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游台湾(二)逆行·澎湖

阿彬·视界

<h1><b>原创:阿彬·视界</b></h1><h1><b>摄影:阿彬·视界</b></h1> <h3>🐾🐾🐾🐾🐾🐾🌱🍀🌱🐾🐾🐾🐾🐾🐾</h3> <h1>来之前,知道是澎湖的冬季也是雨季,但想当然也要比上海暖和。没想到这里一下雨特别冷,连司机大叔都说这几天冷得不正常。这就是有得有失,反季逆行,要想游人少就要冻得嘎嘎叫。把带来的仅有的厚衣服都穿上裹得像个粽子,还好人瘦,要是肥壮一些包成个球样就一路滚出去了😄😄😄!<br>司机大叔按时来酒店接,继续单人行。今天走澎湖西面一带,中屯、白沙、后寮、西屿。</h1> <h1>中屯风力园区,有8座白色高大的风车,也就是有8部6000瓦风力发电机组,供应澎湖12%的发电量。它是台湾第二大澎湖第三代风力发电机。</h1> <h1>这种在国内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大风车,真没什么好看。司机大叔说那边风景很好啊,可以去看看啊。能把风力发电厂做成景区也是不得不服当地人的创意,现在它俨然已成为澎湖的一张名片。</h1> <h1>沿着一条斜坡往前走,可以近距离接触大风车。顶着强劲的东北季风,人仿佛被风吹着飘过去的,看了一眼灌了一肚子风,又被风吹着飘回来。</h1> <h1>园区有铺设的木栈道、回廊和凉亭,赶紧走进去避风避雨。回首茫然四顾,兀自岸边闲步。独立小亭,风雨缥缈孤帆影。</h1> <h1>大风车没啥稀奇,海边景色倒是真的很 美。即使是在阴雨天,浅蓝色的海水推开灰色的云层,白色的浪花一遍遍地轻吻着滩涂湿地。前方可以清楚地看到以玄武岩地貌著称的桶盘屿。</h1> <h1>澎湖水族馆离风力园很近。但它并不在我的游览计划内。什么情况!司机大叔把我拉到这里。大叔再三推荐,好吧,我懂了!既来之则安之,买票入内。</h1> <h1>因水产试验所兴建的澎湖水族馆,位于澎湖白沙乡,占地面积不大,是一座两层楼建筑,一楼展示台湾海峡和南中国海中的各式水族生物,二楼是海洋生物教学基地,它是一座寓教于乐、功能完善的水族馆。</h1> <h1>上下转了一圈,来到圆弧型透明的水底隧道。正看着头顶上游来游去的鱼儿,过来位工作人员跟我说马上会有一场表演,可以去正面玻璃幕墙前观看。。</h1> <h1>表演就是潜水员在里面喂鱼,工作人员在外面讲解,观看者连我在内没超过10个人。但表演的很认真,讲解的很仔细,还不时会跟我们互动。</h1> <h1>鱼儿们跟潜水员已经很熟悉了,一些鱼群啃食着卷心菜,大胃王鹞鱼像撒娇的孩子贴着饲养员讨吃的,有二十多岁寿龄的老石斑鱼静静地等待食物送到嘴边。海洋生物是如此丰富和绚丽,让人赞叹生命的美好和奇妙。</h1> <h1>在水族馆逗留了一个多小时后,开始拨回正题,继续下一个行程。</h1><h1>到达通梁古榕树景点。在去之前想当然地以为就是一株巨大的老榕树,或者是榕树林。走到那里才发现不是那么会儿事!</h1> <h1>所谓“通梁古榕”,乍看之下,以为是难以计数的榕树林所形成,其实不然,原来生长在这一方圆660平方米的榕树均源自一株老树头。历尽三百年风雨沧桑,竟然繁衍出如此广大的树荫奇观,大自然生生不息的伟大生命力太让人震撼了。</h1> <h1>这棵看上去并不粗壮的树就是老榕树头!被人们当作树神敬拜,并立碑述其缘起。这是澎湖岛上唯一的大榕树,共计拥有95根气根的老榕树荫,并且还在继续生长中。</h1> <h1>当地人于树旁捐款盖一庙谓之保安宫,宫内奉祀康府王爷。据传,古榕树是明朝永历27年时村民林瑶琴氏所植。澎湖土地贫瘠,加之一到冬天吹来威力强大的东北季风,原本草木不易生长。而此大榕树却历经百年长得枝繁叶茂,真是令人啧啧称奇。</h1> <h1>古榕树近百条气根以横向往四方伸展,如一天然华盖,将前面的空地围出一片纳凉歇息的广场。为了保护树干,<span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居民们用砖头水泥砌起架子、支柱来支撑树干。树下设有石椅石桌,周围有店铺餐饮。在</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神树的庇佑下,人们在此午憩,喝茶,下棋,聊天,游戏。</span></h1> <h1>坐在古榕树广场感受强大生命力的气场,这些树藤顽强抵御着风暴,一根一根地扎根于泥土中,历尽人间世事变化,都无碍于它枝繁叶茂地成长,百年历练,岁月不老,老树新枝依然故我。</h1> <h1>通梁古榕的家就是通梁村。通梁村也是渔村,靠海吃海,同时也借老榕树的光开发旅游观光。沿海的马路整洁有序,码头上有凉亭和观景台,港湾停靠着大大小小的渔船,虽是冬季,却也别有一番韵味。</h1> <h1>从通梁村出来拐了弯就上跨海大桥了。以中国大陆目前领先于世界的建桥技术来看,澎湖的这座跨海大桥真不算什么。当司机大叔在路上用很自豪的语气向我介绍时,我就已经很疑惑的想:什么大桥能比得上大陆的桥!果然没有惊喜。</h1> <h1>但跨海大桥对澎湖而言却是意义非凡。它<span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横跨白沙屿和西屿,解决了两岛的交通运输问题,是国际著名的跨海大桥。澎湖跨海大桥兴建于1965年,通过水流湍急的吼门水道,全长2494米,是当时东南亚第一座深海大桥。它白净的拱形桥门,长龙入海般的身躯,是澎湖引以为傲的知名地标。</span></h1> <h1>澎湖跨海大桥有新旧两座桥。旧桥从通车至八十年代,因长年受海潮侵蚀、东北季风吹袭,导致桥身腐坏。台湾政府重拨经费改建,至1996年新建跨海大桥在原地竣工通车,新桥有了更加宽阔舒坦的双线行车空间。而旧的桥墩也未拆除,成为另类的特色遗迹保留下来。</h1> <h1>跨海大桥的一头是白沙望海亭公园和观音庙。原来公园绿地中央立着蒋介石的全身铜像,后来被迁移到后面绿树丛的隐蔽处,被腐蚀的铜像披着一身奇怪的红棕色,站在一个尴尬位置面朝大海笑而不语。</h1> <h1>车子开过大桥到另一头的西屿,首先迎接我的是老渔翁的青铜雕像。</h1> <h1>附近有一排出售旅游纪念品和当地特产的商店,进去兜了一圈,只有营业员没有游客,更没有什么可以激起我购物欲望的东西。倒是边上的摄影基地吸引了我。</h1> <h1>海边的摄影基地很美,是当地人拍婚纱照的一个取景地。旧的桥墩远看好像古希腊残败的神庙遗址,透着淡淡的幽古情怀和一种海阔天空的苍凉悲壮。如果是阳光明媚的天气,那一定是极富画面感的背景。</h1> <h1>大义宫是司机大叔给加出来的景点。所以说人有时候不能太计较,你若有义别人不会无情。<br>大义宫在西屿当地可是名气响得很。它主<span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祀武圣关公,以关帝尽忠大义的精神将庙名命为“大义宫”,至今已经拥有将近200年的历史。在近年重建后庙宇更加金碧辉煌,是当地居民的信仰中心。</span></h1> <h1>大义宫的特别之处,是洞口开在殿堂里的地底岩洞。从很窄的入口下去,曲里拐弯的内部以珊瑚作为陈设的材质,加上五彩的灯光、虚拟的情境,每一区陈设的主题不单单仅有宗教,也有提到忠孝节一、澎湖景点特色等等。</h1> <h1>这个岩洞是私人出资修建,但是不收门票自由参观。里面有小桥建在许愿池上,许愿池里有几只大海龟。还有各种珊瑚,饲养着一些鱼类。洞穴虽不大,里面宝贝倒是不少。没有人看管,也不见缺胳膊少腿,那可都是真正的珊瑚、玳瑁和名贵品种的鱼啊,当地民众的素质给了我一个极好的印象。</h1> <h1>大义宫的左厢房是文物馆,收集的种类比较杂,包括旧铜器、各种动物标本、瓷器、旧器皿、<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花瓶、佛像、雕刻品、鲸鱼的骨头等,还有一些是信徒们奉献或寄放在庙中的物品。</span></h1> <h1>赶到鲸鱼洞已经是中午。鲸鱼洞位于西屿北端的小门岛,一路过去除了风声涛声岛上静悄悄,沿街的商铺几乎都关门。询问司机,告知:岛上年轻人或读书或打工大都去了台北,留守的多是老年人。这一点跟大陆很相似。</h1> <h1>小门岛的渔村其实很有特色,也有农家乐和民宿。只是因为淡季几乎没有游客。澎湖的旅游也就是半年的光景,靠老天赏饭,其余时间也要另寻谋生之道。</h1> <h1>穿过村庄远远就能看到突出海边的鲸鱼洞。一路遍布奇形怪状的玄武岩,巨大的黑色岩石间有一个海蚀形成的大岩洞,相传有巨鲸在此受困,故名鲸鱼洞。</h1> <h1>鲸鱼洞穴高约7.8公尺,洞内寒冷阴森,好似洪荒之地,洞外巨涛拍岸,气象万千。还没接近就已听到如雷的涛声,此刻才真正感受到澎湖季风的威力。披头散发顶着强劲的风一步步往上挪,好似面前有一堵风墙推不动,睁不开眼,张不了嘴,稍不留神还有被推下海去的危险。</h1> <h1>我觉得以我的体重真的有被风卷走的可能性。我拽着司机大叔的胳膊,艰难地挪到鲸鱼背上,望着被海浪狂拍的鲸鱼脑袋只能选择放弃。对着大叔喊了一嗓子:不上去了,下吧!</h1> <h1>仿佛从台风中心脱身出来,浑身透凉。躲进小门地质馆暖暖身,喘口气,顺便看了下澎湖地质历史介绍。</h1> <h1>饥寒交迫地跟着司机大叔进了饭馆。在这样的风雨天气中只有两三家小饭馆在坚持营业招揽着寥寥无几的游客。我去的那家跟司机很熟悉,是一对年近七旬的老夫妻在经营,所谓饭馆很简陋但很干净,老板娘做的小管面相当好吃,海胆炒鸡蛋是第一次尝到,腌制的小螺也是美味。,</h1> <h1><span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font-size: 20px;">一路上司机问我小管面吃过伐,我就纳闷什么“小管”啊,司机大叔吼来吼去也没讲清楚(台湾口音普通话后面都会拖个hou音)原来就是小鱿鱼🦑啊,有手指那么粗,按大小分小管中管大管吼。老板娘下完面就去打麻将了,老板在一边喝着茶有一搭没一搭地跟我们聊天。老夫妻俩孩子都不在身边,闲来没事就开了个小饭馆,也不指望赚钱。这就是澎湖民众生活的状态吧。</span></h1><h3><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br></span></h3> <h1>和司机吃完饭走出门,突然发现灰蒙蒙的天空中飘起了“雪花”,好生奇怪。司机说这是“盐花”不信你拿手里尝尝,果然是咸味。这是因为海上的水雾遇到冷空气凝聚而成。望着一片片如雪花般漫天飞舞的盐雾,仿若身处北方的初冬时节,四周水汽氤氲如同置身雾霾。澎湖的冬季果然不同寻常!</h1> <h1>继续往西,进二坎聚落古厝群。<br>所谓“聚落”就是民居村落的意思。</h1> <h1>西屿中部的二坎临海而聚,已经有超过百年的历史,村内是典型的当地老厝,现在被列为澎湖三级保存区。</h1> <h1>村内的道路和建筑全部使用当地特色的咕咾石和玄武岩石。这两种石材前者有蜂窝孔透气防潮,后者坚硬抗风,正是用此建筑的石屋才使得在岁月风霜和烈日海蚀中的聚落得以完整保存下来。</h1> <h1>村庄基本上是保持原始风貌。当然也在进行修缮,一些损毁严重的在复建中。村里的房屋都是私人财产,大部分还有人居住,或经营民宿茶肆餐饮。</h1> <h1>在聚落学堂的黑板、墙上粉笔写着校规,木课桌,长条凳,一切如初的样子,仿佛时间不曾流逝,教室里依然会响起朗朗读书声。</h1> <h1>二坎聚落的先祖姓陈,从金门几次迁移到此定居,全村也大多姓陈,这跟大陆的古镇古村以宗族为核心群居的传统风俗一脉相承。村里保存最好最“豪华”修复最完整的就是陈氏大宅。<span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闽南式三合院改良的三进住宅,大量石料的使用显示出它的气派。院内古井老藤雕刻,壁画彩砖镶嵌,无不让人感受到幽幽古意。</span></h1> <h1>对初入聚落的人而言,这里就像迷宫。虽然街巷规划有序,但很像上海的老弄堂,街对街门对门,几处前后门一穿,基本就晕菜。终于看到有几个游人,跟过去找到了乡长之家。</h1> <h1>乡长之家就像大陆的村委会,是二坎的中心,相比冷寂的村落,这里显得很有人气。</h1> <h1>乡长的屋子不大挺热闹,几个人坐在桌子旁喝茶聊天,看到我进去也是热情相邀,只因时间紧跟他们聊了几句就继续参观。</h1> <h1>乡长之家颠覆了我头脑中固有的观念,在这座用岩石和红砖砌起的院子中,摆放了很多用浮标做的卡通玩偶,一口倒扣的缸上铺块玻璃就是圆桌,绿色的长凳,几根木头几个橡皮圈随意组合,让这里的气氛轻松愉悦又充满童趣。</h1> <h1>屋里油漆斑驳的老旧家具和重重深进的门庭,又显示着历史的痕迹。过去和现在就是这样毫不违和地交融在一起,给人眼前一亮的惊喜。</h1><h3><br></h3> <h1>作为一处知名景点,二坎中一些经济条件比较好的人家抓住商机,翻修老宅,利用自家的资源做起旅游生意。装修过的房子也特别有情调。</h1> <h1>真想坐下来,喝一杯暖暖的杏仁茶,听房屋的主人聊聊家长里短,叙叙同胞手足之情。</h1> <h1>二坎聚落是一个可以让人放慢脚步细细品味的地方。它的商业化不外露夸张,而是夹杂在接地气的生活氛围里,让人在时空跨越中去感受那一份悠久绵长的底蕴。但二坎聚落的凋敝没落也是现实的,时间不会放过任何东西,只希望人们的珍惜和努力能让它枯木逢春。</h1> <h1>由于季节的关系,船无法出海,去不了澎湖最典型的玄武岩柱桶盘屿,只能去了二坎聚落附近的大果叶柱状玄武岩。</h1> <h1>所谓的柱状玄武岩是指经过多次海陆升降和海蚀,以及火山熔岩流爆发后遇到海水快速冷却收缩凝固成六角状的玄武岩,这种地形在澎湖非常容易看见,除了最有名气的桶盘屿,在大菓叶海边也有一大片这样颜色较黄的柱状玄武岩,规模虽然不及桶盘屿,但也蔚为壮观。</h1> <h1>这片存在千年的柱状玄武岩,是在日本占领时期发现的。日本人为了在大菓叶兴建码头,<span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设交通船往返西屿和马公之间,当时就在这个位置开挖石块泥土去填海造港,结果就发现了这片柱状玄武岩。</span></h1> <h1>大菓叶海湾的景色十分壮美。高大整齐的柱状玄武石像威武雄壮的士兵列队在海边,节理嶙峋的石柱上盈刻着天地风华,落尽树叶的荒枝像依附岩石的精灵在风雨中凌乱。</h1> <h1>到达渔翁岛灯塔,已经是下午四点多。进去的那段路上司机大叔关照不能拍照,有守卫的士兵在站岗。</h1> <h1></h1><h1>渔翁岛灯塔又被称为“西屿灯塔”,建于清光绪年间,后被洋人拆除旧塔建新塔,是台澎地区所建最早的西洋式灯塔。现在属于台湾“财政部关税总局”管辖,是澎湖地区的国家级古迹。塔身为圆形铁结构,有一座主塔二座副塔,纯白色外观在碧海绿茵中分外耀眼,让人如同置身地中海浪漫风情中。</h1> <h1>灯塔不仅有收集气象资料为过往船只指明航道的作用,还配备有铁炮,派驻军队防守,具有一定的军事防卫功能。现在防卫功能弱化,整个灯塔区提升了观赏功能,成为一个景观区,有纪念碑和纪念馆以及体验区可供游览。</h1> <h1>走入塔内沿着螺旋梯可以登塔远眺,海面水天一线,宽广缥缈。而眼前这一片白色纯静的世界,让我的心变得沉致恬淡,那博大深邃的大海之音袅绕在白云般的砖石中,冷峻与高远编出一页沧桑。那一刻,我迷失在天地之间,在苍茫浩渺的世界里,生命是如此渺小短暂,每一分钟都那么美好而值得留恋。</h1> <h1>回程的时候,路过西屿西台。这是曾经扼守马公港的军事要地,有炮阵地和避弹孔等军事防御设施可参观。但是因为过了售票时间,司机跟门卫协商还是不让进,就在门口拍了照片算做今天游览的结束。</h1> <h1>两天来跟着司机大叔游走在澎湖的东南西北,看尽澎湖的山山水水。闲聊中得知他也是福建人,小孩都不在身边。问他参加台湾选举投票吗!回答:投的。问他支持谁当选!回答:选谁都无所谓吼,就是有新的人当选嘛民众总归会有些好处吼。很实惠的想法。问他除了澎湖去过其他地方吗!回答:没有吼。那有机会一定回大陆看看,不管多远,不管多久,那都是你的故乡!</h1> <h1>回到市区,时间尚早。虽然就住在海边,但天公不作美,没有日出日落可看。游兴未尽,又跑去市区里转悠。</h1> <h1>这一带沿海都是码头,有作业码头、游船码头、渡轮码头,分别以第一渔港、第二渔港、第三渔港作为标示。澎湖四面环海,无论从市区那一点走出去都能走到海边。</h1> <h1>冬季的码头,渔船大多停泊在港湾。从酒店出门一路走能看到一溜排开的各式大小船只。澎湖的主要资源就是海洋渔业,其它都要依赖陆路进口。而作为当地百姓增加收入的旅游业也只有半年的时间可营业。像现在的淡季,什么海边排档啊,夜市啊,统统都不见。这也是逆季游比较遗憾的事情。</h1> <h1>这些快艇,旺季时都穿梭于海上,送往迎来大批来此度假的游客,现在都静静地停靠在岸边。比较有趣的是,跟停车位一样这里有停船位,竖着的红牌子告示上写着对乱停船位的罚款在3-15万台币。</h1> <h1>这边是澎湖最大的鱼市场。据说每天早上出海捕鱼的船归来这里都热闹非凡,卸鱼的杀鱼的买鱼卖鱼的熙熙攘攘,可是我人懒早上起不来,放弃了晨拍鱼市的机会。这会儿踱到这里,偌大一个市场已经空空荡荡。</h1> <h1>鱼市场的渔民三三俩俩,或整理摊位或打扫渔船或织渔网。说到织渔网迅速脑补出一副画面:晚霞映红海湾,渔家女啊织呀么织渔网……多么美好诗意。可眼前却是:几个皮肤黝黑的大老爷们在那低头曲背地坐着编织。白色的渔网摊了满地,一丛一丛从里面铺到外面。我在渔网中跳跃着寻找最佳角度拍摄,在男人们露出白齿的微笑中寻找灵感。</h1> <h1>离鱼市场不远处,就是澎湖县政府农渔局。澎湖列岛虽有64座岛屿,但只有澎湖,渔翁岛,白沙岛面积最大加起来有96.6平方千米(百度资料)面积超过一平方公里的有8座岛屿,其余都是面积不到一平方公里的小岛,无人居住的有44座岛屿。所以澎湖市区其实很小,行政部门也都集中在这里。</h1> <h1>澎湖是台湾最早开发的岛屿,现在人口11万左右。澎湖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风大、雨少。在这里很少看到高大的椰子树,街道上基本是光溜溜的完全没有椰林摇曳生姿,种植的小松树也是被吹得东倒西歪。如果是夏季过来一定要做好防晒措施,不然无遮无挡晒你没商量。</h1> <h1>澎湖街头大大小小的庙比政府部门多。拜的神也比较多样性。但主要还是以佛教为主。信仰是澎湖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h1> <h1>基督教堂的对面,是澎湖最大也是唯一的一座孔庙。偶尔走到这里发现大红庙堂,走上台阶推门而入,里面是很庄严肃穆的一个地方。孔庙的大殿平时不开放,只有在教师节祭孔大典上才开放供市民参观。但围墙之内是学子教学的户外场所和民众休憩的地方,环境静怡有很多碑刻值得一观。</h1> <h1>澎湖孔庙最早建于清乾隆31年,<span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为清朝时代文石书院之所在地,是当时澎湖唯一的学校。后历尽数次改建,唯有“魁星楼”是保存下来的遗迹。现在的孔庙改建于1999年,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原有的传统风格。澎湖的各方面发展都不及大陆,但儒家传统文化却传承下来,儒家思想在这片土地上得以延续。</span></h1> <h1>这是澎湖市区比较高档的住宅,下图是县文化中心和幼儿园。明天就要离开澎湖,短短四天环岛游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h1><h1>澎湖,就像一串撒落在北纬23°30’,装点北回归线的海上明珠,它的美勾勒出千变万化的菊岛风情。还有吉贝沙尾、双心石沪、七美人冢因为季节关系没能去成。我想,我还会再来,来这处海外桃源听听乡音,喝一杯甘甜的杏仁茶……</h1> <h1>澎湖小吃,海鲜面疙瘩</h1><h3><br></h3> <h1>澎湖水族馆表演</h1> <h1>游览鲸鱼洞</h1> <h3>返回金门!</h3> <h3><b> 摄于2019年1月 </b></h3><h3><b> 写于2019年9月</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