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家堡长城故事(一)

余人@北京

</h3></br><h3>每次看到这段城墙,我都忍不住想问,你在这里还好吗?这几天的风雨,又是你司空见惯的吧?<br></br></h3></br><h3>你无需回答,因为你还在这里,坚强地伫立。山谷里有寂静的声音,我就在你的身旁凝神倾听。</h3></br><h3>山的语言,可以穿透重重迷雾;山风清凉,拂过长城金黄。看新开的野花,用她的美丽,装点四百多年的沧桑。</h3></br> <h3>在北京的八达岭长城景区西南5公里处,有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叫陈家堡。在这个小山村的附近,有一段鲜为人知的约2000米长的残长城。这里崇山峻岭、深沟险隘,长城城关相连,墩堡相望,满是断壁残垣。春天来临的时候,漫山遍野的野桃花杏花次第盛开,将古长城掩映得分外美丽。冬天,这里气温低至零下二十度左右,白雪皑皑,大风起处,雪花纷飞,山舞银蛇,一派北国风光。<br></h3><br><h3>每年只有少量的驴友踏足这里,拜访几百年来隐居在这里的古长城。春夏秋冬,我多次攀登过一个不知名的残楼,只剩下一点点小垛了,几百年的风雨,把它打磨成黝黑的颜色,更显沧桑古朴。雪天,我用相机拍墙头的衰草,在风中摇曳,却顽强地生存着,这象征着一种精神,顽强不屈的长城精神!我抚摸着每一块墙砖,感觉鲜活的历史就隐藏在他们身上。<br><br></h3><br><h3></h3> </h3></br><h3>陈家堡是隶属于河北省怀来县的一个小村庄,与北京延庆交界,几百年来代代繁衍。这里只有百十户人家。由于地处偏僻,土地贫瘠,人们生活水平较低。这几年来,陆陆续续有驴友来游览古长城,其中还有外国友人,让陈家堡村民看到了致富的希望。有些人家就开起了住宿导游服务,虽然价格很低,但是给自己家庭带来了一笔额外的收入,老祖宗建设的长城以另外一种方式造福后人。<br></br></h3></br><h3>刘大姐一家就是陈家堡村的普通村民,我是在2015年夏季爬陈家堡长城时候认识她的。认识她的时候,她刚刚带一个法国驴友团去爬完长城回来,我在村口与她相遇,就与她攀谈起来。</h3></br><h3>我很好奇地问她,陈家堡这么偏僻荒凉,为什么世世代代一直坚守在这里?她说她是从外村嫁过来的,具体也不是太清楚。但是她承认,嫁到了这里才发现,日子过得并不容易。由于土地贫瘠,种地收成很少,他们一家常年以养蜂养羊为生,收入不高。农闲出村去延庆打工,她做过食品加工厂工人,她爱人做过装修工人。这几年因为乡村旅游业慢慢兴起,生活才慢慢有了点起色。</h3></br><h3>热情的刘大姐把我带到她家院里,一进院子,就看到满院里种着海棠树和蔬菜,长势茂盛。环着院子一圈,是他们的住宅,除了留下自己住的几间,其余房屋分隔成了很多间小房间,这就是招待驴友的客房,每间每晚30元,含三餐,便宜得让人惊讶。而且每间房窗明几净,可见主人非常热爱生活,非常用心地招待驴友。</h3></br><h3>在刘大姐家见到了她爱人陈大哥,一位年龄五十出头,皮肤黝黑,非常朴实的汉子。两口子热情地给我们沏茶倒水,我们攀谈起来。我接着问他们,既然做旅游,有没有祖上留下的什么故事,可以讲给游客们听啊。陈大哥说,当然有啊,只是自己文化低,没法写出来。他说陈家堡村的祖先跟长城有过很多故事。就拿修长城来说,陈家堡的先人也曾出人出力,帮着守卫长城的军队一起烧制墙砖,当时做好的墙砖要刻上陈家堡村里人的名字,是为了确保墙砖的质量。他说,这样的墙砖建造的长城,是历代以来最坚固的,在抵抗外敌入侵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所以到现在,陈家堡的长城还能很好地保存下来。</h3></br><h3> <br><h3>正说得眉飞色舞,突然陈大哥神情黯淡下来。他指着他们家的院墙对我说,看到这地基吗?后来不打仗了,村民要建房子,家里穷,就去长城上取墙砖,对长城又造成了很大的破坏。我这才注意到,他们的院子地基大部分是用石头做成的,但夹杂其间,隐约可见来自长城的墙砖。<br><br></h3><br><h3>我继续问陈大哥,陈家堡这么偏僻荒凉,村民们为什么不搬走?为什么世世代代一直坚守在这里?我的问题彻底打开了陈大哥的话匣子,为了回答我这个问题,他跟我娓娓道来陈家堡长城的往事。(未完待续)<br></h3> <h3><font color="#010101"><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U1ODgzODAzMw==&mid=2247483681&idx=1&sn=161981c51d7332665242d3e1e0d7b38e&chksm=fc21395fcb56b049efb43dbf2178a836308981a14af159a16071a6c7e2d39cfbf35388566dab&mpshare=1&scene=22&srcid=0220KlyUTUpsmMKIw0II0EQj#rd"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