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本篇为杂七杂八的补叙。</h3><h3></h3><h3> 衣食住行,食说过了,倒着说行。</h3><h3> 这是出发之前的手绘行程。八天环台湾岛一周,行程上千公里,从北到南,从西到东,坐大巴,坐火车,虽然一路奔波,但看到美丽的风景,遇到可亲的人,心情特别愉快。</h3> <h3> 美丽的风景已经说过,说说可亲的人。其一要说台湾导游汤汤,68年生的姐姐,算来50岁了,个头不高,黑黑的,幽默豁达,爽快坦诚,贴心温暖,可亲可爱。</h3><h3> 讲几个细节。坐大巴上阿里山时,路程很远,全部是之字形盘山公路,汤汤担心有人晕车,提前告诉大家,一会上山时给你们放音乐,会唱的跟着唱吧,于是,伴着车载音乐,车上有了轻松的歌声,大家把晕车也忘记了。而且上山下山音乐不雷同。上山是耳熟能详的大陆流行歌曲,下山是轻松愉快的钢琴曲。</h3><h3> 有一次,有人上卫生间,全车人坐着等他出发,家属打电话催,她说不要催不要催,等等能怎样,你越催他越着急。要知道,如果在大陆遇到这种情况,导游一般是要求家属打电话催的,或者甩脸色给游客看。</h3><h3> 跟团游必有购物店,而游客也最怕购物店不买东西导游骂骂咧咧。在台湾有的购物店大家不怎么买,汤汤就开玩笑说,你们这些死没良心的,都不帮我。仅此而已。</h3><h3> 一路上她自备晕车贴、湿巾、膏药等等。当然,她自己也在车上推销膏药等产品,但推销得大大方方,坦坦诚诚,你想买就买,不想买也不强求,连多余话也没有。不像内地导游,车上推销产品,简直就是留下买路钱的感觉。</h3><h3> 临走的那天,按照惯例,地陪要送机,在机场,她边走边给大家介绍机场的各个通道以及设施,并细心提醒大家手推车怎么用,扶梯怎么上,哪里候机有座位,找到座位,又提醒大家把手推车放整齐,放在不妨碍别人交通的地方。要过安检了,好多人跟她拥抱分别,她红着眼眶,捏捏发酸的鼻子……铁打的导游流水的游客,一波一波,谁会记得谁呢?导游和游客依依惜别,我第一次见到。我突然觉得,美丽善良的心地最有感染力,最易打动人。人心都是肉长的啊!</h3><h3> </h3> <h3> 其二要说全程为我们服务的大巴车司机(可惜没有师傅照片)。师傅姓汪,63岁,脸面慈祥,态度和蔼。八天行程师傅始终一人驾驶,没有人替换,有几天的车程达到八九个小时,坐车的人叫苦叫累,而师傅没有任何怨言,晚上到酒店帮我们下行李,早晨出发帮我们上行李,天天如此。</h3> <h3> 从汤汤和汪师傅看台湾人,只觉得台湾人个人涵养好,职业素养高,国民很文明。又想起一小事,在长春祠候车时,我站在路边,迎面走来一位时尚优雅的中年女性,我以为她要向我打听什么,只见她笑笑地走到我面前,指着我的鞋子小声对我说,你的鞋带掉了,说完一点头就走了,我看她去的方向,她边走边顺手捡拾着游客丢下的垃圾。</h3><h3> 台湾人真是把谢谢挂在嘴边,无论酒店街道商场,无论在繁华的台北还是在偏僻的乡村,人们说话客气,态度谦卑,服务热情,待人真诚,你买他东西他反复说谢谢,你麻烦他他也说谢谢。在台湾也不存在造假一说,看看珊瑚馆门口的小摊贩吧,没有以次充好,以假充真,明码标价,没有还价,一分价钱一分货。</h3> <h3> 在台湾出行,可以选择飞机、火车、轮船、大巴,路况有高速有低速,有平路有山路。</h3><h3> 我们全程以坐大巴为主,中途在花莲北埔火车站体验了一个多小时的火车,师傅一人开车走三个多小时的山路在下一个景点等我们,如此安排再一次感到了台湾旅游的贴心温暖。</h3> <h3> 火车上没有卧铺,都是硬座,座位跟内地地铁座位相像,车速度不很快,大概十来分钟就有一站,车上允许搭载婴儿车自行车,需要买票。</h3> <h3> 台北出租车~小黄车。</h3> <h3> 另一种交通工具摩托车,轻便快捷,据说每家都有两三台。街道摆放的摩托车整整齐齐,像列队的军人。</h3> <h3> 捷运就是地铁。台北高雄都有,很方便。</h3> <h3> 街道上交通标志比大陆分得更细更明显。</h3> <h3> 台湾多雨,建筑都有骑楼,下雨天走廊下。</h3> <h3> 说说台湾的住。比较有特色的是这个日式酒店。</h3> <h3> 迎宾的卡通娃娃。</h3> <h3> 前厅。</h3> <h3> 走廊。</h3> <h3> 室内。</h3> <h3> 另一个有特色的住处~乡间民宿。</h3> <h3> 乡间晨与昏。</h3> <h3> 台湾南部山区,气候湿润,没有污染,景色特别美,有人说像瑞士,有人说像不下雪的阿尔卑斯山。</h3> <h3> 台湾四季不分明,夏季炎热,冬季10度对台北人来说就是寒流,昼夜温差大。我们看到当地人有下穿短裤上穿羽绒服的。我们一起出行,大陆游客穿棉衣,台湾导游和司机穿短袖。总之是混搭,乱穿衣。</h3> <h3> 以下为各种随手拍。</h3><h3> </h3><h3> 学校。</h3> <h3> </h3> <h3> 听导游介绍,因为生存压力大,养小孩不容易,台湾的人口出生率在逐年下降,有的地方甚至为零,个别地方因为没有小孩,学校也近乎处于关门状态。而养宠物的却越来越多,街上的宠物医院,宠物超市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台湾比大陆更早进入人口老龄化,所以台湾的劳动力成本在亚洲是最高的。</h3> <h3> 社区及各种社会机构。</h3> <h3> 日统留下的痕迹。</h3> <h3> 花莲县议会。导游说就是你们在电视上看到议员打架的地方。</h3> <h3> 慈济在台湾是个慈善机构。有医院有大学,穷人可以免费医疗,免费上大学。台湾的社会保障制度比较好,人们的慈善意识也很强。企业家明星都以积极投身慈善事业为荣。</h3> <h3>街道。</h3> <h3> 有点像老上海。</h3> <h3> 房之殇,台湾亦然。</h3> <h3> 遍布全台湾的两家便利店,麻雀虽小,五脏俱全,里面应有尽有。可以买东西,交费,取钱,发快递收快递,一般生活必需品及相关事情,都可以在这儿解决。</h3> <h3> 各种口味的盒饭、熟食,店里有微波炉,即刻加热,瞬间就可以热乎乎吃了,真好!</h3> <h3> 台湾报纸。娱乐广告政治经济,无所不有,正像导游所说,台湾软体很开放,八卦很多,言论相对自由。</h3> <h3> 台湾电视政治频道,议员质询领导人。既民主也尖刻,当然少不了有作秀的成分。</h3><h3><br></h3> <h3> 荣民之家,也就是国民党老兵今日的养老之处。</h3><h3> </h3> <h3> 当年的老兵经历了打仗,逃难,再备战,再打仗,开荒,修路的奇葩人生。他们把青春生命献给台湾,始终伴随他们的是乡愁。凤凰卫视拍了一部专门反映台湾老兵生活的纪录片《原乡》,我们在车上断断续续看完全片,个人与国家,历史与命运,必然与偶然,服从与抗争,正确与错误,万千感慨,一言难尽!</h3><h3> 这是几个老兵的故事。</h3><h3> 高秉涵,31年离家,才有机会写一封家书。在他的记忆里,还是13岁那年母亲送他逃难时匆忙塞给他的那个石榴以及目视他远去的眼神,而他愧疚的依然是少不更事离家时没有再跟母亲打个招呼。</h3><h3> 姜思章,执着地想办法,认同姓陌生人为舅舅,辗转香港澳门广州宁波舟山,回到家乡,见到父母。现代版的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h3><h3> 蔡国栋,感情内敛,家人评价说他是木头人,从没有任何明显的情绪表达。在母亲给他摆放的似曾相识的空碗前,全面崩溃,号啕大哭。</h3><h3> 一个站岗的小兵,因为思家心切,冒着生命危险准备潜水游回大陆。被抓审问,他说天晴时站岗放哨,他能看到家里的房子,甚至能听到母亲呼唤他的声音。他只想回家,别的顾不了。</h3><h3> 除过思乡,老兵们还面临各种各样的怀疑和猜测。</h3><h3> 胡子丹,因为莫须有的罪名,被关在绿岛监狱3212天,背井,离乡,误解,冤愁……</h3><h3> 于右任曾经写下了所有有家不能回的老兵的共同心声: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h3><h3> 38年戒严令,思家而不得,归家而不能。身为大陆人,死是台湾鬼,不甘心啊!八十年代,所有老兵们只有一个愿望,想家,回家。</h3><h3> 1975年,蒋委员长去世,蒋经国当政,戒严令解除,87年11月3日,第一批老兵返乡,悲喜交集!</h3> <h3> 老兵们用血汗修筑的中横长春公路。</h3> <h3> 这条隧道全部是老兵人力开凿,困难不亚于愚公移山。</h3> <h3> 山大沟深,老兵们用血汗使天堑变通途。</h3> <h3> 远远的山脚下黄色屋顶的即为长春祠,是专为纪念修路殉职的老兵们而修的,上面一一刻着殉职者的名字。</h3><h3> </h3> <h3> 是不是生命太过悲苦,离别和思乡太让人伤感,于是才有了彩虹眷村?</h3><h3> 彩虹眷村是台中市南屯区岭东科技大学附近的一处旧眷村。退伍老兵黄永阜,因为晚年生活无聊拿起画笔将眷村内的巷弄街道当成了天然画布,彩绘了各式美丽的彩虹线条与可爱动物,用色鲜艳,构图可爱,充满童趣,黄永阜被人们亲切地称为“彩虹爷爷”。 </h3><h3> 村口那条数十米长的巷道是“彩虹爷爷”作画较多的地方,他的家就在这条巷子里, “彩虹爷爷”不时会应游客的要求走出家门与大家合照。他也不介意游人走累了,推开房门,参观他十几平方米的老屋,尽管房子不大但墙上也画满了几十个卡通人物和动物造型,床上则摆着各式各样的木版画,而桌子上是各种水彩笔、毛笔和纸张。画画已经成为黄永阜生活的习惯。</h3><h3> 在周围灰色的水泥砖瓦城市中,彩虹眷村成了一道独特的醒目风景。彩虹爷爷到底经历了什么,他在用画笔表达什么,没有人知道!</h3> <h3> 以老兵的故事来结束台湾之行的记录未免太过沉重,回来后再看1月2日习近平主席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日上的讲话,品读生于1987年的新党发言人王炳忠1月3日在台北写下的诗:“冬来岭上一枝梅,叶落枯枝总不摧。探得阳春消息近,依然还我作花魁!”加之台湾几天浮光掠影的见闻,不仅又让人欣喜地看到了两岸和平统一的曙光。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祈愿世界多一分和平,少一分战争,每一个人都能在阳光下愉快地生活,再也不要有分离和伤害!<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