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 · 骑楼老街

马德福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骑楼老街,是海口市一处最具特色的街道景观,其中最古老的建筑四牌楼建于南宋,至今有700多年历史。2009年6月,首届“中国历史文化名街评选推介”活动揭晓,海口骑楼老街榜上有名。海口骑楼老街以其唯一性、独特性荣获首批十大“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称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骑楼老街覆盖面积约二平方公里,总长四点四公里,共有大大小小的三、四层高的骑楼建筑近六百栋。骑楼大多是上世纪初一批批从南洋回来的华侨借鉴当时的南洋建筑风格所建。骑楼大多布满优雅细致的雕塑和洋派的装饰,很有些巴洛克的味道。骑楼楼层都不太高,两三层的居多,有些还保留着早前的商号,和凭栏、门窗等处的精美雕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2019年02月21日,己亥年正月十七,来海口当日下午,不顾舟车劳顿,慕名而来,一睹其风采。</span></p><p class="ql-block"><br></p> <h3>“南洋的风情,中国的魂;西式的建筑,中国的人”。坐落在海口得胜沙路、中山路、博爱路、新华路、解放路、长堤路等老街区的骑楼建筑,见证了一代“南洋回乡客”对故乡的眷恋和反哺</h3> <h3>清咸丰八年(1858年)《天津条约》签订之后,琼州(海口)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通商口岸之一,史称“琼州口”。作为从东南沿海到东南亚的“商贸枢纽”,“琼州口”为海南人“下南洋”谋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时至二十世纪中期,大批“南洋客”陆续返琼,或衣锦荣归、或落叶归根,在他们带回的各色南洋文化里,留存至今最为显著的,就是坐落在海口大街小巷里的这些骑楼建筑群</h3> <h3>海口的骑楼建筑是融合了中式、欧式和南洋建筑元素的“外廊式”建筑,不仅外形看起来古朴、规整、美观,形成建筑群落之后,其连廊连柱的人行通道,集避雨、遮阳和通行三功能为一体,于海南的气候而言可谓是因地制宜</h3> <h3>随着世纪更迭,海口骑楼从旧时富商巨贾的栖居,到现如今小摊小贩的盛行,部分建筑群落也历经了从老化到翻新的过程,从未改变的是它精致而丰富的建筑美学,以及内敛的烟火气息,这二者也总是在不经意间,吸引着过往的人们</h3> <h3>每到一座陌生的城市,我总是喜欢去寻访那些最破旧的老建筑,因为那里是岁月留痕最浅的地方,也是了解一座城最深切的地方。而初到海口,发现海口最大的特点就是最繁华即是最破败。海口著名的骑楼老街,旅行攻略上首推的旅游景点,坐落在最繁华的城市中心,同时也是骑楼老建筑保存最完好的地方</h3> <h3>说到“骑楼”,平生第一次见到特征这么鲜明的建筑群体;而在楼体之外齐设连廊、凌驾于街市,起初对这种画蛇添足的做法也是不能理解的。后来翻看了一些资料,又着实在海口体会了几天阴雨连绵,终于感叹先人的智慧,笃信它盛行于岭南地区绝非偶然</h3> <h3>19世纪中叶,琼籍人士下南洋谋生,他们衣锦还乡后纷纷效仿南洋建筑风格的特色,建成一幢幢柱廊骑楼式的建筑。这种建筑特色非常适合海南阳光强烈、风雨即来的天气,凉爽舒适的骑楼,利于人们遮阳挡雨。由于毗邻港口,这些家家户户所建骑楼连接形成的街道,有着可供行走的地板,有着挡避风雨骄阳的顶盖,成为“店铺的公共走廊”</h3> <h3>走在骑楼下,自在闲适,温馨亲近,脚无沙尘,清洁整齐,透出关心互动良好的人际关系。而在相对封闭的旧社会,骑楼式建筑冲破了居家单门独户的束缚,变成顾客的共享空间,并体现相互尊重的现代意识</h3> <h3>如今走在骑楼老街,看斑驳陆离的墙面和平整光洁的街面,看修旧如旧的老式招牌和特产、书吧等新式店面,总有一种时光交错的感觉。如果单从商业街区的角度来判断,这会是一个失败的案例——主力店铺不鲜明,业态布局也略显陈旧,就连民宿、酒吧、咖啡屋这样文艺小资的地方,也活得格外超然,没有耀眼灯火,没有背景音乐,像是在与老街一同沉睡。而从历史风貌建筑保护的角度来看,这里无疑是一个典范——它不仅完好无损地保护了百年前的建筑外观,更很好地继承了南洋商人的精髓,他们吃苦耐劳,却行事低调,以不卑不亢的经商理念,扎根于此,也改变于此</h3> <h3>建筑是凝固的音乐,也沉淀的历史。骑楼老街串联起海口变迁的历史,是一个世纪里来往南洋的人们的共同记忆载体,是海口文化变迁的生动记录,也是历经多年,海口留给世人最立体的城市情怀</h3> <h3>海口人热爱骑楼,骑楼是老海口的神韵。几代人的生生息息都在依傍它遮风挡雨,这习俗至今未改。如果说静态的老街串起了海口变迁的历史,那么动态的人间烟火便更能体现出老街记忆中的人文情怀</h3> <h3>在熙熙攘攘的街道上,你会看到各家门前都坐着一个或几个老人,他们在发呆、聊天或者打牌。他们说着方言像是在唱歌,对于北方人而言几乎就是一门外语,但他们恬然的表情很自然地诠释了他们的怡然自得。雕梁画柱的女儿墙彰显了他们曾经的辉煌,如今发毛变黑的墙体却谱写了岁月无情;而面对这些得失,你在他们的脸上找不到悲喜的答案,仿佛发呆、聊天、打牌、吃茶比那些荣辱过往重要得多</h3> <h3>因为临海,大海不仅给了海口人开拓精神,也给了海口人对于未知生活的虔诚期待。无论是文化生活还是宗教生活,都是海口文化的呈现。你会看到,家家户户的门楣下方都设有两个用于奉香的石槽;用于祈福的吊钱、对联也在平日的家家户户贴得红火。</h3> <h3>每家每户临街的房子都是敞开着大门,常有老人坐在自家门前观望着街市的人群川流不息,若有所思;而此时,一句老邻居的问候又能很快把她拉回来到现实中来。时间就在这发呆与寒暄中一点点流走,这一流逝,就是上百年,时间竟也没有办法,只得在这里和岭南人一起放缓脚步,只观晴雨,不问秋冬。你尽可感叹他们与现代社会的格格不入,而他们仍然自顾自地活在快乐的“旧时光”里</h3> <h3>在海口的旧街巷中,满眼都是最接地气的市井生活,看他们的衣着用度绝不能称之为富足,但他们的幸福指数却是极高的。一壶高末能喝一天,一盘花生米能佐餐一段传奇过往,这在海口的街头是屡见不鲜的。那些大大小小的“老爸茶”馆,与东南亚地区的发呆亭有异曲同工之处。只不过马来人喜欢在自家屋檐下纳凉冥想,海口人则喜欢在骑楼脚下喝茶聊天</h3> <h3>下午四五点钟,在博爱路附近,我看到一间装潢并不考究的茶店里聚集了满满的客人,茶具不讲究、小吃不精致,屋内人声鼎沸,屋外车水马龙……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我看到每一位茶客都在眉飞色舞的吃茶聊天。我完全听不懂他们在讲什么,只是那调门让人振聋发聩;他们也完全不在意是否有人在听他们讲话,自顾自的沮丧、大笑、拍案叫绝</h3> <h3>海口本地人似乎从来不为这些事操心,他们可以守着一个专卖斗笠的小店面靠冷清的生意过一辈子,他们可以世世代代在一间幽暗、发霉的祖屋里繁衍生活,他们可以靠一双平板拖鞋趟泥水、过四季,你说他们贫瘠吗?不!他们有钱打打小牌、吃吃茶,他们还有空拜拜菩萨、聊聊八卦。其实,他们比我们更富足,连最无情的岁月,在他们身上都显得那么无能为力,祖祖辈辈流传下来开放豁达、无欲无求的品性,让海口的老街巷就就久久定格在了“旧时光”</h3> <h3>海南岛的今昔,留给正史著述和口口相传的更多的是孤悬海外,偏安一隅。向上追溯千年,海南乃贬放流徙之地,文明闭塞之岛。有多少名臣良士北望京城,有口莫辩,他们化作芸芸百姓,耕读持家,在远离京畿和中原大陆的小岛上,开垦出传统文化根基深厚、民风淳朴、性情自由的一方土地</h3> <h3>现在的海南人中有多少是先前流放而来的名门望族之后,但他们胸怀宽大、包容八方的性情,却是不输先辈们当年的豁达</h3> <h3>清朝末年的下南洋风潮,又将这些迁徙而来的异乡人推往了他乡。他们同样凭借着吃苦耐劳的精神,闯出了一片天地,转而回头建设他们心中的“故乡”。在抗日战争时期,这些名门望族毅然投身革命,散尽家财,为的也只是捍卫心中对故土的敬畏之情</h3> <h3>今天看到的是傻傻分不清的文艺复兴式建筑、巴洛克式建筑、海口南洋式建筑,同时也看到了封建社会、民国时期和现代商业的交融;我们看到了本是同根人的贬庶海外、故土难回,同时也看到了华侨游子的荣归故里、实业兴邦</h3> <h3>游走于骑楼建筑群间,偶遇有待维护的老宅,古旧之处难掩其雕梁画栋。浮雕墙砖、彩色玻璃和旧式房屋前后映衬制造出的空间感,仿佛将由外至内的通道变成了时光的万花筒</h3> <h3>若是逢节庆期间去到骑楼建筑群,还可能会遇见“公期”等海南传统民俗活动的举行,在响声震天的鞭炮声中、烟火弥漫的大街小巷内,与骑楼下的街坊邻里一起欣赏舞龙舞狮,共同欢声笑语</h3> <h3>“南富”</h3> <h3>“皇隆阁”</h3> <h3>“德盛”</h3> <h3>“和源”</h3> <h3>“广顺利记”</h3> <h3>“振华百货”</h3> <h3>“广源兴”</h3> <h3>“裕成丰”</h3> <h3>中山路步行街</h3> <h3>元宵节节日气氛犹存</h3> <h3>“中央银行”</h3> <h3>“平安银行”</h3> <h3>“平安银行”</h3> <h3>“交通银行”</h3> <h3>雕塑:“洋商与儒商”</h3> <h3>雕塑:“洋商与儒商”</h3> <h3>“远东公司”</h3> <h3>“还客1921精品民宿”</h3> <h3>“何兴记”</h3> <h3>“何兴记”</h3> <h3>雕塑:“椰韵”</h3> <h3>“鸿发行”</h3> <h3>“万世隆”</h3> <h3>“海口南洋骑楼老街风貌展示馆”</h3> <h3>“海口南洋骑楼老街文化展示馆”</h3> <h3>海南省:海上丝绸之路中转站示意图</h3> <h3>各国驻琼州领事馆馆牌</h3> <h3>美国驻琼州领事馆</h3> <h3>葡萄牙驻琼州领事馆</h3> <h3>文化先达王国宪</h3><h3>王国宪(1853~1938),原名国栋,晚年号更生老人。琼山(海口)人,自幼聪明,光绪二十年(1894),考中广东第一名优贡,后在广州广雅书院深造。曾任广东省乐昌县教谕、广东省议会议员等职。后回到家乡,掌教经研书院、琼台书院。在家乡的40多年的岁月中,王国宪整理海南先贤文集,传承海南文化,是海南文化的守望者</h3> <h3>南洋船王何达启</h3><h3>何达启(1863—1931),海南省琼海市博鳌镇中南村委会南盈村人。字华甫,学名崇光。清同治癸亥年出生,是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h3> <h3>万民拥戴冼夫人</h3><h3>冼夫人本是广东高州人,名叫冼英,嫁给高州太守冯宝,在统一岭南之后,请命梁武帝“重置崖州”,结束了海南岛自东汉中原政府弃置650年的遥领状态,而成为对海南历史上最具贡献的历史名人。更因在她的治理下,岭南地区维持了110多年的长治久安。因她维护祖国统一和促进民族团结的显赫功勋</h3> <h3>展厅内部</h3> <h3>南洋风格的过道</h3> <h3>南洋风格小楼</h3> <h3>展厅内部</h3> <h3>雕塑:下南洋</h3><h3>南洋指东南亚较深区域(不包括越南北部等)为主的区域,也包括斯里兰卡等等。阿拉伯海以东的属于南洋(中东和东非属西洋)。</h3><h3>中国人去南洋区域活动(官事、经商、打工、迁徙),历史上称为“下南洋”或走南洋</h3> <h3>雕塑:下南洋</h3><h3>欧洲列强统治南洋时期希望引华人去开发,加之中国几次大乱,讨生活的移民出现了洪流。明末、清朝和民国时期,中国人去东南亚经商(海上丝绸之路)、打工、乃至迁徙到东南亚,规模巨大</h3> <h3>雕塑:离别</h3><h3>离乡背井,妻离子散。每家都有一本血和泪书写的家史,个中凄苦,哪个知晓</h3> <h3>海南省文物保护单位:邱氏祖宅</h3> <h3>“大亚酒店”</h3> <h3>“大亚酒店”</h3> <h3>“邮政局”</h3> <h3>海口钟楼,被列为海口八景之一,它历史悠久,最早是为适应对外通商而建立,已成为海口的最重要的标志性与象征性建筑物之一。</h3><h3>海口钟楼占地面积为25平方米,顶层楼高28米,6层钢盘混凝结构建筑,外貌雄伟壮观,大钟设置在顶层,四边钟面由直径2米塑料块构成,时针长0.53米,分针长1米,30分报时一次,由扩音器从4个大喇叭播出电子音乐,音乐清晰、宏亮、悠扬</h3>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谢谢观赏!</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