋友,希望我的经历和思考能给大家一丝触动和启发,谢谢!</h3> <h3>  一、班级管理</h3><h3> 1.常规与个性是真的矛盾吗?</h3><h3> (1)资深教师与新手教师的认识差异</h3><h3> 在刚工作初期,我满怀情怀地去带班,并且把鲜活的游戏和教育理念呈现在我的班级中,有的老师却说我是“美国式”教育——太活了,当时我就问了经验丰富的老师这个问题,老师们的回答是说在两者之间,我们首先要做到的就是管住孩子的安全,这是最重要的。在听完老师的话语后我陷入了思考:不可否认,安全是最重要的,而个性发展的需要也同样重要,我并不想培养出一个个刻板的、冷漠的孩子,那么能不能双赢地创造性解决问题呢?</h3> <h3>  (2)常规与个性不矛盾</h3><h3> 带着这个疑惑我在带班的过程中逐渐发现在保证孩子安全的前提下提供支架式的、有温度的习惯养成阶梯,这样我们的孩子不仅能发展个性也能获得安全知识和保护自我的能力,首先我学会和搭班教师对教室进行合理安全的布局,然后进行站位、补位和位置切换,永远不背对孩子,有准备有序地进行常态教学,这些都可以促使幼儿的个性与常规习惯在稳定的、有温度的、有趣的环境中养成。在解决这个两难的问题中我保证了孩子的安全的同时学会了站位、班级布局等真正有用、关键的专业知识,而不仅仅是“军事化”安全管理了我的孩子。</h3> <h3>  2.带班的安全如何保障?</h3><h3> (1)充分备课,有序的工作流程可减少幼儿一日生活安全隐患</h3><h3> 在刚加入工作时还没有时间管理的意识,所以很难做好幼儿园分配下来的繁重任务的同时充分地保障班级备课质量,每天的带班都感觉无序而低效,孩子对老师的集体活动不感兴趣,在户外活动中四处乱跑乱撞,安全隐患此起彼伏。</h3><h3> (2)切换空间一定要所有的小朋友都归队了再移动</h3><h3> 在组织户外活动时,在教室里有的小朋友要去喝水、拿水壶,有的小朋友要去上厕所,有的小朋友在整理玩具,而户外的时间已经到了,我拿着篮子就直接走了出去,虽然里面的孩子有阿姨和配班老师的照看,但是散乱的排队方式使得先到操场的孩子无所事事,到处乱跑,非常危险;在户外活动结束后我一如既往地带先来的小朋友走了,有一次后面的豆豆躲到了小班的植物角里,把花盆里的泥土撒了一地,还把墙壁弄得都是泥,我又花了很长的时间在集体幼儿面前讨论教育了这件事情,其实归其原因都是因为我在结束活动要转换场地时没有做好归队再行动的习惯。</h3><h3> (3)多个活动空间有小朋友时要确保站位适宜</h3><h3> 在生活环节吃点心、午睡前后以及区域学习活动中常常因为幼儿的性格差异和动作快慢出现同时多个活动室内有孩子活动,刚工作的我丝毫没有意识到要站位得当,而是一门心思地去“猎奇”,发现观察孩子玩了什么特别的东西,常常蹲下身子埋头和单个幼儿进行沟通交流,而脑门后面所有孩子的活动安全都变成了我的盲区。在学习了站位的文章后我进行了调整,首先我和搭班老师、保育员进行了商议,主班老师主要的职责是安排分配引导小朋友的活动,保证活动的有序安全,而配班老师和保育员的站位职责是及时补位,当主班老师的活动需要转移空间时配班老师和保育员及时和主班老师进行切换站位,保证每一个孩子都在老师的视线下活动,避免了三个老师扎堆造成的安全盲区,如果只有一个老师在的时候,老师要站在两个空间都看得见的地方,这个时候可以约束控制幼儿的活动范围保证视线。</h3> <h3>  3.家长沟通指导工作怎样做才能如虎添翼?</h3> <h3>  (1)重视家长的保育需求:科学做好保育工作</h3><h3> 如喝水:家长特殊交代过要多喝水时教师可以适当提醒:早上进门第一杯水,下午起床第一杯水,常态化可以避免教师忘记提醒而引起家长的不信任。</h3><h3> 如擦汗:切换空间要擦汗休息片刻再进行。在进行出汗的活动时要在活动前给孩子塞擦汗巾,然后进行活动后要做放松运动,检查体质较弱的幼儿头发、面部、背上的汗量,并及时擦汗,休息平静后再带孩子回到活动室。</h3><h3><br></h3><h3></h3> <h3>  (2)不做无效的沟通:不过线、尊重、关怀</h3><h3> 幼儿之间打架或者幼儿在园表现不积极、不配合时教师要做好充分的个案梳理,想出相应对策的时候再和家长沟通,必要的时候可以预约时间,而不是在所有家长都在场的离园时间进行交流,减少低效的沟通方式,也可以让家长更加尊重配合老师的工作。</h3> <h3>  (3)善用qq群、家长会来提高家长教养水平</h3><h3> 通过讨论、幼儿日常行为问题困惑答疑等方式让家长参与到科学育儿的氛围中,有效帮助家长提高教养水平。</h3> <h3>  二、专业知识积累与运用</h3><h3> </h3><h3></h3><h3></h3> <h3>  (一)我与论文的那些事儿</h3><h3> 1.第一阶段:纯感性叙事,徒劳无果</h3><h3>在进入工作一学期后我开始尝试着写论文,说实话,在写论文中我是排斥去查找文献和筛选内容的,怕自己拼出来的东西无法让人消化,我一股脑儿埋头把自己的《歌唱活动中的图谱运用实践》的全部心得体会写了下来,编辑成了论文的格式交了上去,结果在忐忑的等待中传来:没有获奖。瞬间,元气大伤。</h3><h3> 2.第二阶段:切换身份,悟得其道</h3><h3> 第二年我申请的课题获得了区级立项,可是到了写结题论文的时候我又犯难了,怎么写才能不重蹈覆辙,才能对得起为期一年的研究呢?我白天想晚上睡觉了想,突然在早上看到天花板的瞬间想到了最好的论文呈现方式:图文并茂,你想啊,评委要看到的是成千上百的论文送审,怎么可能会对排版普通、内容模糊的文章注意呢。切换到评审的身份果然就对了,我把能简化成关键词的全部进行了简化,能用图示表示的都用图表进行了辅助说明,然后看着工整有序的一万字论文我长长的呼了口气。果不其然,我在区科研论文成果奖中获得了二等奖,之后的“幼儿攻击性行为研究”获得了区学会论文一等奖,连续每年研究实践的论文都获得了一、二等奖的好名次,庆幸自己对论文研究的锲而不舍,更庆幸论文研究磨炼了我将教育现场经验转化成书面文章的笔头功夫,这让我一有好的教育点子马上会切换到研究者的身份,考虑地更系统,更全面,更好地帮助了我的专业成长。</h3><h3> 3.第三阶段:借助研究,助推优化日常教养质量</h3><h3> 通过论文系统的缜密的逻辑思维历练,逐渐地我开始会融会贯通地用缜密全面的思维去提高日常的教学工作。如我拿到kt板做了一个展板,在看到余下的部分时我会思考可以用来尝试和纸杯组合进行建构,当敲定作为建构材料时我又想到如何渗透更多,于是我将kt板进行了造型镂空,当孩子们爱不释手地使用kt板进行游戏时,我会迅速地记录下kt板的使用记录,并且积极地在幼师口袋中查找kt板其它使用方法,而一个论文的点子也会浮现脑海:百变kt板在区域创设中的运用研究,这样的点子不是为了获奖,而是形成一个系统的材料库,因为这样的思维习惯,当需要使用时我就可以比别人想得更加周到。</h3><h3> </h3><h3></h3> <h3>  4.专业知识储存与运用:为什么你做材料又全又快?</h3><h3></h3><h3></h3><h3></h3> <h3>  对于专业知识信息,我们没有必要用大脑生记,大脑是内存处理器,不是硬盘。我们完全可以运用巧妙的软件、媒体来储存编码运用专业信息。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在工作第三年开始我就有意识地开始记录识别专业知识和日常教学灵感提炼,以下是我自己资源库管理使用的心得。</h3> <h3>   存储内容:教养灵感与困境采集</h3><h3> 工具:笔记本、备忘录、wps、OneNote、有道等</h3><h3> 在刚工作的第三年我开始使用笔记本进行日常学习的记录,在记录时我把每一个记录编码,用序号的方式进行记录,我把这本笔记本放在办公桌显眼的位置,然后利用空班的时间随手翻阅教育杂志,看到特别新鲜实用的关键词也会记录下来,有时候也会记录自己的教育困境:如午睡管理、同事相处、班级管理、突然蹦出来的灵感,在这一本笔记本里,我一学期积累了210条信息,我会时常翻阅,重温每一个精彩的片段与每一个困境,而当一个关键词在日常教学中再次出现时我就能敏锐地捕捉并且进行关联,当一个困境的信息被我收集地差不多的时候我就把这个点变成了一个论文的题目,也就是这样的积累让我察觉边行动边思考研究的重要性。除此之外,手机、电脑记录也十分方便,而且需要引用的时候可以直接复制黏贴,可以使用手机备忘录、wps等手机功能,用“关键词+内容”的方式进行即时记录,并当下发送到邮箱、qq个人群等稳定的平台,便于后期的搜索和使用。</h3> <h3>  存储内容:专家课件截屏、环境创设巧图、幼儿园活动照片、文章word、课件、视频、专业书籍内容。</h3><h3> 工具:qq群、幼师口袋、邮箱、百度云等</h3><h3> 在年初的时候我建立了一个个人qq群,因为我发现这是一个存储相册和文件的完美地带,只需要在手机上安装qq,就能即时地上传图片和文件到qq相册中,可标注时间和关键词,在电脑中图片还可以批量下载,省时高效;在幼师口袋中也有一个口袋整理的个人功能,老师们可以自己先命名口袋的名称,然后在海量的环创推荐中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并且装入口袋;现在流行专家微课、年会转载,老师们看到这些有用的信息时,在点头称是的时候别忘了把画面截屏,命名储存;每个月我们都要记录孩子的成长档案,及时把孩子的照片储存到集中的相册中,可以提高老师的工作效率,减少消极时间的消耗;在看到好的文章时可以使用ppt的方法进行记录并且截屏存储在群相册中,需要时候的时候只需要敲击关键词点搜索键就可以了。这里我建议老师一定要对所接触到的一手信息进行二次处理,你的大脑只对精细信息情有独钟,并且运用自如。</h3><h3> 我所做的这一切都使得我需要运用信息的时候“零等待”,并且在不断的运用中我会转化图文信息再次填充资源库,在这样的积累和运用循环交互作用的过程中使我体会到了轻松的专业佳境,也希望有更多的老师能够加入信息资源库的自我管理当中,减少一些重复性的探索作业,识别资源,储存资源,巧用资源,我们才能真正成为时间的主人。</h3> <h3>三、个人专业成长</h3><h3> </h3><h3></h3> <h3>  1.互联网学习模式:幼师口袋 组织的共读、学习</h3><h3> 作为后现代的我们对网络总是能保持敏感先进的使用意识,能第一时间通过网络学习科学的多媒体教学技术,并且能够在互联网社区中迅速交流彼此在教育教学中的经验和困惑,恰逢微信时代到来,本人带着付出与奉献的精神有幸与之产生了专业上的链接,借助互联网的力量本人结识了更多同一次元的优秀同行,被包容,被尊重,被聆听;借助网络的力量我把一个个专业上的困惑与灵感与同行进行了探讨与实践。在这一年中在幼教专业软件幼师口袋app上收获了3600多名的粉丝,在网络中一点一滴创造了自身的专业价值。 (图为这一年来本人参加的互联网活动及社群)</h3><h3> 很荣幸在2015年的8月我加入了上海名师祝晓隽老师的微信群“我和宝贝一起读”,在10月由上海群主@小澴推荐加入了幼师口袋组织的社群浙江2群并被1群群主@姿姿引荐担任群主,并同时加入了全国各个地方群,积极与全国的同行产生关联,利用互联网的力量第一时间交流与分享,积极地通过自己的力量给幼教注入了一股新能量。在碎片时间中我还积极组织了专业书籍共读和网络教研,并积极筹备参加明师课堂app的公益直播活动。</h3><h3> 通过网络我合理地释放了自身对专业的追求热情,也实实在在地从网络社群中汲取了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和资源:从上海学前教育网学习到了先进的教育理念,并且通过明师科技网出品的“明师课堂”app中学习了如何做好班级的文化管理,学习名师的教育现场,在参加教学优质课评比时我向幼师口袋社群求助名师教学资源,幼师口袋创始人李老师毫无保留地提供给我资源和帮助,让我出色地完成了展示评比并且获得了优异的成绩,还有一位老师亲手用手机拍摄了教学全过程发送给我,感谢李老师,感谢网友,感谢教育社群。</h3> <h3>  2.专业求索:解决“真问题”,学习“真学问”</h3><h3> 解决“真问题”,刨根问底,这是一种方法也是一种精神。对待专业上的困境和矛盾点老师应该遵循“发生了什么?为什么发生?有什么办法?还有什么问题我没发现?前人专家是怎么解决的?我用方法的时候碰到了什么问题”去紧紧围绕追踪问题开始以问题出发学习,积累系统完善的解决办法和思路,这里我主要通过上位学习和下位学习两种方式进行问题的解决。</h3><h3> </h3><h3></h3><h3></h3><h3></h3><h3></h3> <h3>  上位学习案例:围绕问题,因为需要迫切解决,所以捆绑地像一棵树一样鲜活牢固而不费力,最后可以帮助老师变成了元认知经验,使用起来可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h3><h3> 如在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我进行了区级的优质课选拔,在片级初赛时我上了一节龚敏老师的《我爸爸》,园长评价我的课说“回应”方面不行,对于刚毕业的我来说并没有系统学过或接触过“回应”,或者是接触过但是没有印象,一下子我懵了并且不知道从哪里开始调整,然后在一次外出培训中听到了回应竟然有九种类型:追问、停顿、推演、补充、梳理等,突然意识到信息检索的重要性,马上百度出了各个回应类型的定义,并且把自己的活动视频做成了文字实录,然后编码回应,并且练习进行归类,然后进行角色扮演强化自己的回应技巧,很快的我的课堂回应进步显著,更显教育的灵活和生动。 </h3><h3><br></h3><h3><br></h3> <h3>  下位学习案例:利用2-3分钟时间去翻阅每月发下来的教育杂志目录,看到跟自己可能会相关的却不会马上用到的内容题目记到笔记本上,并且翻阅具体内页,记录大标题下的子标题,可以拍照记录,一般当我这样做的时候第二天就会碰到这样的困境,然后我就可以有条不紊地使用书上的建议解决问题,再把过程中自己的心得记录到摘记边上,形成自己的默会知识。</h3> <h3>  记得有一次我在《上海教育科研》杂志里看到一个Ruler情绪教养方案,打开一看发现情绪管理,情绪识别,情绪调控的定义非常简单明了,而且有生动的案例和心情晴雨表,我就对我们班的孩子用这样的方式去疏导孩子的情绪波动,孩子发生矛盾我把两个孩子叫过来平静地询问情绪波动较大的孩子:你怎么了?你看上去好像很“生气、伤心、不安”,是安安拿了你喜欢的玩具,你觉得他没有经过你的同意就这么做所以很生气是吗?如果你是他,你会怎么做呢?安安,他不喜欢你直接用手去拿他的书,下一次你可以用什么办法可以借到书又不会让他生气呢?可以询问他的意见,他不同意就不拿,好吗?诸如此类的困境接二连三地解决,成功地帮助了孩子减少了攻击性行为和自我为中心的思维习惯。</h3> <h3>  3.团队的学习</h3> <h3>  致敬我们的团队!</h3> <h3>  4.正视质疑:他怎么对工作那么热情?</h3><h3> 在专业求索的过程中,很多偶然的情况下会听到关于自己对专业热情不认同的声音,更会觉得自己对专业上的较劲与幼儿园的同事格格不入,这时的本人感觉十分的无助和沮丧,不知道自己的努力是否要持续,苏.恩奎斯特提到可以用“33%法则”来应对,在我们的交际圈中总会有三分之一的人会用负面情绪影响那些努力想让自己更加出色的人,这是社会性动物的平衡特性,不必对此困扰,恩奎斯特还提到追求成功需要强烈的意愿和勇气作为保证,要随时把自己的优异带在身上,不让任何人绑架优点,在接受失败时要尽快复原,这些都让本人受益匪浅,有了这些办法,本人可以把时间运转地更加高效,每一天都呈现出最好的自己。</h3> <h3>  四、生活工作的均衡之道</h3><h3> </h3><h3></h3> <h3>  1.时间管理:你怎么有时间又看书又陪女儿?提高工作效率</h3><h3> 块状时间绝对保证:专注</h3><h3> 碎片时间收集信息</h3><h3> </h3><h3></h3> <h3>  2.亲子陪伴:每天的微陪伴</h3><h3> 亲子游戏材料推荐:儿童桌游、低结构材料扑克牌、学习材料(剪纸、绘画、玩色、折纸、有趣的书)、手机游戏:宝宝巴士、铁皮人。</h3><h3> 交流陪伴:同龄人的游戏(运动:传球、滑板鞋、绕跑)</h3><h3> </h3> <h3>  亲子游戏材料推荐</h3> <h3>  同伴的游戏</h3> <h3>  朴实的记录成长(成长档案拍照)</h3> <h3>  3.自我调整,悦动身心</h3> <h3>  五、越智慧工作,越惬意生活!</h3><h3> 今天,在这里分享我的专业成长历程,这次分享文可能是是您的转折点,也可能是是您锦上添花的锦囊,更可以是您早已如此的一种志同道合的鼓励,不管怎样,我始终相信只要我们每一个人都分享梳理出自己的经验,或是生动,或是可视化的信息,一定能够让我们的一线老师多一分对学前教育的信心,让我们一起调整学习状态,全身心体验——感性输入信息,利用符号记载工具即时记录图文视频及心得,命名编码分类——理性处理输出经验,变成教育的有心人,让我们越努力工作,越惬意生活。</h3> <h3>  本文为个人专业成长自传原创,如需转载学习请注明出处,愿更多的老师成为智慧工作者,分享出更好的专业成长经验!——吴赛姬</h3>

老师

孩子

论文

专业

幼师

记录

学习

幼儿

进行

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