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发四十周年——饮食的变化

石子涵

<h3>摘要×: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共产党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不动摇,根据世情、国情、党情的新情况、新变化,对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进行完善和调整,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br></h3> <h3>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生活虽然已经好了很多,但是在农村,人们的主要食物还是玉米面饼子,高粱米饭。大米和白面都是过节日和有客人的时候才会吃到的。有的人家求人帮忙干活,给做的最好的伙食也就是高粱米饭和豆腐拌酱。</h3><h3><br></h3><h3>在父辈的记忆里。小时候,家里是没有电饭锅、煤气灶的。无论做什么,都靠家里唯一的一口烧柴火的大锅。每次做饭的时候,要用锅先烧几壶热水。然后再做饭。饭好了,再弄菜。夏天和秋天还好。家里会在园子里自己种一些蔬菜。一到冬天,就只有萝卜、白菜、土豆和酸菜。养的鸡生的蛋也要攒起来留着卖钱。肉更是很少买的。零食也是几乎没有的。方便面和雪糕一度是我童年里觉得最美味的东西。那时候一到冬天小孩子就开始盼过年,因为只有过年那一天,是可以大口大口吃肉的,大人也会给孩子们买一些糖果和小食品。</h3><h3><br></h3><h3><br></h3> <h3>如今,商店里的蔬菜水果、零食百货应有尽有。农村也都通了自来水,安了燃气灶。家家户户也都有了冰箱,各种煮吃的的小家电。除了冬天取暖几乎没人再用大锅煮饭了。人们对于食物的要求,不再仅仅是为了填饱肚子。而是为了美味、为了健康。而你去街上问小孩子,已经没人再盼着过年了。他们早就想吃什么就有什么了。</h3> <h3>粮票可谓一代人刻骨铭心记忆。在上世纪物资极其匮乏的时代,它属于一种支付方式,要买东西凭票买,有票也未必能买到。</h3> <h3>在当代,人们的物质生活十分丰富,只要有足够的钱,一般都能买到你想要的东西,而且支付方式也变得极为便利。</h3> <h3>这张照片反应了改革开放前,在物质极度匮乏的环境下,人们卖粮食都需要排队的场景。</h3> <h3>而现在,商品琳琅满目,种类数不胜数,人们不需粮票,甚至还可以用互联网支付,自由自在地选购自己需要的货物。</h3> <h3>在四十年的砥砺奋进中,中国人民生活水平实现了从贫穷到温饱,再到整体小康的跨越式发展。当今社会的主要矛盾已不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而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重大变化,显示了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并且实现了由做大到做好,再到分配好的重大转变。我国经济实现了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国力不断增强,更加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不断打造出具有本国核心竞争力的高科技产品。</h3> ——制作:石子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