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工路漫漫

匆匆人生

<h3><br></h3><h3> </h3><h3> 凌晨五点醒来,屋子里一片阴寒,立冬了,暖气还没供上。望着黑黢黢的窗外,瑟缩的抱着被子不敢再睡一会,又是送护工赴市培训的日子,非得早起不可。不断的拿起手机翻看时间,生怕误了一分,差了一秒。捱到六点,翻身起床,洗漱吃饭,步履匆匆的走到政府大院,四辆大巴车早已严阵以待,三三两两的男女护工们把衣服裹紧身子,哆哆嗦嗦的来回走动。赶紧和孩子们联络各乡镇的分管领导,招呼着村里选送的护工们分组乘车,不断的打电话,不停的召唤,吆喝着,招呼着,查点着,忙忙碌碌一个多小时, 终于把乱哄哄的二百多人井然有序的安顿到了该坐的车上。看着挂着“石楼县护理护工培训专用车”牌子的大巴车一辆跟着一辆徐徐驶出政府大门,方才回到办公室坐下来舒了一口气。</h3><h3> 双休日两天都在单位加班,有的把孩子带到单位边工作边看孩子。昨晚十一点多办公室的灯依然亮着,几个身影依然忙碌着,敲打键盘的嘀嗒声、复印纸张的哗哗声,翻动表册的沙沙声,构成了一曲午夜交响乐。一个人一个人的核实信息,一张表一张表的仔细检查,一个乡镇一个乡镇的分类整理,一个学校一个学校的分组乘车,每一辆车的人员定死,每一种资料都一式三份的分类归档,摆放整齐以便早晨携带方便不至手忙脚乱,顾不得休息,来不及吃饭,一人一桶泡面聊以充饥。“枯枝鸣寒鸦,深巷闻犬吠”,夜已深,人已静,踏着夜色,伴着星光,抱起办公室沙发上早已熟睡的孩子,我们一道回家。蹑手蹑脚的回到屋里,轻启门扉,悄悄的解衣而睡,生怕惊醒酣睡中的妻儿老母。</h3><h3> 那年正月刚刚上班,便接到通知,”吕梁山护工护理先进事迹巡演”明天到石楼,必须配合先到的吕梁 电视台工作人员布置好会场。下午开始一刻不停的忙到到晚上两点多,泡碗方便面,喝瓶矿泉水,当作夜宵,聊以安慰干渴的嘴巴和咕咕乱叫的肚子。第二天的演出,人山人海,万头攒动,场面火爆,人们被走出大山的护工们的事迹感染着,吸引着,现场便有一百多人报名愿意参加培训当护工。墨染的对联依然泛着潮红,渲染着新年的喜庆,欢庆的锣鼓声中,带领107名护工,分乘三辆大巴车,沐着寒风,踏着晨曦,开启了千里进京的圆梦之旅。一路奔波,一路艰辛,风餐露宿,晚上十点终于安全到达了华夏中青西部培训学院,招呼着人们吃饭,安顿好住宿后,零点钟声已经响过。我们和学员们一起住,一起吃,一起跟班培训。西部学院地处京畿之郊,偏远闭塞,白水煮萝卜混着白大米或泡着白面馒头,便是一日三餐,我戏谑之为”三白伙食,实在不行就买碗桶面改善伙食,补充营养。最难的是培训结束后的就业安置。正月已过,家政市场已进入淡季,找工作成了难题,人们吵吵嚷嚷,有的甚至骂娘。局长和我们一起坚守,好言抚慰,用心开导,动用四面八方的关系,寻找就业的门路,联系一家,便选好所需要的人,包车派人护送过去,安顿好再回来。二十多天的时间里,没有牢骚,没有怨言,,没人说苦,没人喊累,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一条心,一个目标,给护工们找到最好的工作。 </h3><h3> 护工之旅开启之后,每个月总要把一二百人分车送到汾阳,离石培训。每次总是通知,催促,接收,分送。每次送护工的前一天晚上总要加班到深夜,早晨摸黑赶到政府大院。每次总是象母亲送孩子们出远门上学一样,送到学校,安顿好,好话说尽,让安心培训,完了再接回来。常年往返奔波的路上普通而平常,却经常演绎着不平常的故事。</h3><h3> 那年夏天,把汾阳的护工安顿好后,驱车返回离石,看吕梁技校的学员情况。十点多吃过晚饭,把满是汗臭的衬衫洗了晾出。刚刚睡下,就接到汾阳打来的电话,负责培训的姚处长在电话里愤怒的大声吼叫,让我过去处理,石楼的学员把柳林的打了。赶紧起床,穿上还湿透的衣服,带着孩子们匆匆忙忙再次赶往汾阳。把被打的柳林老头送到医院,做了一系列检查,确定没什么大碍后已是凌晨三点。第二天,买了些水果,陪着笑脸给人家说了许多好话,临走时又给放下几百块钱。</h3><h3> 深秋的一次,开车刚到吕梁技校,便接到电话,一个女的在车里肚子疼的不行。来不及喝口水,急忙驱车赶到离石高速东口,接着大巴车,上车询问那个女的情况,可问死问活一声不吭。无奈,让两个女孩子去问,原来是肚子里的孩子已经两个月了。赶紧送到市医院挂了急诊,化验,B超后,医生说没什么事。我劝她回去安心养胎,但是她想留下来培训,看到她坚决的态度和对掌握一技之长,脱贫致富的渴望,心软了,征求医生和家人的意见后,让她留了下来。 </h3><h3> 寒冬的一场大雪还未来的急消融,送护工的日子到了。走柳林的隧道封了,通中阳的桥断了,唯一能走的是正在修路的石口子山。三百多人,八辆大巴车,鱼贯而行,坑坑洼洼,乱石嶙峋的盘山公路上,积雪犹存,布满清冰,带着司机开着车不时的停下来察看路况,前后照应,首尾相顾,确保安全才让通行。颤颤巍巍的大巴车缓缓行走,车里人们不时的发出尖叫声,心提到了嗓子眼,额头直冒冷汗,也许一不小心有个山高水长,一生的命运也就断送在了这条冰冷的路上。半个小时的路程,走了两个小时,看到最后一辆车安全下山,两腿发软,后心发冷,回想着感到了后怕,三百多人的身家性命系于一身。谢天谢地,不管怎样总算平安,悬着的心方才落地。 </h3><h3> 年底最后一期的护工总是人满为患。秋收完了,人闲下来了,县里也在往上赶落下的步子,招的人便多了,各个学校都非常拥挤。住宿挤,吃饭挤,靠后面等的时间长了的,饭也凉了,学员们便怨声载道,吵吵嚷嚷的闹事。学校给我打电话。过去苦口婆心的给他们说了许多,让他们克服困难,安心学习,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好说歹说,总算让焦躁的人心安定下来。谁知第二天一早,学校又打来电话,学员们又在闹事,不吃饭,不上课,不体检,以示抗议,要求改善伙食,否则就回老家。一过去,就围了一大圈,水泄不通,一人一句,闹哄哄的。费劲口舌怎么也说不通,说着说着,声音提高了,口气也硬了,和一个婆姨吵了一通,甩手离而走。不到一个小时,吵架的视频漫天飞。第二天又有一段文字不断刷屏,说勾结市里学校贪污伙食费,故意加大培训人数,不顾村里和学员们的死活。不明真相的人们捻动手指头,转发着,愤怒着,谩骂着,好象要把祖宗八代都翻出来骂,才解恨。舆情汹涌,滔天而来,百口莫辩,面对亲友们关切的问候和打来的电话,都一笑置之,沉默中感到了网络猛于虎的力量。 </h3><h3> 三年了,”吕梁山护工“品牌已经在全国叫响,护理护工培训就业的政策已传遍城市乡村的大街小巷,深入人心。敢为人先者的引领带动下,人们在培训就业的路上看到了脱贫致富的希望,要我培训正走向我要培训,自愿的人多了,培训的人多了,工作好做了,也顺当了。走出大山就业的人也多了,脑子换了,票子多了,腰包鼓了,日子好了,护工护理正成为一种时尚,一种潮流。护工护理的路上依然演绎着不同故事,但不是烦心的故事,更多的是温暖幸福的故事。那年新春,劳动力转移就业先进事迹表彰会上,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护工,看他们站在台上,如数家珍的娓娓讲述他们打拼的经历和丰厚的报酬,一脸微笑,一脸自信,一脸满足,一脸幸福,心中释然了许多,感到了无限的欣慰。平日走在街上,总是不时的有似曾熟悉但又不认识的人带着微笑热情的打着招呼,回头一想,原来是送出去培训的护工。 </h3><h3> 护工路漫漫依然向前延伸,一路走来风风雨雨,跌跌撞撞,而热心的情怀依然如初,坚定的步伐依然不停。额头渗出多少汗水,心中便沉淀多少真情;胸中付出多少心血,脚步便有多么坚实。扶贫继续,护工继续,那路那人风景依旧,我们坚守的初心依旧,送护工的路上,仿佛看到了护工护理的大军在扶贫攻坚的路上,浩浩荡荡,一往无前……</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