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德胜:镜头不改初衷——民生百态——我所认识的常州文化老人之廿四

李寿生

<h3>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摄影家协会理事、江苏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原常州市摄影家协会主席汤德胜先生。</h3> <h3>战友、文友、乡友,汤德胜和本文作者在一起。</h3> <h3>汤德胜在常州市第十届文代会上发言。左一左二为摄影家庄锡连、耿荣兴。</h3> <h3>沸腾的水利工地——汤德胜经典镜头之一。</h3> <h3>运河大迁徙——汤德胜经典镜头之二。</h3> <h3>挑灯夜战——汤德胜经典镜头之三。</h3> <h3>收工回家路上——汤德胜经典镜头之四。</h3> <h3>点红——汤德胜经典镜头之五。</h3> <h3>工地广播站——汤德胜经典镜头之六。</h3> <h3>蚕乡一角——汤德胜经典镜头之七。</h3> <h3>插秧时节——汤德胜经典镜头之八。</h3> <h3>  汤德胜:镜头不改初衷—民生百态 ——我所认识的常州文化老人之廿四 李寿生 我与汤德胜先生相识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常州实行市管县以后,我到武进一些乡村采访,好几次都碰上了他。我长他两岁,当兵又早他一年,是同年龄人又是战友、乡友,所以一见如故,彼此有着许多共同语言。其时的他,左肩挎一只笨重的老式照相机,右肩挎一只部队带回来的黄书包,双腿裤管高卷,解放鞋上沾满泥巴,一副农村干部模样。每到一处乡村就和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和当地群众打成一片。他用镜头记录农业学大寨,记录农村的平整土地格田成方,记录百万农民疏浚大运河,记录分田到户,记录农民的甜酸苦辣,记录我们国家的历史变迁。当时有一幅作品给我印象很深,画面上:一大群农民围住一处乡场,乡场上,七八个毛头小伙子骑着崭新的摩托车在左拐右弯,接受身穿制服的交警的考核,照片题为《乡村新考场》。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别说农民,就是城里人买摩托车也是新鲜事。该图片别开生面地反映了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给农村带来的新变化。 中国常州网刊登了汤德胜三十幅金像奖的得奖作品。后来汤德胜又举办《知青》和《运河》摄影展。拜读这一幅幅老汤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品,让人又回到了那些激情燃烧的岁月。特别给人震撼的是那几幅疏浚德胜河和大运河的作品,气势恢宏,场面浩大,百万农民拓浚大运河的场面堪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我曾在常州日报副刊发表了三篇回忆上世纪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三次疏浚德胜河的文章,汤德胜给我配发了三幅他于1972年拍摄的照片。其中有两张是获奖作品《沸腾的水利工地》《挑灯夜战》。许多年长的读者还有当年参加开河的亲历者纷纷给我打来电话:“图文并茂,照片让人回味不尽!”1972年那次德胜河疏浚工程,武进县出动了五十余乡的十七万民工,组成部队就是二十个师哪!期间,我多次到过德胜河工地,举目望去,人字形的河道两岸,挤满了挖土挑泥的河工,人头攒动,一眼望不到尽头,德胜河变成了沸腾的海洋,那场面煞是壮观。河底里银锨挥舞,河坡上担泥的人们步履维艰,嘴里哼着沉重的号子,结实的肌肉,黝黑的臂膀,汗水在阳光下闪亮!依稀记得,河工们那脚杆,劲鼓鼓的,筋突突的,稳扎扎的,跟盘结的松根一个模样。伴着一路云霭,在河滩上星星点点缓缓移动。他们是开河工地上最亮丽的风景线。自古以来开河工地上从来不上女工,原因是生活不方便。然而1972年那次,成千上万的妇女也开赴前线,我老家一带的几个村庄住了不少女民工。隆冬的早晨,他们比太阳起得还早,室内的一二只便桶供妇女们解手已无济于事,心急火燎的妇女们便跑到村后家家户户的茅坑上,毫无顾忌地把裤子一拉就方便开了。其时的女民工大都二三十岁,为了疏浚家乡的水利,为民造福,为了巾帼不让须眉,她们已顾不得这许多,像徐怀中《西线轶事》中的女兵那样,言行举止都已男性化。汤德胜的一幅《挑灯夜战》记录的就是四十七年前的情景,工地上红旗招展,妇女们挑灯夜战,她们扛大箩,挑畚箕,爬河埂,翻陡坡,丝毫不比男子汉逊色。“妇女能顶半边天”在图片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br></h3> <h3>  此外,《田头演出》也是一幅黑白经典。高低不平的田头,宣传队的女演员手提红灯在手风琴的伴奏下,演唱铁梅的《红灯记》片断。身后的农民有的还戴着草帽,有的刚放下草篮,有的站着,有的蹲着,观看是那么聚精会神,倾听是那么全神贯注,图片反映了那个年代农民的文化生活,历史的厚重感油然而生。《富满河流》更是诗情画意,同样值得喝采:一大群白鹅在河里优哉游哉,小船上牧鹅的农妇摇着赶鸭扇,船头蹲着一只小狗在张望,远处,还有农夫在饲养蚌珠抑或给鱼喂食。党的富民政策给农民带来的富裕在画面里表现得栩栩如生。 汤德胜冒着生命危险拍摄的1991年水灾和2008年汶川大地震的图片,同样震憾人心,如获奖作品中的《祖国万岁》《最后两个》《生命通道》《筑坝》等。但相比较而言, 我更欣赏的仍是老汤“从农村公社到知青点、从田间文艺队到杂交水稻培育基地”拍来的黑白经典,不管是深壑沟渠或是贫瘠土地,抑或是广袤田野与汪洋水域,老汤镜头下的父老乡亲,他们的身份是那般简单,可是,在镜头下流露出的情态却是这般厚重。 汤德胜,1948年生,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摄影家协会第四、五、六届理事,江苏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原常州市摄影家协会主席,美国、日本、泰国、香港、台湾等摄影学会博学会士。1985年被评为省、市劳动模范,1992年被省政府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1993年被评为省优秀文艺家,2006年被评为全国有突出贡献的摄影家,2008年被评为抗震救灾全国优秀摄影家。40多年来,汤德胜先后获得各类大展金、银、铜共87块奖牌,还获得全国德艺双馨优秀会员称号。 2009年8月5日。汤德胜荣获中国摄影金像奖创作奖去美丽的云南大理领奖,评委会的那一段颁奖词相当精彩:“汤德胜关注民生状态,关注平凡生活,以他跨越40年的创作历程,用镜头为历史流下了江南一个小城在时代发展中的流年碎影。深壑沟渠或是贫瘠土地,又或广袤田野与汪洋水域都是每张照片的叙述者与演绎者,体现了人生的简单与厚重,让人看到温暖、力量与希望。” 汤德胜的成功,再一次证明了这样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生活,永远是文艺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尽的源泉。 &nbsp;<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