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初2020级5班 贺琪珈</h3> <h3>40年前的重庆,陈旧得像一张泛黄的黑白老照片。朝天门码头的过江渡轮与上下缆车,是80年代重庆市民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特殊的山势地形,出现了一大批靠卖劳动力帮人拎包挑担谋生的“山城棒棒军”。</h3> <h3>重庆地铁梦被点燃是在1980年代。据重庆轨道交通集团第一任董事长沈晓阳回忆,经过研究调查,他发现,主城区部分主干道在高峰时的客流非常大,单向每小时超过3万人次,而地面客运交通的运输能力只能支撑每小时不足1万人次,能力远低于需求,拥堵不可避免。</h3><h3><br></h3><h3>改革开放后,重庆的经济迅猛发展,并把改变交通状况的任务推到了突出位置。1980年代,重庆市在对地下人防工程进行改造时,提出按照轨道交通标准进行设计,重庆轨道交通建设正式起步。</h3><h3><br></h3><h3>1983年,《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1982-2000年)》提出建设“地下铁道”,由朝天门至杨家坪,沿途经过较场口、菜园坝、两路口、鹅岭、大坪、谢家湾,全长约12.2千米。如今的轨道交通2号线走向与该线路基本一致。此外,该规划提出,菜园坝火车站改建后,由梨树湾经沙坪坝至菜园坝的铁路联络线开行城市列车,发挥轨道交通功能。</h3><h3><br></h3><h3>1988年,重庆市政府宣布将建设市中心区到新山村的轨道交通路线,并组建重庆市轨道交通路线规划与预可行性研究工作组。</h3><h3><br></h3><h3>2012年12月28日,伴随着轨道交通3号线二塘至鱼洞段的通车,巴南进入了轨道交通时代;2013年12月31日,6号线二期“礼嘉至北碚”段建成通车,标志着轨道交通全部覆盖重庆主城九区。</h3> <h3>截至2017年12月,重庆轨道交通运营线路共有6条,包括1、2、3、5、6、10号线(含国博线、空港线),线网覆盖重庆主城区全域,共设车站154座、换乘站13个,运营里程264.3千米,里程总长度位居中国第六位、中西部第一位。其中,1、5、6、10号线为地铁系统,共149千米;2、3号线为单轨系统(跨座式单轨),共115千米。2017年,重庆轨道交通年客运量7.4亿乘次,日均客运量203.6万乘次。根据计划,本月月底,重庆轨道交通环线东北段和4号线1期工程(民安大道至唐家沱段)将投入运营,届时其轨道交通运营里程将突破300公里,进一步巩固在中西部地区的领先地位。</h3><h3><br></h3><h3><br></h3><h3>本次体验的感悟:</h3><h3>如今轨道交通于重庆而言,已是一张金光闪闪的招牌名片,它记录着重庆的山山水水,记录着人民向着美好生活奋斗的点点滴滴。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它像游龙般延伸着,它留给这个时代印迹将永远刻在每个重庆人的血脉里。不论是重庆的交通还是生活,这一幢幢一件件都离不开改革开放的红利,这种翻天覆地的变化承载来40年所带来的巨大成就,更是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讲话中指出的:“改革开放40年来,从开启新时期到跨入新世纪,从站上新起点到进入新时代,40年风雨同舟,40年披荆斩棘,40年砥砺奋进,我们党引领人民绘就了一幅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历史画卷,谱写了一曲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奋斗赞歌。”</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