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吴氏宗祠》

浙吴会秘书处

<h3>宗祠文化敦亲睦族、弘扬孝道,蕴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是乡村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h3> <h3>  广东江门新会区古井镇文楼村,有着这样一座古祠,被誉为新会现有最高的祠堂。古祠建筑精美,极具规模,更重要的是,它是当地吴氏家族的根,伫立乡间,守护着一方净土,庇佑后人。它就是文楼村吴氏宗祠,已逾百年历史,历久而弥新。2010年,“文楼吴氏宗祠”被列为江门市第六批文物保护单位。</h3><h3>  祠堂中座高逾13米</h3><h3>  近日一早,驱车来到文楼村,穿过古色古香的牌楼,沿着整洁的乡道一路前行,很快,就看到一处开阔的小广场,广场中央伫立着的,就是“新会最高祠堂”吴氏宗祠,又名太祖祠、崇让堂。</h3><h3>  古祠坐落于文楼村内的茶山脚下,视野开阔,更显气势恢宏。古祠布局为三进三开院落,每进的宽度相同。从外面看,最先映入眼帘的是古祠大门上方“吴氏宗祠”四个刚劲醒目的石刻大字。青砖墙壁十分光滑平整、坚固亮丽,用磨灰砌成的砖缝窄薄如纸,精湛的砌墙工艺堪称一绝。</h3><h3>  古祠内部很宽敞,中座挂有“崇让堂”的牌匾。</h3><h3>  走进第一进,貌似与一般祠堂并无太大差别,但再看第二进,也就是中座,则异常宽敞。据悉,这里高达13米多,前方4条粗大的坤甸圆角方柱作为主柱就有10.7米高,让人惊叹。据了解,一般的祠堂高度不超过10米,而吴氏宗祠的高度在岭南祠堂传统建筑中实属罕见,这样的独特设计具有较高的历史和艺术研究价值。有趣的是,在整座宗祠后方,还建有一座八角塔,名唤文炳阁,文炳阁与宗祠遥相呼应,高约28米,为吴氏宗祠建筑群的组成部分,被称为文楼的“文笔”,而文楼村也确实历来人才辈出,文风鼎盛。</h3><h3>  吴氏宗祠建筑构造非常有特色,内部修饰也是大有讲究,处处透着岭南传统建筑的精致。在宗祠的每一处,都可以看到做工精细妙绝的木雕、石雕、砖雕、灰塑等岭南古典建筑传统艺术装饰。错落有致的白瓦屋顶、灰黑的墙椽和石雕的人物、木雕的花卉、壁画虽因年代久远而显得有些陈旧,但正因为这些岁月痕迹,更显韵味。</h3><h3>  乡风民俗</h3><h3>  呈“伏虎拱腰”之势</h3><h3>  或许大家都有疑问,为什么文楼吴氏宗祠的建筑风格如此独特呢?前后低,中间高,还有一高塔在后方,这是为何?</h3><h3>  在文楼村中走访,尝试一探究竟。原来,关于文楼吴氏宗祠的独特建筑构造,在村中一直流传着一种说法:从风水布局和建筑造形上,古祠是取“伏虎拱腰”之势,因此,中座要比前后座高近一倍,前座祠堂门口被称之“虎口”,文炳阁为“虎尾”。对照着传说,再从不同方位细细观看,古祠的整体造型与“伏虎拱腰”确实有神似之处。</h3><h3> 吴氏宗祠门前广场的北面立有旗杆夹,旗杆夹又叫功名夹,是乡中出了举人用来升旗用的,证明文楼族人人才辈出的说法。在广场西边,有一口“风水”井,井水清澈甘甜,据说是为“虎”提供水源之用。而且,本来距离宗祠约千米的西北面,建有一座八角形小塔,叫“奎阁”,族人称它为“虎轭”,但已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惨遭拆毁。据文楼村的长者从风水学的角度介绍,吃饱了的老虎有水喝,还有“虎轭”的牵制,其虎则善。</h3><h3>  有文献记载,原本的文楼村太祖祠为四进,始建时间不详。清朝光绪年间,族人重修宗祠,请吴松江按照风水学重新设计建造为三进,坐向也有所不同,并在宗祠后加建一塔,以祈祷风调雨顺,庇荫后人,氏族繁盛。</h3><h3>  吴氏宗祠,是文楼村吴氏族人共同的根,而历经岁月洗礼,古祠的用途也几经变化,当然,文楼村人对古祠的深厚感情则永不改变。</h3><h3>  据在文楼学校退休的吴耀汉校长介绍,最初,吴氏宗祠也与一般祠堂一样,是氏族祭拜祖先、处理事务的重要场所。从前,古祠中座大堂是吴族父老乡亲议事、为族人排难解忧和调解民事的地方,族人称为“上祠堂”,中座大堂正面,设有供奉先祖牌位的大神台,让族人四时敬拜列祖列宗。</h3><h3>  在民国期间,吴氏宗祠除了具有一般祠堂的作用外,文楼乡亲吴步蟾等进步知识青年,于民国三年(1914)创办了“文楼高等小学校”,便利用吴氏宗祠后座和两侧作为学校教室。后来,从上世纪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初,古祠曾一度作为古井地区大粮仓,宗祠的墙壁均用灰水涂抹,精美的壁画被掩盖住了,但也得以保存下来。之后,古祠又重作学校课室和老师办公场所。1989年,文楼学校新教学楼落成后,吴氏宗祠才完成它的办学使命。</h3><h3>  而这时,用途几经转变的古祠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内部结构略有拆改,虽大致上保存了古祠的建筑,但面貌却大有改变。面对如明珠蒙尘的古祠,文楼村民很是痛心,经过族中商议,族人决定,必须担起保护宗祠的责任。2007年,吴氏宗祠重修工程正式开始,工程得到文楼海内外乡亲的鼎力支持,在筹资期间掀起了一个又一个捐款热潮。2008年7月6日,修缮工程通过工程验收,至此,吴氏宗祠终于重焕光彩。</h3><h3>  来到文楼吴氏宗祠,除了雄伟有气势,记者走进古祠的第一印象就是整洁干净,古祠内部显得空旷,但所有物品都摆放得井井有条。记者得知,祠堂的管理委员会在正常运作,请来了专人管理祠堂,每天上午8:30左右开门,下午5:00左右关门,方便群众到祠堂参观、活动。这也体现着文楼吴氏族人对于宗祠的呵护。</h3><h3>  吴氏宗祠,在文楼村人的心目中一直是一方殿堂。每当节日或者是家有大事,族人都会前来祭拜,由于文楼是著名的侨乡,因此吴氏宗祠也成为海内外吴氏族人寻根问祖的必到一站。</h3><h3>  如今的吴氏宗祠,因为保存得当,俨然成为村中的地标,也是村中举行庆典等活动的重要场所。2008年11月,宗祠重修落成庆典和表彰活动就在这里举行,当日,文楼村的内外乡亲和来自中山、吴川、湛江的宗亲代表等2000多人参加活动,筵开200多席,大家欢聚一堂,把酒谈心,那热闹的场景现在仍为村中人津津乐道。</h3><h3>  如今,乘着乡村游发展的东风,文楼村也计划要开辟独具本土特色的游玩路线,吴氏宗祠理所当然成为重要的一环。祠堂管委会人员表示,吴氏宗祠建筑独特,寓意深远,而且象征着氏族精神,极具历史文化特色,这样的明珠,应该被世人所认识。</h3><h3>  江门市地方文史研究专家林福杰:</h3><h3>  古祠活化仍需承接“文”字展开</h3><h3>  文楼,清康熙县志、乾隆县志皆作“门楼”,相传明洪武十九年(1386),吴姓先祖从福建来此立村,曾露宿邻村仕路的门楼下,族裔为纪念先祖而取名。“门”“文”土语谐音,后避俗改今名,清道光县志(1840年)已见“文楼”。</h3><h3>  “文”字之改改出了特点,文运勃兴了。村人吴铁梅(1827—1890)同治三年(1864年)中举,渐成为晚清新会文化名人,他一生育才逾千,新会名士谭镳、李淡愚、林仲肩等皆出吴门。在上升的“文气”中,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重建文楼吴氏宗祠,翌年又在祠后添建“文炳阁”——新会习俗视文塔为“文笔”。祠的主厅高逾13米,祠内画12幅壁画,挂宋代理学家朱熹像,民初以“崇让堂”堂号为名创办学校,民国七年(1918年)创刊《文楼乡音》,这些无一不是围绕“文”字,突出自己的文化亮点。人说该祠出文人多,曾任新华社社长、人民日报总编辑、广电部长的吴冷西(1919—2002)这样的大文豪,亦出自该族。</h3><h3>  该祠的活化仍需承接“文”字展开。祠堂够高够大,门前有小广场,这样的好地方应多组织开展文化活动;有吴铁梅、吴冷西等名人,要多加研究、宣传,发挥名人效应;祠堂装饰工艺精美、文化亮点突出,是开始乡村旅游的好地方,可与本村文炳阁、接龙桥、村闸门楼、沙堤古庙、吴冷西故居等整合为旅游资源。</h3> <h3>深圳南山区南光社区横龙岗村《凤孙吴公祠》,凤孙吴公祠就位于深圳南山区南光社区横龙岗村内,凤孙吴公祠建筑别具一格,大门额上“凤孙吴公祠”五个大字格外端庄醒目,祠堂布局严谨,有前殿、左右厢、前廊、后殿等,已被列为南山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凤孙”来由因年代久远已无从考证。公祠后殿的石柱上有一副楹联:上联“横龙呈吉瑞寻本溯源念祖上”,下联“岗村纳贞祥和里睦邻训儿孙”,巧妙地将“横龙岗村”4个字注入其中。</h3> <h3>传统中国人心中都有一种愿景,那就是:求家族之长存。而祠堂,正是家族制度的外化表现形式。几千年来,中国的家族制度一直交织于田园风味的生活理想中,这种生活理想,田园情怀,返璞归真的态度,以趋福避祸的方式,诠释着中国人清淡的幸福。</h3><h3>事实上,从有利于国家民族的角度,“家族之长存”对于推动民族的发展壮大,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h3><h3>祠堂,是汉民族供奉祖先和祭祀的场所,是宗族的象征。宗庙制度产生于周代。上古时代,士大夫不敢建宗庙,宗庙为天子专有。宋代朱熹提倡家族祠堂:每个家族建立一个奉祀高、曾、祖、祢四世神主的祠堂四龛。宗祠体现宗法制家国一体的特征,是凝聚民族团结的场所,它往往是城乡中规模最宏伟、装饰最华丽的建筑群体,不但巍峨壮观,而且注入汉族传统文化的精华,与古塔、古桥、古庙宇相映,成为地方上的一大独特的人文景观,是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和汉族民俗文化的代表。</h3><h3>宗祠记录着家族的辉煌与传统,是家族的圣殿。作为汉民族悠久历史和传统文化的象征与标志,具有无与伦比的影响力和历史价值。</h3><h3>祠堂有五大功能</h3><h3>1、尊祖敬宗,纪念祖先的场所,发扬祖先的爱国主义,艰苦创业的精神。</h3><h3>2、寻根问祖,接待来访,联络宗亲的场所,加强民族团结,发扬民族凝聚力的作用。</h3><h3>3、道德教育的基地,通过祠堂文化内涵,匾额、楹联、碑记,以及族规家训,如爱国、孝悌、敬业、诚信、友善,勤劳、俭朴等道德风尚,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扶贫济困,礼让宽容等,发扬文明道德、和谐友好新风尚。</h3><h3>4、陈列书画,阅读书报,增进知识,联络感情,增进宗亲邻里情谊,喝茶聊天休闲,发扬农村文化活动场所的作用。</h3><h3>5、民俗文化、民间收藏的陈列馆,收藏陈列旧宗谱、旧碑记、旧石器、旧家具、旧农具,是新旧历史教育的重要场所。祠堂很好地反映了一个地方的乡风民俗和建筑特色,实属难得的文化遗存。因此修缮祠堂的工作刻不容缓。</h3><h3>在中国传统的民族文化里,宗祠文化是一项不可蔑视的姓氏宗族文化,中国人是世界上最有祖先崇拜传统的民族。我国以特有的传统建筑类型,以及它们所包涵的有益的、进步的祠堂文化和封建礼教中的许多残余,都将作为历史文化的遗存,辩证的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让后人受到启迪和教育。</h3><h3>俗话说,树大分枝。随着生命的传递、繁衍,家族也会不断扩大,扩大的结果是一些家族从祖居地迁居他处。今日的祠堂有帮助人们寻根问祖、缅怀先祖、激励后人、互相协作的积极意义,是对于加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中华民族的团结产生巨大的作用。</h3> <h3>一、祠堂是什么呢?</h3><h3>祠堂是举行祭祀的建筑场所,是我们追慕先祖的地方。孔子曰: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意思是根深才能叶茂,祠堂浇灌着家族的根,浇灌祖宗,礼敬天地。这就是祠堂最深层次的意义。</h3><h3></h3><h3>二、祠堂的出现</h3><h3>在宋以前,华夏守礼延续的是礼经。宋代的时候,因为时间相去久远,三代之礼的延续有很多已经不适合那时候的要求了。所以朱子根据当时情况重新制礼。这就是《朱子家礼》中提到的:“三代之际,礼经备矣,然其存於今者,宫庐器服之制,出入起居之节,皆已不宜於世,世之君子虽或酌以古今之变,更为一时之法,然亦或详或略,无所折中,至或遗其本而务其末,缓於实而急於文,自有志好礼之士,犹或不能举其要而因,於贫窭者,尤患其终不能有以及於礼也。”意思是,随着时代变化,礼也应该随之而变。三代之礼虽然完备,但是很多节文已经不适合现在的时代了。当时的饱学之士虽然根据三代之礼以及现实情况进行了酌情的变化,但是详略不一,没有一个比较折中的方案进行普及推广,甚至有的舍本而逐末,或者不重视内在之实而只重视外在节文。从而导致有志好礼之士,不能列出要点而遵从。“是以尝独究观古今之籍,因其大体之不可变者,而少加损益於其间,以为一家之书。大抵谨名分、崇爱敬,以为之本。至其施行之际则又略浮文务本实,以窃自附於孔子从先进之遗意。诚愿得与同志之士熟讲而勉行之。庶几古人所以修身齐家之道,谨终追远之心,犹可以复见,而於国家所以崇化导民之意,亦或有小补云。”</h3><h3>于是朱子遍览古籍,遵循大原则这些不能变得。而进行损益。大体以诚敬,忠恕之道的原则,以为礼之本。在实行的时候既能体现礼之文而又能重本务实。从而达到修身齐家,慎终追远,以及教化民众的意义。</h3><h3>在三代以前,庶人(普通老百姓)是无庙的,而朱子于此时明确提出了“祠堂法”。这就是祠堂正式的起源了,从此祠堂开始正式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并且其重要意义一直影响至今。“报本反始之心,尊祖敬宗之意,实有家名分之首,所以开业传世之本也”。这是发明人朱子为祠堂下的定义。</h3><h3></h3><h3>祠堂承担祭祀活动的职能,在朔望日以及俗节要祭祀不辍。同时,祠堂家族各项重要活动的场所,比如封官,主人生嫡长子,等等,都要到祠堂举办活动。现在有些朋友们所居的地方如果有名门望族,应该还可以见得到这些民俗景象。从朱子开始,祠堂成为了华夏人民尊祖敬宗的重要场所,并且延续至今已有接近千年历史。</h3><h3>三、继承宗庙制度</h3><h3>而朱子所倡导开创的祠堂法,其实是宗庙制度的延续。在三皇时代甚至更远的时代,是没有祠堂的,那会只有宗庙。《尚书·舜典》记载:正月上日,受终于文祖。意思就是在宗庙里舜接受了尧帝的禅让。在古代的生活中,最重要的事就是宗庙之祭。所谓“国之大事,唯祀与戎”。</h3><h3>宗庙是什么?宗庙是祭祀祖先的场所。《礼记祭義》曰:「右社稷,左宗廟。」在三代之时,宗庙的地位是远大于其余的建筑的。《礼记.曲礼》云:君子将营宫室,宗庙为先,厩库次之,居室为后。在古代的礼乐制度下,整个社会礼别尊卑。别的是什么尊卑?是德行。德行高者自然根深,所以就有了不同序列,其庙也有不同的制度。《王制》曰:天子七廟,三昭三穆,與太祖之廟而七。諸侯五廟,二昭二穆,與太祖之廟而五。大夫三廟,一昭一穆,與太祖之廟而三。士一廟。庶人祭於寢。三代之时,庶人是不得建庙来祭祖的,只能祭於寢。而且在当时,建庙祭祀是一件非常耗费财力的事情,同时有着诸多的规矩。庶人也承担不起。对于天子以及诸侯来说,都会有专门的籍田,用来提供祭祀所用。</h3><h3></h3><h3>四、祠堂风水的作用</h3><h3>据考察,现在存世的祠堂大部分分布在南方地区,祠堂的出现和南方盛行的风水便很好的结合在一起,三僚风水先生曾庆华(牧之)发现,南方地区,非常重视祠堂的风水,祠堂的风水对后人的影响巨大,历史证明:祠堂风水不仅对后代子孙的兴旺发达起着重要作用,同时风水也有操控房份的作用。祠堂往往是建在这个村子风水最好的地方,客家民族还有聚族而居的习惯,甚至在在祠堂周围建围屋和半围屋结构,如福建的土楼和粤赣地区的客家围屋。其实这些都是风水上的作法。</h3><h3>祠堂往往是从民房演变而来的,老百姓的阳宅,因为风水好,人丁众多,必定要迁到外面去发展,那么这个祖屋慢慢的就变成了一个祖厅,祖厅其实还是可以住人的,祖厅由于香火旺盛,祭祀不断,就演变成祠堂了,祠堂是供奉灵牌位的地方,虽是阳宅的结构,其实是阴人所居之所。另外,祠堂占据村子风水最好的宝地,其实也是为了锁住龙气,如果一旦将祖屋或者祠堂拆掉,分给子孙,每人其实得到的都只是一部分,如果大家都各自为政,各建各的房子,岂不浪费风水宝地,而反致凶祸耶?</h3><h3>最后,祠堂是人类灵魂的居住地,古人言:叶落归根,慎终追远。祠堂不仅仅是一个古代建筑,而是寄托了万千游子乡愁的地方,无论身处何方,有多大的建树,到老了,最后还是希望回到这个故土,因为它是我们灵魂的港湾!</h3> <h3>揭阳市西门外龍頭鄉即现篮头村『吴姓』:创建于公元1453年于寨内村!先后于长房创建向北寨(9百左右人);二房创建灰窑寨(2千6百多人),由长房分支由向北迁居灰窑寨(20多人),三房分支迁居灰窑寨(5百多人)即灰窑三房,四房‘诚廉公’分支迁居灰窑寨(1500左右人),故灰窑寨加上原创寨二房人口为全乡人口最多的村庄;三房创建向东寨(1千3百多人);四房随祖居于始创地大寨内(1千3百左右人)!</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