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柯小镇的“大车们”

四轮

<h3>  1983年1月1日,青藏铁路一期工程(哈尔盖—柯柯段)通车,一群年轻的火车司机加入了西进的行列,来到了青海省乌兰县柯柯小镇,地方很小,小得在旅游地图上找不到。他们不是什么名人,但默默地在艰苦的工作岗位奉献,以诚实的劳动实现着自身的价值。</h3> <h3>  柯柯小镇有一个柯柯机务折返段,虽然不是独立核算单位,但就是这个小段,却发挥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同样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直至撤并的发展过程,那时的线路允许速度才四、五十公里/小时,西宁至格尔木的客车要跑大约36个小时左右,无论怎么设交路,柯柯都是要配属机车的,用于天棚补短和承担柯柯—哈尔盖249公里的交路。初期,这里只有6台(后增至14台)东风4型内燃机车,“大车们”的乘务工作也从这时开始。</h3> <h3>  他们在西宁机务段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岗前安全、业务培训,系统的学习了内燃机车的运用知识。随后就融入了小镇,开启了新的人生之旅。人生都有酸甜苦辣,乘务员的生活也是这样,因为他们是个集体,他们把自己的生活与铁路连在一起,正是由于千里的铁道线上有这么一群可爱的人,才能保证铁路动脉畅通无阻!因为他们的性格,吃亏而不后悔,坚强而又不失温柔,这就是“大车们”的人格魅力所在。</h3> <h3> 清闲、安静的小镇,20-30分钟就能走遍镇上的主要街道。刚到镇上的时候,他们是一群风华正茂的小伙,正值二十啷当岁,人们习惯地称他们为“大车”。这是他们奉献青春的地方,再后来有的人在此安了家。<br></h3> <h3>  柯柯镇通火车初期,不仅生活艰苦、行车设备落后,文化生活就更谈不上了!地区没有青菜供应,只有白菜、土豆和粉条,青菜要靠供应车拉来,十天半个月一次。</h3><h3><br></h3><h3> 在沿线工区这种困难就更为严重。那里多为荒无人烟的戈壁小站,人都见不到几个,可24小时还要在岗位坚守,要确保铁路的安全畅通。这里酷暑飘白雪是常事,天气寒冷全年室内都得生火取暖。因为业余时间没事可做,一些人就酗酒、赌博,继而引发了许多社会治安问题。</h3><h3><br></h3><h3> 那时电视机还不普及,最热闹的地方是铁路俱乐部放电影或者去火车站,看进站上下车和东来西往的旅客,去感知外部世界。如果不是半夜,客车到站那会儿,站台上几乎都是来看热闹的人,这也是一种独特的精神文化生活。<br></h3> <h3>  柯柯铁路俱乐部,是业余时间人们聚集最多的地方,可称为柯柯镇的“文化活动中心”。</h3> <h3>   柯柯最大的旅游景点是柯柯盐湖,“柯柯盐厂”的产量虽然不如茶卡盐厂大,景色也没有“天空之境”名气大,但也有她独有的魅力,这里有堆积如山的氯化纳,也有晶莹的盐花。</h3><h3><br></h3><h3> 柯柯最为显著的建筑,是位于镇东段的水塔,由厚重的水泥板建成,显得雄弘稳重,还有折返段的储油罐、是孩子们回家辨别方向的参照物。在柯柯镇的东部,有人工造成的三片水面,原是用于油库防火,随着时间的变迁,正正方方的水池边逐渐长出了芦苇、野草等,甚至可以见到野鸭,成了人们游玩的饮马泉;在镇西部,是一座青色的大山,被称作“西山”,在此山中盛产玉石。</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 ">满载货物的列车驶进柯柯车站</h3></font></h3> <h3>  机务折返段有了暂时的安静,大部分机车都投入了运用,按交路时段情况,夜晚整备线上会出现紧张和繁忙。尽管“大车们”没有拉出太多的总重吨公里,可他们却在这条铁路线上留下了坚实的足迹。</h3> <h3>  </h3><h3> 汽笛声响起,从此天下孤旅,从一个车站到下一个车站,不流泪、不诉苦,家是那个梦里千回百转的地方……。</h3><h3><br></h3><h3> 他们虽然在柯柯地区生活,条件比沿线好一些,但也不能经常回家,由于年龄不大,思乡之情化作了思乡之苦,许多次他们会离开甜蜜的梦乡开始在机车上忙碌,多少次在孤寂的夜晚承受着黑夜的寂寞,不畏严寒、不畏狂沙,把列车安全拉到目的地,他们没节假日、没有白天黑夜,恪守着自己的职责。年复一年、日复一日重复着单调而紧张的平凡工作。<br></h3><h3><br></h3><h3> 也许他们会为不能照顾年迈的父母、尽忠尽孝;不能在节假日陪伴在妻儿身旁和亲人们团聚而感到遗憾;也许他们焦心劳作在默默承受着黑夜的寂寞、思念之苦和恶劣的环境之苦,安全正点地把一列列物资运往祖国的四面八方,舍小家保大家换来万家团圆,每到这时他们会觉得所有的付出是值的。</h3> <h3>  传说解放前,火车司机是个神秘的职业,学徒得给师傅端洗脚水,师傅开车时用大袖口盖着闸把子,你很难看到他开车的动作,直到他想教你的那一天,你才会明白火车启动和停车的奥秘。但现在时代确不同了,因为科学技术发展太快了,有些事师傅也闹不懂了,需要每个人都要不断地学习,不断提高业务技能,才能胜任火车司机职务。</h3><h3><br></h3><h3> 当初大家多数都是从蒸汽转行的,对内燃都不明白,由于业务不熟练,闹出不少笑话,有的因为紧急停车按钮动作不知恢复,硬板着供油齿条执乘的,有的因为二端的换向手柄未在中立位不能操作机车等,因为这些问题造成了多次列车晚点和延误。但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和行车经验的积累,他们业务水平有很大的提高,很快适应了内燃机车的乘务工作。</h3> <h3>  30多年来,“大车们”有调任其他工作、其他地区的;也有生病离世的,不管命运如何安排,他们的足迹和宝贵的精神财富都留给了柯柯。照片为:内燃机车司机操纵检查全路技术表演赛优胜者谢建军及铁元青调往广梅汕铁路,临走和折返段领导、同事们合影。</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 ">列车通过乌兰县一个叫尕巴的村庄</h3></font></h3> <h3>  柯柯到察汉诺的区段是5‰的坡道,向关角山方向就是12.5‰的坡道了。</h3> <h3>  二郎站被群山环抱着,看着很近,火车也要走近一个小时。</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 ">列车从二郎站开出,向南山站驶去</h3></font></h3> <h3>  站在山上看到盘山展线是不是特别壮观。为了翻越关角山,线路有很多弯道盘旋,曲线半径多为600m小曲线半径,术语叫“灯泡线”,钢轨为43轨,停在二郎车站能看到山下盘旋的列车。因钢轨和列车轮缘磨损严重,机车车辆不得不采用抹油措施,以防止轮缘和钢轨过快的磨损而威胁行车安全。</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 ">每次执乘都要通过的二郎立交大桥</h3></font></h3> <h3>  穿过关角隧道,就是美丽的天峻大草原,离青海湖畔也越来越近了。</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 ">草原上的羊群像白云朵朵</h3></font></h3> <h3>  铁路线上的守护神,巡道工每天对线路进行安全巡查。</h3> <h3>  青海湖畔是“大车们”执乘交路最美的区段,约有100公里的行程在青海湖北缘穿行,几乎每次都和青海湖相伴,远观青海湖的秀丽景色,感受海天一色的湛蓝和心灵的震撼。</h3> <h3>  坐在火车上所看到的青海湖,虽然只是圣湖的一点点边缘。但那一尘不染的洁净沙山,那浩瀚无涯的清澈湖水,那满目纯净的圣洁湛蓝,那厮守家园的执著水鸟,那高耸入云的皑皑雪山,那点缀在绿色草地上黑白分明的牛和羊,那金色的油菜花,还有那留恋水天的洁白云朵,总会令人遐想和向往。</h3><h3><br></h3><h3> 隔湖相望,暮蔼中的夕阳是那样绚丽,一片片耀眼的红霞像将尽的生命,倾诉着世间的美好,那美丽的黄昏笼罩下的青海湖畔,在不断变幻的晚霞中形成的动人画面,足足让人沉醉。</h3> <h3>  与游览观光的旅客不同,“大车们”行驶时不能光顾欣赏大自然地美丽,更重要的还要有一份安全的责任,湖畔的线路是建在河流沼泽之上,因为寒冷,这里每年都要发生冻害,冬季会把钢轨或连接钢轨的夹板冻裂,遇到春夏地表融化,线路地基又容易发生春融乱道,对行车安全造成威胁,列车跑在上面总有晃晃悠悠的感觉,加上牛羊多, 线路坡道不大,运行速度快等因素,绝对不能间断瞭望,“大车们”也就顾不上欣赏美景了。</h3> <h3>  列车通过松如沟区段的风沙很厉害,一年四季都在唱着“大风歌”。新线的艰苦只有亲身经历的人才有深切体会,因为空气中含氧量不足,人在这里生活会有不同程度的高原反应,明显的会出现头昏、恶心的症状;不明显的会出现睡不醒或睡不着。就连机车要是在全功率下,也会喘不上气,专业术语叫“喘振”,不得不降低功率使用,再赶上要穿越海拔3700多米的关角山隧道,由于降低了机车功率,一台机车只能拉1250多吨,比平原要少3000吨!</h3> <h3>  穿越关角隧道是每次执乘工作的重要一环,巍巍关角山,像一座天然屏风,横亘在天峻草原和柴达木盆地之间。这里是通向柴达木的东大门,也是青藏铁路的必经之地,关角隧道因此成为了全线的“咽喉”,也成为青藏铁路的“瓶颈”和控制工程。关角,藏语称为“登天的梯”。关角隧道全长4010米,轨面海拔高度3700米。因为隧道的地质结构复杂,常年有大量的渗水排出,顶部像个水帘洞,地基经常膨胀,影响钢轨的几何尺寸,为此常年限速15公里/小时,列车每次通过都需要20~30分钟,而且经常性的在隧道两端南山站或关角站都停留着等会列车。可见“大车们”跟关角隧道打交道成了家常便饭。</h3><h3><br></h3><h3> 不常年在高原生活的旅客在通过关角隧道时,多数人会有不同程度的高原反应,老一代铁路工人也常常把通过关角隧道时的身体状况作为判断身体好坏的标尺。那时“大车们”都还年轻,好像也不在乎什么高原反应,赶上天棚折返的交路一趟执乘就要往返通过。进入隧道到处都是翻浆、挂冰的景象。当重联机时还得把司机室的窗户关闭,否则,本务机冒出的黑烟会灌进司机室内,呛的人喘不过气来,如果你注意观察,会看到往返于关角隧道的机车大顶都是黑的,这是因为机车燃烧不充分造成的。</h3><h3><br></h3><h3> 由于关角山的复杂地质构造的影响,为整治病害工务部门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以确保隧道和线路的安全。关角山以她的威严和冷漠没有成为青藏铁路的拦路虎,相反却被不畏艰难困苦的青藏人所征服。</h3> <h3>  老关角隧道是一期工程的咽喉工程,于1958年开工,1961年3月停工;1974年10月复工,1977年6月16日完成主体工程,8月15日铺轨通过隧道。修建它的时候因为物质资源的匮乏,后勤保障和医疗卫生条件因此也跟不上,为修建隧道有50多名铁道兵官兵牺牲。</h3><h3><br></h3><h3>  新关角隧道2007年11月6日开工,2014年4月15日全线贯通,老关角隧道和隧道两端的线路将会废弃,而老关角隧道也将带着老一代青藏线职工的记忆和情怀埋藏在历史的长河中。</h3> <h3>  全长32.6公里新关角隧道贯穿通车,它是目前国内在建最长的铁路隧道,也是世界高海拔第一长隧。它的建成解决了以前线路的很多问题,使原来翻越关角山的时间由原来的2小时缩短成了20分钟,使整个青藏铁路通过时间压缩2小时。新隧道贯通以后,将使铁路线路比既有线路缩短36.837公里的长度通过关角山,青藏铁路的瓶颈也将被一举击破,列车通过对数和速度(设计列车通过速度为160km/小时)将大大提高,极大的提升青藏铁路全线的运输能力。</h3> <h3>  现在的柯柯机务折返段已不复存在,往事已成为尘封的历史,做为一种精神,必将永远留在人们的记忆里。目前,西宁—格尔木区段已全部实现了电气化复线牵引,行车线路和设备大大提升,列车牵引吨数和速度大大提高,满载进出藏货物和旅客的列车会在这里快速通过,承载着新一代青藏铁路人的期望奔向远方!</h3> <h3>80年代初距今已快40年了,</h3><h3>很多记忆都已经模糊,</h3><h3>总想借助一些文字让大家记住那段往事,</h3><h3>记住柯柯机务折返段,记住哈柯段,</h3><h3>记住关角隧道,</h3><h3>记住柯柯小镇“大车们”的故事。</h3><h3>那些只属于我们的回忆,</h3><h3>有欢笑,也有泪水,</h3><h3>有朝气也有颓废,</h3><h3>有自信也有迷茫。</h3><h3>没有哈柯段,就没有青藏铁路的全线贯通,</h3><h3>更没有青藏铁路的快速发展。</h3><h3>当年的“大车们”已经陆续离开机车,</h3><h3>他们吃苦奉献的业绩和言笑,</h3><h3>诙谐或是恶作剧,</h3><h3>还有那些违纪违章的经历,</h3><h3>都留在了曾经的记忆里。</h3><h3>看到青藏铁路的今天,</h3><h3>他们脸上是欣慰的笑容。</h3> <h3><a href="https://www.meipian.cn/1yguw6p3?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nbsp;</span>机务段的大情小事</a><br></h3> <p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ed2308"><b>  </b></font></h3><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808080">本文部分照片由朋友友情提供,致谢</font></h5><h3><font color="#808080"><br></font></h3><h3><b><font color="#ed2308"> 感谢大家欣赏和留评,微信留言不在美篇里看不到,现摘录一些和大家一起回忆和感动,去追忆那段无悔的青春!</font></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