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下扎根 向上生长

yaya娃娃

<h3></h3><h1>——读《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有感</h1> <h1><font color="#010101"> 读一本好书如同交了一个挚友。对于享受寒假生活的我来说,阅读成了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事情,也就是在阅读中,让我认识了一个人,了解了一个人,也同样感受到了他的一种教育情怀,他就是大名鼎鼎的肖川老师。</font></h1> <h1>  寒假里,利用闲暇时间拜读了肖川老师的《教育的理想与信念》,可谓受益匪浅。每每拿起书读时,总能触及我的心灵,读这本书,可谓醍醐灌顶,带给我的是一种心灵的鸡汤,精神的盛宴。我想从三个方面谈谈自己的所感所思所想。</h1> <h3><h1> 一、由衷的敬佩</h1> <h1> 阅读整本书,让我感受到的是肖老师渊博的知识。每篇文章中,都会引用很多教育家的话,读之,一种发自心底的敬佩油然而生。透过一个个名家的话语,让我感受到的是肖老师背后海量的阅读。在敬佩的同时,同样陷入了沉思,作为一个年轻教师,我的阅读量又是怎样呢?我们在不断强调孩子、学生阅读的时候,自己又做的如何呢?看着文章中一段段的名言,总是情不自禁的画一画,记一记,对于我来说,这或许也是一种引领。</h1></h3> <h3><h1>  二、情感的共鸣</h1> <h1> 轻松的打开书,静静的阅读序的时候,以此对肖老师进行认识和了解。当读到肖老师的自序时,我知道了肖老师也很爱写随笔。不禁产生一种共鸣。随后肖老师谈到:“在我看来,教育随笔,得其真味的也许就是一个‘随’字,随和,随意,随缘。”他还说“随笔,没有居高临下的霸气,没有正襟危坐的俨然,没有煞有介事的虚假,没有耳提面命的烦闷。像朋友之间的抵膝而谈,不求全面,不求‘客观’,不求严谨,甚至也不求立论的‘公允’、命题的‘科学’;只求遣一己之意趣,痛快淋漓的嬉笑怒骂。他不奢望成为重大决策的依据,也不奢望成为学术积累的文献,它表达的是一种情怀,一种趣味,一种心境,一种追求。文章由心而生。也许,表达所产生的快乐是人们写作的真正动力,至少对我来说是这样。”读着肖老师的这段话,让我激动万分。像是遇到了一位知己,道出了我这么多年执着于写随笔的原因所在。是呀,我也是一个很爱写随笔的人,无论工作和生活,我总是喜欢把一些美好的东西留住,封存于笔尖上。尽管我做的还不够好,“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吧,也算是一种追求,毕竟,附庸而后风雅。</h1></h3> <h1>  读着肖老师的文字,总是能够在不经意叫让我怦然心动,产生共鸣。或许是因为自己的兴趣爱好,总是感觉很多话肖老师是对我说的,尽管他说的是自己,可是这些话又何尝不是来源于我心中的告白呢?肖老师在后记中写到“我更愿意用‘心’来写一点文字,让读者读出启迪之外的一点激动,一点推动,一点感动;读出一种情怀,一种心境,一种胸襟,一种器局,读出一个完整的、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我相信有心的地方,就会有发现;有发现的地方,就会有欣赏;有欣赏的地方,就会有爱;有爱的地方,就会有美;有美的地方,就会有自由;有自由的地方,就会有快乐!快乐应该成为我们追求的重要目标。”肖老师还说“对于思想和表达而言,深刻是一种美,独到是一种美,不用说,精致也是一种美。一开始我们也许有点牵强,有点雕琢,有点斧凿,慢慢地,我们会渐趋成熟,渐趋自然。毕竟,附庸而后风雅。学会等待,不急于求成,对别人如此,对自己又何尝不是如此?”肖老师的话语,总是能直抵内心,于我而言,是指导,是引领,是激励,更是一种促进。</h1> <h3></h3><h1>  三、美好的畅想</h1> <h1> 带着崇敬,带着渴望,带着感动,我读完了这本书。静静的合上书,却越发感觉这本书沉甸甸的。肖老师对于教育的诠释,对于教师的学习与成长,教育的期待等方面进行了细致的阐述,让我茅塞顿开,受益无穷。我深深的知道,要想做好教育,当好老师,唯有不断学习,不断提高。我们都是追梦人,我们都一直走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愿我们用努力和汗水去描绘教育的美好蓝图!</h1> <h1>  因为一种对写作的执着热爱,最后还想用肖老师的话结束今天的写作之旅:“写作是一种告别自我的方式,过去的感受与思考凝聚在文字里,那是往昔的剪影。洗去昨日的风霜,带着不变的思想,准备着迎接明天,于是又再一次出发,只有目标,没有终点。”我将继续努力前行!</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