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乡小宋佛百花高跷艺术团元宵节文艺汇演

袁保齐

<h3>  小宋佛高跷是新乡县翟坡镇的小宋佛村的传统民俗舞蹈,起源于清康熙年间。每逢春节或“祭种”、“祭祀”表演时,前有龙旗彩旗20面,两侧有铁铳数眼,中间高跷翩翩起舞,后有武生背刀舞鞭,小旦舞手帕,丑角滑稽可爱,舞姿粗犷泼辣。至今,小宋佛村民中会高跷者有三四百人,还制作了3米大高跷,重几十斤,绑跷坐墙上,站立比房高,表演难度大。</h3><h3>中文名</h3><h3>小宋佛高跷</h3><h3>发源地</h3><h3>新乡县翟坡镇小宋佛村</h3><h3>所属舞种</h3><h3>传统民俗舞蹈</h3><h3>起始时间</h3><h3>清康熙年间</h3> <h3>  高跷是新乡人民群众在年关元宵花会上,必不可少的表演艺术形式,遍布四区八县。高跷又分武高跷和文高跷。文高跷在行走表演中,随着伴奏器乐,进行演唱;武高跷在行进中表演扑蝶、摸鱼、劈叉、跑驴等动作。</h3> <h3>做演出准备</h3> <h3>演员化妆准备演出</h3> <h3>  高跷在山西的延传历史悠久,在晋中一带榆社县出土的北魏石棺上也可看到高跷、杂技的图画,虽然高跷无文字记载,但最迟也应从北魏开始了。在山西表演高跷的行列中,分成文高跷和武高跷两种。文高跷重于扭和踩,武高跷以表演特技为主。</h3><h3><br></h3> <h3>绑跷</h3> <h3>绑跷</h3> <h3>绑跷,演出准备井井有序</h3> <h3>绑跷</h3> <h3>  我国也有少数民族的高跷,演员均着本民族的服饰,表演别具一格</h3> <h3>我国各地正月十五闹元宵的高跷丰富多彩,表演也百花齐放,并且都已形成鲜明的地域风格与民族色彩。</h3> <h3>河南省境内,高跷表演形式多种多样,五花八门,不拘一格。这些高跷的表演时间,一般都在农历正月十五左右的闹“红火”活动中,高跷是整个活动中的一种表演形式。这种活动内容机动性大,行动比较自如,可以在大场中表演,也可走街串巷。</h3> <h3>演出热身</h3> <h3>  例如:布依族既有双跷、又有单跷,两手都持跷端,制作方便,其独木跷尤为儿童所喜爱;白族的“高跷耍马”,演员也是踩着木跷,身着马形道具表演;维吾尔族“双人高跷”,则把民间对舞融入其中,令人耳目一新</h3> <h3>团长演出前做安全工作</h3> <h3>电视台采访团领导</h3> <h3>团领导布置会场</h3> <h3>团领导给演员讲安全</h3> <h3>演出开始</h3> <h3>高跷团乐队</h3> <h3>团队和领导合影</h3> <h3>关帝庙演出</h3> <h3>谢谢观赏!</h3>