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二)

市中心医院老年医学科护理团队

<h1><strong style="max-width: 100%; word-wrap: break-word !important;">第四章&nbsp; 培训与考核<br></strong>  第二十六条 国家建立医疗技术临床应用规范化培训制度。拟开展限制类技术的医师应当按照相关技术临床应用管理规范要求接受规范化培训。&nbsp;<br>  国家卫生健康委统一组织制定国家限制类技术的培训标准和考核要求,并向社会公布。&nbsp;<br>  第二十七条 省级增补的限制类技术以及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认为其他需要重点加强培训的医疗技术,由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统一组织制订培训标准,对培训基地管理和参加培训医师(以下简称参培医师)的培训和考核提出统一要求,并向社会公布。&nbsp;<br>  第二十八条 对限制类技术临床应用规范化培训基地实施备案管理。医疗机构拟承担限制类技术临床应用规范化培训工作的,应当达到国家和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条件,制定培训方案并向社会公开。&nbsp;<br>  第二十九条 医疗机构拟承担限制类技术临床应用规范化培训工作的,应当于首次发布招生公告之日起3个工作日内,向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备案。备案材料应当包括:&nbsp;<br>  (一)开展相关限制类技术临床应用的备案证明材料;&nbsp;<br>  (二)开展相关限制类技术培训工作所具备的软、硬件条件的自我评估材料;&nbsp;<br>  (三)近3年开展相关限制类技术临床应用的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情况;&nbsp;<br>  (四)培训方案、培训师资、课程设置、考核方案等材料。&nbsp;<br>  第三十条 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及时向社会公布经备案拟承担限制性技术临床应用规范化培训工作的医疗机构名单。&nbsp;<br>  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加强对限制类技术临床应用规范化培训基地的考核和评估,对不符合培训基地条件或者未按照要求开展培训、考核的,应当责令其停止培训工作,并向社会公布。&nbsp;<br>  第三十一条 培训基地应当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及流程,明确岗位职责和管理要求,加强对培训导师的管理。严格按照统一的培训大纲和教材制定培训方案与计划,建立医师培训档案,确保培训质量和效果。&nbsp;<br>  第三十二条 申请参加培训的医师应当符合相关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规范要求。培训基地应当按照公开公平、择优录取、双向选择的原则决定是否接收参培医师。&nbsp;<br>  第三十三条 参培医师完成培训后应当接受考核。考核包括过程考核和结业考核。&nbsp;<br>  考核应当由所在培训基地或者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委托的第三方组织实施。&nbsp;<br>  第三十四条 对国家和省级卫生行政部门作出统一培训要求以外的医疗技术,医疗机构应当自行进行规范化培训。&nbsp;<br>&nbsp;<br><strong style="max-width: 100%; word-wrap: break-word !important;">第五章 监督管理<br></strong>  第三十五条 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加强对本行政区域内医疗机构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的监督管理。&nbsp;<br>  第三十六条 国家卫生健康委负责建立全国医疗技术临床应用信息化管理平台,对国家限制类技术临床应用相关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和反馈。&nbsp;<br>  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建立省级医疗技术临床应用信息化管理平台,对本行政区域内国家和省级限制类技术临床应用情况实施监督管理。&nbsp;<br>  省级医疗技术临床应用信息化管理平台应当与全国医疗技术临床应用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互联互通,信息共享。&nbsp;<br>  第三十七条 医疗机构应当按照要求,及时、准确、完整地向全国和省级医疗技术临床应用信息化管理平台逐例报送限制类技术开展情况数据信息。&nbsp;<br>  各级、各专业医疗质量控制组织应当充分利用医疗技术临床应用信息化管理平台,加大数据信息分析和反馈力度,指导医疗机构提高医疗技术临床应用质量安全。&nbsp;<br>  第三十八条 国家建立医疗技术临床应用评估制度。对医疗技术的安全性、有效性、经济适宜性及伦理问题等进行评估,作为调整国家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政策的决策依据之一。&nbsp;<br>  第三十九条 国家建立医疗机构医疗技术临床应用情况信誉评分制度,与医疗机构、医务人员信用记录挂钩,纳入卫生健康行业社会信用体系管理,接入国家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并将信誉评分结果应用于医院评审、评优、临床重点专科评估等工作。&nbsp;<br>  第四十条 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将本行政区域内经备案开展限制类技术临床应用的医疗机构名单及相关信息及时向社会公布,接受社会监督。&nbsp;<br>&nbsp;<br><strong style="max-width: 100%; word-wrap: break-word !important;">第六章 法律责任<br></strong>  第四十一条 医疗机构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的,暂停或者停止相关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给予警告,并处以三千元以下罚款;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以三千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罚款,并对医疗机构主要负责人、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nbsp;<br>  (一)未建立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专门组织或者未指定专(兼)职人员负责具体管理工作的;&nbsp;<br>  (二)未建立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相关规章制度的;&nbsp;<br>  (三)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混乱,存在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隐患的;&nbsp;<br>  (四)未按照要求向卫生行政部门进行医疗技术临床应用备案的;&nbsp;<br>  (五)未按照要求报告或者报告不实信息的;&nbsp;<br>  (六)未按照要求向国家和省级医疗技术临床应用信息化管理平台报送相关信息的;&nbsp;<br>  (七)未将相关信息纳入院务公开范围向社会公开的;&nbsp;<br>  (八)未按要求保障医务人员接受医疗技术临床应用规范化培训权益的。&nbsp;<br>  第四十二条 承担限制类技术临床应用规范化培训的医疗机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责令其停止医疗技术临床应用规范化培训,并向社会公布;造成严重后果的,对医疗机构主要负责人、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nbsp;<br>  (一)未按照要求向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备案的;&nbsp;<br>  (二)提供不实备案材料或者弄虚作假的;&nbsp;<br>  (三)未按照要求开展培训、考核的;&nbsp;<br>  (四)管理混乱导致培训造成严重不良后果,并产生重大社会影响的。&nbsp;<br>  第四十三条 医疗机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行政部门依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第四十七条的规定进行处理;情节严重的,还应当对医疗机构主要负责人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nbsp;<br>  (一)开展相关医疗技术与登记的诊疗科目不相符的;&nbsp;<br>  (二)开展禁止类技术临床应用的;&nbsp;<br>  (三)不符合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规范要求擅自开展相关医疗技术的。&nbsp;<br>  第四十四条 医疗机构管理混乱导致医疗技术临床应用造成严重不良后果,并产生重大社会影响的,由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整改,并给予警告;逾期不改的,给予三万元以下罚款,并对医疗机构主要负责人、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nbsp;<br>  第四十五条 医务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行政部门按照《执业医师法》《护士条例》《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进行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nbsp;<br>  (一)违反医疗技术管理相关规章制度或者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规范的;&nbsp;<br>  (二)开展禁止类技术临床应用的;&nbsp;<br>  (三)在医疗技术临床应用过程中,未按照要求履行知情同意程序的;&nbsp;<br>  (四)泄露患者隐私,造成严重后果的。&nbsp;<br>  第四十六条&nbsp; 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行政部门未按照本办法规定履行监管职责,造成严重后果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等行政处分。&nbsp;<br>&nbsp;<br><strong style="max-width: 100%; word-wrap: break-word !important;">第七章&nbsp; 附 则<br></strong>  第四十七条 人体器官移植技术、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细胞治疗技术的监督管理不适用本办法。&nbsp;<br>  第四十八条 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可以根据本办法,结合地方实际制定具体实施办法。&nbsp;<br>  第四十九条 本办法公布前,已经开展相关限制类技术临床应用的医疗机构,应当自本办法公布之日起按照本办法及相关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规范进行自我评估。符合临床应用条件的,应当自本办法施行之日起3个月内按照要求向核发其《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卫生行政部门备案;不符合要求或者不按照规定备案的,不得再开展该项医疗技术临床应用。&nbsp;<br>  第五十条 中医医疗机构的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由中医药主管部门负责。&nbsp;<br>  第五十一条 本办法自2018年11月1日起施行。</h1>

临床

技术

医疗

应用

培训

医疗机构

行政部门

卫生

省级

应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