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崆峒一日游

吕公

<h1><b> ―― 崆峒山中台―― </b></h1><h5></h5><h3> 崆峒山峰众多,有大小山峰数十个。最高峰为香山,海拔2123米;主峰是马鬃山,海拔2025米,叠居于五台之上;东、西、南、北、中五台。<span style="line-height: 1.8;">中台突起,诸台环列,形似莲花。</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中台是崆峒山的中心,海拔1894米,地势平坦宽广,视野开阔。崆峒南与仰驾山相望,中间峡谷为前峡,泾河从中流出,声若弹筝,故又名弹筝峡。北与马屯山对峙,中间峡谷为后峡,胭脂河从中流出,出山时形成胭脂川,在崆峒山前汇入泾河。</span></h3> <h3>  崆峒山,位于甘肃省平凉市,是丝绸之路西出关中之要塞。自古就有“中华道教第一山”之美誉。西接六盘山,东望八百里秦川,南依关山,北峙萧关,泾河与胭脂河南北环抱,交汇于望驾山前,海拔高度在1456—2123.5米之间,垂直高度为667.5米,主峰海拔2123米,森林覆盖率达95%以上,总面积83.6平方千米。</h3><h3> 传说,被尊为人文始祖的轩辕黄帝曾亲临崆峒山,向智者广成子请教治国之道和养生之术;秦皇、汉武亦慕名登临;司马迁、杜甫、白居易、赵时春、林则徐、谭嗣同等文人墨客笔下多有赞誉。</h3><h3> 崆峒武术更是被誉为中国五大武术流派之一。</h3><h3><br></h3> <h3>  崆峒山东至西安不过300多千米。作为13个朝代帝都的长安,前后一千多年,都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崆峒山一带无疑是一块非常重要的战略要地。</h3><h3> 宋代,郑文宝在《萧关议》中指出“高岭崆峒,山川险阻,雄视三关,控扼五原。”这也是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等人频频光临崆峒山的另一个原因。</h3> <h3> 西巡背文</h3> <h1><b> ―― 崆峒胜景 ――</b></h1><h3> 雷声峰,老君殿,二郎石 雷声峰 形似鏊背与蜂腰,庙观殿堂层层高。</h3><h3><font color="#ff8a00"><b> 狭路相逢挤身过,悬壁立身胆惊抛。</b></font></h3><h3><font color="#ff8a00"><b> 谈经说法非莫属,求道索真岂空跑。</b></font></h3><h3><font color="#ff8a00"><b> 于清静时雷音起,一夜好雨万虑消。</b></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讲的就是上了崆峒山一一朝天门开始扶索上天梯进入层层大小的殿宇群!</font></h3><h3><br></h3> <h1><b> ―― </b><b style="line-height: 1.8;">黄帝问道處 ――</b></h1><h5><b><br></b></h5><h5> 黄帝问道的故事出自《庄子》,应该是反映了庄子的学术思想。广成子的『至道』也应是庄子的『至道』,而问道的主角却是黄老学派的牵头人物。这两个学派在学术上是同源不同流。</h5><h3> <span style="font-size: 15px; line-height: 1.8;"> </span><span style="font-size: 15px; line-height: 1.8;">据说轩辕黄帝姓公孙,名轩辕;因土是黄色,能生成物,故称黄帝。他战蚩尤,降神龙,统一华夏,建立了部落联盟;又和臣民一道做衣冠,造舟车,务桑蚕;定算数,制音律,创医学,发明指南车等,普天之下国泰民安。黄帝深受人民拥戴,在天下享有极高的威望。轩辕黄帝见天下太平,也心满意足,渐渐便不理政事,而是注重于调剂身体,娱乐耳目。结果弄得他面色憔悴,头昏眼花,情乱神迷。时间一长,社会混乱不堪,他如坐针毡,忧虑不安。虽竭尽全力挽救残局,然而仍制止不了混乱的局面。</span></h3><h5> 当时,轩辕听说崆峒山上住着一位道术高明的仙人广成子,他非常钦佩,于是就带上文武官员前来问道。第一次广成仙为了试验他是否心诚,就把上山的路全部变成了悬崖绝壁。轩辕黄帝无法上山,只好带着兵马全部退下,耐心等了三个月,后因天气变寒,粮草将尽,只得回到宫里。又过了三个月,到了春暖花开之际,轩辕黄帝第二次带上人马又前来问道。这一次广成子没有难为他,轩辕见到了广成仙。他双膝跪虔城地说:“我听说先生您明达‘至道’,请问‘至道’的精粹。我想摄取天地的精华,使五谷丰登,来养活百姓;我又掌管阴阳奉阴的变化来顺应万物。您说我该怎么办?”广成仙听了他的话,便严肃地回答道:“你要问的东西乃是万物的本质;你要掌管的东西,只是万物的残渣。从你治理天下后,云气不待凝聚就下雨,飞鸟不待季候就迂翔,草木不待枯黄就凋落,日月的光辉越来越暗。你这样的人,心境这般浅陋,又怎能谈‘至道’呢?”</h5><h3></h3><h3>黄帝听了广成仙的严厉指教,退回宫中,反复思考。于是,他抛弃政事,走出宫殿,辞去随从,筑一间陋室,铺上白茅,独居三个月。对广成仙说的话思索品味,觉得自己没有治理好天下,就想掌管天下,改变阴阳变化,一则是由于骄狂,二则是由于孤陋寡闻。于是他怀着一定要亲聆“至道”的决心,第三次又去崆峒山请教广成子。来到广子的住处,见广成子头朝南躺着,黄帝从下方匍匐过去,再次叩头拜礼后问道:“听说先生明达‘至道’,请问怎样修身才能长久?“广成子听后,立时坐直身体说:“问得好,来,我告诉你‘至道’。持守你内在的虚静,弃绝你外在的纷扰;如果追求智巧,形神便容易败坏。如此,我帮你达到异常光明的境界上,到达‘至阳’的根源;帮你进入极度深远的门径中,到达‘至阴’的根源。天地各司其职,阴阳各居其所,谨慎守护你自身,万物就会自然茂盛。我持守‘至道’的纯一而把握‘至道’的和谐,所以我修身一千二百年了,我的形体却还没有衰老。”黄帝听了广成仙修身一千二百年的经历,深为感动,他当即说:“大仙可说与天合一了,真是了不起啊!”广成仙听了黄帝的赞赏,又说:“来!我告诉你。‘至道’没有穷尽,但人们都以为存在终结;‘至道’深不可测,但人们都以为可以究极。得到我的‘道’,在上可以为皇,在下可以为王,丧失我的‘道’,在上只能显露光芒,在下只能附于泥土。万物都生于土而复归于土,所以我将离开你,进入无穷的门径,以遨游无极的广野。我与日月同光,我与天地合一,迎我而来的人,泯然无迹,背我而去的人,昏然无知,人不免于死,唯我独存啊!”</h3><h5>黄帝两次问道,得到广成仙的指教,最后才领悟了最高的道理,一心投入到治理国家的事务中去,经过二十八年的奋斗,他以顺其自然的方法,使天下实现了大治。轩辕黄帝活了110岁。在他谢世前,他派人开采铜矿,并在荆山下铸造铜鼎,当铜鼎铸成那天,天上游下一条巨龙,垂着龙髯,来迎接黄帝上天。当时他的群臣们不忍离开黄帝,有的抓住龙髯,有的抓住他的靴子和衣服,结果龙髯拔断了,衣靴拉掉了,黄帝还是乘龙升天而去……</h5><h3><br></h3><h3></h3><h5></h5><h3></h3> <h3>  广成丹穴:在望驾山北峰的绝壁上,这里悬壁如削,十分险要,人迹罕至,相传广成子居住穴中,炼穴修道。“广成丹穴”是崆峒十二景之一,罗潮《广成丹穴》诗云:”地崖插天表,丹洞迷芳草,知是广成居,怅望云杳杳。”</h3><h3><br></h3> <h3> ――问道宫――</h3><h3> 也叫轩辕谷,位于崆峒前峡,泾水北岸,背山面水,环境幽寂,身居殿内,听不到泾水涛声。相传这里是黄帝向广成子问道处。唐代这里已有建筑,元朝至正间重修问道宫,今存有《重修问道宫碑》一通,明朝宣德、万历年间,再次重修,成为一组庞大建筑群。明人唐龙《问道宫》诗云:“欲捉白蟾飞树梢,遍寻元鹤在云中,荒凉栋宇聊停节,怅望当年问道宫。”</h3><h3><font color="#ff8a00"> 注: 能看见山顶为问道宫。</font></h3> <h3><br></h3><h3> “崆峒驾鹤游,鼎湖乘龙去。”<br></h3><h3>寥寥十字,却含容着黄帝问道广成子得道后乘龙上天的动人神话故事。</h3><h3><br></h3> <h1><b> ―― 南崖宫 ――</b></h1> <h3>  南崖宫院内内景,在崖壁雕刻有“三教圣地”。</h3><h3> 三教圣地石窟有五个。</h3> <h1><b>  ――东瞰五嶺又名十二元帅殿 ――</b></h1><h3></h3> <h1><b> ―― 三教洞――</b></h1><h3> 在明末清初就在岩石上开挖了三教洞,这个洞因是石质洞,花费了十多年才修成。之后,三教虽有矛盾,多是在建庙地盘上有些许争执,但在教理、活动上都较融洽,方丈、道长都较团结,这是崆峒山三教长期共存的主要基础和特点。</h3> <h3>  崆峒山的“三教洞”,祀孔子、老子和释迦牟尼是三教共处相容的具体体现。此外,崆峒山还有“三教禅林”,也称“居士林”。三教共处一山,这有其历史渊源。简单地说,儒、释、道“三教”是长期活跃于中国封建社会的三支主要思想力量,它们之间的关系一方面互相矛盾、互相斗争,另一方面又互相吸收、互相融合。最早从汉魏两晋起,是三教关系史的开始阶段。三家的基本情况是,儒家虽在西汉被捧到独尊地位,但在哀、平之际,它的主流已悦变为谶纬神学,因此要求从别的思想形式中吸收养料,以进行必要的改造。佛教初入中国,还未站稳脚跟。为了使中国人乐于接受,必须使自己的内容与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和信仰相协调,即必须既迁就迎合儒学,又迁就很多道教。道教刚刚建立,十分幼稚原始,为了完成创建任务,也须吸取儒学和佛教。这样,三家的矛盾冲突少,互相依赖吸取多,就成为这个时期三家关系的主要特点。</h3><h3>(上图三教洞院内景)</h3> <h1><b> ――皇城――</b></h1> <h3> 皇城内钟楼</h3> <h3> 皇城内鼓楼</h3> <h1><b> ――天通橋――</b></h1><h3></h3> <h3> 通过天通桥为天台寺!</h3> <h3> 天台寺内景!</h3> <h1><b> ――香山――</b></h1> <h3>  崆峒山峰众多,有大小山峰数十个。最高峰为香山,海拔2123米;主峰是马鬃山,海拔2025米,叠居于五台之上。</h3> <h3>  崆峒山素有八台九宫十二院四十二座建筑群七十二处石府洞天,被誉为西北的道、佛宗教圣地。据史书记载,崆峒山在隋朝统一之后获得了一个安定时期,于是唐朝便有僧人、道士先后开创寺院和宫观,其后,经宋、元、明、清直到民国,历代皆有兴建或重建。据史书记载,鼎盛时期,琳宫梵刹达42处,房屋650余间。其显要者有“八台九宫十二院”。八台指的是东、西、南、北、中五台以及八仙台、灵龟台、赵时春读书台;九宫指的是问道宫、王母宫、紫霄宫、飞升宫、南崖宫、净乐宫、太清宫、遇真宫、子孙宫;十二院指的是舒花寺、法轮寺、宝庆寺、真乘寺、茶庵寺、舍利寺、栖云寺、香山寺、莲花寺、海觉寺、文殊庵、弥陀庵;七十二石府洞天指的是玄鹤洞、广成洞、钻羊洞、朝阳洞、老君洞、金银洞、归云洞、玉女洞、灵官洞、三教洞等。</h3> <h1><b>  ――崆峒山地质博物馆――</b></h1> <h3>登完崆峒最高峰一一马鬃山!一路凯歌回旋!</h3> <h3>下山回到中台再拍上几张。听说崆峒山夏季比冬季更美,这儿有几张同学送给我的崆峒山雪景图一一美!</h3><h3><br></h3> <h3>  1986年5月19日国家总书记胡耀邦题写“崆峒山”三字碑铭!</h3> <h1><b> ――崆峒十二景――</b></h1><h3>香峰斗连、仙桥虹跨、笄头叠翠、月石含珠</h3><h3>春融蜡烛、玉喷琉璃、鹤洞元云、凤山彩雾</h3><h3>广成丹穴、元武针崖、天门铁柱、中台宝塔</h3> <h3>  编写于内蒙乌海市海渤湾区。</h3><h3> 2019 . 2 . 21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